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皇帝的巡幸
在史料中,皇帝的巡逻行为也被称为巡逻幸福、巡逻省份、巡逻防御、狩猎等。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环境会使帝王巡行的目的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帝王巡行不仅是皇权政治运作的一种模式,而且对政权稳固、经济建设,以及民族和睦具有重大意义。对隋唐之前的皇帝巡行,学界少有人涉及,即使偶有研究,亦是指向于对秦始皇和隋炀帝这两位皇帝。对于北魏这一个少数民族建立国家的帝王巡行,现有的成果中,拙眼所及,似仅有何德章教授《“阴山却霜”之俗解》和日本学者佐藤智水《北魏皇帝の行幸について》这两篇而已。若依朝代而论,北魏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皇帝巡行最为频繁的一个朝代。从公元386年道武帝建国到公元534年孝武帝出奔关中被杀,北魏共有12个皇帝,立国凡148年。据笔者统计,在这12位皇帝中,道武帝在皇帝位上13年共巡行17次;明元帝在位15年共巡行27次;太武帝在位30年共巡行67次;文成帝在位14年共巡行24次;献文帝在位6年共巡行14次;孝文帝在位28年共巡行49次;宣武帝在位16年共巡行3次;孝明帝在位14年仅巡行1次;孝庄帝在位3年共巡行2次;孝武帝在位3年共巡行4次。从巡行频率来看,北魏皇帝的巡行明显地呈现出前后两段,包括孝文帝在内的前6位皇帝频率高,而宣武帝之下的皇帝巡行次数显著减少,这一方面与孝文汉制之后诸帝遵守中原帝王出巡古制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更重要的原因是帝国实力的衰落所致。一、阴山至献文帝的巡行从道武到孝武,北魏诸帝出巡的方向经历了一个由北及南,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巡行的主要目的地集中于阴山南北地区,文成、献文时期慢慢地转向中原地区,而到了孝文帝,特别是迁洛阳之后,便完全地集中在中原地区了。北魏前期,北方的柔然一直是北魏的强敌。对于柔然,无论是道武、明元时期的以防御为主,还是太武帝时期的主动出击,阴山地区始终是这三位皇帝巡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从这三位皇帝的巡行足迹可以看出,在道武帝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即帝位之后,自天赐元年(公元404年)起直至明元一朝,年年有北巡之举,而这些巡行的大部分是针对柔然的。且从时间上来看,两位皇帝常常在天寒地冻之时北巡,目的就是为了防备柔然的“背寒向温,南来寇抄”。柔然经太武朝连续打击后,逐渐衰弱,到了文成帝时期,柔然已难以对北魏构成威胁。因此,文成帝出巡阴山的次数和滞留时间较太武帝时大为减少。太安四年(公元458年)因再击柔然,文成帝于十月北巡,其余时间均集中在五月底到六月初。且除了太安三年曾明确记录“田于阴山之北”和和平二年(公元461年)“行巡山北”之外,其余的都只是记载“行幸阴山”,并无具体活动的记录。这一切似在表明,阴山及以北地区在北魏政治生活中,已不再如从前那般重要了。此时的巡行阴山,应该已经是一种习俗,这就是德章教授精彩阐述过的“阴山却霜”之俗。与此相对应的是,文成帝对中原地区给予了适时的关注。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兴光元年(公元454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太安四年(公元458年)二月至三月,和平二年二月至三月,文成帝数次巡行中山、信都、邺城,察风观俗,并对当地百姓进行抚慰,并颁布诏书,严禁官吏贪污,督促农桑,整顿赋税。到了献文帝时期,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大。虽然献文帝在位期间曾因战事行幸阴山3次,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原地区。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十一月,献文帝以太上皇身份南巡至怀州,问民疾苦,赐高年、孝悌力田布帛,次年再次南巡。冯太后执政,无见巡行阴山之事,车驾也从未到过云中或者河西。二、农业的发展发生了改变北魏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其经济领域特别是国家发展的前期,畜牧经济和狩猎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自然地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道武帝对外征服的过程中,掠夺了大量的人畜,并把这些战利品“班赐从臣各有差”,太武帝时期,北魏通过对柔然、高车、夏国的大规模征讨,不仅获得大量战利品,由此可以看出,畜牧和狩猎经济及战争掠夺是北魏前期获得财富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道武帝和明元帝时期,畜牧狩猎的旧传统表现得最为强烈。但是,自文成帝以后,这种传统的影响日渐转弱,朝廷开始将精力转注于农业,且此时北魏的农业经济已处于发展之中。这种变化着实基于现实的压力,虽说由于拓跋氏的势力不断扩张,大量肥美草场的获得有利于牲畜经济,可是劫掠大量的人口,再加上那些归附的部落,原有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不足以维持其所统治民众的生活,因此,不得不从事农业的生产。实际上,早在登国元年拓跋即代王位的次月,便“幸定襄之盛乐,息众课农”;皇始元年九月,平并州后,在那里“招抚离散,劝课农桑”;平中山后,又于天兴元年“二月,车驾自中山幸繁宫,更选屯卫。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太武帝巡行河西之时,太子监国,拓跋晃令“有司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垦殖锄耨。其有牛家与无牛家一人种田二十二亩,偿以私锄功七亩,如是为差。至与小、老无牛家种田七亩,小、老者偿以锄功二亩。皆以五口下贫家为率。各列家别口数,所劝种顷亩,明立簿目。所种者于地首标题姓名,以辨播殖之功”;“又禁饮酒、杂戏、弃本沽贩者,垦田大为增辟”。农业的发展,必定会冲击传统游牧经济的发展。文成帝时期,虽然河西、松山、崞山、阴山等地田猎,但是这一时期的狩猎已经不同于以前,在史籍中我们很难见到将狩猎所获赏赐给群臣的记录,说明此时的狩猎已经成了单纯的操练兵马和显示军威的行为了。到了献文帝、孝文帝时期,虽然对柔然的征讨尚未断绝,但不见有将虏货及牲畜赏赐给从臣的记录。自文成帝以降,奖励农业的诏书层出不穷,加之一些州郡的地方官也积极劝课农桑,农业经济更是得到进一步发展。均田制、三长制,以及新租调制的次第实施,说明北魏已经完成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与此相应的是,皇帝的巡行高密度地集中于中原地区。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频繁地巡行于定州、信都、邺城,并多次对当地百姓进行赏赐,都是基于该地区已成为北魏主要粮食产区这一重要性的认识。三、北魏诸帝的亲征,柔然部落的安置经过道武至太武三帝的努力,北魏终于统一了北方,使长期分裂的黄河流域归于统一。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在此际渐至高潮。民族融合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的,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民族迁徙。北魏皇帝的巡行与民族迁徙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民族迁徙存在着多种方式,有因本族内部分裂而迁徙的,有因战争而被迫迁徙的,还有慑于某一政权而自愿迁徙,而与北魏皇帝巡行有关的民族迁徙,基本上是以战争原因而引起的被迫迁徙。天兴元年(公元398年),道武帝破败后燕后将北还,考虑还后山东有变,乃置行台于中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高车诸部原分散于漠南广大地区,北魏立国初期,一部分居住于鹿浑海附近的高车部落强大起来,成了北魏的强敌。自登国三年(公元388年)起,北魏对高车诸部进行了频繁征讨,拓跋每每亲征,先后征服了解如、叱突邻、袁纥、薛干等部落。每一次征战都伴随着大量部民、牲畜的虏获。这些被征服的部民或被带往盛乐,或被迁往河上游地区。迁都平城后的次年,道武帝再次对高车用兵,“破高车杂种三十余部,获七万余口,马三十余万匹,牛羊百四十余万。”这些被俘的高车人都被带回平城,“以所获高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柔然是北魏的又一强敌。太武帝时期,一改道武、明元防御之策略,对柔然采取攻势。神二年四月太武帝大举北伐柔然,进入漠南后,“舍辎重,轻骑兼马,至栗水。蠕蠕震怖,焚烧庐舍,绝迹西走”。太武帝追到兔园水,“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柔然“前后归降三十余万,俘获首虏及戎马百余万匹”。通过太武、文成、献文诸帝的亲征,柔然部落或被征服,或慑威内附。与高车部民的安置有所不同,北魏对俘获和内附的柔然部民的处置是严厉的。对此,《魏书·蠕蠕传》有所评论:柔然“凤驰鸟赴,倏来忽往,代京由之屡骇,戎车所以不宁。是故魏氏祖宗扬威曜武,驱其畜产,收其部落,翦之穷发之野,逐之无人之乡”。所谓“收其部落”,即是离散诸部。据李凭先生的论证,离散诸部当是分土、定居和使役。高车、柔然之外,其他各族的迁徙亦是在北魏诸帝的亲征和北巡中完成的。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十月,太武帝亲率轻骑2万,自云中经君子津袭赫连昌。“至其城下,徙万余家而还”;次年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辛巳,济君子津。三城胡酋鹊子相率内附”此外,为了加强对汾河流域的控制,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九年二月巡行定州,并因“山东民饥,启仓赈之”。接着,又经此西幸上党,“徙西河离石民五千余家于京师”。正平元年(公元451年)三月,在大胜刘宋以后,太武帝在返回平城时“以降民五万余家分置近畿”。北魏平城时代的民族迁徙,虽然大都建立在战争基础之上,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各族百姓迁徙到平城附近杂居,采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为民族大融合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伴随着这些民族迁徙,我们看到的是北魏诸帝不停息的车驾奔驰。四、北魏皇帝巡行对皇权的重建和发展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多政权并立的局面,正统和僭伪之争成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汉族官员的导引下,再造中华正统,使得中国文化一脉相承。虽然进入中原较其他少数民族为晚,但北魏甫建国便自觉走上树立正统之道,注重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吸收,“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27];“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自古以来,凡被认为天命正统的圣贤帝王多以巡行为统治运作模式。所以,北魏皇帝在再造正统的过程中,常以巡行来突显,标榜自己是继承华夏正统和礼仪文化的正统地位。天兴三年五月,道武帝巡行到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尧、帝舜庙”。除此以外,北魏诸帝还多以巡行作为礼化天下的治国方略。明元帝神瑞二年六月“幸赤城,亲见长老,问民疾苦,复租一年。南次石亭,幸上谷,问百年,访贤俊,复田租之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