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初探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初探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初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初探

一、.政策的定义在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分类中,文化一般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语言、文学、艺术和所有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政策,《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与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于西方公共政策的定义类似,由于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内输入”特点,因此我们常将其表述为“政策”而非“公共政策”。文化政策是有别于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等其他领域政策的一种政策形态,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体现政府对文化资源进行的分配状况。二、文化财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财产”,最早提出此种说法的国家是日本,由此联合国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1972年提出了“世界遗产”的概念,而后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保护无形文化财产。在2006年正式生效为一个有效概念。我国于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其进行政策性的保护。三、非物质文化政策对咸水歌的保护和传承(一)水上运货场所的历史咸水歌,又称“白话渔歌”,是流行于广州以及珠三角一带的民歌,被生活在水上的居民广为传唱,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些年,这些生活在水上的居民,每家每户泛舟而行,以捕鱼捕虾、运货载客为生,狭窄的船舱是一家人的容身之所。虽然生活清苦,但大海赋予了他们乐观的天性与包容的心态,使得他们安居乐业,并在劳作中引吭高歌,咸水歌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诞生了。(二)解决水上居民的旅行1954年,周恩来总理南下视察,了解到水上居民的艰苦生活状况,为使他们不再居无定所,拨专款解决水上居民的住宿问题。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水上居民结束了摆渡的水上生活,有了固定居所,但也使咸水歌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遗失殆尽。(三)广州咸水歌的开发和保护现状为使咸水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保留,使这种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政府为此进行引导,先后成立咸水歌演唱队、咸水歌演出队、咸水歌创作组和咸水歌研究会。在1986年成立咸水歌演唱队,专门为已上岸的水上居民进行专题性指引。2004年,水上居民所在地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荣获“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咸水歌)”称号,充分体现出咸水歌的历史文化特色。2007年,咸水歌被列入广州市首批、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国家保护。2008年,滨江街建立“滨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将广州咸水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收藏。在政府的关注引导以及政策保护下,咸水歌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如在中海名都社区建立“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2012年广州市为大元帅小学颁发“广州市民间咸水歌文化传承基地”的牌匾,为咸水歌的传承铺平道路,为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项目的传承人谢棣英举办传习活动,从咸水歌民间艺人的传授方式作为基点进行发掘与推介,定期举办培训班与教育活动,并深入居民生活进行采风,获取第一手资料,收录整理咸水歌。《广州日报》等也对咸水歌活动进行报道。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德江戏剧的文化变迁(一)德江提升德江县政府打造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贵州德江傩堂戏,也称傩坛戏和傩愿戏,是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宋代前后,逐渐演变为以酬神还愿为主旨的傩堂戏。傩堂戏在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资本,使得德江傩堂戏和傩堂戏面具在德江甚至更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2006年,傩堂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得到德江县政府的全面挖掘,将其发展为傩堂戏文化产业,在政府的引导下拓宽其融资渠道,大力打造旅游业。同年5月18日,在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德江县与深圳国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德江县傩文化风情园项目建设协议书》,投资额达1300万,将其发展为旅游业核心文化。(二)艺术形式的变迁纳入文化遗产后为寻求发展及更好传(下接第209页)承下去,最初是祭祀还愿、驱鬼驱魔的傩戏渐渐发展为融入现代表演元素的现代傩堂戏。转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社会功能上,最初的傩堂戏承载的是消病消灾的社会功能,而在得到政府扶持指引后,以一种文化商品的方式展示给外界。从前的傩堂戏是为了祈愿或消灾,而今则是作为一种表演展现给世人观看,使其更加艺术化和舞台化。其次,是艺术形式的变迁。傩堂戏最初以一种近似原生态的形式呈现,而在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成为了与现代音乐舞蹈艺术相融合的舞台艺术形式。中国的宗教祭祀对于道具的选用是极其讲究的,傩堂戏也不例外,对于面具的材料,都要求选用具有驱邪功能的柳木或柏杨木。而用于现代舞台的傩堂戏面具,往往选用塑料、泡沫或纸张这类轻便的东西来作为制作材料。因此,这些原先在傩艺师手中具有神圣意味的面具,在当代也不过是个普通的、仅仅作为演出道具的工具。再次,是传承方式的变迁。从前,学习傩堂戏都是自愿的,并要拜师学艺。但在2005年傩堂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为保证其能传承下去,先后申报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传承人,组织举办傩堂戏培训班。虽然这些行为相比民间的拜师学艺在宣传力度上更有优势,并对于傩堂戏的传承更有保障,但也没有解决根本性的传承问题。相对于民间要多年才得以出师的学习过程来讲,培训班大多是速成,在传承人方面,政府的行为依旧有待商榷。最后,是传承主体的变化。从前,傩艺师作为傩堂戏传承的主体,与普通的务农者并无区别,傩堂戏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只有最好的傩艺师才享有“非遗传承人”的待遇,不仅社会地位提高,而且在经济上也有相应的补贴。从以上方面不难看出,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傩堂戏,在传承中渐渐出现了其文化的变迁。五、活态传承的核心是其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顺利传承,要让现代大众充分接受这些历史民俗文化理念和价值,就如费孝通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实现活态传承,必须使其融入当前社会,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要实现创新,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和新理念相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