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全文)_第1页
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全文)_第2页
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全文)_第3页
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全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全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涉及面广,知识量大,真是浩如烟海,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以简驭繁,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形象的比较

纵观古今中外,作家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就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教材中各类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就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物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同时又能认识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既认识其历史阶级社会的共性,又可看出其区别于其他形象的鲜明个性。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则迥然不同。同是追求真挚的爱情,崔莺莺显得含蓄而矜持,前期未免有些矫情;而林黛玉则显得热烈而执着,一派天真烂漫,这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各自的教养气质大有关系。

二、同一时代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之比较

如通过先秦《诗经》中的几篇选文和《楚辞》中的《离骚》之比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同为诗歌源头作品,都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但《诗经》产生时代较早,以四言为主,多用复沓的章法,回环的旋律,一唱三叹,反复歌咏,倾向于现实主义;而《楚辞》则是继《诗经》之后我国文学出现的又一新诗体,句子参差错落,多用楚方言“兮”字,突破四言格局,形式活泼多变,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说我国文学并举,源头处即异彩纷呈。

三、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之比较

以李清照为例,南渡前期的词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阁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描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等,这与她早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有关;而南渡后的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财尽的种种悲惨遭遇,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精神十分痛苦,故而词作一变早年的清新明快而转为凄凉低沉,主要抒发伤时怀旧思乡悼亡之情感,典型代表作如《声声慢》,正是那个战乱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四、同一表现方法不同时代作家运用效果之比较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汉代作品用赋较多,特征明显。如汉乐府《陌上桑》中描写罗敷和《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都用赋。不同点是,前者除正面铺叙外,还有侧面烘托,而后者则以正面描写为主。两相比较,描写效果则尽态极妍。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辨别赋这种手法。

五、相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之比较

如写荷花的作品,中学教材中有好几篇。通过初高中教材的联系比较,可使学生明白虽然同一题材但表现形式、情感态度可截然不同。如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是西湖六月艳阳高照下的荷花,重在描绘其色彩之鲜艳,抒发热爱自然美的感情,属寓情于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则又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素淡朦胧的画面,含蓄隐晦曲折的抒发了他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属借景抒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则把荷花与牡丹相比较,以抒情性的议论,表达他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的赞赏,属托物言志;而李渔的《芙蕖》则又借对荷花的介绍说明表达他对荷花的喜爱,真可谓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六、同一史料表现不同主题之比较

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有千秋。如战国时代秦与六国斗争史,贾谊《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均指其事,但因其论点不同,故而选材角度不同。通过比较,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又可使学生认识一种材料的多用性原则,从而启迪思维,改进写作方法,培养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问题的能力,克服议论文写作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立意陈腐,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新八股的陈词滥调。

以上是语文教学比较形式的几种类型,而实际运用时,教师应灵活掌握,活学活用,不要把自己肚中的有关内容一股脑儿的向学生灌注,而应教会他们掌握比较法,引导他们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以下三种方法仅供参考。

方法一、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非常熟悉教材,恰当的给学生提供比较点。运用比较法时,教师应首先熟悉教材,做到了如指掌,将初高中必修课内容及选修课文章烂熟于心,然后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给学生提供比较线索,引导他们展开联想思维,进行纵横比较。如要比较有关荷花的文章,教师首先要熟悉初高中课本中共有几篇写荷花的文章,学生接触了哪些,然后才能引导学生从体裁、表现手法及表达情感几个角度去思考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坚决杜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方法二、教师应从所积累的课外资料中选择与教材相关内容加以适当补充,以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做好迁移阅读工作,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应变能力。如在比较《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对同一史料的运用处理时,便可补充苏辙的《六国论》,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亲如父子,就同一问题也可提出不同见解。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而儿子苏辙则认为,祸在“不知天下之势”。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写作立论,一定要另辟蹊径领异标新,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