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_第1页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_第2页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_第3页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_第4页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思考靳小平(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摘要: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现状,在解读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不良的原因,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归因反思;对策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些论述要求,为我们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明确了方向,指出了工作重点。基础文明教育是德育综合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政治思想和道德信念属于精神文明的内在素质,而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则属于外在的素质。基础文明是一个人的各项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成果的直观表达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文与质”的关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文明的言行来体现,文明的言行能促进思想道德的提高和升华。如果一个学校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薄弱,既反映出该校学生群体道德素质的薄弱,也间接地反映出该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够扎实,没有内化到学生整体素质当中,即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打了折扣。一、对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解读正确理解基础文明,充分认识基础文明的重要价值对于正确认识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文明的内容与特点、地位与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界定的。1.基础文明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特定概念,是指大学生的校园公德和文明礼仪等意识和行为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涉及大学生的语言、行为、仪表、环境、秩序等。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是其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是指: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等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就是要求他们从语言规范,讲究礼貌,举止从容、文雅端庄,衣着朴素、整洁得体,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身体力行,讲究秩序、遵纪守法等具体事情做起,树立基本的公德意识,重视文明修身养性,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目的。大学生的基础文明虽属于公德教育,但其标准却高于一般社会公德要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具体特点表现为:一是规范性,即基础文明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二是评价性,即基础文明标准的确立为大学生的行为评价提供了参照;三是实践性,即基础文明属于养成教育,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离开了校园生活实践便成为空谈,可以说,基础文明教育具体内容的提出正是基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实际的基本要求而进行的;四是纪律性,即他律与自律的辨证统一。也就是说,基础文明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它不以个人的好恶而发生变化,同时,在行为规范养成的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加以教育引导、约束限定、监督执行。从根本而言,基础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变他律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动,使自己根据社会要求确立行为准则,并自主自愿地奉行,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他律是基础文明教育的手段,自律才是目的。2.基础文明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规范是一个人的外在素质,是一个人的各项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性的外化形式,是其思想道德的直观表现,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是否符合文明社会的要求,对其成长、成才及一生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行为规范对社会有辐射、示范作用,重视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从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和规律来看,其道德品质基础、文明素养的养成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与其现实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更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基础文明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手段和有效途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文明的言行来体现,文明的言行又促进思想道德的提高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从教育方式上看,以政治理论和道德信条为主的理论教育和以行为规范为主的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两大路径。对高校而言,基础文明的状况如何是校风好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它对于维护校园秩序,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意义重大。二、大学生基础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反思1.大学生基础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际来看,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已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选择的新标准和高要求。他们思想进步、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刻苦,他们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知行不统一。给人的印象是个别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基础文明修养的程度不成正比。基础文明素质的薄弱关键体现在大学生在道德的认知与行为之间、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较高,却无需注重道德修养,不注重社会公德的养成。具体表现为七个方面:一是忽视文明礼仪。有些学生仪表不整,随意出入公共场所;有些学生语言粗俗,缺乏文明;有些学生为人乏礼,不尊重老师和同学;二是行为举止不当。公共场所男女之间行为过度,上课睡觉、接听手机等;三是公德意识淡薄。随地吐痰、损坏公物,打饭插队,教学、休息场所大声喧哗,公共场所吸烟、课桌上乱刻乱画、图书馆自习室抢占座位等;四是法纪意识淡薄。校园中偷窃行为防不胜防,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环保意识淡薄。有些学生能源的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校园里常有不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现象,乱扔旧电池践踏草坪等现象发生;六是诚信意识淡薄。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恶意欠费、借贷款不按时偿还、毕业生违约等现象屡禁不止;七是轻视网络文明。网上欺骗、丑化现象严重,网恋越轨,乱发帖子甚至留言粗俗。2.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不良的归因与反思。部分大学生在基础文明素质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究其原因除社会环境和大学生个体素质因素外,也与学校的德育过程有着相当直接的关系。一是在德育教育中往往强调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未能全面体现德育的内涵。在教育的主客体问题上,重视主体教育,忽视了主客体间的交融和内层的灌输。德育,不仅仅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而且还包括道德教育。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教育对象一一学生在思想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相互交融且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重视纯理论的学习,却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空洞乏味,实效性不强。德育不仅需要理论的教育和导向,更需要社会群体道德实践的影响和熏陶。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这是文明现象的错位和道德水准在校园中滑坡的原因之一。二是对青年学生社会公德的继续养成教育不扎实彻底,以致出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中的“好高鹫远”现象。从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选择合适的载体将高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现实化、具体化是做好德育的前提,而社会公德应是一个生动现实的教育载体。长期以来,社会公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生活中,德育教育目标要求很高,缺乏应有的基础教育支撑。相对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在道德结构系统中属于一种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容易被青年大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需要提醒的是,低层次、低层面应理解为最基础的社会性和最广泛的群众性。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些同学在错误观念的驱使下,片面追求自由,过分崇尚民主,放松约束,我行我素,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小事”“小节”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三是德育教育过程未能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未能从根本上较好地实现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有机统一,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搞好德育工作一个突破口。从学生成长规律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思想形成过程是一个比教育的过程更为广泛且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学校的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外因,学生自身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可控制的自觉的外界影响过程,也有不可控制的自发的影响过程。学生的思想形成过程,既在可控制的教育过程中进行,又同时在不可控制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中逐渐形成,二者取向可能一致,亦可能不一致。尤其在当今社会变革极为激烈,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并存的现实情况下,学生受外界影响和学校教育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形,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也使得道德教育在诸多方面显得乏力。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需要,单纯实行“奉献”教育、“接受式”教育,没有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同学生内在的、自觉的强烈愿望更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结合社会实际,又要符合学生学习、工作和自身前途的需要。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的对策1.在深化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以校园基础文明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小事入手,切实解决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不文明表现,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加强文明礼仪、行为举止、公德意识、法纪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和网络文明为重点,广泛开展“树文明校风、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同学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仪表不整、语言粗俗、随地吐痰、不尊敬老师、损坏公物、打饭插队、休息时间大声喧哗、公共场所吸烟、搂抱接吻、课桌上乱刻乱画、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网上欺骗、网恋越轨等不文明行为抓起,从“隐”和“微”处下功夫,逐渐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公德意识。2.结合现实时代精神,挖掘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新教育功能。道德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可是,我们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使道德的继承性得到很好的实现。在西方,曾经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就必须以牺牲原有的道德为代价,这曾经给西方社会造成沉重的灾难,甚至导致种种丑恶现象的产生。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已重新开始注重用文化传统道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对于民族传统道德否定批判多,继承发扬少。因此也使得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对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内涵陌生,知之甚少。而基础文明则是传统道德精神内涵中的重要内容。3.坚持教管结合、教养结合,从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约束两个方面培养青年的学生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在实践中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定期进行目标化达标检查,树立典型,从而使文明教育与习惯养成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以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辅以强有力的奖惩措施。狠抓不懈,真正落实基础文明建设。工作中应力戒忽冷忽热,时紧时松,雷声大,雨点小,务虚多,务实少的不良现象,要根据实际,不断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和教育影响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系统,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规章、条例、习惯等文化准则,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作用。它从感性入手,以实践的方法和自我教育方法进行综合教育,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代替僵死的管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良好形式。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大力弘扬思想道德主旋律,丰富课余生活,满足精神要求,陶冶思想道德情操。5.加强礼仪教育,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在现实生活中,守规范、讲礼仪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内涵,是树立文明形象的直接途径。一个人即使具有美好的心灵,若不懂礼仪就会形成一种不文明的形象。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培养,是在公共礼仪课程中,向学生讲解日常使用的个体礼仪,如谈吐、体态、服装;校园礼仪,如尊重师长,就餐秩序;社交礼仪,如待客、交际等内容。从其自我需要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变被动接受不文明行为的批评教育为主动接受使用礼仪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学习兴趣。良好的礼仪规范并不是完全与内容相伴而来的,更多地是通过教育,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养成的。在实践中可以大力健全校园礼仪制度,并加强校园礼仪技能培训,使大学生不断养成守规范、讲礼仪的文明习惯。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