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不懂就要问》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二、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不懂就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私塾”、“吓呆”、“鸦雀无声”等词语。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教学重难点: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机、磁带、投影机和投影片。三、说教法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四、说学法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律学习其他自然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一读,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两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质量、增强密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以情激思。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端正,仔细听,并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孙中山;还写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坐好,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一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接受。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置趣、设疑置欲,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读促思。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读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个人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你会背了吗?”要读出生气而又大声的口气。“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问”启思。1、以“问”为线索,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第三段时,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一自然段讲什么?”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自然段的方法。在学生朗读、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最后找出孙中山的问话,并体会孙中山的精神。2、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好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3、抓“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为。②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结果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他讲得,大家听得。★渗透德育。语文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应顺其自然,渗透在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待人要有礼貌,勤学好问。在总结全文时,我还年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懂得“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受到了教育。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4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背诵《山行》,默写《山行》。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板书:山行)Ⅱ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1)齐读诗题。(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3)同桌互听互评。(评价标准:正确、通顺)(4)引导:读古诗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指名读,师生合作,用“/”标出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学生按节奏自由练读,再齐读古诗,读出韵律。【设计意图】对古诗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应建立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停顿,为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做铺垫。3.认识注释,感知季节。(1)了解教材特点:这篇古诗课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课文相比,多了一个什么板块?(注释)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2)了解注释:它是对古诗中一些字词的解释。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3)借助注释,感知季节。师:请大家看第一首诗中的第一个注释,从这里你了解到了什么?预设: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师:诗中还写了哪些深秋的景物呢?预设:枫林、霜叶等。4.悟情入境,读懂诗句。(1)品读:远上寒山石径斜①结合注释理解“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山)②诗人眼前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斜”的字面意思为“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等方法,就可以知道,这里是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体现了石径的特点。③读完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④有感情地诵读,想象诗句的画面。(2)品读:白云生处有人家①结合注释,理解“生”的意思,看图体会: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子的?“生”这里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的种种动态。②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白云生处)“人家”会让你想到什么?(生气盎然)(板书:人家)③尝试说一下诗句的意思。(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④有感情地诵读,想象诗句的画面。(3)品读:停车坐爱枫林晚①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坐”的注释“因为”,学生自由说说。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②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来呢?(观看枫林)引导学生感悟“枫林晚”。看图想象:夕阳照耀着枫林的景象。(板书:枫林晚景)③诗人看到此景,心情如何?(愉悦)他会怎样说?(这秋景真美!)④有感情地诵读,读出枫林晚景之美和作者对景色喜爱的心情。(4)品读:霜叶红于二月花①看图:霜叶是什么样子的?思考:二月开的花是什么样子的?②诗人近观枫林,把枫叶和二月的春花进行对比,展示了枫叶如火,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象。③有感情地诵读,体会霜叶之红,读出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5)同桌合作,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5.熟读成诵,积累悟情。(1)说一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朗读这首古诗。在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要点:前两句诗意境悠远,可以读得稍慢些;后两句诗应读得稍快些,语调高昂,读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指名朗读,学生互评。师生对读,学生配乐朗读。(3)背诵古诗。引导背诵方法:借助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等。【设计意图】依据学情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准古诗,读出节奏;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最后熟读成诵。由浅入深地学习,重视方法的引导。6.小结:《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的山中景致,表达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Ⅲ总结提升,提炼方法1.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交流。在《山行》中,诗人不是画家,却胜似画家,短短的四句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秋景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吧。(学生交流)2.方法总结:我们首先读通了诗句,然后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Ⅳ辨析字形,规范书写1.出示生字。归类观察,说说易错和难写字的关键笔画。2.重点指导:寒:中间三横要紧凑匀称,撇捺要舒展,三点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径:左窄右宽,不要和形近字“轻、经”混淆,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边的“余”,第二笔捺变为点,下横稍长;右边的“斗”的竖要长。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4.默写《山行》,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5.师生评议:书写是否正确、端正。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来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不仅体会到了古诗中的意蕴美,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7.课后作业:背诵《山行》,尝试默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赠、盖”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巩固,方法引导1.学生背诵《山行》。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预设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句的基础上,读好停顿,读出节奏。预设2: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预设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设计意图】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方法的引领。4.过渡: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Ⅱ方法迁移,学习《赠刘景文》1.了解诗题和诗人。(1)结合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赠刘景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字,明确“赠刘景文”的意思就是送给刘景文的诗。(2)师生合作,了解诗人。课件出示苏轼简介。(3)交流讨论:苏轼想送给好朋友刘景文什么呢?2.朗读古诗,读好停顿。(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残”是平舌音、前鼻音;“橙”是翘舌音、后鼻音;“橘”读jú。(2)读古诗时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3.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引导想象这首古诗展现的画面。(1)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说说“擎雨盖”的意思;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菊残、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板书:荷尽菊残秋末特征)并且运用这种方法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板书:橙黄橘绿丰收景象)指导“橙”的书写,注意右上角是两个短撇。(2)理解思考,通过注释来理解“君”字,知道“君”指的是刘景文。(3)请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4)启发:诗人为什么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呢?联系“傲霜枝”,你觉得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什么呢?预设:深秋时节,虽荷尽菊残,但残菊傲霜,硕果累累,给人以昂扬之感。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遇到困难要像残菊傲霜那样勇于面对,积极向上。诗人赞赏菊花的精神,也是对好友刘景文的一种勉励。(板书:赞赏、勉励)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将这首诗读好。预设:读前两句诗时,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读后两句诗时,试着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感情,朗读时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勉励友人的感情。5.熟读成诵。6.小结:前两句诗写景,“荷尽”“残菊”描绘出秋天的景象,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后两句诗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设计意图】以“读好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熟读成诵”为学习路径,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化对已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Ⅲ小组合作,学习《夜书所见》1.理解诗题。(板书:夜书所见)引导学生理解“书”的意思,即“书写”,进而理解诗题,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2.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交流。(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组内朗读古诗,互相正音。读准多音字“挑”。“挑”在文中读tiǎo,意思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而“挑选”中的“挑”读tiāo。(3)借助注释交流理解“挑促织”的意思。(4)小组展示,读好停顿。集体朗读。3.合作学习,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小组交流诗句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要求: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由诗句想象到的画面。(2)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或插图理解“萧萧梧叶、篱落、一灯明”的意思。如由插图可知“挑促织”是指孩子们拨弄蟋蟀。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想象到的画面。(板书:近处:梧叶秋风远处:挑促织一灯明)(3)引导学生思考:“客”指的是谁?(诗人自己)(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到孩子们还在斗蟋蟀,此时,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怀念童年、思念家乡)(板书:思乡之情)4.配乐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背诵古诗。5.小结:《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结合合作学习,开放性更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内化学习古诗的方法。Ⅳ回顾比较,同中寻异1.本课的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再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1)自读感悟。(2)小组内交流。2.小结:相同的季节,在不同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