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与策略_第1页
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与策略_第2页
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与策略_第3页
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与策略_第4页
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与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与策略

1群际受害者竞争长期的集体冲突给双方带来了生命、物质、文化等资源的损失和严重的心理损害(bartal,2007)。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群际冲突使得群体双方都认为内群体不仅是受害者而且是最大的受害者,不仅受到了伤害而且受到了比对方更多的、更不公平的伤害(Noor,Brown,&Prentice,2008a;Noor,Brown,&Prentice,2008b;Noor,Shnabel,Halabi,&Nadler,2012)。群体双方不遗余力争取成为最大受害者身份的现象,即群际受害者竞争群际受害者竞争是群体对伤害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即使有相对客观的标准来评判群体双方的受害程度差异,群体成员内心也倾向于认为自己受到的伤害比对方更多、更不公平(艾娟,2014;Nooretal.,2008a,2008b;Noor,Brown,Gonzalez,Manzi,&Lewis,2008c)。在长期的群际冲突情境中,群际受害者竞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群体双方的地位以及势力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最大受害者身份(Nooretal.,2012;Sullivan,Landau,Branscombe,&Rothschild,2012)。2暴力受害者的群体响应群体双方在争当最大受害者的过程中,会聚焦于哪些方面来建构自身的受害者身份呢?身体、物质资源、文化、心理的损失或伤害以及冲突行为的正当性往往成为群体建构最大受害者角色的关注点。比如,群体双方会强调伤残和伤亡人员的数量、经济和物质资料的损失与不公平分配、冲突给群体文化带来的威胁与剥夺感、冲突造成的心理痛苦和精神创伤,以及冲突行为的正当性(Nooretal.,2012)。而且,群体双方会有策略地突出某些后果来凸显自身的受害者身份,群际冲突的情景、群体地位等不同,群体双方建构最大受害者角色的时候强调的受害本质也会有所不同。冲突中的弱势群体会强调自己在很多方面受到的伤害,尤其强调在身体、物质、资源等相对客观方面的损失。强势群体因为伤亡或者损失在量上并不占优势,则主要在一些相对模糊的或者缺乏客观标准的方面“强词夺理”,比如更强调冲突造成的心理痛苦以及冲突行为的自我保护或者被迫性等(Bilali,Tropp,&Dasgupta,2012;Nooretal.,2012)。群体为什么会有策略地突出某些伤害后果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更多聚焦在群体需要方面,比如,弱势和强势群体在建构受害者角色时强调不同的受害内容,体现出他们不同的需求动机,弱者一方希望获得赔偿,博取同情,重振势力,强者一方则希望强调冲突行为的正当性来维护良好的道德形象(BarTal,Chernyak-Hai,Schori,&Gundar,2009;Shnabel&Nadler,2008)。另外,冲突结束后,外群体对冲突的处理方式也是内群体建构最大受害者身份的重要方面,比如群体所受到的伤害和不同需求是否受到了对方群体足够的重视、理解与尊重。Noor等(2008a)指出,内群体非常在意自己的受害者在各方面的需求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满足,尤其是相比冲突中的其他群体而言,内群体的受害者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物质赔偿或精神抚慰。这种现象在中日战争后的处理方面有所体现,在慰安妇、劳工以及大屠杀等问题的处理方面,日本对战争受害者采取的是拒绝赔偿的顽固立场,使得赔偿之路举步维艰(高凡夫,2006),这种对战后受害者的应对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群体受害感。最后,群际受害者竞争还需要从群体成员的主观体验水平上进行比较。受害感是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体验的重要来源就是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在某些权益方面产生了被剥夺感,除了物质资源以及身体伤害等相对客观的后果之外,作为个体主观心理体验的安全感、认同感以及幸福感的剥夺,也是群体建构最大受害者角色所关注的(Bar-taletal.,2009)。从冲突双方各自的角度来讲,对自身伤害的体验是存在区别的,内群体的伤害体验总是要比对方严重的多。在群体层面上建构最大的受害者角色是一个过程,因为有些冲突后果是需要时间来逐渐显现和评估的,而且最大受害者的地位还需要获得第三方群体的认可(Bar-Taletal.,2009)。其次,建构受害者角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作,需要立足于冲突发生的情境来考察各种客观或者主观的标准,群体不遗余力的声称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更多的是基于内群体对伤害的主观感知和评价,但也应该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现实并不允许群体无限制地夸大和歪曲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只是,如何规范和束缚这种群体受害感方面的歪曲,目前还缺乏深入且具体的阐述(Bilalietal.,2012)。3研究文献是否为公开群体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最大受害者的心理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近期研究并不算多。Noor等(2012)在学理层面上提出了群际受害者竞争现象的心理基础。这里,在介绍他们观点的同时,将进一步融合其他研究,详细探讨群体建构最大受害者角色的心理原因。3.1集体受害感和“受害者视角”长期的群际冲突给群体双方造成的受害感是产生群际受害者竞争现象所必需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群体才会进一步去强调自己相比对方受到了更大、更多的伤害。这一点可以在相关研究中找到理论根据。Bar-Tal等(2009)指出,长期不可调和的冲突使群体双方产生了集体受害感(collectivesenseofvictimhood),它是群体成员形成的关于自身是受害者的一种共享性知觉,认为自身受到的伤害是惨重的、被迫的、不公平的(Bar-Tal&Cehajic-Clancy,2014;Bar-Taletal.,2009;Strobl,2004)。集体受害感为群体提供了一种“受害者视角”,不但强调内群体的受害感,还进一步与外群体争论谁是最大的受害者(Nooretal.,2008a),使群体有选择的建构冲突信息,从而减少了自己在冲突中的责任,并能够获得外界同情和支持(Bar-Taletal.,2007,2009;Halperin,&Bar-Tal,2011)。3.2思维模式分类对群际冲突责任的归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群际受害者竞争现象。冲突发生后,为了避免自身承担更多的责任,冲突双方都倾向于声称自己才是受害者,这源于“道德模式化倾向(moraltypecasting)”的认知思维模式,即外界不可能将冲突的受害者与责任者同时归属于一方群体。如果冲突中的一方被认定为“受害者”,那么它必定是遭受到了比对方更多的伤害,由此也避免了自己同时成为冲突责任者的可能性(Gray,&Wegner,2009)。基于这个逻辑,在群际冲突中,群体双方都声称自身比对方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如此一来,自己便一定程度上逃脱了责任者的角色(Nooretal.,2012)。Bilali等(2012)研究认为,群体对行为责任的归因往往会针对内群体或外群体中的一方,而不是在群际之间展开责任评价,感知到的伤害与冲突责任的归属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内群体倾向于强调自身受害程度的严重性,而将冲突的责任更多的归属于外群体。3.3突出受害者记忆个体与群体对冲突的感知差异与记忆偏差是群际受害者竞争现象的重要原因。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存在着对冲突感知的选择性倾向,双方对于伤害严重性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且有关冲突的记忆也存在明显的不同(Bar-Taletal.,2007,2009)。比如,在北爱尔兰,清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一直存在着长达数十年的冲突,当群体双方各自面对群体遭受的伤害时,总是强调自己承受的伤害和痛苦比对方更多一些,北爱尔兰天主教社区的街头壁画也会有选择地去描绘一些受害者的故事,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身份(Nooretal.,2008a)。更重要的是,关于冲突的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相互作用,集体记忆为个体记忆提供了社会与情感性的框架(艾娟,2010;Bar-Tal,2007),进一步统一关于冲突的认知评价,维护群体认同,指导群体行为(Bar-Tal,2007)。陆续出现的“日本教科书”事件充分证明,群体建构的冲突记忆存在着选择性,使得整个群体对冲突的了解和认知发生了偏差。3.4群体整合和道德认知冲突双方为最大受害者身份进行竞争的动机存在差异。冲突中的“弱者”强调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主要是因为冲突使其在才能、地位、权利和荣誉方面产生了损失感,而“强者”强调自己是受害者主要是害怕自己在道德层面上遭受其它外群体联盟的排斥或拒绝,遭遇认同威胁感(Nooretal.,2012)。由于群体双方感受到的威胁不同,它们产生的需要也不同,弱者需要去重建其权势和威风,提高群体地位和安全性;强者则力求社会性接受,以重塑其道德形象(Shnabeletal.,2008;SimanTov-Nachliel,Shnabel,&Nadler,2013)。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证实,个体通常会为保持自己所属群体的道德形象而做出百般努力,当外界对内群体行为进行声讨时,内群体成员就认为这会对内群体的道德形象产生威胁,为了恢复自身对内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他们所采取的有效策略便是致力于建构自身是最大受害者的角色(Sullivan,Landau,Branscombe,&Rothschild,2012)。3.5群体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群体情绪以上关于群际受害者竞争现象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认知与动机视角的,忽略了冲突事件本身引发的群体功能性反应,比如群体愤怒、不公平感等对群体行为的重要推动作用。群际冲突所引发的群体情绪作为群体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应该得到重视。研究者指出,群体情绪是社会心理学解释集体行动的重要取向,尤其是当群体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公平感时,就更容易产生群体愤怒、恐惧和焦虑情绪,从而引发有明确指向性的群体行为(陈浩,薛婷,乐国安,2012)。由此,有理由相信,群际冲突引发的不公平感、愤怒等情感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群际受害者竞争现象。4群际受害者竞争问题是一个单群体双方关于谁才是最大受害者的看法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冲突的正确认识,阻碍了双方关系的和解(Bar-taletal.,2009;Nooretal.,2008a,2008b)。从内群体角度上来讲,群际受害者竞争可以作为群体处理冲突的一种防御性方式,免于承担冲突的责任,并获得外群体的赔偿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支持(Bar-taletal.,2009;Nooretal.,2008b,2012)。但群际受害者竞争现象也可能是有害的。SimanTov-Nachlieli和Shnabel(2014)研究发现,群体恢复地位的需求可能会使群体采取更多的冲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群际冲突循环发生甚至恶性升级的原因。如果冲突双方都竭力声称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并将这种观点持续传递给下一代群体成员,则会导致群体采用选择性、片面性的视角看待有关冲突的客观信息,进而激发消极情绪,增加不良冲突行为发生的频率(Bar-taletal.,2007,2009),使内群体更容易接受自己对外群体所实施的报复行为,降低由此可能产生的内疚感和责任感(Cehajic,Brown,&Castano,2008)。那么,哪些因素可以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水平呢?4.1建立共同的地区身份认同群际受害者竞争与群体认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并对群际宽恕起到影响作用。群际受害者竞争水平越高,内群体认同的水平越高,对外群体的宽恕水平就越低,反之,内群体认同水平越高,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水平越高,群际宽恕水平越低(Nooretal.,2008a)。调查发现,由于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与塞尔维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暴力冲突,阿尔巴尼亚族的学生就普遍认为,内群体比外群体(塞尔维亚族)遭受了更多、更不公平的伤害,他们对外群体的宽恕水平也较低(Andrighetto,Mari,Volpato,&Behluli,2012)。促使群体双方建立共同的身份认同可以有效提升群际宽恕水平(Noor,Brown,Taggart,Fernandez,&Coen,2010)。Shnabel,Halabi和Noor(2013)认为,相比建立共同的地区身份来讲,比如都是同一国家的公民,建立共同的受害者与侵犯者身份更能够有效调节群际受害者竞争水平,并能够影响群际宽恕水平。在实验1中,研究者选择了以色列的60名导犹太人与60名巴基斯坦人作为被试,将他们随机分组并阅读不同主题的材料。控制组被试阅读的是中立性的材料(材料讲述的是和犹太人与巴基斯坦人冲突无关的空难事故),第二组被试阅读是有关“共同地区身份”的故事,内容讲述了从古代开始中东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共同性,第三组被试阅读的材料介绍了长期存在的群际冲突给双方造成的伤害,比如在生命、财产、信任等方面双方所遭受到的严重损失,指出犹太人与巴基斯坦人都是群际冲突共同的受害者。之后,让被试填写群际受害者竞争问卷与宽恕问卷。结果发现,第三组被试所构建的共同受害者身份认同可以有效降低双方的群际受害者竞争水平,提升群际宽恕。实验2又通过类似的程序进一步证实,建立共同的侵犯者身份认同也可以有效降低双方的受害者竞争水平。Shnabel等(2013)解释到,共同的受害者角色认同可以有效降低群体的自我防御水平,从而减少对自身所受伤害的强调,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水平;而双方都承认彼此是侵犯者则会降低道德危机感和心理威胁性,由此提升群际宽恕水平。4.2增强群际接触对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水平的干预频繁、高质量以及广泛的直接群际接触可以有效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水平。直接群际接触可以使群体全面了解有关冲突的信息和伤害情况,并能够形成关于外群体成员多样且积极的认识,增加相互之间的体谅,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以及更多的包容(Cehajicetal.,2008)。而且研究已经证实,群际接触行为还可以增强群体间的信任感,增强相互体谅,降低群体间的敌对(Tam,Hewstone,Cairns,Tausch,Maio,&Kenworthy,2007)。Noor等(2012)也认为,增强群际接触可以作为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水平的干预策略之一。但可惜的是,这一措施对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水平的有效性和长期性还缺乏丰富的研究支持,同时,如何进行操作以达到群体双方在群际接触中的共同参与和改变,应该是一项艰难的工作。5间接群际受害者竞争干预研究群体建立起来的最大受害者身份会导致群体成员排斥、否认、拒绝有关冲突的一些“异类”信息(Bar-taletal.,2009),体现出对伤害认知评价的自我中心倾向。为了更好地了解群际受害者竞争现象,为解决群际冲突提供决策性参考,今后的研究拟从以下方面继续展开。其一,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内在机制还需完善。尽管以Noor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了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但这些分析聚焦于微观心理层面,缺少对文化、政治、历史等社会宏观因素的作用探讨。群体不遗余力地建构自身的最大受害者角色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结合社会、政治、心理等因素,以及历史情境、群际关系等实际情况而展开深入的研究。比如,结合历史与政治因素会发现,二战后日本之所以未能对周边邻国的受害者身份给予认同,是因为“相当多的日本民众铭记在心的历史是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日本的纪念馆展现的原子弹伤害场面同样是惨烈的、触目惊心的,以此诉说自己的‘受害者’身份”(陈玥,唐靖,2013)。其二,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探究。现有研究集中探讨了直接的群际接触对群际受害者竞争水平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但在现实环境中,直接的群际接触会因为社会制度不允许、接触机会太少、群际关系紧张等而不能实现(Voci,&Hewstone,2003;Wright,Aron,McLaughlin-Volpe,&Ropp,1997)。研究发现,间接群际接触,主要包括扩展接触(extendedcontact;Wrightetal.,1997)、想象接触(imagedcontact;Crisp&Turner,2009)以及替代接触(vic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