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_第1页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_第2页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它即是一种大学理念又是一种培养模式。本文首先分析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然后对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进行简要论述。标签:通识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一、 通识教育的内涵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是“自由人”的教育。它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行的完善为最高目标,以“自由学科”为主要教育内容,以闲暇、沉思为前提,为充分享受闲暇生活做准备,反对任何狭窄的、功利的专门技巧的训练。在19世纪的美国,传统学院以教授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自由教育逐渐得到改革,产生了通识教育。1829年,美国博得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中定义了通识教育这一术语。按照哈佛大学委员会的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看法见仁见智。总结来说,通识教育对人的培养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科学文化素质层次,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视野,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其次是人文素质层次,指认识人的本质,探求人的价值,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并在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表现为知行的统一,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从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应依据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使其和谐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以培养完善的人为教育目的,如弗吉里奥认为应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蒙田主张培养具有渊博的、对生活有益的实用知识,具有良好判断力、优秀品质以及强健体魄的'完全绅士”等。次后欧洲近代的许多教育家不同程度地论述教育应顺应儿童自然本性,使其自由形成各种能力,达到完整和谐地发展,如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提出了对人全面发展的系统主张。现代许多西方教育家也论述了这一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潮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所谓“完人”,是在身体、精神、理智和情感各方面达到了整体化,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达到和谐一致的人,是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的人,还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发展的人显示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许多学者从素质的角度说明全面发展。黄济教授把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应具有的素质确定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几个方面,认为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或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或和谐发展)。周庆元和胡绪湘所写的《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文,论述了“全面素质发展”的内涵,包括体格、心格、智格、行格四个方面。其中体格指体形、体力和体质;心格指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智格指知识和技能;行格指行为和仪态。李曼丽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道德、智力、体质、情感四种素质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促进、而不是彼此遏制的状态。综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三是思想道德素质,四是生活技能素质,五是科学文化素质。这几方面不是均衡发展,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融于一体,在共同发展中突出某一方面的个性和特长。三、通识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意义目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将人束缚在某一狭窄的知识或技术领域,在马克思所说的体脑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人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或素质。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点意义:首先,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广博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也包括人文社会知识,还要包括生活技能知识等方面,当然也包括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自然科学是反映客观自然界的本质联系的知识体系,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精确预见性和探索性等特征,其目的是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技术是实现社会和经济目标的一种手段,是针对某种社会需求而提供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不断应用与技术,使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技术也不断为科学探索提供更先进的手段。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划分不断细化,科学技术的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此外,人文社会学科的许多研究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而自然科学技术在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方面已越来越陷入对人文社会学科的依赖之中。只局限于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狭窄空间会使视野受到限制,思维和创造性受到遏制。而掌握一般的生活技能,对文学、艺术、音乐等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使人的生活丰富,避免把自己局限在专业之中,把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内容,而成为“专业化的人”、“工具的人”。其次,提高人文素质,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探求自身的价值。通识教育的“通”是指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对知识的体悟与内化。其根本在于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在获得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科学和人文知识有真正的体悟,才能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大学的功能在于传授高深的知识,也在于传承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通识教育整合了科学与人文,通识与专识,也应该整合传统与现代,使人批判地继承和传递传统文化,吸收现代文化,提升精神和价值,这是通识教育的在'识”之上对“通”的追求。另外,对价值的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如果失去了对价值的追求,失去了信念,人就会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受科技和功利的驱使和奴役,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识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两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涂又光先生说,“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八个字说明了智育和德育的内容与方法。这里借用这种说法,通识教育就是知“道”,体“道”的过程,只是这里所说的“道”比涂先生所说的“道”范围大了许多,把人的全面素质:身心、道德、生活和文化都包括其中了。[参考文献][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一一种大学教育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5,16,17,167,169⑵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版.25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