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经籍志》著录体例的创新之一《隋书·经籍志》著录亡书初探_第1页
《隋书经籍志》著录体例的创新之一《隋书·经籍志》著录亡书初探_第2页
《隋书经籍志》著录体例的创新之一《隋书·经籍志》著录亡书初探_第3页
《隋书经籍志》著录体例的创新之一《隋书·经籍志》著录亡书初探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书经籍志》著录体例的创新之一《隋书·经籍志》著录亡书初探

《李经》是中国第一部最古老的史料目录。在著录体例上《隋书·经籍志》的创新不仅是使四部分类法定于一尊,还在于注明书籍的存亡。本文即对《隋书·经籍志》著录亡书的原因、体例进行初步的探讨。1从目录学的角度对于启动实施目的的必要性进行界定,为主体的活动奠定了基础《隋书·经籍志·总序》开篇即谈到经籍的作用:“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纲纪,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实际上,不仅目录学所类分的具体的个体文献是“为治之具”,而且目录学的分类本身也是“为治之具”。这是因为“农业—宗法”特质社会所产生的重经验、重历史的实用理性文化心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影响极大。古代目录学包含着主体的能动作用,因而主体性包含主观性。事实上,正是由于主观性,才使得主体能对客体文献进行抽象概括。《隋书·经籍志》所谓“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所表现出的去取书籍颇凭主观的随意性,即充分体现了古代目录学同传统哲学一样,是入世的。另一方面,古代分类学要实现主观价值目标,不仅要使主体的认识活动符合自身的利益,而且要遵循客观规律,从被类分的客体文献的实际内容出发;不仅要遵循主体的尺度,而且要遵循客体的尺度,受客体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所以主体性内在地包含着客观性。只有保证必要的客观性,才能实现文献分类行为为主体服务的价值目标;只有充分掌握了客观规律后,才能更好地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主体对客观规律把握得越好,行为越符合客观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以贯之的继承性。目录学本身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通过目录学的分类,才能见到“天下殊途而同归,天下一致而百虑”的整体文化全景。具体到《隋书·经籍志》而言,它是唐代官修《隋书》的一部分。据赵翼《廿二史札记》“隋书志”条:《隋书》本无志,今之志,乃合记梁、陈、(北)齐、周、隋之书,旧名《五代史志》,别自单行,其后附入《隋书》,然究不可谓《隋志》也。自开皇仁寿时,王劭为《隋书》八十卷,以类相从,至编年纪传尚阕。唐武德五年,令狐德镕奏修《五代史》梁、陈、北齐、周、隋。封德彝、颜师古修《隋书》,历年不就而罢。贞观三年,又诏魏征修之,房玄龄为监修,征又奏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同撰。序论皆征所作,凡帝纪五,列传五十。十年正月上之,此《隋书》也。十五年,又诏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同修《五代史志》。凡成十志,三十卷。显庆元年,长孙无忌等上之,此《五代史志》也。可见,《隋书·经籍志》原单称为《五代史志》。由于唐初编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都没有专载典章制度的志书,所以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将梁、陈、齐、周、隋五代的典章制度编为《五代史志》,后并入魏征主编的《隋书》。所以《隋书·经籍志》不仅单述隋代,而是必须包括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图书在唐初的实有情况。根据《隋书·经籍志》总序,公元622年,唐朝在洛阳取得了隋政府图书馆的藏书,经黄河运往长安,在底柱被水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被水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即隋东都藏书,遭此厄运,丧失了十分之八九。万幸的是当时的一部藏书目录保存了下来,可惜的是为水渐濡,时有残缺。这部目录即为《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九卷”。隋代东都藏书虽遭此不幸,可是西京(长安)的藏书却保全了不少。《新唐书·艺文志·序》云:“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揉。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余卷。此时,魏征掌握了有关隋代藏书的两份目录:一份是从洛阳得来的隋代政府图书馆藏书的旧目录,即不包括复本,仅著录正御本三万七千多卷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一份是在长安新编好的,包括现存复本八万多卷的新目录。根据《隋书·经籍志·总序》,可知《隋书·经籍志》的底本——“旧录”,是隋代政府图书馆的旧藏书目录,即《隋大业正御书目录》。魏征将《隋大业正御书目录》编入《隋书》的时候又进行了加工:一是删去“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补入“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二是参考其他旧目录。其中主要是阮孝绪的《七录》,辟如将《七录》所存,而《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没有著录的旧图书,“各列本条之下”,作为附注,以备参考。距离魏征纂修《隋书·经籍志》不远的梁武帝、隋炀帝时期的政府图书馆藏书都达到了极盛。在梁武帝时,主要著录在刘孝标的《文德殿正御四部目录》和阮孝绪的《七录》内;在隋炀帝时,主要著录在《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内。在这两个高峰的中间,由于侯景之乱,梁秘书省和文德殿的藏书都被焚毁。所以,《隋书·经籍志》的任务,首先应该反映隋代现实藏书,其次便是和梁代藏书作一比较。魏征为了完成《隋书·经籍志》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它的主要内容,采取了“今考现存”的著录法;为了完成次要任务,采取了“约文绪义,各列本条之下”的著录梁代亡书的附注法。于是《隋书·经籍志》在追求功能的教化的同时实现了学术上的“考辨”,即通过对文献的分类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2著录亡书是《隋书·经籍志》实现教化目标的手段之一。“《隋书·经籍志》参考《七录》,互注存佚。”(1)梁有云为之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叙录》云:“凡卷中低一字写录,悉冠以梁有云云者,皆《七录》及梁代书目所有之书也。”又于子部纵横家末云:“本志梁有云云者,不尽是《七录》一书,亦有在《七录》以外者。”又于叙录叙诸家评论云:“其采宋、齐、梁、陈四代书目,而亦注梁有(春秋三传类中尚存有‘宋有’一条),以《五代史志》托始于梁也,不尽是《七录》也……大抵宋、齐书目所有者,梁代诸家书目无不有之,故概以‘梁有’括之也。”如经部易类《周易杨氏集二王注》五卷下注云:“梁有《集马、郑、二王解》十卷,亡。”《周易十卷》下注云:“蜀才注。梁有齐安参军费元(2)《辞书》不作同时修之书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云:“书有撰著之人,不可枚举,及载入艺文,则署一二人姓名,而期余皆从略者,盖事必有主,牵连并书,则不胜其烦矣。然一书也,或出同时所修,或为数人所作,仅录主名,此外则一切掩没之,于心何安?惟以‘等’字概之,则辞尚体要,后之人亦可博访周咨,不致有文辞不少概见之患,吾观后世目录家多用此例。”《隋书·经籍志》于此,自不例外。如经部易类《周易论》一卷下注云:“晋荆州刺史宋岱撰。……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晋扬州剌史顾夷等撰……亡。”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梁刘峻世说文学篇注,顾氏谱曰,夷字君齐,吴郡人,祖(3)《易》类,凡一卷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云:“一人之书,其卷数相等者,分言之,则嫌其繁复,合言之,则又恐不能清晰。其道如何?曰:“当加一‘各’字,以识别之。”其见于《隋书·经籍志》者,如经部易类《周易乾坤义》一卷下注云:“齐步兵校尉刘献撰。梁又有齐临沂令李玉之、梁释法通等《乾坤义》各一卷,亡。”论语类《尔雅》三卷下注云:“汉中散大夫樊光注。梁有汉刘歆、犍为文学、中黄门李巡《尔雅》各三卷,亡。”子部农家类《春秋济世六常拟议》五卷下注云:“杨瑾撰。梁有《陶朱公养鱼法》、《卜式养羊法》、《养猪法》、《月政畜牧栽种法》,各一卷,亡。”天文类《天文集占》十卷下注云:“梁百卷,梁有石氏、甘氏《天文占》各八卷,(亡)”。五行类《易要决》二卷下注云:“梁有《周易历》、《周易初学筮要法》各一卷。(亡)”此例为《汉志》首创,而至《隋书·经籍志》,用之始繁。(4)《通专》类,凡十二卷《隋书·经籍志》之中,当一人为数书作者时,则称“并”字,以省繁复。如经部小学类《古今字诂》三卷下注云:“张揖撰。梁有《难字》一卷,《错误字》一卷,并张揖撰……。亡。”子部儒家类《顾子新语》十二卷下注云:“吴太常顾谭撰。……《通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亡。”《新论》十卷下注云:“晋散齐常侍夏侯湛撰。梁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杨子大元经》十四卷,并晋征士扬泉撰。……亡。”纵横家《鬼谷子》三卷下注云:“皇甫谧注。……梁有《补阙子》十卷,《湘东鸿烈》十卷,并元帝撰,亡。”凡此皆一人为数书作者,为省重复,乃称“并”以和而言之。(5)西汉前代图书,仅有本志的一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亡书又有不称作者姓名者。如经部礼类《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一卷下注云:“祁谌撰。梁又有《冠服图》一卷,《五宗图》一卷,《月令图》一卷,亡。”孝经类《孝经义》一卷下注云“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撰。梁有《孝经玄》、《孝经图》各一卷,《孝经孔子图》二卷,亡。”诸如此类,多属年代辽远,书又亡佚,不著作者,实不得不然。以上略举《隋书·经籍志》记“存佚”体例之大端。但《隋书·经籍志》为例不纯,如史部正史类《汉疏》四卷下注云:“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十卷,梁元帝注《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