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故屯卫郎将赠那州刺史阿史那实战考_第1页
大唐故屯卫郎将赠那州刺史阿史那实战考_第2页
大唐故屯卫郎将赠那州刺史阿史那实战考_第3页
大唐故屯卫郎将赠那州刺史阿史那实战考_第4页
大唐故屯卫郎将赠那州刺史阿史那实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唐故屯卫郎将赠那州刺史阿史那实战考

唐代阿史那嘴唇墓志2005年10月,陕西西安翰林博物馆在西安东郊收集了唐代土奇石墓志。墓志铭的主人是一位阿世纳罗。编年史是一幅方形的编年史。编年史由37厘米长和4.17厘米宽。编年史上有四个5行,四个字,四个字和一个印章。“大唐知事送本州知事阿什纳罗志明”(以下简称“罗氏志”),共20字。编年史是一部编年史,15行,15字,15字。标题为“大唐右屯公务员阿什纳罗墓志序”,全文共1404字(含碑文),无作者姓名。这方墓志全文字数不多,但其内容有许多不见于现存文献,可补两《唐书》及史籍记载上之不足,为我们研究东突厥覆亡后的历史、颉利可汗的家族世系、颉利一家入唐后的处境以及归葬地点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婆罗门墓志”志文为探讨核心,志盖大唐故屯卫郎将赠那州刺史阿史那婆罗门志铭志文标题大唐故右屯卫郎将阿史那婆罗门墓/志铭并序阿史那婆罗门者,右卫大将军·归义荒/王咄苾之子也。咄苾本突厥颉利可汗,/自奄有龙荒,历年永久,炽迈周狁,地兼/轩鬻,及棱威遐畅,削衽知归。君以/弱龄,入参戎旅,勤肃之美,著于/阶闼,稍迁右屯卫郎将,以永徽二年五/月廿七日,遘疾卒官。有诏哀伤,追/崇礼袟,铭文伟哉若人,忠义克举。远身龙漠,参名禁/旅。夙著勤诚,奄移寒暑。方申干略,式奉/恩荣。顿辔千里,沉魂九京。一辞/昭运,永悼佳城。关于隐私7—笺证阿史那婆罗门“阿史那”(Asins,A-shih-na),是东突厥汗国(又称突厥第一汗国、北突厥)可汗的姓氏,其语源与义涵,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讷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讷都六死,十母子内欲择立一人,乃相率于大树下,共为约曰,向树跳跃,能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者,诸子遂奉以为主,号阿贤设。……从上所征引内容可知,突厥是由母系社会发展而来,阿史那氏乃是从母族姓氏转变成为可汗姓氏。现今所存史籍文献不见有关本墓志志主阿史那婆罗门之相关记载,而突厥以“婆罗门”为名者,目前也仅见于本志主一人。“婆罗门”(Brahman,Brahmin)是印度种姓制度(CastesysteminIndia)阶层中的一个音译词,原意是“祁祷”,也被称为信仰的名称,意指“牧师”。右卫大将军·归义荒王咄苾之子也。咄苾本突厥颉利可汗史籍不见婆罗门为颉利可汗之子的任何记载。从现存史籍文献的记载与出土墓志,颉利可汗有三子:迭罗施(支)、欲谷设、特勤,但欲谷设是否为颉利可汗亲生子嗣,似有商榷之处(详见“考释一”,文末[附录二])。颉利可汗(620—630在位),本名咄苾,处罗(可汗)卒,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不立之,遂立处罗之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者,启民可汗第三子也,初为莫贺咄设,牙直五原之北。……武德三年,颉利又纳义成公主为妻,……遣使入朝,告处罗死,……处罗可汗担任东突厥国君时,咄苾时为莫贺咄设(Bayatursad)。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处罗可汗卒逝,义成公主以处罗可汗之子奥射设(阿史那摸末)“丑弱”为由,废之不立,改以咄苾继立东突厥大可汗位。据《阿史那摸末墓志》记载,阿史那摸末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二月十六日,年四十三,则上推至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处罗可汗卒逝时,阿史那摸末当时年仅十三岁。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十一月,诏遣李世绩、李靖等人,分道出击东突厥;贞观四年(630)正月,李靖大破定襄颉利可汗牙帐,颉利亡奔铁山,遣使执失思力入唐请求举国内附,李靖等人乘胜追击,颉利欲走投奔母家吐谷浑,颉利可汗被擒入唐后,太宗先授以虢州刺史。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隋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左·右武候、左·右领军、左·右率府各有大将军一人,所谓十二卫大将军也。……至隋,十二大将军直为武职,位左、右省台之下,……至开皇末年,罢十二卫大将军员。炀帝大业三年,复置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其所领名为骁骑。皇朝复左、右卫府,官属与《隋令》略同。……左、右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凡亲、勋、翊五中郎将府及折冲府所隶者,皆总制焉。凡大朝会,率其属以黄质鍪·甲·铠、黄弓箭、黄刀、黄楯、黄十二卫属南衙禁卫军,统帅府兵的中央军事机关,负有京城的巡逻警卫、朝廷仪仗护卫、南衙政府机关的保卫和门禁守卫等工作。唐高宗永徽年间,在唐太宗昭陵祭坛内,置有十四国蕃君长石刻像。《唐会要·陵议》记载:上欲阐扬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化者形状,而刻其官名。突厥颉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出(咄)苾、突厥颉(突)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什钵苾、突厥乙弥泥孰候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李思摩、突厥都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等十四人,列于陵司马北门内,九峻山之阴,以旌武功。乃又刻石为常所乘破敌马六匹于阙下也。唐陵前立蕃人石像是师法突厥葬丧习俗的影响,藉由陵(墓)前立石像,表示对死者的忠诚和臣服。自奄有龙荒,历年永久“奄”,覆盖、涵盖之意,引申为尽有、拥有。《说文解字·大部》:“奄,覆也。大有余也”;东突厥自建国以来,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第三任国君木杆可汗,积极开疆拓土。《周书·突厥传》记载:俟斤(木杆可汗)又西破嗽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隋末唐初之际,雄据漠北的东突厥更是当时东亚最强盛的国家。逐鹿中原的北方群雄,无不向东突厥称臣以寻求支持。《隋书·突厥传》记载: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除了上述群雄,向东突厥称臣者尚有刘黑闼、李子和、刘季真、张长逊、白榆妄(娑)、魏刀(刁)儿、苑君璋等人,甚至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前夕,亦曾向东突厥称臣以求援。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志文所云“奄有龙荒”即是形容东突厥的疆域曾经涵括整个漠北地区,国势强盛。“历年永久”,指东突厥的享国时间。西魏废帝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正月,突厥民族首领布民炽迈周狁,地兼轩鬻,棱威遐畅,削衽知归。“周狁”,系指玁玀狁;“轩鬻”,则是指獯鬻。玁狁又称“严允”、“猃狁”、“獯鬻”、“荤粥”、“獯粥”、“熏育”等,是位于中国北方与西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其形迹最早可见于金文及先秦古籍,有时与“昆夷”等名相混称。春秋时期,玁狁被称作“戎狄”;战国时期,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时为蒙恬以三十万军所败而北徙,秦末则控有大漠南北,南逾阴山,占河套之地。自汉代以来,多以玁狁做为匈奴之先民,《史记·匈奴列传》:“唐虞以上有山戎、玁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棱威”,指威严、威势之意。《隋书·杨素传》:“公以棱威外讨,发愤于内,忘身殉义,亲当矢石。”君以弱龄,入参戎旅,勤肃之美,著于阶闼“弱龄”,泛指幼年、少年。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有云:“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逯钦立注云:“弱龄,弱年,少年。”公讳摸末,漠北人也,盖大禹之后焉。……兹方将东岳告成,庶陪礼于日观,不图西光遽谢,奄游神于夜台,春秋卌三,以贞观廿三年二月十六日薨于宣阳之里第。《大唐故右屯卫翊府·右郎将阿史那勿施墓志》记载:君讳施,字勿施。……奄归魂于幽穸,以神功元年八月十七日,寝疾薨于河南府新安里之官舍,春秋六十有二。《大唐故右武卫大将军赠兵部尚书谥曰顺李君(思摩)墓志》记载:公讳思摩,本姓阿史那氏,阴山人也。……以贞观廿一年岁次丁未三月丁亥朔十六日壬寅,遘疾卒于居德里第,春秋六十有五。上述三例中,阿史那摸末享年四十三岁,卒逝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则其出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阿史那施享年六十二,卒逝时间在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则其出生于贞观十年(636);李思摩(阿史那思摩)享年六十五岁,卒逝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则其出生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本篇志文撰志者仅书写婆罗门的卒逝年月,并未载明婆罗门过世时的年龄,若志文中的“弱龄”是特指二十岁,则撰志者应会在志主去世之年或前或后加上志主享寿文句。观察整篇志文的行文,恐撰志者也不清楚婆罗门的出生年月、实际年龄。因此,我们无法断定志文中的“弱龄”是特指二十岁,更无法从“入参戎旅”一词,推测婆罗门入唐时间是在贞观四年,“戎旅”指军旅、兵事。此处的“戎旅”,特指“禁旅”(墓志文后的铭文有:“参名禁旅”),即禁军。《旧唐书》:“自天宝已降,内官握禁旅,中闱纂继,皆出其心。”“肃勤”是指恭敬尽力。《魏书·高谧传》:“(高湖)第三子谧,字安平,……天安中,以功臣子召入禁中,除中散,专典秘阁。肃勤不倦,高宗深重之,拜秘书郎。”稍迁右屯卫郎将“迁”乃晋升之意。《唐会要·省号上·中书省》记载:建中三年闰正月十八日,中书门下奏:“准贞观故事,京常参官及外官五品已上,每有除拜,中书门下皆立簿书,谓之具员,取其年课,以为迁授,此国之大经也。”《旧唐书·职官志一》有云: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职事则随才录用,或从闲入剧,或去高就卑,迁徙出入,参差不定。婆罗门入唐之后,因在宫廷恭谨尽心,不久即由从七品上的武职事官晋升为正五品上的右屯卫郎将(详见“考释二”)。“屯卫”即是唐初“威卫”,杜佑《通典·职官十》记载:隋炀帝以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凡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以总府事。……(武德)五年……其后定制,有:……左右威,左右威,隋之屯卫。……左右威卫,隋初有领军府,炀帝改为左右屯卫。大唐因之。……所掌如左右卫。李林甫《唐六典·左右威卫》记载:左、右威卫,……隋初,置左、右领军府,炀帝改为左、右屯卫,皇朝因之。至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威卫,别置左、右屯营,亦有大将军等官。《旧唐书·职官三·左右威卫》记载:左右威卫,隋为左右屯卫,龙朔改为威卫,光宅改为左右豹韬卫,神龙复为威卫也。……翊府中郎将、左右郎将、录事、兵曹、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人数、品秩皆如左右卫之亲府。同书同卷《左右卫》记载:左右卫,……亲府、勋一府、勋二府、翊一府、翊二府等五府:每府中郎一人、中郎将一人,皆四品下。左右郎将各一人,正五品上。……中郎将领本府之属以宿卫。左右郎将贰之。若大朝会、巡幸,以卤簿之法以领其仪仗。隋炀帝之“屯卫”,及至唐高宗永徽年间仍称之,龙朔时改称为“威卫”。“左右屯卫”,属武职事官,右屯卫郎将,正五品上的武职事官,其职掌一如左右卫之亲府,举凡大朝会、皇帝巡幸之时,以卤簿之法做为前导仪仗队。永徽二年五月廿七日,遘疾卒官“永徽”为唐高宗第一个年号,共计六年(650—655)。永徽二年,岁次辛亥,五月癸巳朔,二十七日己未,公元651年6月20日。婆罗门“遘疾卒官”,可见婆罗门最后的官衔是右屯卫郎将,与墓志盖所书“大唐故屯卫郎将”一致。婆罗门担任的右屯卫郎将属南衙禁卫军,是在京职事官,赠使持节·那州诸军事·那州刺史杜佑《通典·职官典十五·郡太守》记载:大唐武德元年,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加号持节。总管则加使持节。……又按加刺史持节军事之名,以为荣宠,则边荒万里三数百户小郡,亦同此号,又无以别远近小大之差、轻重闲剧之异也。……后加号为使持节诸军事,而实无节,但颁铜鱼符而已。《旧唐书·职官志三·州县官员》记载:上州,刺史一员,……初,汉代奉使者皆持节,故刺史临部,皆持节。至魏、晋,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后魏、北齐,总管、刺史,则加使持节诸军事,以此为常。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刺史之名存而职废。而于刺史太守官位中,不落持节之名,至今不改,有名无实也。……《新唐书·百官四下·外官》记载: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武德初,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军,加号使持节,盖汉刺史之任。……七年改总管曰都督,总十州者为大都督。贞观二年,去大字,凡都督府有刺史以下如故,然大都督又兼刺史,而不检校州事。其后都督加使持节,则为将,诸将亦通以都督称,唯朔方犹称大总管。……唐代刺史沿袭魏晋南北朝之制,冠以“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州史”之称,对地方州郡兵拥有领兵权,具有军事行动的职掌。婆罗门生前一直是中央禁卫军的武职事官,从未担任过地方刺史,“使持节·那州诸军事·那州刺史”是婆罗门死后被唐廷赠予的荣衔。“那州”,《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剑南道》记载:涂州,……蓬鲁州,永徽二年,特浪生羌董悉奉求、辟惠生羌卜檐莫等种落万余户内附,又析置州三十二。姜州、……那州……。右隶茂州都督府。高宗永徽二年,生羌等万余户内附,唐廷将蓬鲁州析置三十二州,那州即其中之一,隶茂州都督府,属剑南道。六月廿日,葬于灞原永徽二年六月癸亥朔,二十日壬午,公元651年7月13日。婆罗门卒逝后不及一个月即葬于灞原。“灞”即是灞水、灞河;“原”是指龙首原。志文中称婆罗门死后“葬于灞原”,据《婆罗门墓志》所记及文物交献人提供的线索,此志出土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灞河以东,新筑镇细柳原一带(详见下图),考证与解释一、县主,支主,免死保铁山本墓志志主阿史那婆罗门为东突厥颉利可汗之子,然而现存史籍文献不见有关婆罗门的任何记载,是以,本墓志可补文献载记上的缺略,对建构颉利可汗世系提供宝贵的材料。传统史籍记载颉利可汗有两子:一是,迭罗施(支)。《新唐书·李靖传》有云:颉利走保铁山,……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禽其子迭罗施,杀义成公主。同书,《突厥传上》记载:颉利子迭罗支,有至性,既舍京师,诸妇得品供,罗支预焉;其母最后至,不得给,罗支不敢尝品肉。帝闻,叹曰:“天禀仁孝,讵限华夷哉!”厚赐之,遂给母肉。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破东突厥定襄汗廷,颉利可汗退保铁山;二月,李靖再破颉利于铁山,俘获突厥男女十余万,擒颉利子迭罗施(支),杀义成公主,迭罗施(支)约在此时入唐。二启民可汗染干是突厥人突厥颉利可汗遣子欲谷设率十万骑讨之,菩萨领骑五千与战,破之于马鬣山,因逐北至于天山,又进击,大破之,俘其部众,回纥由是大振。(《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记载:阿史那社尔,……拜拓设,建牙碛北,与颉利子欲谷设分统铁勒、回纥、仆骨、同罗诸部。按:欲谷设之“设”(sad),意指“别部领兵者”,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欲谷设的出身,《旧唐书·回纥传》与《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皆云是颉利可汗之子,然而,《新唐书·突厥传上》与《资治通鉴》又有不同的说法。《新唐书·突厥传上》:(贞观四年)思结俟斤以四万众降,可汗弟欲谷设奔高昌,既而亦来降。《资治通鉴》“贞观元年条”云:颉利政乱,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相帅叛之。颉利遣其兄子欲谷设将十万骑讨之,回纥酋长菩萨将五千骑,与战于马鬣山,大破之。同书“贞观四年八月戊午条”又云:戊午,突厥欲谷设来降。欲谷设,突利之弟也。颉利败,欲谷设奔高昌,闻突利为唐所礼,遂来降。《新唐书·突厥传》认为欲谷设乃颉利可汗之弟;而《资治通鉴》则以为欲谷设是颉利可汗兄子(始毕可汗之子),具体的说是始毕子突利可汗什钵苾之弟。由于史籍记载的不一,突厥民族的世系,往往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形态,造成考证上极大的难度。兹以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为例,即可看出研究突厥民族世系上的困难性。其一,关于染干的出身问题。《隋书》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隋书·突厥传》记载:沙钵略子曰染干,号突利可汗,居北方。按照《突厥传》的记载,染干是沙钵略可汗摄图之子。然而,同书《长孙晟传》却是记载着:染干者,处罗侯之子也。若是按照《长孙晟传》的说法,则染干当是处罗侯之子。另外,出土墓志《故右屯卫将军阿史那公(摸末)墓志》又与上述两种说法不同:公讳摸末,……曾祖阿波设,祖启民可汗,父啜罗可汗。其二,关于染干的子嗣问题。染干有多少子嗣,从史籍的记载,似乎只有三子。《旧唐书·突厥传上》有云:始毕可汗咄吉者,启民可汗子也。……始毕卒,……立其弟俟利弗设,是为处罗可汗。……俄而处罗卒,……遂立处罗之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者,启民可汗第三子也,初为莫贺咄设,……《隋书·西突厥传》记载:(崔)君肃曰:“吐谷浑者,启民少子莫贺咄设之母家也。今天子又以义成公主妻于启民,启民畏天子之威而与之绝。吐谷浑亦因憾汉故,职贡不修。……”由上引两段史料可知,启民可汗染干有三子,按年龄排列依序是:始毕可汗咄吉、处罗可汗奚纯、(大业三年)五月丁已,突厥启民可汗遣子拓特勤来朝。同书《裴矩传》:(裴)矩以始毕可汗部众渐盛,献策分其势,将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设,拜为南面可汗。叱吉不敢受,始毕闻而渐怨。《旧唐书·突厥传上》:时太宗在藩,受诏讨刘武周,师次太原,处罗遣其弟步利设率二千骑与官军会。《新唐书·突厥传上》:颉利之立,用次弟为延陀设,主延陀部,步利设主霫部,……从上征引材料,则启民可汗似乎又有“拓特勤”、“叱吉设”、“步利设”、“延陀设”等四子。我们虽然尚不知拓特勤等四人的名字,以及这四个政治名号是否为咄吉、奚纯、咄苾在担任大可汗以前的突厥官号官称,然从《旧唐书·突厥传上》“处罗遣其弟步利设”与《新唐书·突厥传上》颉利“用次弟为延陀设,主延陀部,步利设主霫部”,则颉利可汗似有两个弟弟(步利设、延陀设),而据《隋书·西突厥传》的记载,颉利可汗已是启民可汗幼子,又如何有二弟?如颉利可汗有二弟,则不当是启民可汗的幼子。究竟孰者为是?有学者指出汉文史籍之所以对突厥世系会出现如此混乱的记载内容,可能与突厥民族婚俗上实行叔嫂收继婚制度以及汉族文人以父系计世的眼光看待突厥民族以母系计世的缘故所造成的结果。启民可汗至颉利可汗时代,突厥仍实行收继婚。《隋书·突厥传》记载道:(启民可汗)疾终,……立其子咄吉世(设),是为始毕可汗。表请尚(义成)公主,诏从其俗。《旧唐书·突厥传》又记:(始毕可汗卒)立其弟俟利弗设,是为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嗣位,又以隋义成公主为妻,……处罗卒……遂立处罗之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颉利又纳义成公主为妻,……在平辈兄终弟及的收继婚俗中,收继顺序一般是以成年长子为第一收继顺序人,除生母及已故兄弟成年之子女外,其它未成年之子女皆由成年长子收继者承继之,同时成为收继者的子嗣。《旧唐书·突厥传》有一段极为重要的内容:始毕卒,其子什钵苾以年幼不堪嗣位,立为泥步设,……立其弟俟利弗设,是为处罗可汗。……俄而处罗卒,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不立之,遂立处罗之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始毕可汗卒逝时,其子什钵苾因“年幼不堪嗣位”之故,由始毕可汗弟奚纯继承大可汗位,是为处罗可汗。按收继婚俗制度,当处罗继立大可汗并妻以义成公主时,始毕可汗未成年之子女皆由处罗收继,年幼的什钵苾也因收继之故成为处罗之子。处罗可汗在位仅一年(619—620)即过世,义成公主以处罗之子“丑弱”为由,废不立之,改立处罗之弟咄苾继承大可汗位,是为颉利可汗。同样的,当颉利继立大可汗位并纳义成公主为妻时,始毕与处罗之未成年子女,再由颉利承继,什钵苾、奥射设(阿史那摸末)等人,也成为颉利之子。《资治通鉴》记载,欲谷设是始毕可汗之子、什钵苾之弟,自当比什钵苾更加年幼,按照游牧民族亲属关系只问行辈,不问直系或旁系,当颉利可汗继立为东突厥大可汗实行收继婚时,做为始毕之子的欲谷设,亦成为颉利的子嗣。经由上述说明,关于欲谷设的出身问题,笔者认为:当如《通鉴》所记,欲谷设乃始毕可汗之子,在收继婚制度下,当颉利可汗继位后,未成年的欲谷设则被颉利收继,而成为颉利可汗之子,由于撰史者不清楚突厥收继婚俗,以致于出现记载上的混乱。而《新唐书·突厥传》所谓欲谷设为颉利可汗之弟,此“颉利之弟”恐当是“突利之弟”(什钵苾之弟)的讹误。同样的,染干的子嗣问题亦可从收继婚俗解释,我们可以确知咄吉、奚纯、咄苾是染干之子,至于拓特勤、叱吉设、步利设、延陀设若不是咄吉等三人担任大可汗以前的突厥政治名号而是另有其人,则他们也可能是因为收继婚关系,转而成为染干之子(详见文末【附录三】)。此外,现今出土石刻墓志,颉利可汗又有一子。《大周故冠军大将军行右鹰扬卫将军·归义可汗阿史那府君(感德)墓志》记载:可汗讳感德,字尚山,长城阴山人也。……曾祖咄苾颉利可汗,猎骑五千,振雄风于绝漠;……贞观四年归顺,授右卫大将军,赠归义郡王,食邑三千户。祖特勤,本蕃叶护;……“特勤”(tigin),意指可汗子弟、王子、亲王等,二、罗马法上的发挥东突厥灭亡后,唐廷多将其酋帅充任武职。吴兢《贞观政要·议安边》记载: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比较始毕可汗、处罗可汗与颉利可汗子嗣入唐后的情形:始毕可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