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_第1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_第2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_第3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_第4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专题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相关概念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复杂,多义的概念,有的将其视作自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有的主张其本质上是有意的经验或活动,本专题强调,儿童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能力、兴趣与需要的主动学习者。幼儿园教程不是从教师传递给儿童的知识文本,而是“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与价值选择主要呈现于课程的选择与建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幼儿园课程质量是决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变量之一。不同的幼儿园课程能够提供给儿童的环境与经验的内容和性质存在较大不同。由此带来的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也会存在较大差异。2各领域课程质量的评价1课程质量总体评价目录课程质量总体评价01part第一部分课程质量总体评价幼儿园课程质量总体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对幼儿园课程整体运行情况的价值判断。幼儿园课程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瑞吉欧课程、高瞻课程、项目教学、蒙台梭利课程、生活课程、英语特色课程、综合主题课程、渗透式课程幼儿园课程质量总体评价强调的是幼儿园课程的一般原则和总体特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指导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重要政策文件。这两份文件清晰地表述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幼儿园课程应当尊重儿童,鼓励、支持、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等基本原则。一、课程目标评价01(一)课程目标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02(二)课程目标是否具有文化适宜性03(三)课程目标是否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04(四)课程目标是否与幼儿的经验、能力相匹配05(五)课程目标是否协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课程目标评价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当尊重幼儿,“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发展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应当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为根本目标,应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点。首先,课程目标应定为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一方面,儿童是完整的儿童,各领域的发展只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幼儿园课程应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另一方面,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主体性发展,主体是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次,课程目标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点。一方面,课程目标所提出的期望不能超越或低于儿童的年龄阶段。另一方面,课程目标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个体特点,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01(一)课程目标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一、课程目标评价课程是文化的内容,也是文化的载体。课程是教育实现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造功能的重要手段。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念,而课程目标集中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课程领域中最具有文化意义的要素。02(二)课程目标是否具有文化适宜性03(三)课程目标是否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体系可以从不同维度出发进行设计:横向上,可以以学习内容维度或儿童发展领域为依据;纵向上,可以依据时间线索进行设计。幼儿园课程目标都包括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目标都受到上一级目标的制约,是上一级目标的具体化。低一级目标是实现高一级目标的阶石,通过每一层次的目标的实现逐步迈向总目标。一、课程目标评价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关键,获得经验、重组经验的过程才可能发生真正意义的学习。只有结合儿童的经验和能力建构的课程,才能符合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的兴趣,才是儿童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课程。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当以儿童的经验和能力为起点,以幼儿的经验与能力为重要的依据来制定课程目标,强调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幼儿的经验和能力相匹配,不等于一味地迎合、适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不等于被动地顺应儿童的发展,而应将目标置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一方面,可以结合有关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知识,对幼儿园的课程方案、课程计划等文本提出课程目标进行分析,做出学理上的判断;另一方面,需要观察现实中动态的课程实施过程,根据幼儿对课程活动的兴趣态度和参与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经验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程度。04(四)课程目标是否与幼儿的经验、能力相匹配一、课程目标评价预设目标是预先制定的课程目标,是教育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的体现。生成目标是在课程实施过程,基于随机的偶然事件或独特的个体事件产生的,预设目标追求的是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目标追求的是个性的、动态的目标,预设因生成而更开放,更切合于儿童的需要,没有生成的预设是僵化的、静态的。生成以预设为基础,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零乱的。首先,要有预设目标。其次,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敏感地观察并适当地回应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形成生成性目标。一方面,可以收集和分析文本材料,包括课程计划、教育活动案例与反思等,根据课程计划的内容以及案例中幼儿的表现和教师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有预设目标以及有无根据幼儿反应来灵活调整目标。另一方面,一定在要动态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观察和收集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尤其是在出现特殊事件时,观察教师如何反应,来判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反应做出调整。05(五)课程目标是否协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二、课程内容及评价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知识与活动体系。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体现了对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在强调知识本身的基础性与逻辑性的同时,更强调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二、课程内容及评价01(一)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宜02(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二、课程内容及评价1.课程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不同课程内容殊途同归,可以实现同样的课程目标,同一课程内容可以完成不同的课程目标。从教育目标出发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应分析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任务、所能提供给儿童的经验,进而判断课程内容能够实现什么目标,然后对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做出评价。2.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启蒙性与基础性幼儿园课程应当为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课程内容是不是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其次,课程内容是不是幼儿生活所必需的、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否帮助儿童更好地生活;最后,课程是不是幼儿后续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01(一)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宜二、课程内容及评价3.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经验与兴趣经验是课程的核心,是幼儿获得理解、实现迁移的基础。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主张通过儿童的以验来选择和确定幼儿园的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具体评价方法可以参照有关课程目标与幼儿经验能力匹配的评价。一方面,通过文本分析,从学理上判断幼儿是否有相关经验和生活体验来支持他们学习其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需要进行现场观察,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做出判断。4.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课程内容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折射出一定的价值观念。首先,考察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是否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特征;其次,要注意课程内容是否存在文化偏见与歧视;最后,可以考察课程内容是否为幼儿提供机会感受文化的多样性。01(一)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宜二、课程内容及评价1.课程内容的编排是否符合逻辑课程内容的组织不应是杂乱无序的任意组合,而应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编排在一起形成的合理结构。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应遵循两个基本的逻辑,即学科的逻辑和儿童发展的逻辑。在评价时,可以分析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内容在顺序和关系上的安排,判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符合学科逻辑,是否符合儿童发展的逻辑,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相适应。2.课程内容是否给予幼儿多种选择的可能培养儿童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保证幼儿拥有选择的可能。在评价时,首先可以分析、判断课程内容是否能同时提供几种类型的经验和活动,为幼儿提供选择的对象;其次可以分析、判断预设的课程内容是否根据幼儿的经验和不趣做出改变和调整,保证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与灵活性。02(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二、课程内容及评价3.课程内容是否比例适当一方面,幼儿园应合理安排游戏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证幼儿开展游戏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不同领域的课程内容应全面涉及且比例适当。首先,可以计算幼儿一天中开展自由游戏的时间有多长、占幼儿园时间的比例,以及生活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各占多少比例,进而比较、判断游戏活动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据的地位;其次,可以分析、判断不同领域的课程内容各自占据的比例,判断课程内容是否全面,各部分的比例是否适当。02(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三、课程实施评价03(三)课程实施是否创设并利用适宜的物质环境04(四)课程实施是否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渗透教育05(五)课程实施是否发挥幼儿的主体性01(一)课程实施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02(二)教师是否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来设计和调整课程三、课程实施评价教师应增强目标意识,以目标为导向,紧紧围绕目标来展来课程。在评价时,可在实施过程中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表现,在活动结束后询问教师的教育意图,通过教师自己的反思与评价来了解教师在每个环节的教育行为背后的目的,从而考察是否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活动,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能否顺利开展所选择的内容,在活动中出现的非计划但对幼儿有重要意义的生成目标的实现情况。01(一)课程实施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02(二)教师是否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来设计和调整课程第一,是否观察和记录幼儿在课程中的表现与进步。一方面,教师是否能关注到幼儿,尤其是幼儿个体,能够观察和倾听幼儿,另一方面,教师是否注意到幼儿能够做什么、知道什么,关注到每个幼儿的优势,第二,是否依据对幼儿表现和观察记录来设计课程。第三,是否依据幼儿在动态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来调整课程,三、课程实施评价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需要以活动区为主的室内空间布局。物质环境主要是儿童每天都要生活在其中的、可接近的、可操作的环境。1.教室内的空间结构布局是否支持开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在评价时,可以首先画一张室内平面结构图,然后从以下维度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一、班级中是否有常设的或临时拼组的活动区,供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同时能保证幼儿有集体活动的空间。第二。活动区的数量和种类能否满足幼儿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第三,区角的位置是否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和指导以及幼儿的游戏开展。2.是否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宜的材料高质量的课程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在评价时,可关注以下方在:第一,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第二,材料的类型是否多样,能保证幼儿接触到不同经验领域的材料。第三,难度是否适宜。第四,材料与课程是否则密切关联。材料应能够参考、支持课程的全过程,3.是否允许并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自主操作材料应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可以无须征得成人的许可,而自主选择和使用班级中投放的游戏材料。03(三)课程实施是否创设并利用适宜的物质环境三、课程实施评价1.游戏在整个课程中占据多少时间和比例幼儿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反映了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幼儿园课程的性质。2.是否在一日生活中自然地渗透教育幼儿园应让幼儿回归本真的生活,3.是否由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与事件生成课程游戏和生活不仅是课程的实施途径,还是课程的生成源泉。应注意通过对教案、观察笔记、反思笔记等文本材料的分析以及对教师的访谈和对幼儿的询问,来了解课程主题和内容的来源以及教师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对幼儿兴趣、需要的回应。04(四)课程实施是否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渗透教育三、课程实施评价教师行为对师幼互动的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1.是否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机会第一,是否给予幼儿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第二,是否倾听并尊重幼儿的想法;第三,是否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和决策。2.是否支持和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应支持并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是否尊重个体差异第一,虽然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放弃教师的责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指导或者教师的指导必然压制幼儿的主体性;第二,虽然强调幼儿的自主、主动,但不意味着幼儿可以肆意妄为、毫无规则。05(五)课程实施是否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三、课程实施评价案例:中班教学活动片段《有礼貌的长劲鹿》(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T:(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呀?S:长劲鹿。T:那你在长劲鹿的头上看到了什么呢?S1:(指着长劲鹿)我觉得长劲鹿的颜色很漂亮,老师。T:(有些生气)那你先告诉我,你在长劲鹿的头上看到了什么?S2:它正在吃树叶,老师,树上还有小鸟。T:听清楚老师说的话,长劲鹿的头上长了什么东西呢?(用手指着长劲鹿的头部,很不耐烦的样子。)S:老师,有嘴巴、耳朵、眼睛、鼻子和鹿角。T:嗯,对,那么长劲鹿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呢?(手指着长劲鹿的身体。)S3:老师,长颈鹿身上有很好看的花纹。T:不对,长颈鹿的身体上长了四条腿和一条尾巴。你们看是不是啊?T:小朋友,你们再看看长颈鹿正在做什么事情呢?05(五)课程实施是否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此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课程目标来开展活动,教授幼儿有关长颈鹿的知识,并没有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设计和调整课程,只是一味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问题,忽主了幼儿的主体性,无法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四、课程效果评价不仅考察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教师预定的计划是否得以执行,还应考察幼儿对课程的参与、知觉和态度,即幼儿所经验到的课程的质量。(一)多数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高质量的课程,幼儿会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有身体上的参与,还有感情的、认知的、社会的参与。情绪高昂、表情是微笑、场面是有序……兴趣与好奇,注意力集中,专注、投入,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幼儿中多数人都能参与基中。(二)幼儿是否获得有益的经验不能把幼儿的情绪状态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不仅要关注幼儿是否快乐,更应关注幼儿获得了哪些有益经验。(三)用多种方式揭示幼儿的感受,让幼儿作为主体进行评价倾听幼儿的声音与观点。第一种针对课程整体的评价。第二种是鼓励幼儿对具体课程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各领域课程质量的评价02part第二部分各领域课程质量的评价在设计与实施不同领域的课程时,既要遵循一般的幼儿园课程规划与发展的规律与原则,同时还要考虑本领域的独特之处。一、健康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并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幼儿集体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一、健康01(一)是否提供适宜的生活照顾02(二)是否制定并执行适宜的生活作息制度03(三)是否营造轻松、温暖、快乐的心理环境04(四)是否组织适宜的户外活动一、健康05(五)是否提供安全、适宜的物质环境06(六)是否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健康教育07(七)是否结合生活实际和幼儿的实际能力进行安全教育一、健康首先,通过观察幼儿的餐饭、查阅食谱,了解幼儿园是否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其次,观察教师在入园、进餐、如厕、饮水、睡眠、离园等环节是否为幼儿提供恰当的照顾。再次,是否向幼儿提出适宜的期望和要求,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最后,是否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01(一)是否提供适宜的生活照顾02(二)是否制定并执行适宜的生活作息制度首先,要通过观察教室内外环境或询问班级中的教师来确定班级中是否有生活作息制度;其次,要观察教师是否依据作息制度来组织一日生活活动;最后,观察教师是否根据天气、儿童的需要等因素灵活调整生活作息,但生活作息的调整应符合幼儿的利益需要。一、健康首先,观察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是否温和、友好,能否敏感地回应幼儿的需要;其次,能否温和地、恰当地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问题行为等特殊事件;最后,是否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给予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机会,并引导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03(三)是否营造轻松、温暖、快乐的心理环境04(四)是否组织适宜的户外活动1.能否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全日制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每日不少于2小时,寄宿制儿童每日不少于3小时。2.是否提供丰富的户外运动经验内容应多样,形式也可以多样化3.户外活动的内容、强度是否适合幼儿符合幼儿的年龄和个体需要一、健康首先,要观察这些环境是否安全,不应存在潜在的危险。其次,观察环境中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卫生保健要求。最后,是否便于幼儿独立选择和使用,05(五)是否提供安全、适宜的物质环境06(六)是否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健康教育教师除了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还应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生活事件开展健康教育。例如,去户外游戏时鼓励幼儿自己上下楼梯,在过马路时提醒幼儿注意左右看等。一、健康首先,是否根据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教给幼儿简单的安全知识,其次,是否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且提出的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能力。最后,成人是否提供了必要的保护措施。07(七)是否结合生活实际和幼儿的实际能力进行安全教育二、语言01(一)是否给予幼儿倾听和表达的机会02(二)是否创设富有文字的环境03(三)是否支持幼儿阅读04(四)是否提供书写的材料与机会

幼儿园语言教育旨在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以及前书写能力,满足幼儿欣赏语言美的需要。一、健康首先,观察教师是否注意倾听幼儿,给予幼儿时间和等待,其次,观察教师在日常生活、游戏和教学活动中是否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次,观察教师是否在言语互动中有意识地丰富、扩展幼儿的言语。01(一)是否给予幼儿倾听和表达的机会02(二)是否创设富有文字的环境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不等于阅读。幼儿园应创设并利用富有文字的环境,激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支持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第一,是否提供丰富的图书。第二,是否在班级环境中张贴适当的文字。第三,是否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文字和符号。第四、环境文字是否规范。一、健康教师应支持并吸引幼儿参与阅读活动,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第一,是否与幼儿一起阅读。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语言活动或者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与幼儿一起读书,给幼儿讲故事。第二,是否允许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环节和自由游戏时间自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第三,是否鼓励幼儿利用图书作为问题解决策略,第四,是否提供支持阅读的材料,第五,是否通过提问、示范、评价、解释、重述、增加信息等,激发幼儿讨论图书中的信息、预测故事的情节与结局等,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阅读,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第六,在一日生活作息安排中是否有专门的阅读时间。03(三)是否支持幼儿阅读一、健康第一,是否提供书写材料。第二,是否当着幼儿的面进行书写。第三,是否有意识地创造书写机会。第四,是否鼓励幼儿创造自己的标记或符号来书写。04(四)是否提供书写的材料与机会三、社会幼儿园社会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于提高。三、社会(一)是否支持幼儿自我系统的发展第一,是否鼓励并支持幼儿独立做事。第二,是否给予幼儿较多的鼓励和肯定,让幼儿获得成功的经历与体验,保护其自信心,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第三,是否给予幼儿机会独立选择和决策,让幼儿自己做计划和选择,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计划。第四,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三、社会(二)是否引导幼儿学习理解与尊重他人首先,观察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结合具体事件引导幼儿学习理解与尊重他人。其次,观察教师是否引导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社会角色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三)是否鼓励并引导幼儿之间的互动首先,可以观察教师组织的活动是以集体上课为主还是以游戏为主,以及教师一日生活中提出了怎样的规则,其次,观察教师有没有在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动;最后,观察教师是否引导幼儿如何与同伴交往。三、社会(四)是否鼓励并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