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_第1页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_第2页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_第3页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_第4页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讽刺/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如下是敬业的帮大家收集的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1、激趣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二、讲读第3自然段1、听朗读。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③要怎样读这句话?(二)、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三、讲读第4自然段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5、指导朗读:(慢,重)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四、讲读第5.6自然段1、学习要求:2、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6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结合课文内容,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通过理解课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两个同样重量的小铁球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提出疑问: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是晚他两千多年,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却敢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说得对呢?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三、学习生字。腊:l扩词:希腊、腊梅、腊月哲:zh有智慧扩词:哲学、哲人、哲理违:wi不遵照、不依从。近义词:违反(符合、遵守)扩词:违背、违反、久违释:sh“采”部,说明,解说。扩词:释放、解释、如释重负、爱不释手宣:_uān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扩词:宣布、宣传、宣告成语: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斜:_i“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扩词:倾斜、斜线、斜视胆:dǎn胆量扩词: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胆战心惊脱:tuō(皮肤、毛发等)脱落扩词:脱掉、脱发、脱离、脱落、脱帽成语:脱口而出、脱胎换骨、临阵脱逃四。交流不懂的字词。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段落还可以多读几次。理解课文内容。1.我们先来弄清两个问题⑴伽利略是谁?(学习第一自然段)⑵亚里士多德是谁?(第二自然段)读读他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他的话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确的,有谁会对、敢对真理产生疑问,证明“真理”是错误的呢?你们敢吗?2、伽利略就有这个勇气。这勇气从何而来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3、你们相信伽利略的话吗?他的话可信吗?从哪个词哪句话能看出来?(第四段: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再读课文“伽利略带着……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4、可是在当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怎样的一种思想让人们有如此的态度?(填表)试验前试验后态度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思想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5、同学们,我们现在也有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我们班有没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来做试验……一场精彩的试验结束了,这场试验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记者,当你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一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伽利略吗?6、试验成功后人们的态度?为什么欢呼?(填上表)7、组织学生讨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一、读一读,写一写指名领读,每个词语写2遍。二、找一找,连一连可结合此题做一下拓展,结合预习讲讲科学家的故事。三、讨论交流成功以后,人们又会说什么?伽利略为什么要做实验?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你还能想到什么?四、默读的方法这部分内容要在本学期第一次默读前进行学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方法,在本课进行小结:你认为默读有什么好处?在实践中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好的建议提给大家等?五、作业:1.书写一类生字。2.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六、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下落速度与重量没有关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三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二、重点、难点:体会露义深刻的句子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疑奉、责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一、谈话:(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主要词句,再接洽概括自然段段意。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环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论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教学目标:“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狐疑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必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熟悉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环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总结全文:经由过程古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疑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力,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古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立场对待学习。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接洽,精讲钻研。(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疑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疑奉”是什么意思?(相疑的程度深,疑仰、崇奉)“册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高尔基曾说过“册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疑奉的程度。)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两个结论,接洽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三、教学时间:两课时(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立场?(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因陋就简。)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3、减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入手下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立场)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体现怎样?(惊讶)为什么?(因为,人们疑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料想之外。)⑤人们清楚明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开导?(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疑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疑)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第二课时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a.出示句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力?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②提问: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板书假想: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一慢一快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打破迷疑献身科学教后记: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课型:精读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初步交流。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2.把?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出问题。板书课题,齐读分析课题。二、整体感知,把握主题。1.老师这里有两个玩具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教师做两个玩具球同时下落的试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物理现象。可是,就在1590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多媒体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段话强调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结论?读中分析。要是按照这样的说法,这两个铁球应该怎样从空中落下来?(多媒体演示)a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怀疑么?为什么?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答案。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一个人怀疑,许多人责备。什么是责备?(指导学生读人们指责的话: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2.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年仅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他是怎么想的,他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品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出示课件)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学生读这段话思考:一个事实得出两个结论,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怀疑。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多媒体演示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学生练习两分钟,同桌互相说,指名练习说。)(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1.伽利略不但通过思考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他还用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怀疑。课文写伽利略做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一句话,在文中找出这句话读读。一边读一边去品味,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1)提问: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指导学生再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于是他就得出了结论(生读)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2)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⑤过渡:伽利略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为什么还要做一次公开试验?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2.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课文是怎样把他的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出示课件: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师:请看这句话是书上的原文。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10磅重的铁球的速度就是1磅重的铁球的10倍,那么按照课文的这种说法,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吗?有没有其他情况?请你审视这句话的说法是不是很严谨。课文的表述有漏洞,怎么修改就严谨了?把课文中的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话改为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结全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六、课堂延伸: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一快一慢分析问题自己试验不迷信权威献身科学公开试验教学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说真理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了亚里土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走上比萨斜塔把结论公诸于世。课文表现了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伽利略读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处同时下落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的说法后,没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设想了一种特殊的情况: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铁球相比又会怎样?然后他运用亚里土多德观点进行严谨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因为推理过程的严谨和清晰,伽利略开始怀疑亚里土多德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三点:首先是思考之前,别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观点当作人类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记得梭罗说过,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在学术面前,在人格层面,庶民与伟人平等,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只有听从的份儿而不可以思考。这是一种理性,一种尊严,一种独立的人格。其次是在思考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认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采取假设的办法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使得推理可以进行。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结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马上否定亚里土多德的说法,而是怀疑其说法,多么理性、严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严谨的推理交融在一起,展现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境界。怀疑过后,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进行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复一词。反复看上去似乎与许多次同义,实际上,这里没有用重复而选用反复一词,意味着这许多次试验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因素的变化,如高度、球体的质地、两球重量的比例等,这意味着伽利略在对它能想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试验,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才能站得住。他对科学、对试验结果的负责任,从这种周密的试验过程中体现出来。至此,他已经完成了对自由落体试验的原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进行公开试验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再次验证,而是为了将结论公诸于众,是为了让人类走出认识的误区,认识真相,让人类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再去研究、再去发现,让人类的认识不断进步、思想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中,伽利略的研究针对的是亚里土多德的观点和人类思想和认识的停滞,他绝不是为了以此挑战权威。伽利略的研究一直是冲着真理去的,支撑他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良知和境界。不仅如此,他对前贤仍保持应有的尊重,你看,他的思考过程就是在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果,它运用试验来研究自由落体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实验物理学的延续。其实,伽利略的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和宏大境界,正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思想史和科学史上这一闪耀光辉的事件的主角就不会是伽利略。文章在写伽利略进行研究的同时,用了两个自然段写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人的责备、嘲讽。这两个自然段的价值在于描绘出当时弥漫欧洲的社会风貌、集体的无意识。这就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烘托出伽利略的思考和试验对推动人类认识进步所起到的价值。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叙述、精当的结构、严谨的用词,与所叙述的人和事件的内涵极其融合,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百密一疏,文章在第三自然段写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时候,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缺少了同一高处的意思,从而使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变成非唯一的结论。这显然是一个缺憾。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尤其是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和反复做试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理解、内化,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不仅使学生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还知道他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感受他是怎样思考和做试验的,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和语感的培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五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一、直奔课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导读感悟(一)走进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二)品读伽利略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5、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三、鼓励质疑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六教学目标1、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思路。2、准确概括中心思想。3、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2、难点:指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领悟中心。3、关键:将领悟表达的方法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运用归并法练习分段,理清课文条理1、回忆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打开书迅速浏览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2、哪些自然段的内容相近?将它们归并在一起,然后划分段落。3、交流讨论分段情况。4、小结:课文先讲伽利略是一位善于动脑,敢于探索的人,再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接着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最后讲伽利略经过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三、准确概括中心思想1、投影:课文最后一句话。⑴指名读一读。⑵原先大家是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⑶伽利略在将要做公开试验时,大家是怎样看待他的?(有表情地读)⑷当伽利略站在高54.5米的比萨斜塔上,让大家惊讶地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句让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话竟是错误的;使大家明白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全都对的时候,我们也对伽利略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敬佩伽利略什么?2、学生讨论回答。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4、投影中心思想,齐读。四、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1、请同学们思考:围绕中心,课文重点写了哪几段?(三、四段)引导理解:重点写第三段,突出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重点写第四段,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2、课文第二、五自然段与中心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两个自然段突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更加衬托出伽利略的勇敢,坚持真理。)3、小结: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中心来写,使我们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深深的被他的勇敢无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打动了。正因为他善于思考,勇于追求真理,他才能成为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第一人,他才能发现月球的秘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的黑子,他才能证明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伽利略身上学到了什么?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我们怀着对伽利略深深的敬意,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六、课堂练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七一、谈话交流1.同学们,咱们是初次一道上语文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黄,黄河的黄,大家可以叫我——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黄老师?那好,咱们先做个小游戏,我来说几句话,你来做一下判断,是对还是错。第一句话:我今年30岁。3.第二句话:我小时候敬佩的人是小英雄雨来。做一下判断。(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确敬佩小英雄雨?二、导入课文1。引入:500多年前,伽利略对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也产生了疑问。(1)我说的这句话中,提到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两位人物,你平时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充分肯定)教师出示资料进行补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古代最博学的人”。伽利略,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2)那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那就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回到500多前,谁来读课题,这个着是多音字(注意:着的读音zháo),谁再来读。一起读。2.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刚才的问题。3.检查词语违背的确不容更改(你把这三个多音字,都读正确了,真不简单)(谁再来读,这个更,我们还可以组哪些词语?)(我们一起读)(一起来读好这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固执(zhí)胆大妄(wànɡ)为辩论家(这位被同学)三、典型的事例1.产生疑问之后的伽利略,又去做了哪些事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2.课文正是运用了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来写伽利略的。四、研读课文(一)严密的表达最后是谁的观点正确的?是的,我们知道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伽利略就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如果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同一年代,对于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伽利略又会跟这位大哲学家进行一番怎样的辩论呢?请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该从哪儿开始向亚里士多德发起辩论呢?为了更好地与亚里士多德进行辩论,伽利略首先应该把疑问说清楚、说明白。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1.读通(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括号标出伽利略产生的疑问。(2)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伽利略脑海中出现的疑问。你读得很正确,大家找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2.读懂(1)这句话指的是哪句话?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给伽利略听——(2)伽利略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吗?(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意思是:决定速度快慢的是铁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越__________速度就越快)(3)如果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伽利略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请你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划出这两个结论。交流。(4)同学们对这两个观点已经很清楚了。我把这两个结论打乱了,你能排排序吗?()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5)你看每一部分都是联系非常紧密的,表达是很严密的。那么这些联系紧密的短句是用哪些词语连起来的呢?(板书:严密的表达)(6)标红关联词,了不起的发现,请你来严密的表达一番。(7)从伽利略如此严密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3.辩论内化。(1)好,现在请这边的伽利略,和我亚里士多德来辩一辩,准备好了吗,伽利略?不对不对,从你语气中感觉还是我的对。(2)辩论更激烈了,这边的伽利略又跟亚里士多德辩起来了。(3)亚里士多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话了,他有点犹豫了,但是他还是,对面前的伽利略说——(二)侧面的描写1。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最后得出结果: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1)这个结果与跟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一样吗?我们来比较一下?(伽利略的观点是:铁球的速度快慢与铁球的__________无关,__________不同但__________相同。)2)在伽利略得出的结果中,哪些词语表达也很严密呢?自己好好读一读,等下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3)我们一起来读,一起用心去体会。4)出示:第二自然段。伽利略不仅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还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当时人们怎么办?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句话统治了科学界界将近20__年,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就是权威,现在伽利略对权威、真理提出了疑问,人们会怎么办?(指名朗读—齐读)对于人们的责备,人们的反问,伽利略你还敢不敢怀疑?还敢不敢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2.那难道你忘记布鲁诺了吗?出示:布鲁诺,一位与伽利?你知道提出了怀疑,还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3.那你为什么还要怎么做呢?请你写一写。如果我,就会__________;但是,如果__________,就会__________。最终,我选择__________。4.第二自然段,侧面的一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五、过渡伽利略是怎样公开试验的呢?人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产生疑问典型的事例反复求证严密的表达公开试验侧面的描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八一、复习导入1、激趣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二、讲读第3自然段1、听朗读。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③要怎样读这句话?3、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4、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5、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三、讲读第4自然段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5、指导朗读:(慢,重)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四、讲读第5.6自然段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2、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九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4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②提问: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a、出示句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总结全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亚里士多德试验一慢一快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打破迷信献身科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一、直奔课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导读感悟(一)走进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二)品读伽利略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5.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三。鼓励质疑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十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