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坎坷的一生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洵

苏轼苏辙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三苏”“唐宋八大家”“欧苏”②多才的一生文诗词书“苏黄”:苏轼、黄庭坚“苏辛”:苏轼、辛弃疾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苏轼: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

[chī]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阐述观点。拓展拓展“赋的演变”古赋(秦汉)指六朝以前的赋体,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鸿篇巨制,繁缛富丽。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rénxū

zhǔyǎo

tiǎopái

huáidǒuqǐngpíngyùyílè

xiánzhàojiǎng

miǎoxiāoyǐhè

niǎolǚhè

jiāolíshǎoxīng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qiǎojīnliáoyùjīnglíngzhú

lújīngshīshuòzāiqiáozhǔmípiānpáozūnzhǔfúyóusùyúxiéwéi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fúzúzēngfú

zàngzhǎngēngzhuóyáojíjièhézhǎng三、文本研习(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第一段农历每月十六日介词,在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下游)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方式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慢慢、缓慢起通“嘱”,劝请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唱对偶互文月出前写景叙事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心情引出下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乘船游玩。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这一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介词,从介词,在状语后置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拟人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横”写出江上水汽范围之大、之广“接”写出江天一色的壮丽景色月出后写景浩瀚无边、水天一色的壮阔江景洒脱旷达、无拘无束的心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任凭小船往,去越过定语后置句广阔的江面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古:辽阔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代词,它通“凭”,乘太空驾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脱离人世飞升成仙抒怀喜悦、陶醉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第一段:内容分析1.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点明时间地点人物描写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清风明月相伴,喝酒吟诗,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2.那么,作者月下泛舟游赤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景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美乐游赤壁(事)赏美景(景)生乐情(情)讨论: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明确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②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③写出月亮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文本探究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古:在这时候今:连词,表承接副词,表程度,很敲打船的两边连词,表修饰名作动,唱歌语气词,无意义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名词,歌词逆流而上月光下的清波江面浮动的月光悠远的样子主谓倒装句作者的歌声乐最早出自屈原的《离骚》,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1.指所倾心的对象3.代表作者的理想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2.喻指君主。作者虽被贬黄州,“处江湖之远”,但仍“忧其君”。用“美人”喻皇帝,用“望”来表达对皇帝的忠贞之情。香草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思慕的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句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用箫)随着歌声伴奏代词,那哀怨眷恋尾音声音婉转悠长细丝使…起舞深谷使…哭泣寡妇想象比喻正面描写夸张想象侧面描写客人的箫声悲本段是过渡段。承上写“乐”,启下写“悲”。作者的心情由泛舟江上、饮酒诵诗的愉悦转变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落泪。第三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容色改变的样子使…正,整理端坐神态、动作描写被动句代词,指箫声名词作状语,向南向东向西通“缭”,盘绕、围绕茂盛宾语前置句当代词,指曹操形作动,攻破名作动,攻下名作动,向东进军船尾和船头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斟酒对着长矛本来哪里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古今对比人生短暂这地方受困,指曹操败于赤壁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他攻陷荆州,攻占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长矛吟诗作赋,本来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寄托状语后置句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小船名作动,捕鱼砍柴状语后置句渺小比喻“寄”写出了人生的短暂“渺”写出了人类的渺小片刻,形容生命之短偕同对比人生短暂与自然无穷的对比,突出“客”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连词,表并列同“而”,表修饰永远长存一下子/很轻易地得到句中表停顿余音,指箫声悲凉的秋风介词,在对比吾辈与英雄人物的对比,悲自身渺小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想超脱尘世又无法逃避现实的悲伤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寄生于广阔的天地,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是不可能马上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而今安在哉人生短暂自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景议论抒情悲第3段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对比手法①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人生短暂(寄蜉蝣、吾生之须臾)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悲人生短暂②吾辈(渔樵者)曹操(一世之雄)悲自身渺小③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悲理想难成吾生(蜉蝣、一粟)宇宙(天地、沧海)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也代词,那句末语气词引用消逝,流逝此,指水连词,表转折,却不曾去满缺那,指月亮终究消减和增长表假设如果竟然从连词,表修饰,来一眨眼通“已”,停止宾语前置句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我问道:“你也知道那水与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却并没有真正流去;就像这月亮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羡慕他们什么呢?变不变水日夜奔流月阴晴圆缺不曾逝不增减天地万物一刻不停万古江山相对永恒人生老病死人生短暂代代相传精神可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VS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题如果即使只有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助词,的连词,表顺承成为代词尽判断句自然连词,表顺接享有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保罗万物)译为:无穷无尽的宝藏况且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假若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会占有。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占有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非吾所有明月清风一毫而莫取取用不禁,共适之当下所有之物求而不得之物功名忘怀得失,顺其自然美景可取VS莫取体现了苏轼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再次饮酒已经凌乱天明介词,在转悲为喜1.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以表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现自己豁达的胸襟,抒写自己达观的情怀。2.同时也是对政敌的一种抗议:我虽被贬,但我能淡然处之,生活还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从而表现本文主题。客人(听了之后)高兴的笑了,清洗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我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景色优美心情舒畅人生短暂自身渺小理想难成乐观豁达超然物外乐悲喜从全文看,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旨:《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见闻和感受,利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曲折的折射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深度探究思考: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①“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②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③情﹑景﹑理融为一体。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④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二)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常用来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美貌的人(三)一词多义

1.东

(1)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2)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1)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1)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2)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

(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

(1)扣舷而歌之/歌窈窕之章(唱,动词)(2)歌曰:“…”(歌词,名词)(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乌鹊南飞2.西望夏口3.东望武昌4.下江陵5.顺流而东也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7.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2)动词的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形容词的活用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不知东方之既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形容词用作动词,明亮1.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3.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4.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赤壁赋》中写洞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洞箫声想到自己的凄凉身世,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