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课获奖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课获奖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课获奖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课获奖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十一古代诗歌鉴赏常被误读诗句1.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初八位著名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第1页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种方位名词——屋西北角。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种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第一种义项是:“房子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第2页1.(2023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列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页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以及体现技巧能力。能力层级为D。第一问:由“烟色如云白”可知,“烟”颜色是白;由“流来野寺前”可知,“烟”是流动,有动态美。第二问:“烟色如云白”采取了比方修辞,“流来野寺前”“流”字形象描绘出山岚之动态。如此现有静态描绘,也有动态刻画,全面体现出“烟”特点。答案:三、四两句中“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方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展现出如云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第4页(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诗人情感能力。能力层级为D。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雪白,自由流淌到野外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观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因此“不眠”。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爱慕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一种“惜”字体现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爱慕之情;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体现了诗人孤单和羁旅思家之情。第5页2.(2023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如何景色?营造了如何气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页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意境能力。能力层级为D。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黄昏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气氛,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作了铺垫。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深秋景象,营造了凄冷、感伤气氛。第7页(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孤舟”既写舟,又代指人;既写景,又写情。照应题目上文,体现情感。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所见所闻所想贯通在一起,是全诗线索;作者融情于景,体现了漂泊、孤寂、思乡之感。第8页3.(2023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著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页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体现技巧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对于诗句赏析,其信息点组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翻译,然后分析技巧,最后点明效果。联系首联,我们首先明确颔联所描绘主要意象为山泉流水,然后从技巧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看出描写角度有声有色,有高有低,综合利用了想象与比方手法,再联系本首山水诗题材及作者情感来分析其意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角度描写了山泉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睡眠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效果。前两句写山泉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是为最后两句夸奖山泉作了铺垫。第10页(2)这首诗中“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体现了如何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对于本诗中心意象特点把握,首先应明确该诗题材,山水诗中诗人往往都在所描绘景物上寄寓某种情感,其次要结合本诗所使用写作技巧拟人手法利用来分析,对于作者情感分析在答出第一问基础上再来作答,难度就不大了。答案:这首诗在体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同步,又体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体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情怀。第11页[2011~2023年山东卷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统计]第12页第13页[综上分析]山东省《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古代诗文”,同步做出两点详细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体现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围。1.从诗歌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2023年17套(不包括上海)试题,10套考查律诗、绝句,7套考查词。单从山东高考看,2008~2023年,5次考诗歌(2次唐诗,1次宋诗,1次魏唐诗,1次清诗),只有1次考查宋词。2.从诗歌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第14页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体现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考查重点。其中,对“形象”考查集中在乎象和意境上,对“语言”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体现技巧”考查主要体目前常见体现技巧上。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第15页开篇一补:如何阅读诗歌——此“法”只应天上有,人间欲闻哪得闻?把握内容和思绪是读懂诗歌关键。下面我们就考场上短时间内如何迅速读懂诗歌作一指导。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究竟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思绪和层次来写。下面我们就考场上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读懂诗歌作解说。第16页第一步抓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一)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丰富载体。有标题概括了作品主要内容,有揭示了作品线索,有奠定了作品感情基调,有揭示了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主要切入点。例如:第17页第18页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一诗,从标题上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标(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第19页(二)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琢磨诗内容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第20页第21页另外,古人尚有一种写作习惯,一般在诗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能够根据标题,理解开头内容。第22页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乌夜啼陆游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从词中“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以为作者在词中要体现一种什么样心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3页解析:(1)读题目:“乌夜啼”,时间为“夜”,物象为“乌”,动作为“啼”。(2)猜想:作者为何夜里不睡?心情如何?(3)读诗:“素月”与标题中“夜”对应,诗人在干什么?本来在“弄笔”写作,再联系陆游生平作答。答案:“弄笔”体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清幽。从这些词语中,能够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安静,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郁闷。第24页第二步读正文诗正文是阅读关键,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关键所在。这一步骤是以平时积累和素养为基础,不过,办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第25页(一)懂得构造章法和基本特点(1)构造章法第26页(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有关、相反、相衬,形成虚实相衬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如:第27页第28页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苦寒行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9页答案: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第30页(二)读关键语品情感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急忙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而应一种字一种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主要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第31页第32页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一种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3页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三、四两句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第34页(三)抓住景、事、情任何类别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内核。我们要做就是,认真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种意象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具有诗人所有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主旨。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问题有两个:(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体现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第35页这里景是:空荡荡台、千古自流江水、落日下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这里事件是: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不难看出,前者写是南京自然景色依旧,后者写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变化往事。有变,有不变,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推导出诗人在抒发古今兴亡盛衰之感。再看尾联:景,浮云、太阳;事,诗人望长安而不见;情,愁。“浮云蔽日”有深意,“云”轻浮不定,与左右逢源奸邪小人相同;“日”为天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哀愁。第36页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景象?有什么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后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情怀?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7页解析:第一种问题从“景象”及其“寓意”角度设题,切入点就是捕捉诗句中所选用意象,并把这些意象组织成一幅有机特性鲜明画面。然后再结合主旨,明确画面深层含意,也就确定了“寓意”。第二个问题从“情怀”角度设题,切入点是捕捉和主旨密切有关意象,如“飞将”“沙场”“匹马”等,把握诗歌整体气氛,品味诗眼所在词句,如“更催”“莫遣”等,综合多方面多角度,明确“情怀”。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前两句描绘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夜景。寓意边境局势担心。(2)诗后两句体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豪迈情怀。第三句写布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决心,显示必胜信心。第38页第三步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醒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主要,有还也许是解题关键。(一)注释暗示高考所选诗歌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第39页第40页示例:第41页(二)题干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暗示信息能够让你深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第42页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背面题目。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如何画面?采取了何种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一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3页解析:关注题干信息,提炼主要信息点。题干(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如何画面?采取了何种手法?”信息提炼:①中间四句主要体现方式是描写,主要内容是景物画面,采取了某种需要深入探讨体现技巧。②这种体现技巧是在描写某种景物画面时利用,因此,深入思考还是要立足于描写景物常用技巧。题干(2)“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一样?”信息提炼:本诗在情感态度上与陶渊明在田园隐逸诗中所体现出来“隐居田园,悠然自得”感受有可比之处,但又有所不一样,要回到诗中关注这种共同点,更要明辨这种不一样。第44页答案:(1)诗歌中间四句描绘出了一幅山家秋晚图:树木都已披上秋色,夕阳西下,给山峰涂上了余晖,牧人从山中赶着牛群归来,猎马也驮着猎物回来了。由远及近,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陶渊明在田园中能找到慰藉,显得悠然自得。本诗作者却在闲逸情调中,透露出几分彷徨与苦闷。第45页诗歌形象是诗歌最基本要素之一,一般包括人物形象(侧重抒情、叙事诗歌)、景物形象(侧重写景诗歌)和事物形象(侧重咏物诗歌)三个方面。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第46页(2023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介绍】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人物形象第47页(1)上半晌画了词人如何自我形象?利用了什么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主要考查鉴赏词人形象。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大特写镜头,充足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境象形象化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至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雕铸出词人立体塑像。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方突出性格。第48页(2)如何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考查诗句含意,包括人物形象特点。下片以闲游、戏钓飘逸气度,深入申述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个性;同步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词意,用“折腰”替代“做官”,足见词人巧构匠心。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典故。由【作者介绍】可知,词人不乐意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体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气节。第49页诗歌中人物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自己形象(有别于小说中“我”非作者本人)、作品刻画人物形象两种类别。前者如屈原《离骚》中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此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写法;后者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焦仲卿等人,《诗经·氓》中描写男女主人公。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第一步,要求说出形象特性或概括人物性格,是高考试题对人物形象考查重点。第50页设题形式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种如何人物形象?答题模式:这首诗塑造了一种A(人物性格或者思想品格)+B(身份)形象。提问方式: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或诗歌主人公)形象特点。答题模式:诗人(或诗歌主人公)+A(人物性格或思想品格)形象特点。第51页1.鉴赏办法(1)知人论世诗人所处时代以及生活阅历,都会对其创作产生影响。因此,鉴赏诗歌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不过,一种人人生经历、情感取向不是一成不变。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时,不要因循守旧,要灵活变通。如我们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读出了一种踌躇满志得意者形象,而在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我们看到却是一种悲观失意、及时行乐失意者形象。可见虽然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这些个性鲜明诗人,因作诗时间、背景不一样,读他们不一样步期作品,我们也会读出不一样人物形象来。第52页(2)领会人物描写古代诗歌语言不多,笔墨简省,往往通过精当描写,以简洁笔法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反应人物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时,一定要认真品味诗歌中描绘人物肖像、动作、心理词语。例如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戎马”指战争,由此可得知杜甫“涕泗流”原因是战争,是战争让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因此我们能够推断联想出一种体弱多病、孤苦无依、流离失所诗人形象。(3)分析写作手法双关、象征、比方等手法,在古代诗歌写作中很常见。在鉴赏人物形象时,我们要注意体察诗人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第53页2.答题步骤步骤一:认真阅读诗歌标题、注释,关注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从而理解诗歌写作背景。步骤二:通读全诗,明确诗中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还是他人形象;判断人物身份特性,补入B处。诗中人物形象身份一般为:思妇、村姑、英雄、旅人、战士、隐士等。步骤三:抓住诗中与人物有关词句,观测人物形象语言、神态、动作等特点,把握诗中人物性格特性或者思想品格,将之补入A处,一般利用四字短语,例如怀才不遇、豪放不羁、风流俊逸、志向高洁等。第54页常见人物形象类举第55页第56页第57页第58页1.(202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背面问题。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一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9页解析:可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归纳出诗人形象特点。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性格,从诗歌气氛上品读诗人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向如此美丽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爱慕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描写中,能够看到一种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诗人形象。第60页2.(2023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仍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青春消逝却无人怜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单寂寞又自哀自怜主人公形象。第61页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背面问题。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红色蓼草。这首词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形象第62页解析:词人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词人泊舟湖中,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展现出大自然清幽静态美。答案:上阕写了广阔楚天、青色山峰、安静湖面、停泊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山水画面。第63页诗中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体现出来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具有“意”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体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联系。诗中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同步,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形象,这二者是一致。高考对景物形象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赏析、意境品味。第64页设题形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如何意境?体现了作者如何思想感情?(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如何画面?体现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景物?抒发了诗人如何情怀?第65页1.鉴赏办法(1)缘景明情,探知诗人感情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特点。观赏诗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情感就低沉伤感。如赏析2023年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只要抓住“萧萧”“寒”等词语,就能品味出其中凄冷、感伤。第66页(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感情意境是诗词艺术美集中体现,它是诗人强烈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客观事物相契合体现,是诗人发明出来一种形神兼备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感情主要途径。在乎境创设上,有不一样格调,同步蕴含着不一样情感,现举几例给予说明:第67页第68页(3)透过表面意义,探知深层含意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能够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体现主题。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轻松和愉悦。第69页2.答题步骤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用自己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发明,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气氛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精确地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步骤三: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答案要详细,切忌空洞。例如只答“体现了作者感伤情怀”是不行,应答出为何“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详细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第70页第71页1.(2023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角度,赏析全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2页解析:意境赏析要抓住景物描写中意象,逐句解说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全诗撷取戍边战士战罢归来场景,景物有“大漠辽远、大雁高飞”和“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意境雄浑壮美;将士情感也复杂,现有胜利者喜悦,也有征人乡思,更有征人慷慨悲壮情怀。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现有胜利者喜悦,也有征人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体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艰苦。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含蕴丰富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情怀。第73页2.(202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背面问题。琅玡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体现了作者如何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4页解析:概括画面能够从第一句“空山雪消溪水涨”概括为“雪消溪涨”,从第二句“游客渡溪横古槎”概括出“游客渡溪”与“古槎(桥)横溪”,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山花随溪水流出”。这是诗歌鉴赏基本功。感情把握要注意结合已经学过欧阳修《醉翁亭记》,不要完全受限于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体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爱慕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情怀。第75页(2023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背面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能够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事物形象第76页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共同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鉴赏事物形象,需要注意诗中有关修饰语,表面为修饰物,实为修饰人物,并且注意,咏物必然言志。例如,“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方培养自己美好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芳洁比方品节纯洁和崇高。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体现自己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著地追求自己抱负。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崇高、纯洁品格和节操。第77页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成“物我合一”艺术境界,来体现自己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抱负。此类诗歌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志把握,对意象、意境理解,对有关体现技巧与体现手法识别与评析。设题形式提问方式:作品物象有何特点?提问变式:分析作品中物象形象特性,或作者在诗中描绘了如何形象?第78页1.鉴赏办法(1)体察物态,形神兼似要抓所咏之物形态、色泽、特性,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爱慕之情。体察物态不但仅是看诗人扣住了物哪些特性,更要体察诗人描摹物态之妙。咏物诗在思想内容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因此描摹物态不能仅止于“形似”,更要追求“神似”。(2)比兴寄托,抒情言志鉴赏咏物诗,既要分析所咏之物外在特性,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本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琢磨诗人在诗歌中寄托情感。第79页(3)分析手法,明辨技巧从体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因此经常利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经常利用象征、拟人、比方、衬托、对比等手法。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衬托手法,或白描勾勒,遗貌取神。第80页2.答题步骤(1)“读清”全诗。读标题,明了吟咏对象;读作者,知人论世;读注释,联系背景;读关键词,琢磨情感。读题干,明确要求,规范答题。(2)分析物象外在特性、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实到虚。(3)联系诗人本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知人论世,琢磨形象意义(作者情感、抱负、追求、品性等)。第81页常见意象象征意义和作用诗主情,但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一定景、物含蓄地体现自己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下面列举几个常见意象象征意义:(1)象征精神品质。“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莲花”比方“出淤泥而不染”君子,“菊花”“东篱”象征隐逸,“香草”比方人崇高品质。(2)体现别离。“柳”谐音“留”,以表依依不舍之情,如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长亭”“短亭”是古人送别饯行地方,代表别离。第82页(3)体现思乡、怀人。“月”是人们思乡怀远寄托,李白“床前明月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闻“雁”思归,如王湾“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落日”也会勾起人们怀念之情。“羌笛”之声,往往会勾起守边将士怀念之情。(4)象征边塞生活。地点、环境有:大漠、黄沙、长河、天山、燕山、阴山、雪山、关山、玉门关、海(内陆湖)、胡天、孤城、戍楼、风、雪等等。与战争有关有:烽火、长烟、鼓、鞍、剑、战马等。乐器有:羌笛、琵琶、号角等。(5)象征爱情。连理枝、比翼鸟、鸳鸯等。第83页(6)体现节日、时令。“赏菊”“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习俗;“赏月”“看桂花”是中秋节象征;“贴桃符”“挂对联”是春节风俗;“踏青”“扫墓”是清明节习俗;“禁火”“传烛”“食冷食”是寒食节象征等。(7)其他。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落花”象征时光流逝、伤感愁苦;“桑梓”代指家乡;“露”象征人生苦短;“子规(杜鹃)啼叫”“猿哀鸣”象征悲凉;“落木”象征悲秋;“浮云”象征游子等。第84页意象在诗词中作用:①营造气氛;②借景抒情;③揭示背景或环境;④描绘意境;⑤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⑥奠定情感基调;⑦以景衬境,如:以动静衬静境,如“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如“日色冷青松”;以满景衬空境,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⑧以景衬情,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尚有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第85页1.(2023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背面题目。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颔联描绘了如何野菊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86页解析:首先,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特点,可抓住颔联中“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词语概括其自然特性;然后关注描写用语以及评价用语(“肯为无人减妙香”)感情色彩,有时还需结合诗人本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感情,综合以上要素加以分析,不难得出答案。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观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变化内心高洁。第87页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