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的三化_第1页
个人信息保护的三化_第2页
个人信息保护的三化_第3页
个人信息保护的三化_第4页
个人信息保护的三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信息保护的三化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公民身份信息验证服务,公安部国家公民身份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于2008年11月7日上午宣布了公民身份信息验证在线服务。并在其网站上声明,5元收费是执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收费标准,可用支付宝和网上银行支付。而9日下午,该中心网站已打不开,网页给出的信息是,由于“目前网站系统仍在进行技术完善”,因而暂停使用。此项服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给公安执法带来很多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一方面,行政权力扩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政府对个人活动控制的范围以及对个人提供服务的范围是前所未有的,公民个人信息资料越来越多地掌握在行政机关手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行政机关搜集、储藏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个人信息所受到的威胁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因此,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的背景下,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迫在眉睫。一、关于个人数据的定位1.个人信息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所谓个人信息,包括人之内心、身体、身份、地位及其他个人一切事项之事实、判断、评价等之所有信息在内,换言之,有关个人信息并不仅限于与个人之认可或私生活有关者,个人之社会文化活动,为团体组中成员之活动,及其它与个人有关联之信息,全部包含在内”在日本所谓个人信息就是指有关活着的个人的信息,根据该信息所含有姓名、出生年月以及其他一些描述,能把该个人从他人中识别出来的与该个人相关的信息(包含能简单的查对其他的信息,根据那些信息来识别个人的东西)。由这些个人信息组成的集合物形成个人信息数据库美国Parent教授认为,“个人信息系指社会中多数所不愿向外透露者(除了对朋友、家人之外);或是个人极敏感而不愿他人知道者(如多数人不愿意他人知道自己的身高,但有人则对其身高极度敏感,不欲外人知道)”。对个人信息采用列举型模式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例上并不多见,目前只有保加利亚采用这一定义模式。保加利亚《个人数据保护法》第2条第1项规定:“个人数据是涉及自然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精神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状况与社会背景的信息。”借鉴我国台湾1995年制定的《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中第3条对个人资料的定义,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统一编号、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民族、宗教信仰、职业、健康、病历、财务情况、社会活动及其他能够识别该个人的所有信息。因此,此项服务所查询身份信息属于个人信息。在网络时代,诸如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个人数据信息可以很容易被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个人信息具有了其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法律价值。身份信息是重要的个人信息,个人对个人信息应有一定的控制权。身份信息的使用应尊重个人的许可,个人信息的公布、发布,应经个人的许可,其他人或机构如果要查询,要先经本人的同意。2.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交叉使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范的是政府信息的公开问题,在政府信息公开中,有可能包括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到的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具体列举了以下事项:个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医疗记录、照片等。但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的例外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并不是个人信息本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通过保护个人信息来实现的,个人隐私寓于个人信息之中,行政机关对涉及个人隐私权的信息应当拒绝公开。笔者认为,在政府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语境下,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如果列举个人信息方面的所含的隐私,根据目前我国法律的规定,个人信息方面的隐私至少包括邮件和电子信件的隐私、健康医疗信息隐私、储户存款信息隐私、档案统计方面的隐私、婚姻家庭隐私和未成年人隐私等方面。公民身份证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他人没有合法的、正当的理由不得随便查证。同时,任何单位、个人不应靠提供他人身份证信息牟取非法利益。国际通说认为,隐私权包括信息隐私权、身体隐私权、通信隐私权和地域隐私权4个方面的内容。有学者认为信息隐私权包括个人资料的隐私权、通讯内容的隐私权、匿名的隐私权,以上对信息隐私权的分析说明,个人信息保护是公民信息隐私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个人属性被抽离成文字之描述或记录时,如个人的姓名、身份、肖像、声音、消费习惯、病例、宗教信仰、财务资料、工作记录等,这些资料即含有高度之个人特性而能辨识该个人之本体,应属信息隐私权的首要保护对象。网络环境下对个人资料隐私权侵犯的形式主要有以下4种:非法收集个人资料、非法公开个人资料、不当使用个人资料以及不当处理个人资料。笔者认为身份证查询属于不当使用个人资料,即使资料的收集是合法的,但若不是将其用于最初目的也是对个人资料隐私权的侵犯。网络环境下,这类行为中最常见的就是对个人资料的商业利用笔者认为,隐私权不应仅仅体现为一种民事权利,而应当在更加广义的基础上理解和定位隐私权,才能在身份信息的界定和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无疑,个人信息的出现拓展了隐私权的范畴。“保护个人信息的理由,基本上是要通过隐私权保障的赋予,维护个人自主性以及个人身份认同,达到维护个人尊严的目的”3.私人生活、公民权与民事关系传统行政法认为,行政机关是不得染指纯粹的私人事务的,即行政不介入原则。国家只能因为维持公共安全与秩序而使用警察权,对与维持公共安全和秩序无直接关系的私人生活、私人住所以及民事上的法律关系,原则上不得动用警察权进行干预(1)。对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推出这一自助便民服务,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有多少支持声音。笔者认为,这项服务中运用了警察掌握公民信息的便利,动用了警察权利,其推出这个服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之所以出现很多反对的声音,问题主要在于干涉到个人的隐私,而且商业味道太浓,与维持公共秩序的目的背道而驰。二、个人信息侵权的救济个人信息为本人所有,每个人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控制、支配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的重点在于,强调个人对提供给政府、网站或数据库经营者的个人信息的正确性、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合理使用方面进行控制的权利。第一,保密权。个人资料有权隐瞒,不为人知,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隐私。除法律要求必须公开的情形外,任何权利主体都可以隐瞒,个人有权禁止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组织披露、公开和使用自己的信息。第二,支配权。个人信息主体对自己个人信息的传播、使用和公开享有直接的控制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个人意志。控制、支配自己的个人信息,就是要使搜集、传递、处理个人信息的一系列活动按照既定的原则和方针进行,确保个人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正确、完整及合理利用。第三,知情权。在搜集本人的个人信息之前获得通知。通过了解信息搜集的目的和用途决定是否同意他人(或组织)搜集本人的个人信息。侵犯公民以上权利者应承担以下责任:第一,行政责任:信息主体认为政府机关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应向同级人民政府信息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信息主体认为政府机关以外的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也可向政府信息资源主管部门举报、请求救济;政府信息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举报或依职权,对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进行现场检查,要求提供信息处理情况报告,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第二,民事责任:个人信息侵权的法律责任以承担民事责任为主,当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其可以直接向侵权行为人提出救济要求,也可采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的规定,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可以采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第三,刑事责任:从国外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与执法的情况看,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是普遍的法,否则,对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就只会停留在字面上。例如,欧盟95指令第24条规定:各成员国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该指令的全面实施,特别应该制裁违反根据该指令所采取的规定的行为。三、确立和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或者个人数据保护法或隐私法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50个确立和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突出公民的信息自由权,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应和谐社会权利有序化的诉求。1.确立、完善法律,使公民隐私权成为绝对的,出现在法律上第一,从源头上规范这一行为。首先,应当从法律上明确,收集和公开数据的依据。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香港的模式,即收集个人资料的目的必须是为了直接与将会使用该资料的使用者的职能或活动有关的合法目的而收集,或者资料的收集对该目的是必需的或者直接与该目的有关;其次,应当从法律上明确公民对个人资料的权利,但是个人资料所含有的隐私权也不是绝对的,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个人资料的调查和使用是强制性的。我国法律上没有隐私权的概念,目前涉及隐私权的案件,司法上往往将其纳入名誉权之内,立法上的严重缺位造成了实践中对隐私权的保护于法无据,无法切实实现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所以我们在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隐私权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隐私权保护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规定隐私权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禁止公开原则,即禁止行政机关在没有取得个人的同意时随意公开关于个人的信息。第二,完善刑法、诉讼法和行政法等对隐私权的保护。我国现行《刑法》第245条、250条、252条、253条、28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85条、第152条第1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6条、第122条以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都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和保护隐私权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鉴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可以提起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信息公开的申请人为了阻止行政机关公开某信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判决被告撤销其所公布的个人信息。2.基于国家法律的制约对网络信息的输入、传播、处理等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禁止个人或组织非法收集、篡改、传播、利用他人的隐私数据。政府首先要尊重公民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性,承认他们支配或监控本人个人信息的搜集与利用属于正当的行为。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法律为个人信息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取得信息的过程中,应向被收集者表明其收集信息的依据、收集信息的性质、该信息的用途、不提供相关信息的法律后果等。行政机关只能收集与其本身职责有关或现行法律所赋予的任务有关的信息并保证所收集的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6条第3款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