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之其以于而用法课件_第1页
文言词语之其以于而用法课件_第2页
文言词语之其以于而用法课件_第3页
文言词语之其以于而用法课件_第4页
文言词语之其以于而用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其以于而之其以于而2之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1.用作代词: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32.之: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2.之: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4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5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6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7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8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9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2、活用为第一人称。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10例:“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妻跪问其故。例:“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妻跪问其11例:“其”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并自为其名。(《伤仲永》)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例:“其”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12例:“其”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其真无马邪?(《马说》)例:“其”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其真13例:“其”为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例:“其”为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其人视端14例: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例: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蜀之鄙有二僧,其15以一、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二、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以一、作为介词16例:“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例:“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17例:“以”相当于“而”。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例:“以”相当于“而”。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18把,拿,用。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把,拿,用。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19例:凭,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例:凭,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0按照,依照。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依照。策之不以其道。

2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以”作介词“把、拿、用”22于1、对,对于。向2、在,从3、与,跟,同。4、到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于1、对,对于。向23于:对,对于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对,对于贫者语于富者曰。24于: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5于: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于: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26于: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7于:“比”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于:“比”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8于:被

受制于人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于:被受制于人于字可译到、在、从29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30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作连词要分清31容易出错的地方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容易出错的地方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32我们的结论1.理解并牢记基本用法和意义2.分清各自特点和细微区别,注意综合归纳以掌握规律3.把握古今虚词的联系和差异,不以古律今4.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比较分析,不主观臆断5.根据位置推断词性、根据词性推断意义,不割断联系我们的结论1.理解并牢记基本用法和意义33之其以于而之其以于而34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做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孟子二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饮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始得西山宴游记》)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做动词“去、往、到”,35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其夫呓语。(其:她的。)不足以激发其志气(《上枢密韩太尉书》)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一犬坐于前。(《狼》)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36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臣是以无请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览群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卷石底以出。属予作文以记之。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37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杀之以应陈涉。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越巫》)以钱覆其口。屠惧,投以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38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以我酌油知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39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生于忧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