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良知说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_第1页
王阳明良知说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_第2页
王阳明良知说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_第3页
王阳明良知说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_第4页
王阳明良知说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良知说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一、“善良”以使人成圣为人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他一生以世界繁荣为己任,遵纪守法。他真的实现了“立功、立人”,为后人命名为“富人”。王阳明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并结合自身经历创立了著名的心学思想体系,其中,“良知说”是它的核心和精华。王阳明的心学旨在教人成为圣人,而良知说则为人成圣的可能性提供依据,为人如何成圣寻找方法。“良知说”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良知,它能够使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良知与生俱来,人人皆有,具有普遍性;同时,良知又具有坚韧性,不会因为偶尔的沦丧而泯灭,只要坚信内心的善良与光明,人总是会表现出“本心”中的善良。从其效用而言,王阳明的这种“良知”本体论客观上能够激发人的内在价值感和使命感,对社会道德的维护和重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良知说”还认为,良知虽在心中,但容易被私欲所蒙蔽,因而在具体的每个人身上往往呈现不出良知的本来面目,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致良知上下功夫,做到去恶存善。王阳明认为,具体的致良知功夫包括,立志、内省、知行合一等自我修身方法和教化、乡约自治等社会治理之道。由此,“良知说”将良知本体和致良知功夫构建成一个有机体,为去恶从善提供了内在依据,又提示了具体方法。它能够对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二、“意识论”对犯罪教育的重要性(一)以“为民性”为指导思想,体现罪犯教育的可能性罪犯具有可教性是罪犯教育的前提,如果没有“人会变好的”信念,走上歧途的罪犯就只需惩罚,而无需对其进行教育改造。良知说秉承并发展了性善论,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无论何人,只要讲求身心之学皆可成圣成贤,这为罪犯教育的可能性提供人性论依据,可以作为罪犯教育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良知说”强调对善端——良知的唤醒和发展,并不是要忽视人心中可能存在的恶的倾向,恰恰相反,正是考虑到了恶根性很难断除,因此需要努力扶持良知一端,旨在达到此消彼长的目的。这种对人性的积极观念有利于监狱民警关注扶持罪犯身上的积极因素,增强罪犯的自信与决心,从思想到行动,使罪犯的恶逐渐减少。(二)“使人道”,让人做生活王阳明的“致良知”功夫,既是个人修身的指引,又是社会治理的指南,能够为罪犯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思路。就个人修身而言,致良知的“致”既指要达致良知,彰显良知的光辉,又指要“实行”,要把道德意识落实到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因为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必须在事上磨,要在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去下功夫,不能谈空蹈虚。王阳明认为“致良知”不能只是嘴上功夫,还要践行,要在躬身行动、在亲力亲为中达成本心之“良知”。就社会治理而言,王阳明本人通过讲学办学、发布告谕、举行乡约等措施对百姓进行改造感化、环境熏陶以及行为规范,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都证明了“致良知”的正确性。可以通过挖掘“致良知”的实践内涵,为罪犯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提供借鉴。(三)强化罪犯的自我意识王阳明的“良知说”肯定人的自我价值,重视人的需求、关注人的本性,昂扬人的主体意识,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司法部2007年制定的《教育改造罪犯纲要》规定“以人为本,重在改造”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强调要认可罪犯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强调教育要关注罪犯的主体性,由此确立罪犯在接受教育改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罪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王阳明的“良知说”与“以人为本”的罪犯教育原则内涵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第一,王阳明在讲学中时常以“尔胸中原是个圣人”说法,肯定受教者作为人的独特性,由此唤起受教者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摈弃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消极思想。就罪犯这一群体而言,有研究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总体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且“罪犯”的标签又对罪犯的自我认知起到消极影响,他们往往难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因此,罪犯教育应注重罪犯自我意识的唤醒,培育罪犯的自我改造主体意识。“良知说”所强调的恰恰是“良知是人生而有之且不会泯灭的”,能够让罪犯重新感受人之为人的自尊,体悟自己的良知,从而燃起被动与主动改造的动力。第二,王阳明进一步提出,既然人是尊贵的,就不能逃避自身应当肩负的责任,要积极实现自我价值。从其出发,我们可以推知,王阳明的“良知说”能够唤起罪犯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又能够赋予罪犯担负自我、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如果基于“良知说”进行罪犯教育,那么很可能发挥罪犯的自主性,激发罪犯改过迁善的愿望和动机,实现罪犯从被动改造向自觉改造转变。(四)“善良”是人之道王阳明的“致良知”核心在于回归人的本心,这是谋求个人幸福和道德实践的统一过程,由此能够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它既是个人道德完善的方法,也是个人的本性追求,更是个人现世幸福得以实现和持久的根本保障。王阳明在面对人生的高潮和低谷时,都能够以平常之心淡然处之,内心光明豁达。如他临终遗言所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们一般人常常会被外界因素困扰,更何况罪犯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因为内心的空虚、脆弱走上犯罪道路,入狱以后不切实际的要求与现实环境的反差更让他们失落、不安、郁闷、烦躁,甚至会有损害他人和自己的偏激行为。究根结底,就是因为内心力量不足。王阳明的“良知说”告诉我们,让内心变得强大的圣人之道根本就不用从外界去寻,它就在每个人心中,那就是良知。良知是人们光明快乐的制胜法宝。致良知是帮助罪犯消除各种不良情绪长期困扰的根本之道。三、罪犯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一)监狱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监狱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随着监狱工作法治化、科学化的推进,监狱制度不断完善,逐步做到执法规范,狱务公开,监管设施更加现代化,监管手段更加科学化。但在罪犯改造工作中,仍存在有些罪犯不服管、不愿改,有些罪犯甚至无视法律法规抗拒改造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监狱治理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在依法治监、严肃刑罚执行的基础上有效推行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学者指出,良知是包括法治、德治和自治在内的治理方式的逻辑起点。(二)传统文化教育在罪犯教育实践中的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之融入到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对于引导罪犯去恶从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罪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丰富多样,包括讲授经典、诵读经典、以传统节日、非遗等活动为载体加强监区文化建设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罪犯虽然对《弟子规》等经典能够倒背如流,但是,并不见得理解了多少,付诸行动了多少。教育效果取决于罪犯是否入脑入心,是否能触动其内心、激发其行为。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罪犯的实际行动。王阳明的“良知说”不仅强调良知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还提出了一套致良知的具体原则和规矩,可以对罪犯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指导。(三)强化内部管理,确保改造激励随着社区矫正的全面推行、《刑法修正案(八)》对减刑假释制度的调整以及《刑法修正案(九)》对贪污罪犯增设的“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的规定,重刑犯和长刑犯人数增加,同时,短刑犯的比例也有所上升。随着押犯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对于重刑犯、限减犯、短刑犯这部分人,原有的奖惩考核、减刑假释等改造“杠杆”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监管改造压力倍增。重刑犯、限减犯,刑期漫长又限减,早日出狱的目的难以实现,改造普遍失去目标和方向;短刑犯刑期短,多数减刑无望,尤其是余刑在1年以下3个月以上的超短刑犯,无刑期可减,改造动力不足,往往混刑度日,有的甚至有恃无恐经常违规抗改,严重影响了监管安全和改造质量。随着国家刑事执行政策趋于严厉,作为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手段——减刑和假释制度也将更加严格,要想促进罪犯积极改造,只能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笔者认为,扎扎实实做好教育改造,唤醒罪犯的良知,消除心中恶念,重塑自我无疑是新形势下破解监管难题的一个突破口。四、活动间没有形成合力良知教育的推行已经具备现实基础。实际工作中教育改造的相关工作都不同程度地触动到罪犯的良知,如传统文化的学习、亲情帮教、个别教育中的帮扶感化、监区文化建设、心理矫治中的内观疗法等,都取得不错效果。但是这些工作的开展没有统合在良知教育的理论框架下,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撑,因而活动没有持续进行,且各活动之间没有形成系统和合力,往往事倍功半。以王阳明的“良知说”为理论引导,以“致良知”的自我涵养方法和教化之道为实践指南,构建一个以“致良知”为目标的罪犯改造体系,能够对实现罪犯改造宗旨有所助益。(一)传统文化教育在罪犯教育中的内涵及实践方法也要注意其内容王阳明一生讲学不辍,兴办社学,让民众体会“良知说”思想,并提出立志、内省、知行合一等修身养性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将此种良知教育方法运用到罪犯教育当中,从启迪罪犯心中的良知入手,唤醒其内在羞耻感,促其树立改过迁善信心,进而重树人生志向和改造目标。第一,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提高罪犯认知水平。可以根据罪犯文化程度的高低,在学习汉字、传统习俗、日常礼仪以及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新中国发展历程、宪法等法律法规等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将“良知说”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第二,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罪犯,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他们内在的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文化的普及,既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汲取精华,从做人的基本道理着手、由浅入深,做到知识性和启发性的统一;还要结合罪犯身边实例进行正反面教育,传递正能量、遏止恶行。第三,罪犯教育要秉持良知教育原则,在方法上启发人的“本心”,激发人性中善良和谐的特性,倡导为善去恶。在个别教育中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多以情动人,切记强行灌输和粗暴训责。所谓百善孝为先,罪犯良知的唤起往往从家人开始,可以适时进行亲情帮教等辅助教育。同时,内省也是王阳明“致良知”的一个很重要的功夫。通过不断地回顾与反思,让罪犯能够觉察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真切体验到愧疚感和罪责感,进而唤醒改恶向善的良知。其实,实践中很多监狱开展的悔过教育、内观疗法等矫正项目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做法,可以将其经验总结后推广。(二)以知导行,强化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环境“致良知”除了通过学习、内省体认良知之外,还要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一个道理就要去做,察觉一个恶念就要把它及时去除,而且要通过具体的事务去磨练。对于罪犯而言,这一具体事务就是专心改造,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由思想到行为的改造。在实践中,笔者认为“事上磨”特别需要关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注重日常道德规范和行为养成的训练。良知教育要真正使罪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键还要落实到“导之以行”,让罪犯的思想言行都在良知的导引下发生。将罪犯行为规范乃至在品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行为要求落实到罪犯的生活、学习、劳动中去,抓好罪犯行为习惯和日常养成。二是要引导罪犯在劳动改造这一具体事务上去磨练。现在监狱实行的是“5+1+1”模式,即5天劳动,1天学习,1天休息。从时间上看,从事生产劳动是罪犯主要的改造活动,而且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技能活动,既有生产成果,又具生产效益,在罪犯“致良知”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由此,我们要转变以往劳动改造只抓经济效益不重改造意义的观念,要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罪犯劳动的改造功能,引导罪犯认识劳动对其服刑生涯乃至融入社会的意义,激发其参与劳动的主观能动性。用生产管理规范促进罪犯劳动行为养成,促进其在劳动中进行反思。强化劳动技能培训,让罪犯在劳动中看到回归社会后自食其力的希望。建立健全以改造成果为导向的罪犯劳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改造效能的提升。(三)以恶劣作为标准开展精准分类教育告谕之法是王阳明根据守法程度的不同,将民众分为“父老子弟”“顽民和盗贼”“新民”三类不同群体,分而教之的一种治理方式。告谕之法对罪犯分类教育也有新的启示。现行的分类教育大多是以性别、刑期、罪名等为依据开展分押分管分教的,这种是基于同质罪犯特点开展的针对性教育,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恶性深浅为标准开展精准分类教育。尤其是随着罪犯危险性评估方法以及大数据的发展运用,评定罪犯危险性等级,并施以不同的监管教育对策。针对恶性较深、纠结团伙违规抗改的罪犯要擒贼擒王,采取处遇从严、限制活动、集中攻坚的手段,同时用连带追责制加强“三互组”、同号房罪犯之间的相互监督;针对立志改过的中间罪犯以鼓励引导为主,根据其改造需求制订改造方案;对改造积极分子进行奖励,树立典范,同时督促其增强修养,提升德性,帮助同改,助推监区罪犯群体良好氛围。此种运用奖惩手段配合舆论造势,有助于激发罪犯的羞耻心、自尊心和荣誉感,强化监区良好道德氛围。(四)乡约模式下的罪犯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罪犯公王阳明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还注重发挥社会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动员包括官府、乡约、保甲、乡村精英、民众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为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教育,王阳明除了张贴告谕要老百姓谦和、温良、逊让、含忍、毋轻斗争等道德感化手段劝导民众改过从善,还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