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第一册道路工程设计说明图号:D-S1-1-02-10/17目录1概述 21.1工程概况 21.2编制依据 21.3测设情况说明 21.4设计内容及文件组成 22建设条件 32.1自然地理条件 32.1.1气候条件 32.1.2工程地质条件 32.1.3.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42.1.4场地地震效应 42.2道路现状 52.3地下、地上管线情况 52.4.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 53采用的规范 63.1设计、施工、验收规范 63.2采用的标准 64总体设计 74.1设计原则 75道路工程 75.1路线平面设计 75.2纵断面设计 75.3横断面设计 75.4路基工程 85.4.1路基设计原则 85.4.2路拱曲线与路拱横坡 85.4.3路基边坡 85.4.4路基填料 85.4.5路基填筑设计 85.4.6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填料强度要求 85.4.7不良路基处理 85.5路面工程 95.5.1车行道路面结构 95.3.4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 95.6路面排水 105.7无障碍通道设计 105.8材料要求 105.7路面施工 136绿化工程 156.1设计内容 156.2种植要点 156.3种植土壤、土方处理、土壤基肥要求 156.4树穴的要求 156.5绿化苗木要求 166.6支撑的要求 166.7绿化养护 177施工技术要求 177.1施工注意事项 177.2安全生产技术要求 171概述1.1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道。项目所处地区周边交通便利,商业气氛浓厚,日常人流量较大。本项目南起现状新达路,北接汇侨南路,全长136m,横断面宽度为15m,设计速度为20km/h。目前百信广场4、5号地块正在开发建设,随着该项目的建成,该区域需完善周边路网建设,来满足车流量增长的需求,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助解决百信广场内部及周边的交通疏导。受新市街道办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本次建设内容共涉及了道路、交通、排水、照明等四个专业。图1.1-1工程地理位置图1.2编制依据(1)依据性文件《广州市白云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对新达路局部路位调整的复函》(穗国规函〔2016〕903号)《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委托书》(2)有关基础资料建设单位提供的1:1000电子地形图;建设单位提供的《广州广播设备厂改造项目(百信广场五期)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总结》建设单位提供的《百信广场5号地块项目基坑专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坐标系:广州城建坐标系统;高程系:广州城建坐标系统;其他已建或在建工程的相关资料1.3测设情况说明本工程建设主要为了优化片区交通,方便附近居民出行。因此我院在接到设计任务后,第一时间走访现场,并且会同建设单位、相关单位进行多次方案讨论,确保本次工程能够经济合理。1.4设计内容及文件组成(1)项目设计内容本次的设计范围为: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依据建设单位沟通后确定的建设内容进行设计,具体为: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起点于南侧现状新达路,终点与汇侨南路相交,属新建道路,道路长136.323m,宽15~18.5m,双向两车道,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20km/h。(2)文件组成本次施工图设计中,设计专业主要包含:道路、交通、排水及照明本次施工图设计中,图纸共分四册,其分册情况如下: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交通工程第三册排水工程第四册照明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2建设条件2.1自然地理条件2.1.1气候条件项目气候条件:项目所在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该地区平均气温21.80C,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13.30C,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8.40C;绝对最高气温38.70C,历年极端最低气温00C。年平均降雨量1680.5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516.7毫米,最小年降雨量1158.5毫米。降雨集中在4-9月,与5、6月份降雨量最多,最少为12月份。风力:常年风向为北风,多出现于9月份至次年3月份,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相当于2级左右),最高风速达35米/秒,极大最高风速达35.4米/秒。日照:年日照总时数为1895.2小时,其中最长日照时数的月份是7月,最短日照时数的月份是3月。全年日照率为42.9%。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2.1.2工程地质条件本工程未开展地质勘查,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本工程的地勘参照《百信广场5号地块项目基坑专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区域的岩地层有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蹬子组(C1ds)、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测水组(C1dc)、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三叠系地层(T3x)、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炭质灰岩、二迭系下统龙潭组(P2L)杂色石英砂岩、泥岩、泥灰岩、泥质粉砂岩及第四系(Q)地层等。根据场地的勘察报告及钻探资料,场地第四系覆盖土层主要有:(Qml)、冲积土(Qal)、风化残积土层(Qel),基岩是二迭系下统龙潭组(P2L)地层,属海相碳酸盐岩建造,杂色石英砂岩、泥岩、泥灰岩等,本场地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夹石英砂岩、泥岩、泥灰岩,揭露深度内为全、强、中、微风化带。以残积层和全强风化层为主,局部少量冲积粉质粘土及个别地段见砂层,地面普遍有1~4m的回填土。各土、岩层分层综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①层Qml)<1>层人工填土:灰黄、暗红等杂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为主,局部夹碎石、砖块组成,含较多硬杂物,含量不均匀,松密也不均匀,透水性较好,局部地面有水泥板(或旧基础墩),厚2.50m。局部地段开孔见全强风化岩,基本缺少填土层。该层揭露的厚度0.80~4.20m不等,平均2.65m。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60~80kPa。(2)冲积土层(Qal)冲积层按土性差异划分为:<2-1>层粉质粘土;<2-2>层中砂等2个亚层,详细描述如下:<2-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暗红色为主,稍湿,硬塑状,粘性一般,本层局部含较多砂质。本层场地局部分布,层顶面埋深3.50~4.200m,平均为3.67m;厚为3.30~8.100m,平均为4.97m。标贯试验6次,实测击数N=13~19击,平均为15.8击;经杆长修正后的击数N=11.1~15.8击,平均为13.3击,标准差σf=1.743击,修正系数γs=0.892,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11.9击。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或标准值):天然含水率w=22.5%,孔隙比e=0.627,液性指数IL=-0.10,压缩系数a1-2=0.30MPa-1,压缩模量Es=5.40MPa,粘聚力c=23.1kPa,内摩擦角φ=18.3°。eIL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00kPa。<2-2>层中砂:浅黄色,饱和,松散~稍密状,级配一般,含较多泥质。场地2个钻孔(ZK3、ZK4)有分布,剖面图中呈透镜体状不均匀分布,顶面埋深7.10~7.50m,平均为7.30m;层厚为0.60~1.60m,平均1.10m。标贯1次,实测击数N=18击;经杆长修正后的击数N=14.8击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59kPa。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20kPa。(3)残积土(Qel)本场地的残积土由泥质粉砂岩、泥岩、泥灰岩风化而成,以粉质粘土为主,少量粘土。泥岩残积风化土呈黄褐色、灰黄色,分布于上部;泥灰岩残积风化土呈灰黑色,分布于泥岩残积土下部。描述如下:<3>层粉质粘土:黄褐色、灰黄色、灰黑色,较湿,硬塑状,为泥岩、泥灰岩风化土,本层场地内有21个钻孔均有分布,分布厚度不均匀。本层顶面埋深0~9.10m,平均为2.46m;层厚为1.50~8.80m,平均4.93m。标贯试验25次,实测击数N=13~24击,平均为17.2击;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11.4~22.7击,平均15.1击,标准差σf=2.893击,修正系数γs=0.934,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14.1击。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或标准值):天然含水率w=24.9%,孔隙比(e=0.797),液性指数IL=0.15,压缩系数(a1-2=0.28MPa-1),压缩模量(Es=7.1MPa),粘聚力(c=24.6kPa),内摩擦角(φ=12.5°)。eIL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20kPa。(4)基岩B(P2L)本建筑场地基岩是二迭系下统龙潭组(P2L)地层,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夹石英砂岩、泥岩、泥灰岩,按风化程度分为全、强、中、微风化岩带,详细描述如下:<4-1>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灰褐色,岩石风化强烈,结构大部分破坏。岩石呈半岩半土状,或碎岩块夹土状。场地内部分区域有揭露,分布厚度不均匀,埋藏深度变化大。本层顶面埋深0~11.20m,平均为4.81m;层顶标高-0.10~9.87m,平均为6.76m;层厚为1.50~8.80m,平均4.93m。标贯试验7次,实测击数N=35~48击,平均为42.1击;经杆长修正后的击数N=30.2~41.2击,平均35.7击。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天然含水率w=19.6%,孔隙比e=0.589,液性指数IL=-0.44,压缩系数a1-2=0.24MPa-1,压缩模量Es=6.5MPa,粘聚力c=36.7kPa,内摩擦角φ=10.3°。eIL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350kPa。<4-1>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灰褐色,岩石风化强烈,结构大部分破坏。岩石呈半岩半土状,或碎岩块夹土状。本层场地均有揭露,分布厚度不均匀,埋藏深度变化大。本层顶面埋深0~28.00m,平均为10.68m;层顶标高-18.74~12.11m,平均为-0.95m;层厚为0.80~25.20m,平均7.37m。标贯试验16次,实测击数N=40~85击,平均为69.3击;经杆长修正后的击数N=33.0~80.4击,平均59.9击。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天然含水率w=14.7%,孔隙比e=0.499,液性指数IL=-0.25,压缩系数a1-2=0.17MPa-1,压缩模量Es=8.97MPa,粘聚力c=28.9kPa,内摩擦角φ=19.5°。按试验e和IL值查表得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387kPa。其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22~4.27MPa,平均值为2.03MPa,由于强风化岩层软硬不均特性明显,该实验强度仅反应强风化岩层中基岩相对较完整、硬度相对较高的岩石硬度,不代表整个强风化岩层的强度,也不可作为强度设计依据。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600kPa。2.1.3.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期间为枯水期,且钻探泥浆对地下水位有影响,在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为0.90~2.50m之间,平均为1.58m;水位标高为6.26~10.91m,平均为8.10m。场地的地下水一般为1.20~2.00m之间,地下水位最高与最低的变化幅度为1.50m。根据地区经验,本场地所处地段的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1.5m之间。根据钻探地层资料分析,场地表层的填土下部含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具不均匀性,其富水性及透水性中等偏弱;下部不连续分布的中砂含有孔隙水,由于不连续分布,连通性好,其富水性及透水性中等;粉质粘土层属弱透水层,为相对隔水层;而下伏基岩大部分地段上部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分布广,含有较为贫乏的基岩裂隙水,基岩中含水呈极不均匀状态,该地层的透水性极不均匀,总体上,本场地以弱-微透水性地层为主,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入渗、侧向渗流补给。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基岩风化层其水量与基岩裂隙发育程度有关,中砂仅仅2个(ZK3、ZK4)孔发现,并且厚度较薄,本场地填土层为主要含水层,含水量大小受季节影响,对基坑的影响较大,填土有一定的上层滞水,雨季时含水量较多,基坑施工时应考虑疏排。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断本建筑场地的环境类型分类属Ⅱ类。2.1.4场地地震效应(1)、砂土液化本勘察局部地段已发现松散砂土层。在7度地震力作用下,计算本建筑场地的<2-2>中砂层属非液化砂土。(2)、软土基坑周边勘察孔未见。(3)、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08版附录A,广州市区抗震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值Tg=0.35s。2.2道路现状现状新达路横断面宽为15m,现状分为双向二车道,路面结构为砼路面,路况较好,有完善的雨污水管。图2.2-1暨生大厦图2.2-2现状新达路口汇桥南路现状为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道路沿线有完善照明及排水系统,现状路面结构为混凝土路面,路面整体状况良好,局部有烂板存在。沿线分布电力电信管线、雨水、污水管线及箱涵。图2.2-3现状汇桥南路图2.2-4现状汇桥南路2.3地下、地上管线情况本工程为新建道路,在工程范围西侧存在一条现状d1000雨水管。2.4.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1)沿线筑路材料白云区境内均有生产厂家供给,料场至工程地点运输便利。(2)外购材料及运输条件钢材、水泥、木材、沥青四大建材市场货源丰富。白云区境内均有供应商,料场至工程地点运输便利。3采用的规范3.1设计、施工、验收规范(一)总体与路线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93-2012;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2010;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20-2006;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0B1-2014;(二)路基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F10-2006;3、《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E60-2008;4、城市道路-路面、路基及其他设施(2008年合订本)图集;(三)路面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169-2012;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四)建筑材料1、《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五)检测及验收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六)附属设施设置1、《城市道路人行道设施设置技术要求》DB31/T415-2008;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3、《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4、《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DBJ440100/T160—2013;(七)养护管理1、《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CJJ36-2006;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JTJ073.2-2001;其它有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范和标准。3.2采用的标准主要技术标准表表3.2-1项目规范要求设计标准备注道路类别-城市支路交通等级-轻交通计算行车速度(km/h)20~4020平曲线最小圆曲线半径(m)20260竖曲线汽车行驶最大纵坡推荐值(%)81.833%凸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50/凹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501500竖曲线最小长度(m)2033.396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6060横坡(%)1~22最大超高横坡(%)22不设置超高停车视距(m)20≥20路面设计采用的标准轴载BZZ-100KNBZZ-100KN路面设计年限(年)1010抗震设防烈度ⅧⅧ4总体设计4.1设计原则1、根据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和规划的路网交通进行设计。2、在考虑城市道路整体布局和满足功能的同时,要保证道路的服务水平,满足沿线单位及居民的出行需求。3、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处理好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相互关系。4、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工程规模、减少用地,降低工程造价。5、充分考虑沿线的用地情况,避免拆迁大型的建筑物和一些重要的设施。5道路工程5.1路线平面设计新达路道路建设工程,起点于南侧现状新达路,终点与汇侨南路相交,属新建道路,根据路网规划,该段规划红线宽度为15m,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新达路原规划与百信广场冲突,经过与规划部门、百信业主协调后,将线位往东偏移。新达路道路长136.323m,宽15~18.5m,双向两车道,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20km/h。起点K0+000坐标为:X=36727.294,Y=37104.148,终点K0+136.323坐标为:X=36863.203,Y=37114.095。路线共两个拐点,拐点1:X=36740.870,Y=37103.831,圆曲线半径为260m,T=13.58m,α=6°(R);拐点2:X=36861.817,Y=37113.655,圆曲线半径为260m,T=11.597m,α=5°(R);满足速度为20km/h支路的规范值要求。5.1平面设计图5.2纵断面设计本次纵断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工程起止点处的现状路面标高、百信广场建筑首层地坪标高、排水管道的埋深。最小坡长60m,最大坡长76.323m,最小坡度i=0.393%,最大坡度i=1.833%。最大挖方差0.97m。5.3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双向2%横坡。标准段:15m=3.5m人行道兼树穴+0.25m路缘带+3.5机动车道+0.5m交通标线+3.5m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3.5m人行道兼树穴5.2标准段横断面图路口展宽段:18.5m=3.5m人行道兼树穴+0.25m路缘带+3.5机动车道+0.5m交通标线+3.5m机动车道+3.5m(展宽段机动道)+0.25m路缘带+3.5m人行道兼树穴5.3展宽段横断面图5.4路基工程5.4.1路基设计原则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取必要的排水防护措施和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防止各种不利的自然因素对路基造成危害,以确保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5.4.2路拱曲线与路拱横坡道路路拱采用直线接圆曲线路拱,R=100m,T=2m,E=0.02m,道路纵断面的设计标高位于路拱圆曲线的中点上。车行道设双向横坡度,坡向人行道,坡度为2%,人行道坡向车行道,坡度为1%。5.4.3路基边坡(1)路堤边坡路堤边坡应根据填料性质、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及边坡高度合理确定。本工程路堤填筑高度不到,均为临时边坡,采用1:1.5坡率进行放坡。本项目边坡均为临时措施,随两侧场地开发,场地标高将于道路基本齐平。(2)路堑边坡挖方路堑边坡应根据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和边坡高度,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及验算法井综合分析后确定。本项目路堑挖方深度不大,均为临时边坡,采用1:1坡率进行放坡。5.4.4路基填料路基的填料应选用合格的路基土。路基填料要求见表5-1。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表5.4-1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30~804105.4.5路基填筑设计(1)填方路段应清理种植土及建筑垃圾,平均厚度为50cm,清出的土应集中堆放。填方段在清理完地表面后,应整平压实至规定要求,才可进行填方作业。(2)应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排走的雨水,不得流入周边的小区公共设施地块。(3)路堤基底原状土的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换填,换填深度,应不小于30cm,并予以分层压实。(4)路堤应水平分层填筑压实。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后,在填上一层。5.4.6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填料强度要求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30Mpa,路基顶施工控制弯沉310(0.01mm)。按分层压实原则实施,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7-1的要求。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路堤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5-2要求路基压实度要求表5.4-2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4下路床30~80≥94上路堤80~150≥92下路堤150以下≥91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430~80-注:①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04-2007)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5.4.7不良路基处理根据现场踏勘及地质资料显示,工程场地内存在一定厚度的杂填土,因此本次软基设计考虑挖除填方路段的路面结构以下均厚50cm杂填土,然后回填合格路基土。5.5路面工程本次方案按照相关规范,根据道路等级、使用功能要求、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和当地材料、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结合本地的实践经验,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设计。5.5.1车行道路面结构一、本项目路面结构的设计参数轴载标准:BZZ-100;交通等级:中等交通;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支路标准)。一、新建路段4cm细粒式改性沥青砼(AC-13C)(含0.2%纤维)+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1cm乳化沥青下封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16cm4%水泥稳定石屑。图5.5-1新建路段路面结构图沥青封层采用ES-3型乳化沥青稀浆封层,采用BC-1慢裂型乳化沥青,乳化沥青下封层必须采用专业摊铺机进行摊铺。设计弯沉新建路段:土基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310水泥稳定石屑底基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147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48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39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顶面施工控制弯沉(0.01mm)35抗滑技术指标表5.5-1年平均降雨量(mm)交工检测指标值横向力系数FSC60构造深度TD(mm)>1000≥54≥0.55二、路面修补项目终点处需破除现状绿化带,并进行路面修补,现状汇侨南路的为混凝土路面,故采取混凝土路面结构进行路面修补。25cmC35砼+15cmC15素砼。C35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小于4.5Mpa,C15水泥混凝土弯拉不小于2.5Mpa。图5.5-2路面修复处路面结构图5.3.4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本工程需要设置人行道,人行道采用彩色人行道透水砖。人行道铺设5cm彩色人行道透水砖+3cmM5水泥砂浆+15cm4%水泥稳定石屑。预制人行道砖抗压强度不小于Cc40,抗折强度不小于Cf4.0,防滑等级为R3,相应防滑性能指标BPN≥65,而且表面无色差,上下层密度一致,颜色美观自然,不积水。4%水泥稳定石屑压实度不得小于95%,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得小于2.0Mpa.图5.5-3人行道路面结构图本工程的侧、压条均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具体尺寸及大样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5.6路面排水本工程地面排水采用设雨水进水井的方式进行排水。5.7无障碍通道设计(1)行进盲道本道路工程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人行道上连续铺设,铺设位置一般距道路外侧绿化带边缘0.25~0.3m,宽度为0.3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行。(2)交叉口缘石坡道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的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全宽式缘石坡道。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降低高度,以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同时可考虑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为防止机动车驶上人行道,在缘石坡道处每隔1.2m设置一个车止石。(3)直线段缘石坡道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人行道上行进方向的坡度应≤5%,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车辆多,出入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为防止机动车驶上人行道,在缘石坡道处每隔1.2m设置一个车止石。5.8材料要求(1)水泥采用商品砼,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不应低于42.5级。碎石材料应质地均匀,坚硬无风化,多棱角,表面粗糙,其极限抗压强度应不低于100Mpa(1000kg/cm²)。黄砂选用质地坚硬,富有棱角的粗砂或中粗砂,其平均粒径大于0.35mm;含泥量按质量计不大于2%;拌制混凝土及湿治养生所用的水,必须清洁,不得含有油、酸、碱类及其它污蚀物质,一般的饮用水均可使用。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大于0.50,采用机械震捣,塌落度为1~2cm。(2)沥青基质沥青要求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基质沥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7-2要求。上面层采用AC-13C改性沥青,改性沥青的改性剂采用SBS改性剂,该类改性剂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理想的水稳定性,显著的抗永久变形能力、抗老化能力。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7-1要求。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5.7-1指标单位要求值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延度(5℃,5cm/min)cm20软化点(TR&B)不小于℃60运动粘度135℃Pa.s3闪点不小于℃23025℃弹性恢复%7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1.0针入度比(25℃)%65延度(5℃)cm15抗滑技术指标表5.7-2年平均降雨量(mm)交工检测指标值横向力系数FSC60构造深度TD(mm)>1000≥54≥0.55道路石油沥青(70号A级)技术要求表5.7-3指标单位要求值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延度(15℃)cm100软化点(TR&B)不小于℃46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闪点不小于℃26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25℃)%61残留延度(10℃)cm6残留延度(15℃)cm15(3)粗集料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表5.7-3的规定。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集料配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5.7-4指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吸水率,不大于%2.03.0坚固性,不大于%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软石含量,不大于%33沥青路面的表面层的粗集料的磨光值与粘附性应符合表5.7-4的要求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磨光值的技术要求表5.7-5项目层次要求值粗集料的磨光值PSV,不小于表面层42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表面层5其他层次4注: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宜掺加消石灰、水泥或用饱和石灰水处理后使用,必要时可同时在沥青中掺加耐热、耐水、长期性能好的抗剥落剂。(5)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表5.7-5的规定。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表5.7-6项目单位要求值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6)填料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表5.7-6的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表5.7-7项目单位要求值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小于%1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7)沥青混合料a、各结构层的矿料级配宜符合表5.7-7的规定。施工单位应在级配范围内选择2~3条级配曲线,进行马歇尔试验,优选一条经热稳性、水稳性检验的级配曲线,作为设计级配线,并确定设计级配线的主要筛孔容许偏差范围,再进行生产配合比试验。通过试拌试铺,并检验马歇尔各项指标及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才能正式摊铺。矿料级配范围表5.7-8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0-8030-5320-4015-3010-237-185-124-8AC-20C10090-10074-9062-8250-7032-4622-3616-2810-226-164-123-7AC-25C10090-10070-9060-8251-7340-6524-4814-3210-247-186-144-103-7b、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进行,并进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及冻融劈裂试验,以检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7-8及5.7-9的要求。混合料技术指标表5.7-9项目单位上面层其它层击实次数次7575稳定度MS不小于KN88流值FLmm1.5~41.5~4空隙率深约90mm以内%4~64~6深约90mm以下%3~63~6沥青饱和率%65~7565~75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580动稳定度,不小于次/mm2800100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不小于%8075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表5.7-10项目单位AC-10CAC-16C击实次数次7575稳定度MS不小于KN88流值FLmm2~42~4空隙率深约90mm以内%3~53~5深约90mm以下%3~63~6沥青饱和率%65~7565~75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080动稳定度,不小于次/mm1000100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不小于%7575(8)透层油、粘层油透层油采用喷洒型乳化沥青(PC-2),洒铺量宜为1.5L/m2。粘层油采用喷洒型乳化沥青(PC-3),洒铺量宜为0.5L/m2。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见表5.7-10。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表5.7-11项目单位PC-2PC-3破乳速度慢裂快裂或中裂粒子电荷阳离子(+)阳离子(+)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0.1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61~6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8~208~20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50溶解度,不小于%97.597.5针入度(25℃0.1mm50~30045~150延度(15℃cm4040与粗集料的粘附性,粘裹面积,不小于2/32/3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55d,不大于%15(9)基层、底基层混合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级配采用表8-7的2号级配,水泥稳定石屑底基层集料级配采用表8-7的1号级配。压碎值不大于30%。水泥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渗入量为5%,稳定石屑为4%。车行道基层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3.0Mpa,车行道底基层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人行道基层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稳定层的施工要求和技术要求应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规定。所用的碎石和石屑应坚硬、耐久、无杂质,采用集中厂拌,基层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底基层采用平地机摊铺,采用重型压实,水泥稳定碎石层压实度≥97%,水泥稳定石屑层压实度≥93%。颗粒组成范围表5.7-11编号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99.54.752.360.60.0751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0-7①2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①(10)沥青道路专用增强纤维上表层沥青砼应掺入沥青道路专用增强纤维为减少反射裂缝在沥青表层中反映,在4cm表面层中加入沥青道路专用增强纤维。纤维的掺入量为0.2%(重量比)。沥青道路专用增强纤维采用木质素纤维,其质量技术要求见表5.7-11。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表5.7-12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0C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于%51050C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5.9路面施工1、基础处理(1)精细化控制路面病害处理。设计单位必须对道路病害摸查,提出典型病害分类以及处理方案;设计交底时,设计人员明确各种病害的处理方案及原则,确保各参建单位充分领会设计意图。(2)项目业主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人员,现场明确各病害类型和处理办法,做好登记确认。(3)沥青路面加铺前,项目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对加铺段进行全面检查,避免病害未处理彻底就进行沥青面层摊铺。2、测量放线对原路面标高和平石标高进行放样测量,确定沥青路面控制标高。3、拌和(1)沥青拌和站距离沥青摊铺现场不超过45公里。(2)驻场监理员监察沥青拌和楼电脑控制室,检查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拌和时间、出厂温度及各个料仓的用量情况,防止沥青油不足或被偷换的情况发生;并现场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检测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4、运输(1)施工单位配备保证连续摊铺需要的运输车辆(要考虑塞车等不利因素);(2)运输车辆车厢应清洗干净,防止粘结,可喷洒少量隔离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3)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加以覆盖,以保温、防雨、防抛洒。5、摊铺(1)沥青路面摊铺前检查原路面清理干净,粘层油洒布均匀,乳化沥青未破乳不准摊铺。(2)现场监理人员逐车测定运抵现场的混合料温度,普通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要求不低于135℃,改性沥青混合料(含SMA)摊铺温度要求不低于160(3)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4)摊铺过程严格控制高程,保证摊铺高度满足压实后层面标高要求。(5)摊铺速度应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及SMA混合料应放慢至1~3m/min。(6)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6、碾压(1)初压后应及时检查平整度、路拱及已井盖障碍物接顺情况,必要时进行修整。普通沥青混合料初压温度不低于130℃,改性沥青混合料初压温度不低于150(2)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但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且成雾状,不得漫流,以防混合料降温过快。(3)轮胎压路机开始碾压阶段,可适当烘烤、涂刷少量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也可少量喷水,轮胎压路机轮胎外围宜加设围裙保温。(5)监理工程师严格控制现场压实度,防止施工单位为了提高路面平整度而放松压实度。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7、接缝(1)沥青上面层施工,尽量采取全断面式封闭交通施工,减少纵向接缝。横向接缝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尽量设置在交叉口位置。(2)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l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lm以上。(3)纵向接缝一般均采用热接缝,特殊情况需采用冷接缝时,应用切刀割切齐,清扫干净并涂粘层油。8、沥青道路专用增强纤维施工要求间隙式拌合机可采用人工投料,投料时可将纤维整袋在热集料投料时一同投入;连续式拌合机可使用纤维喂料机投料。6绿化工程6.1设计内容本工程绿化设计的内容为:行道树。6.2种植要点1、种植施工时要按植物配置图施工,如有改变,须征得设计单位同意。2、按施工平面图所标具体尺寸定位放线:如遇不规则造型,应用方格网法或图中比例尺寸定点放线。图中未标明尺寸的种植,按图比例依实放线定点。要求定点放线准确,符合设计要求。3、乔木种植:施工时首先应注意观察植物的天然形态,种植时根据设计要求,充分展示植物形态优美的观赏面。大乔木移植则应注意新种植的树木朝向,最好能与原苗木培植点的朝向相同。4、植物造景:列植:成列的乔木应用一直线,同一规格大小要统一;列植在道路边的乔木,其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丛植:自然点植的花草树木,应高低搭配有致,反映树丛的自然生长景观;群植:对密植花木,应小心冠冠之间的连接、错落和裸土的覆盖,显示群植的最佳绿化效果。孤植树:应树形姿态优美。整形装饰篱:苗木规格大小应一致,修剪整形的观赏面应为圆滑曲线弧形,起伏有致。5、整型:绿化植物种植后要求修整冠型,根据植物的基本形态、按照植物造景的要求进行修剪造型,使植物初始冠型能体现设计初期效果,并有利于未来形成优美冠型,达到设计终期效果。6、除特别说明外,地被种植:台湾草。7、绿化种植区排水坡度为3.0%~5.0%,临近挡土墙的土壤高度应低于壁顶30-50mm,对于地面种植地带,种植后土壤高度应比临近路牙地面低30-50mm。6.3种植土壤、土方处理、土壤基肥要求1、绿化种植土必须排水透气,并且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层须与地下土层连接,土层下应无水泥板、沥青、石层、大面积淤泥等不透水层。适宜植物生长的最佳土壤(体积比)为:矿物质45%,有机质5%,空气20%,水30%;土壤团粒最佳为1-5mm;要求不含砂石、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强酸性土、强碱土、盐土、盐碱土、重粘土、沙土、受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及含有其他有害成分的土壤等。污泥、河涌淤泥等不宜直接做种植土。PH5.0-7.5之间较为理想。2、种植或播种前应对该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应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不符合种植土质量要求的土壤应根据要求进行改良方可种植。土壤改良剂不宜有异味,不能含有毒污染物、病源等。种植区土壤质量如不符合要求,必须更换种植土。3、对草坪种植地、花卉种植地、播种地应施足基肥,翻耕25-30cm,搂平耙细,去除杂物,平整度和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4、种植有效土层层应保持一定的厚度,要求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最低种植土层厚度,详表6.3-1。表6.3-1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种植土层厚度表植被类型草坪花卉草本地被木本地被小灌木大灌木浅根乔木深根乔木骨架大乔木土层厚度(cm)3030404560901502005、施放有机肥、熟耕土用量按《2010年海南省园林建筑工程综合定额》中有关含量计算。本项目要求在上述定额的基础上,要求种植穴增加土壤改良基质(基质土)。具体数量要求如下:a.种植地被区域,每平方加添0.02立方米,并于10cm厚表土拌匀。b.冠幅(0.6—1.2m),高度(0.6—1.2m)的灌木,每穴加添0.01立方米。c.树木基肥施用量,详表6.3-2。表6.3-2树木基肥施用量表土球直径(CM)405060708090100110120基肥量(KG)506560901201602002402806.4树穴的要求1、挖树穴要正确:必须是坑壁垂直形,以下树穴均为错误:锅底形,上小下大形,上大下小形。2、植物挖穴时注意事项:位置正确;规格要适当;挖出的表土与底土分开堆放于穴边;穴的上、下口应一致;在斜坡上挖穴,应先将斜坡整成一个小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挖穴,挖穴的深度应从坡下口开始计算;在新填土方处挖穴,应将穴底适当踩实;土质不好的应加大穴的规格;挖穴时遇上杂物要清走;挖穴时发现电缆、管道等要停止操作,及时找有关部门配合解决;挖穴时如遇上障碍物,应找设计人员协商。在栽植苗木之前应以所定的灰点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穴,种植穴的大小依土球规格及根系情况而定。3、按设计的土球规格,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2012所定挖穴规格标准施工验收。表6.4-1常绿乔木类种植穴规格(cm)树高土球直径种植穴深度种植穴直径15040-5050-6080-90150-25070-8080-90100-110250-40080-10090-110120-130400以上140以上120以上180以上表6.4-2落叶乔木类种植穴规格(cm)胸径种植穴深度种植穴直径胸径种植穴深度种植穴直径2-330-4040-605-660-7080-903-440-5060-706-870-8090-1004-550-6070-808-1080-90100-110表6.4-3花灌木类种植穴规格(cm)冠径种植穴深度种植穴直径20070-9090-11010060-7070-906.5绿化苗木要求1、规格:*树高(H):指苗木种植时自然高度或修剪后的高度,干高(TH)指具明显主干树种之干高。棕榈植物净干高度是指苗木从地面或泥面向上至到叶鞘(叶片包裹树干的绿色部位为叶鞘)基部的地方的实际高度。修剪乔木要求尽量保留顶端生长点。苗木选择时应满足清单所列的苗木的高度范围,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