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就像自行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爱因斯坦第第页第三周《论语》十二章导纲班级:姓名:小组号: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等重要文言基础知识,准确翻译十二则论语。2.了解论语等相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文中关于“仁”的句子,进而理解孔子所谈“仁”的深刻内涵。4.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关于“仁”的句子,进而理解孔子所谈“仁”的深刻内涵。2.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课程流程一、知识回顾1.走进作者: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主要思想: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仁”表现于现实之各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就是“礼”,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政治上: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言教的同时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世影响: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儿义气”也。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畴,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智: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马,乃不孝。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3.儒家经典《论语》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体式:①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②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③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4.文学常识:语录体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为语录体,是一种散文体式。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堪称语录体的典范。5.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6.题目解说:“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EQ\*jc4\*hps10\o\ar(\s\up9(yì),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二、课程主体1.结合课本注释,通过朗读方式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内容来体会每一章的观点。(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2)\t"/item/%E4%BA%BA%E8%80%8C%E4%B8%8D%E4%BB%81/_blank"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八佾yì》(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谨言慎行、虚心请教、匡正自身)君子之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文质兼备)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外求学诗,可以兴、观、群、怨(养德增智,成就完美人格)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重视仁德)修身养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济世安民)内修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真正君子)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我约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恕别人,仁爱之心)三、讨论学习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t"/item/%E4%BA%BA%E8%80%8C%E4%B8%8D%E4%BB%81/_blank"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八佾yì》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①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正如《礼记》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②仁就是克已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礼”不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一套尊卑有别、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庶人,都需要按照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普通人在家族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际间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动约束自己,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叫“克己复礼”。③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与“忠”,“恕”是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应顾及他人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腾达,才能博施济众。肯定自己有立、达的愿望,也承认别人有立、达的愿望,这是道德的一项最根本的原则。“恕”与“忠”都是仁爱的体现,是孔子所谓“仁”的中心含义。2.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至少写出两点)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四、拓展升华《(论语)十二章》,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格:①崇德重仁。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进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再者。为了追求“仁”。君子“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泰伯》)②遵从礼乐。孔子主张运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价》),礼乐是仁的表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不惑”“不忧”“不惧”正是仁者遵从礼乐的表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阳货》),对长辈孝,对君王忠,也是遵从礼乐秩序的表现。③重义轻利。“义”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乎礼仪。“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懂得“义”(道义),如果是在位当权者,那就应该有理想人格。“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则是小人。④好学笃行。“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好学有三点: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君子渴慕“道”,为追求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⑤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即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⑥内省不疚。自我反省是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倍数与因数-找因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
- 一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一)语文园地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第2课 感知媒体编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三年级下册
- 速写人物站姿课件
- 2023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 《图形的运动-旋转》(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 欣赏 青蛙音乐会》(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 9《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七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3 Making plans Unit 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s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外研版
- 8.5.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课件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024年广东省五年一贯制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卷
- 5.2基本政治制度 课 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2024年河南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高中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人教五四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五单元《中国有能力解决好吃饭问题 第一课时》课件
- 北京中考语文常考知识点(积累背诵)-2025年北京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 我的小秘密(课堂PPT)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带音标)
- 科护士排班表
- 沈阳市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