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第1页
中国高中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第2页
中国高中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第3页
中国高中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第4页
中国高中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高中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一、职业发展的社会化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补充大量的初级和中级技术人员,各行业的就业人员除了大学、大专和中专毕业生外,应逐渐增加受过职业训练的高中生。根据社会分工,社会成员被相应地划分为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职业群,职业之间的社会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保证少数人受到较高程度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多数青少年在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就必须面临职业选择。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中国的高级中等教育划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四种类型。人的发展是自己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人在发展中为了适应社会、掌握社会规范,形成与社会的稳定关系,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成为社会的功能成员。人从一个生物实体发展成为社会实体,就是人的社会化。高中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课题就是要重组自我概念以适应由一个社会情景到另一个社会情景的转换,对于高中毕业生,即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或进入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社会化进程。那么,不同类型的高级中等教育对即将毕业的高中生的社会化进程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研究即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四种不同形式高级中等教育对学生社会化进程在毕业前夕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四种类型高级中等教育的改革,更好地培养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二、社会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层面测量概括地讲,高级中等教育的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普通教育,一是职业技术教育。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从办学体制上看,可以分为部门和地方办学两种,中央和省地有关部门兴办了一些中等专业学校,一些企业兴办了一些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办学。效益这一概念,遍及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价值概念的派生与发展,泛指事物对社会产生的利益与效果。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是指教育系统所培养的各种人才进入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运用他们的知识与才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所产生社会收效。一方面,教育系统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者,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社会人”,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综合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把高中阶段(青少年期)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分为两个层面:①社会态度和社会技能层面②职业角色形成层面。社会态度指对人或与人有关的社会事物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行为倾向。(S.Shively&K.S.Larsen,1991)社会态度多受文化传统、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影响。社会技能是用于描述个体在人际关系层次上同他人相互作用的能力的术语。对社会态度和社会技能层面的测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态度、环境适应性、社会相互作用、自主能力。(R.基于前面的论述,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下:根据上述理论框架,我们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高中毕业生的社会化结果因教育类型的不同而会有所差异。①四类高中毕业生的社会态度发展状况没有显著差异。②高中毕业生的社会技能发展状况因教育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环境适应性因教育类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社会相互作用因教育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教育类型的不同没有带来学生自主能力的差异。③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因教育类型不同有显著差异: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对口的期望明显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四类学校的学生对归属感的要求没有显著差异;普通高中的学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收入需求,中专生对收入的期望高于职业高中生和技校生;中专和技校生对职业安定性的期望高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通高中的学生成就感的期望高于其他三类学校的学生;四类学校的学生对自尊和受尊重的期望没有显著差异;四类学校的学生对工作自主性的期望差异不显著。④四类学校学生的职业角色把握因教育类型不同而会有显著差异:在工作力度方面,普高生优于其他三类职业学校的学生;中专生、技校生和职高生的职业角色认同优于普高生;普高生的职业角色尝试优于其他三类学校的学生。三、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和数据分析本研究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抽样地区为北京。预测样本总计302人,其中普高生13人,职高中生50人,中专生88人,技校生51人。正式施测样本共359人,其中普高生138人,职高生57人,中专生107人,技校生57人。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1.年龄:分布为16—21岁,平均年龄为17.924±1.132。2.性别:男生171人,女生185人,还有3人没有注明性别。3.学校类型:普通高中学生的样本数138人,职业高中57人,中专107人,技校57人。4.父母的文化程度:被试的父亲的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7.1%,高中、中专或技术的占22.9%,大专19.3%,大学或大学以上的26.5%;被试的母亲小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1%,初中的占42.6%,高中的占24.4%,大专及大专以上占24.9%。5.父母的职业:被试的父亲是工人的占31.8%,是干部的占41.6%,是科技教学人员的占17.6%,是商业服务性人员、个体户、农民及其他的有8.9%;被试的母亲是工人的占36.0%,干部的23.2%,科技教学人员的17.0%,商业服务性人员的10.9%,农民、个体户及其他的共12.9%。6.家庭经济收入在本地区的位置:被试者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自述为上等的有0.8%,中等偏上的11.7%,中等的58.8%,中等偏下的25.1%,下等的3.6%。研究者自己设计高中生社会化发展量表,问卷内容依照高中阶段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方面和本研究的要求构成。本研究根据预测结果,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数据分析采用SPSS/PC+4.0软件包。社会态度和社会技能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333,职业角色形成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633。根据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本量表可以用于团体间的比较,职业角色形成分量表还可用于个人鉴别。项目分析提供了有关项目内部一致性和项目鉴别度的证据,因素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优化了量表的结构。修订后的高中生社会化发展量表合理地分解为四个分量表:社会态度分量表、社会技能分量表、职业期望分量表、职业技能分量表。社会技能分量表由三因素组成:社会环境、社会环境适应、自主能力。职业期望分量表由五因素组成:集体意识、社会地位和收入、成就需求、自主性、职业安定性;职业角色把握分量表由四因素组成:职业角色尝试、职业角色认同、工作有力、工作无力。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中国现实教育中的差异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它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上,而且也表现在它对于个人职业准备与职业角色形成所起的作用上。本研究从考察我国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四种学校类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社会化发展情况出发,阐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中国现实教育中的差异,以图改进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进一步优化中国高级中等教育的结构。四类学校的毕业班学生在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分布表明四类学校学生的得分分布走势大致相同,无明显差异,且大约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形态。下面分述一下四类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化发展各组成层面上的情况,以及学校类型、课程设置、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各分量表分之间关系。1.社会环境不适应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见表1)四类学校毕业班的学生在社会态度分量表上的得分没有明显差异。在我国社会,尤其城市社会中,其文化氛围、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大体相同,即使是农村到城市上学的孩子,久而久之也会被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规范同化。再者,我国在学生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分学校类型,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几乎完全一样,无论课程结构,还是学校中相应的教育设施都是一样的。所以结果显示出四类高中学校毕业班学生无差异的社会态度。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分布形式告诉我们,四类学校的学生所持的社会态度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对于社会技能层面,四类学校的学生在社会环境适应性和自主能力因素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社会环境不适应因素上有显著差异,中专生在社会环境不适应性上表现最为明显,然后依次为技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这表明职业高中的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最好,中专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最差。见表2。对于职业期望层面,四类学校的学生在成就需求和自主性两个因素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集体意识、社会地位和收入、职业安定性的需要上达到了差异的显著性水平。集体意识反映了个体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同事关系、集体荣誉感等。集体意识得分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职高生>普高生>中专生>技校生,这说明职高生的集体意识最强,技校生的集体意识最弱。四类学校的学生对社会地位和收入的需求的排列顺序为中专>职业高中>技校>普通高中,这说明中专生对工作可能提供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的需求相对来说较高。数据还显示出在职业安定性的需求上,得分最高的是中专生,其次是技校生,最低是职高生,这是由不同的教育类型带来的就业地位的不同引起的。中专生毕业后是国家干部待遇,技校生毕业后是国有企业的技术工人,职高生的工作单位一般不是国有的,职业较为不安定。见表3。对于职业角色把握层面,数据表明,在职业角色尝试和工作无力两个因素上,四类学校学生的得分没有达到差异的显著性水平,但在职业角色认同和工作有力两个因素上,四类学校学生的得分差异显著。这说明,学生们在对自己最合适的职业角色承诺之前,能够衡量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愿意探索尝试,以发现自己的真正的能力和喜好,达成较好的职业角色。在职业角色认同因素上,得分最高的是职高生,其次是普高生,得分最低的是中专生。根据艾瑞克逊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发展可划分为八个阶段,青少年期发展的最核心的任务是角色认同感的形成。这时的青少年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前期的发展加上学校系统的教育,在此时期配合自我现状、社会期待、现实环境、未来希望等,统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使个体觉得终于发现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本研究针对个体对职业的认同感,测量结果发现,职高生的职业角色认同感高于其他三类学校。见表4。2.影响个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生活水四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差异,课程是影响教育输出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设置尤其影响着个体的能力发展、课业成绩和毕业后的学习计划,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工作力度、职业选择、职业期望和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状况。(S.E.3.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对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女生在社会态度、集体意识两项上的得分显著地大于男生的得分,在其它各项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对高中毕业班的学生目前所持有的社会态度、社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角色把握影响不大,唯有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工作有力项的影响达到了0.01水平的显著差异;父亲的职业对学生的职业安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干部>科技教学人员>个体户,同时母亲的职业对学生的工作力度有影响;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对社会态度、社会环境适应性、自主能力、个体的集中意识,和职业角色尝试的影响达到了0.01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一般情况为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学生得分高,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学生得分低。五、各国社会研究社会化的内容划分本研究从个体社会化的理论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把高中阶段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来论述,并做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但由于所需要论述的问题很多,并非是一个研究能够完全容纳的,今后我们还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本研究遗留下以下一些问题:1.个体的兴趣和能力倾向首先,学生在进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之前,可能已形成了较稳定的社会态度、社会技能,也可能已经对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有了某种程度的把握。其次,个体的兴趣和能力倾向等存在不同之处,可能影响到选择不同类型的高中教育,进而影响社会化的结果,而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实际可能是由于个体的兴趣、能力倾向、气质和性格特征决定的。第三,个体在初中阶段的修业成绩以及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成绩对于个体选择高中教育类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分流政策的实施,使得即使是有志于进一步求学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误,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2.影响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因素第一,性别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研究中已略作论述,但并不十分全面。第二,家庭的影响,家庭往往造成学生的求学背景,本研究已略述了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和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父母的志趣爱好、能力倾向、人格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体的社会态度、社会技能和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和期待。第三,同伴的影响,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尤其容易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虽然略有叙述,但仍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3.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考察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个体发展并不能涵盖教育的社会效益的全部。本研究从个体社会化角度研究了高级中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个体的社会化,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化的人,因此我们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考察教育的社会效益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考察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尽管我们依据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建立了我们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基本的假设.但此理论框架和基本假设的适用性和概括性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来修正,问卷本身的修正也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4.正式施测问卷的信效度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高中生社会化的发展状况做较为全面的调查,虽然我们在正式施测前对问卷做了修订工作,并检验了其信度和效度指标,但仍然存在问卷调查的一些缺憾,如抽样的范围较小,仅局限于北京地区的几所学校,而且每种学校仅调查了一到两所学校,专业和学校涉及的范围都有待进一步扩大。六、高级中等结构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国目前进行普通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来看,一要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国民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根本保证,是职业教育和一切高一级教育的基础;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实用人才。教育是保持现代文明的复杂结构、促进社会分工深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教育的结构必须符合社会分工的结构,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等。中国的经济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对职业技术教育做方方面面的考察,才能切实把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脉搏。本研究重在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效益进行考察。我们知道,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职业给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改革中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完成良好的职业准备,并培养出优秀的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工作中必须做到的。中国的现实是,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长的时期不能在全国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甚至必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实行多次分流。我们知道,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除经济效果以外的其它效果,如减少高等教育的压力,由于教育结构变革带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变迁,对个体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发展状况的影响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