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实验必备)_第1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实验必备)_第2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实验必备)_第3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实验必备)_第4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实验必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精编最新整理全册活动手册答案新教科版六上科学活动手册答案新改版教科版六上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1.几种物体的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能不能不能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中央、边缘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2、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5倍放大10倍放大15倍镜片侧面特点(用简图表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学生活动手册上共有两项内容。一是“几种物体的比较”,用于记录三种镜片的功能与结构特点。学生通过使用三种镜片观察文字或其他物体后,将观察发现直接记录在表格第二行对应位置中。在表格第三行,允许学生用简图或文字来表述,引导学生关注三种镜片的特点与功能之间的联系。二是“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用于探究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侧面特点之间的关系。这里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每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然后让其观察镜片侧面特点。另一种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学生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文字,发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不同,然后再淝察镜片侧面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放大镜没有明确标注放大倍数,而仪器的放大倍数和图像的放大倍数是有区别的,前者对同一放大镜来说是一定的,而后者则随物距而变化。本课所指的放大倍数是指仪器的放大倍数。因此,学生在使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比较时,教师需要特别强调观察到的图像必须是“放大而清晰”的这一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表2中,第一行中的“”表示按实际情况填写。2.怎样放得更大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下来。肉眼看到的现象自制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餐巾纸薄薄的,半透明状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丝丝纤维缠缠绵绵,剪不断理还乱。蚜虫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头发黑色的,细细长长的,很柔软。黑发变成了柠檬黄色,像一根黄色的细水管,非常光滑。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要求学生用组合凸透镜观察周围常见物体并记录它们的特点,建议学生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来记录。观察的第一样物体为餐巾纸,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的并非整张餐巾纸,而是从餐巾纸上撕下的一个小角;观察的第一样物体可以是头发、花蕊、棉线、昆虫的局部等一些肉眼观察不清楚的微小物体。一定要提醒学生先用肉眼进行观察、记录,再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记录,以便对比两者的观察结果。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观察记录显微镜下的微小物体。名称图片名称图片花粉灰尘树叶病毒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是让学生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物体,并注明微小物体的名称。要求边观察边画图,尽量将整个视野范围内的所有内容都画下来。活动手册设计了三个画图位置,并非让学生必须画出三种微小物体,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中实际观察的物体数量来完成,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学习单,让学生结合使用。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用示意图画出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特点1.植物细胞共有的特点——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些结构,其中细胞质中有液泡。2.表皮细胞特有的特点——细胞扁平,细胞与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细胞的外侧往往还形成具有防水性的角质层。3.近长方形,排列紧密,有大液泡,且色素较深,便于观察。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中的课堂活动记录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用示意图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写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边把观察所得记录在表格中,观察与画示意图是同步进行的。评价学生示意图的优劣,应该以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为主要标准,能真实、完整记录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即可,至于画得是否美观,可以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对于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建议学生从细胞的大小、形状、结构等方面用关键词进行描述。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种类的体细胞标本,把我们看到的细胞用图和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标本名称观察记录用示意图表示用文字表示叶肉细胞叶肉细胞一般体积较大,内含叶绿体呈绿色,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紧密,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特别是靠近气孔处,细胞排列有空隙。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扁平、多边形的,形状不很规则。血液红细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边缘凸中央凹的圆饼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故在血涂片标本上中央染色较浅、周围比较深。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在学生活动手册中,需要让学生用图或文字记录观察的生物细胞。由于课堂观察时间有限,表格只设计了三行进行记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观察的进度,自行增加或删减记录的数量。在记录中,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画图不必过于精细,画出细胞的大致形状轮廓和主要结构即可。用文字描述时,除了要记录细胞的形态结构,还可以描述其分布排列情况,如紧密排列或者稀疏分布等。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我观察到的水中微小的生物。名称样子特点水蚤是一种小型的甲壳动物。水蚤体小,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钟形虫钟形或圆筒形,口端有一圈明显的纤毛环,反口端有一根能伸缩而不分枝的柄,通常在口端与反口端间没有纤毛。以细菌和微小的原生动物为食。常附于淡水或咸水的水生植物、水面浮膜、淹没物或各种水生动物上。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雌雄同体。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180至280微米。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大草履虫的寿命可达五昼夜以上。)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观察它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仔细。变形虫顾名思义,变形虫是能变形的。不过这种变形也是有限度的。线虫绝大多数体小呈圆柱形,又称圆虫。它们在淡水、海水、陆地上随处可见,不论是个体数或物种数都往往超越其他动物,并在极端的环境如南极和海沟都可发现。此外,有许多种的线虫是寄生性的。新月藻新月藻是单细胞生物,是藻类。细胞为新月形,中央有一核,核两边各有一个叶绿体。叶绿体的表面有纵的条状突起,横切面呈芒状;叶绿体中有1列造粉核。衣藻亦称“单衣藻”。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另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一个。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细胞停止游动,并进行多次分裂,环境好转时,群体中的细胞产生鞭毛,破鞘逸出。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上的表格是让学生用画图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水中微小生物的观察记录。表格第一列的“名称”,要求根据观察结果做出判断,写出水中微小生物的名称,如果不能确定,可以写“不知名”;第二列的“它的样子(简图)”是要求画简图,就是画出微小生物大致的轮廓以及比较明显的一些结构,如有些触须、细毛等;第三列“它的特点”是对第二列的补充和完善,既要写出水中微小的生物明显的结构特征,如细长、透明、有毛等,还要写出它们运动时的一些运动变化和状态,如会扭曲运动、会蠕动、会变形等。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1.我们的地球模型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我的地球知识我知道的地球知识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是球状的。地球运动是围绕太阳转。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3颗行星。目前地球上生活着70亿左右的人口。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上昼夜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动的?转动周期大约是多长时间?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是配合探索活动使用的,用于学生填写已知的地球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知道的地球知识可能很多,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自行添加下一级气泡,以表达该类别下具体包含哪些知识。另外,经过组内讨论后,学生可能会修改自己的气泡图,建议学生此时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有助于学生进行认知对比。在学生记录“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时,建议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留出空白,用于记录以后经过探究获得的解释。在这里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且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果书写位置的空间不够,可以附页。提出问题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通常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能力,我们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2.昼夜交替现象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我的假说是否产生昼夜交替假说示意图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是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否3.地球自转。是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是我的发现有(3)种情况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我最认可第(4)种假说。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在学生第一次表达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时,可能只有一种解释,所以只会画示意图,当然也允许学生发表多种解释。学生交流后,会因为交流接受他人的观点,再添加一些假说,在此我们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解释问题。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记录自己做的模拟实验,也记录小组同学做的模拟实验。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每个假说都有充分的了解,保证交流和讨论的有效性。记录表上留有空格,是考虑到可能存在其他天体加入解释中的情况,不限制学生的思考。记录表中“我的发现”是配合研讨中的问题2使用的。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活动—:文献摘要天文学家学说名称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是否能出现昼夜交替托勒密地心说()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是(√)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哥白尼日心说(√)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否()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通过阅读文献,你可排除上一节课的第(2)种假说。该学说有哪些观点帮助了你的判断?“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这一假说中,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活动二:模拟实验请用图、文形式表达你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最终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记录表是配合两个探索活动使用的。文献摘要是让学生摘取文献中的关键信息,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表格的第一部分记录内容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主要观点是地球在中心不动,太阳绕地球每天转动一周,也能产生昼夜交替;哥白尼的日心说,主要观点是太阳在中心不动,地球会绕地轴自转,一周是24小时,还会绕太阳转”。表格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确定哪一种假说才与事实更相符,还要说出哪些观点帮助我们判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哪一种学说有更充足的证据,哪一种得到后人的科学实践验证。阅读的记录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果学生记录速度慢,记录表形式就可以改成画线、做批注等形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模拟实验的记录表是供学生绘制组图表达最终解释的,如果学生活动手册空间不够,可以另外附页,但是一定要把附页粘贴到活动手册对应页码上。记录内容可以参考教科书给出的图示。4.谁先迎来黎明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转动的方向谁先看到“太阳”自西向东转北京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活动二:“地球椅”转动实验“地球椅”转动的方向太阳相对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东升西落自东向西转西升东落我认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东向西活动三:在地球仪上模拟昼夜交替我认为先迎来黎明的是:(√)北京,()乌鲁木齐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活动手册对教科书的三个探索活动都有对应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记录。探索活动1,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时,北京先看到“太阳”;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东向西时,鸟鲁木齐先看到“太阳”。探索活动2,当“地球椅”由西向东转时,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当“地球椅”由东向西转时,观察到“太阳”西升东落。结合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可以确定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探索活动3,学生按照自西向东模拟实验时,实验结果是北京先迎来黎明。5.影长的四季变化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模拟测量四季的影长春夏秋冬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活动手册中有春夏秋冬四个相同的圭表和不同高度的太阳,用来记录模拟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用射线连接太阳与表的最顶端,并延长至圭面上,表示影子长度,并在圭面上标明实际测量的长度。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学生活动手册说明:限于篇幅,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记录表,让学生将地球公转的特点记录下来。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活动手册里只有一个空白页,是希望学生绘制自已喜欢的思维图,如果学生不了解思维导图,可以参照教科书的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另外,如果需要在班级展板中展示,学生需要把思维导图绘制在白纸上。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取核桃仁活动记录表任务使用工具情况我的方法效果取核桃仁不用工具用牙齿咬牙疼,核桃仁取不出来。选用的工具:(铁锤)用铁锤敲取出的核桃仁碎掉了。使用核桃夹使用核桃夹轻轻地夹核桃。取出核桃仁很容易,并且取出的核桃仁很完整。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活动记录需要在课堂上完成。活动一共三个步骤,教师要提醒学生完成一个步骤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在填写“效果”一栏时,可以启发学生从“核桃仁是否完整”“过程是否简单”“操作是否费力”“完成时间的长短”等多个方面去评估取核桃仁的过程。2.斜面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斜面测试记录表(一)序号任务目标是否完成任务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任务1沿斜坡滚落石块是否任务2搭斜坡运水是否斜面测试记录表(二)序号任务目标是否完成任务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任务3沿斜面从低到高拉物体是是任务4直接提升物体是是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斜面测试记录表(一)”中“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这一栏的记录,要讲清楚要求,引导学生观察石块、水往下运动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不然可能有部分学生认为,因为我们是用手拿着石块放到斜坡滑道上,然后往下滑,所以它是需要人为施加力的。“斜面测试记录表(二)”中“用力情况(填测量数据)”这一栏填的是测力计测量出来的真实数据,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实验,然后把平均值记录下来。3.不简单的杠杆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杠杆模拟测试记录表任务目标撬动的次数画出每次撬动时杠杆装置的情况石块运动的距离(用格数标记)把石块从A处撬到B处第一次两格第二次四格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把大石头从A处撬到B处,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活动,学生需要反复尝试才可能成功。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学生也可能会只顾“撬”而忽略了要仔细观察并记录所采用的杠杆装置情况。实际教学时,我们尽可能预留出学生可以重复1~2次实验的时间。先让学生尝试1次,争取完成任务;然后再进行一次,仔细观察,画出可以移动大石块的杠杆装置图,并把移动的距离记录下来。对于装置图的画法,可以参考教科书,也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这个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己决定。4.改变运输的轮子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任务目标工具是否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时间对比用力情况物品是否损坏搬运物体平板是比较长非常用力否手推车是很短很轻松否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活动主要在室外进行,学生比较兴奋,往往容易忘记记录,教师要注意提醒。此外,受器材、场地的限制,每个小组都只有一次机会,每个学生只能获得一种工具运送一段距离的经验和感受。为了避免在填写记录过程中学生主观猜测,实验结束之后一定要组织学生组内交流,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小组商定后共同填写记录。因为有直道、弯道,加上中途涉及人员的更换、货物的更换,所以分开计时比较好,必要时再加起来比较总时间,填人“完成任务的时间”一栏。5.灵活巧妙的剪刀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剪刀测试记录表任务目标是否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快慢是否方便是否安全剪纸是很快是是剪布是较快是是剪断网线中的两根导线是很慢否否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记录表填写比较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完成任务的快慢”“是否方便”“其他指标”这三个栏目的填写,是基于用剪刀和不用剪两种完成任务方式的比较,教师要给学生说明清楚,不然学生很容易看成是剪纸、剪布、剪网线这个三个活动之间进行快慢、方便、安全等指标的比较。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评测表任务手工抄写活字印刷估计完成一本100页的书的时间一个星期半天评测文字的区别有错误,并且书写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有时字迹很潦草。不会有错字,书写质量能够得到保障,都非常工整,字的大小一致。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记录表的填写比较简单。值得注意的是“评测文字的区别”这个栏目的填写,是对于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完成一本100页的书的文字质量的比较。教师要给学生说清楚,可从整体文字是否美观、是否工整、是否容易出现错别字等多个指标去评测。7.信息的交流传播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不同传播工具对制作的影响评测表任务信息传播的工具对完成创作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制作独轮车的模型文字资料制作的技术细节提供不是很准确,比如车轮有多大,车身有多长都没有提到,增加了制作的难度。视频资料视频资料图片清晰,制作过程非常详细,有不懂的我们直接看视频资料,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问题,不过视频时间比较长,有的地方速度比较慢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信息传播工具有书本和电脑两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所用的工具填写。探索过程中每个小组只能选用一种工具,所以可以让学生先填写自己选定的工具对完成制作的影响,没选中的暂时不写,课堂研讨交流之后再把记录表补充完整。不同信息传播工具对完成制作的影响,学生可能会从传播的速度、形态、接收信息的难易、细节获取等角度进行描述。第四单元能量1.各种形式的能量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记录我们身边的各种能量形式和这些能量让物体发生的变化。观察到的现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的来源)物体发生的变化转动的电风扇电叶片的转动太阳能热水器光水变热超声波清洗器声音镜片上的脏东西掉了炒菜热莱烧熟了磁悬浮列车磁列车运动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活动手册中共有三列内容,需要填写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来源)以及物体发生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能量”与“物体发生的变化”这两者建立起联系。学生在填写时,第一列与第三列很容易写重复,教师要强调第三列应突出物体发生变化时的状态,如转动、发光、发热、发声等。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发挥联想,填写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下面的示例可供参考。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家庭耗电量统计表家用电器名称功率(瓦)使用时间(小时)耗电量(度)节能建议电风扇6030.18①洗衣服时可以先浸泡一会儿再投入洗衣机;②客厅无人时,要及时关闭电灯和电视;③不使用电脑时可以设置成待机状态或者关机;④夏季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不低于26℃。电视机(50英寸)11020.22电冰箱120242.88洗衣机5001.50.75电饭锅70010.7电水壶150046吹风机12000.10.12电脑35051.75电灯40*410.16一天的耗电量:12.76度,一个月的耗电量:382.8度一个月的电费:229.68元。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教师可视情况建议增加一些电器名称,如电灯、电视机、电冰箱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家庭情况自行选择填写。本表在填写前,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计算耗电量,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计算公式功率(瓦)×时间(小时)÷1000=耗电量(度)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对同种用电器进行比较,例如同样是照明电灯,有的耗电量大,有的耗电量小,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电能的消耗与用电器的功率有关。下表供参考。3.电和磁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实验电路实验现象(画出偏转角度)我们的发现简单电路通电导线拉直后靠近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所指的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时指南针偏转,断开电流后指南针复位。短路电路拿掉电路中的小灯泡,安装短路的电路,重复刚才的实验,指南针偏转角度变大。(填“不变”“变大”或“变小”。)通电线圈把指南针放到线圈中间,与指南针所指的方向一致。指南针偏转角度变大。(填“不变”“变大”或“变小”)试一试通电线圈其他的摆放方法。通电线圈摆放位置不同,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小不同。指南针偏转角度最大的是图4。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在学生活动手册中需要把本课的两个主要探究活动的现象记录下来,再通过分析现象,推导出电流可以产生磁性。上半部分要求学生在图示上分别画出指南针在简单电路、短路电路、通电线圈作用下的偏转角度,并通过文字填空的方式把记录填写完整。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增大电流、增加通电导线的数量可以使指南针偏转更加明显。三个实验逐步推进,使学生逐步理解电流的改变会使产生的磁性也发生改变。下半部分让学生探究通电线圈不同的放法对指南针偏转角度的影响。图中给出了4种摆放示例,图1和图2,线圈分别躺着放在指南针的上方和下方,图3把线圈立着放在指南针的前方,图4则把立着的线圈套在指南针上,在图示右侧需要记录偏转角度最大的是哪一种放法。当然,学生若有其他不同的线圈摆放方法,也是可以自主探究的。学生在不断尝试中会发现,线圈立着放套在指南针上,指南针偏转角度最大。下表供参考:4.电能和磁能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1.如下图所示,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用电磁铁搬运大头针时,(电)能转换成了(磁)能。2.在电磁铁南北极的研究中,当小磁针静止时,请在□填写是南极还是北极。(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活动手册分成填空和记录两部分,从电磁铁的构成到电磁铁的特点进行逐一巩固。第一部分:填空题。“电磁铁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如果不加以强调,学生的错误率还是会很高。分析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习惯把电池看作电磁铁的一部分,而忽视了电池其实是为电磁铁提供能量的装置,就像电扇、冰箱等家用电器一样,电源并不是电器的组成部分。后半部分填空关注的是能量的转换,指向于电流从电源流出,通过电磁铁装置转换成磁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思考电流的方向,为下面“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实验记录。电磁铁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质物体,那么电磁铁也像磁铁一样有南北极吗?沿着这个问题的导向,通过电磁铁的钉尖与指南针的南北极相互靠近产生的相斥或相吸的现象,根据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判断电磁铁钉尖的南北极,并推导出钉帽的极性。在做这个实验记录时,并不是要学生按照序号的先后顺序来完成和记录的,而是学生的实验现象与哪一个图相对应,就先记录哪一个。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明白电磁铁的南北极跟电流方向有关。5.电磁铁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研究的内容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研究假设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线圈匝数少磁性弱(根据自己的假设填写)。改变的条件电磁铁的线圈匝数。不变的条件电流大小,铁芯的粗细、大小,线圈的粗细、长度等。条件如何改变(根据实验实际情况填写)吸起大头针个数(根据实验实际情况填写)磁性强弱排序(根据实验实际情况填写)实验结论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线圈匝数少磁性弱。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内容、研究假设、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吸起大头针个数、磁性强弱排序和实验结论。学生可以根据所在小组选择的研究内容进行填写。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重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思路,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在记录时,教师要特别强调记录真实的实验数据,鼓励学生用实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6.神奇的小电动机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根据实验,记录转子的转动情况。实验步骤通上电流后转子转动情况转子不动转子转动(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填)转子转得更快(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填)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小电动机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这个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按步骤开展活动并记录转子是否转动、转子的转动方向、转子的转动速度等。当然,探索活动不局限于学生活动手册中的三项内容,还可以深入探究怎样使转子转得更快、怎样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等问题。7.能量从哪里来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电能的来源和转换记录表电能的来源转换的能量形式输出的能量形式电池化学能电能光伏发电站光能水力发电站水能风力发电站风能火力发电站(热电厂)化学能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核电站核能【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涉及课标】·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你看,清晨的时候第一缕阳光缓缓地从地平面升上来;湖面上波光粼粼,闪着无数的亮点,像一片璀璨的星空;高耸入云的的摩天大楼光芒万丈,熠熠生辉。到了夜晚的时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夜晚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富,看,远处的烟花正绽放着七彩的美丽,大桥上的路灯像训练有素的卫士,坚定的站在两旁,守护一片光亮;而仲夏夜的萤火虫正翩翩飞舞,荧光闪烁、蔚为壮观。2、同学们,美吗(美)是光给我们带来了这个美妙的世界。那我要考考你们,刚才的视频当中,你看到了哪些物体?(太阳、月亮、蜡烛、波光粼粼的湖面配合图片打在PPT上)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与光有关都在发光)同样都在发光,那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成2类吗?(发光的、反光的)是的,像太阳、萤火虫、点亮的路灯,它们都能自己发光,我们把他们叫做光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源。3.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光源呢?【设计意图】通过精美的视频,给学生创造情景,将学生带进光的世界感受光带来的美好。一、认识光源、区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20min)1、很多的物体看上去在发光,但并不是所有看上去在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你会判断吗?(PPT展示)你认为图片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想一想为什么。(独立思考,记录单)请同座位两个同学互相检查一下,如果他都判断对了,你就给他点赞。如果有异议的地方,把你的观点说给他听,达成共识。2、汇报,···你的小伙伴说的都对吗(都对)那我来考考你。···(不是)那他哪一个说的有问题,你是怎么跟他说的。3、同学们已经能判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了。哎呀,大自然当中的光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闪电、火炬、油灯等,PPT辅助一个个打出来)同样是光源,也有所不同,现在老是展现的这六种光源,如果将他们进行分成2类吗你会怎么分呢?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快速过一遍。【设计意图】该活动让学生认识能够发光的物体并不都是光源,有些看起来闪光的物体本身是不发光的。初步认识反光的物体,为后续认识光的反射做铺垫。通过观察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二、感受光源发光需要能量(10min)活动一: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1.刚才呀我们已经认识了光源,我们知道同样是发光的物体,有的物体不是自己发光的,它是反射别的物体的光;自己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有的光源是自然的,有的光源是人造的。你知道吗,在物体发光的过程中,如果你仔细地去发现,发光的同时还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它有助于我们揭开物体发光的秘密。2.比如说,老师给每个组发一根蜡烛,点燃这根蜡烛他就成了一个光源,仔细地观察,在蜡烛发光的同时你还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消耗掉了)3.汇报交流活动二:观察钢丝的发光过程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根钢丝,它是从我们生活中冲用的钢丝球上剪下来的,它是光源吗?(不是)2.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学生困惑)我们一起来试试。3.介绍所需要的材料:电池盒、鳄鱼夹导线、沙、钢丝。4.实验步骤:①关闭电池盒的开关,将鳄鱼夹分别夹到电池盒两端,另一头夹钢丝;②将钢丝的部分放在沙上;③打开电源开关,观察实验现象。5.实验过程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呢?①不要用手触碰钢丝;②如果钢丝没有发光,关掉电源检查装置。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总结提升1.比较刚才两种发光的现象,在发光的同时,你有没有找到他们相同的地方呢?仔细想一想,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蜡烛烧没了,钢丝发光时电没了)2.是的,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发光的同时,蜡烛被消耗掉了,电池里的电被消耗掉了,这两个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发光也是需要消耗的。3.想一想,这些光源在发光时又消耗什么呢?(有油灯、篝火、燃烧的书)4、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发光也是需要能量的哦。(不解释能量,只要学生能建构能量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和生活中一些例子,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在发光时需要消耗能量。三、总结拓展(2min)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光带来的美,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如何辨别物体是不是光源,认识到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还知道了在物体发光的时候需要消耗能量)诶呀,今天这节课过得可真快,关于光的其他秘密我们下节课再来揭晓。【板书设计】光源它们可以自己发光能量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教学反思】在2001版本教材中,“光源”的内容在《光的行进》一课中呈现,所占篇幅较小。而新版教材将《光源》作为单独一课,通过仔细研读教材与课标,将教学重点设为引导学生对“光源”从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光源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1.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到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原先的授受课堂,而应当蹲到学生的身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等,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义后,我挑选了生活中另一些典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论、汇报这些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主动参与了,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都能在这些环节中得到运用和发展。2.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光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需要吸引学生进入光的美妙世界。因此,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挑选了生活中发光物体的图片和视频,辅以文字介绍和音乐,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在“让钢丝发光”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非常肯定钢丝不是光源,通过故意制造矛盾,通过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试验。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例如:小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白板、树状图或者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主要概念】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涉及课标】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课程的设置是逐层递进,不断加深的。因此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课从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中光的传播路径入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光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教材以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这四幅图片唤起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光在各种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制作小孔成像。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因此他们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虽然学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办法,但不够严谨和全面,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能更严谨地验证光的确沿直线传播。此外,小孔成像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有趣的内容,学生容易只顾制作而忽略它与光沿直线传播的联系,因此在制作之后,要通过讨论、画图、观看视频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充分解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教学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玻璃水槽、加湿器、激光笔、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学生分组材料:手电筒、带孔塑料板、塑料光屏、贴好膜的圆筒纸盒、大头针、蜡烛、相关轨道底座等。【教学过程】一、认识光的传播路径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光的精彩世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光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光的现象,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让我们再来看看,清晨,温暖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美丽而神秘的树林;雨后,太阳终于冲破乌云,灿烂地洒向大地,给云层镀上了一层淡色的金边,格外好看;夜间的车灯冲破黑暗照亮前方,让行驶的人们不再害怕;舞台上,五彩的聚光灯映照出人们心中的热情。(课件动图播放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配上音乐和解说,最后四幅图定格)。2.提问:仔细地观察,在生活中这样有趣的光的现象比比皆是,同学们,在这四种光的现象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传播3.提问:由这些景象,你能不能猜猜看,光是怎样行进的呢?喊学生回答前先提示:别急说,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释你的猜想。【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场景图片导入,既将学生继续带入光的世界,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中归纳共同特点,作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猜想,这是学生自己作出的猜想,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更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一)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1.谈话:(几个学生回答之后)看来,你们都比较赞同光是沿直线行进的,你们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2.谈话:哟,看来这个实验还不太好设计,黄老师这儿有一组材料,(出示材料并介绍:1个手电筒、3张带小孔的塑料板、一张光屏塑料板),仔细地观察这组材料,想一想,你们能用这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3.小组讨论:不着急说,先想一想你们准备怎么做,再说说看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成员讨论讨论。4.小组汇报,注意追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认为这样做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5.教师补充实验注意事项。(出示4个底座和一个能支持底座前后移动的轨道)6.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7.小组汇报现象。(汇报时追问:为什么这种现象就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8.总结结论: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可以得到什么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