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学兰1009183253@社会心理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学兰12参考书目1、郑雪,《社会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美]阿伦森,《社会性动物》,新华出版社,2001年2参考书目1、郑雪,《社会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23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自我》《决策与判断》《亲密关系》《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心理学》《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社会冲突》《社会心理学之旅》《社会心理学纲要》《社会认知:从大脑到文化》3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自我》342000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批著名的学者讨论人类的未来科学究竟有哪些,他们的结论是NBICS(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社会)NBICS:纳米技术: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信息科学:导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机器生物与生命科学:通过基因学和蛋白质学来延长人类的寿命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社会科学:理解文化信息,驾驭集体智商42000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批著名的学者讨论人类的未来科45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亚里士多德5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5第一讲绪论第一讲绪论67本讲大纲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7本讲大纲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78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了解自我,完善自我了解他人,建立关系了解群体,有效管理了解社会,适应环境8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了解自我,完善自我89
了解预测控制自我他人群体社会心理行为9了解自910
下列动作所蕴含的心理意义10
下列动作所蕴含的心理意义1011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社会情景中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与社会互动的一门心理学科。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互动11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社会情景中的个1112社会情境社会心理(内隐)社会行为(外显)12社会情境社会心理(内隐)社会行为(外显)1213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霍兰德,1976)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
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13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霍兰德,1976)1314两个重要年代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标志社会心理学的诞生。1924年,F.奥尔波特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14两个重要年代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1415(一)哲学思辨阶段时间: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主要研究:“人性”15(一)哲学思辨阶段时间: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1516(二)经验描述阶段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经验描述理论源泉:3大理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标志事件:1908《社会心理学》出版16(二)经验描述阶段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1617(三)实证分析阶段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标志事件:1924,F.H.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出版1931年,墨菲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版17(三)实证分析阶段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1718F.Allport的“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连锁联想删去元音转换透视乘法运算写批驳文章18F.Allport的“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1819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19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1920202021五、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基础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21五、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基础社会心理学2122基础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印象、行为归因等。社会态度:态度的结构、形成与改变等。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亲密关系─爱情社会行为:侵犯行为、利他行为、合作与竞争等。团体心理:团体凝聚力、团体领导者、群体决策等。社会影响: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大众心理:时尚、流言、舆论、骚乱、恐慌等。文化心理:文化变迁、民族性格、文化差异、中国人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22基础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印象、行2223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领域教育社会心理学管理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环境社会心理学23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领域教育社会心理学2324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个案研究: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相关研究:调查、测量、统计分析等因果研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现场研究24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个案研究:谈话、观察、作品2425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社会心理。先广泛收集资料,再对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进行定性描述。相关研究:运用测量和统计的方法,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定量关系。因果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操纵自变量,以期导致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对被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25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社会心理。先广泛2526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实验设计。——研究必须重要而且设计完善——研究要尽可能减少欺骗措施的运用——研究要尽可能减少对被试的不利影响被试自愿终止。充足补救。26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被试自愿参加。26第二讲社会认知第二讲社会认知2728本讲大纲社会认知概述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群体的认知归因28本讲大纲社会认知概述2829一、社会认知概述
(一)含义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他人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感知、判断、评价、推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过程。
29一、社会认知概述
(一)含义2930(二)社会认知的策略认知吝啬鬼──通过最小限度的观察作出社会判断以尽量节省时间和加工资源。──“启发式判断"目标明确的策略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认知加工策略30(二)社会认知的策略认知吝啬鬼3031启发式判断可得性启发根据获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判断。代表性启发与记忆中的典型事例进行类比,根据两者的相似性来判断。定点调整启发把起始值作为判断的出发点,而且随后的调整会尽量与这个起始值接近。31启发式判断可得性启发3132可得性启发的偏差显著性:信息的显著性决定着人们是否注意它,以及对它的注意程度。(Taylor的实验。)自我中心偏见:人们认为自己对共同努力的成果所做的贡献比他实际做的要多,即人们在合作中会高估自己的贡献。信息通达性:搜索的难易程度。回忆内容or回忆的难易程度?32可得性启发的偏差显著性:信息的显著性决定着人们是否注意它3233回忆12/6个自信/不自信行为的参与者对自己自信性的评价(Schwarz,1991)33回忆12/6个自信/不自信行为的参与者对自己自信性的评价3334代表性启发的偏差忽略先验概率(基础比率)忽视样本大小合取谬误34代表性启发的偏差忽略先验概率(基础比率)3435忽视先验概率思考下列问题:老王是一个矮个子、害羞的男人。他对唐诗宋词非常着迷,也喜欢阅读明清小说。孩提时代,他常常受到同学的欺负。你认为老王更有可能是一个:A农民B古典文学学者35忽视先验概率思考下列问题:3536合取谬误思考下列问题:琳达,31岁,单身,坦率直言,性格开朗。她的专业是哲学,当她还是学生的时候,就非常关注社会公正问题,并且参与过反对核武器的游行。你认为琳达更有可能是一个:A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B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同时也是一个活跃的女权主义者36合取谬误思考下列问题:3637(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者因素: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知识经验、情绪、个性等。2、认知对象因素: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是否具有“突出"信息;认知对象自我表露的愿望与水平。3、情境:认知对象与情境的协调性37(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者因素:兴趣、动机、需要3738自我的分层(Z.Rubin&S.Shenker)
由浅入深依次为:第一层次:人们的情感兴趣爱好第二层次:态度第三层次: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第四层次:隐私38自我的分层(Z.Rubin&S.Shenker)3839(四)社会图式社会图式是经过对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后在人脑中组织起来的认知系统。类型:──他人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39(四)社会图式社会图式是经过对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3940社会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图式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社会图式影响对信息的加工。社会图式影响对信息的提取。40社会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图式影响对信息的选择。4041自我实现预言当环境中的信息与原有图式不一致时,不但常常会被歪曲,使之与原有图式相符,而且社会图式还会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使客观现实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该改变趋向于与原有图式一致,这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41自我实现预言当环境中的信息与原有图式不一致时,不但常常会4142二、对自我的认知(一)自我概念(二)自尊42二、对自我的认知(一)自我概念4243(一)自我概念自我的本质获取自我概念的途径自我概念的整合43(一)自我概念自我的本质43441、自我的本质自我概念:关于自己的人格品质、社会角色、过去经验以及未来目标的心理表征。自我图式:对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441、自我的本质自我概念:关于自己的人格品质、社会角色、过44452、获取自我概念的途径自己的行为内省他人的反馈社会比较452、获取自我概念的途径自己的行为45463、自我概念的整合可得性重建记忆自我归因核心特质463、自我概念的整合可得性4647巴纳姆效应你需要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从容,其实你内心焦虑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作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47巴纳姆效应你需要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4748(二)自尊自尊的含义自尊建构的途径自尊的文化差异48(二)自尊自尊的含义48491、自尊的含义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品质、性格、能力等的积极或消极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满意程度。自我概念关注的是对自我的认识;自尊关注的是对自我的情感。自尊水平是精确的自我评估和不现实的自我提高相互协调的产物。491、自尊的含义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品质、性格、能力等的积极或4950自我提高偏于高估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还会扩展到自己所有或所属的事物上。50自我提高偏于高估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还会扩展到自己所有或50512、自尊建构的途径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比较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512、自尊建构的途径个人的生活经历51523、自尊的文化差异独立型文化:有更多的自我提高。依赖型文化:有更多的自我批评。523、自尊的文化差异独立型文化:有更多的自我提高。5253三、对他人的认知:社会印象
印象(impression)是我们对他人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53三、对他人的认知:社会印象印象(impressio5354(一)印象知觉的线索外表言语非言语交流行为他人评价54(一)印象知觉的线索外表5455(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评价性一致性:倾向于把他人视为内部一致的人中心特性作用:中心特性与边缘特性负性效应:黑票作用55(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评价性5556评价他人所涉及到的主要特性(S.Rosenberg)56评价他人所涉及到的主要特性(S.Rosenberg)5657人格特征间关系的心理地图57人格特征间关系的心理地图5758(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Anderson提出三种模型:累加模型:累加值平均模型:平均值加权平均模型:平均值,但对重要品质给予加权。(先行信息的加权作用;消极否定信息的加权作用;信息源权威性的加权作用。)58(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Anderson提出三种模5859
坦率、热情+3分,朴素、安静+1分吝啬-2分,冷漠-3分。小张:坦率、热情小王:坦率、热情、朴素、安静59坦率、热情+3分,朴素、安静+1分5960(四)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虚假一致偏差标签作用60(四)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投射效应6061616162四、对群体的认知: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及其克服62四、对群体的认知: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6263(一)社会刻板印象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63(一)社会刻板印象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63641、刻板印象的形成直接的个人经验间接的社会学习──来自他人──来自大众传播媒介641、刻板印象的形成直接的个人经验64652、刻板印象的维持如何处理不一致的信息?对不一致的信息给予解释把不一致的信息区分开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特殊的非典型成员652、刻板印象的维持如何处理不一致的信息?65663、刻板印象的改变长期、深入地与群体成员接触与群体成员进行广泛地接触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进行接触与群体成员进行亲密接触663、刻板印象的改变长期、深入地与群体成员接触6667(二)偏见偏见(prejudice)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不正确的否定和敌视的态度。67(二)偏见偏见(prejudice)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67681、偏见形成的根源认知根源──社会认知中的分类: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社会刻板印象社会根源──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偏见往往用于证明优越地位的合理性──社会竞争──社会规范681、偏见形成的根源认知根源6869罗莎巴士事件1955年12月1日,42岁的瘦小的美国非洲裔女裁缝罗莎·帕克斯,和另外三个非洲裔同胞,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搭乘一部拥挤的公交车。上车后,他们破例地坐在前面,违反当年“白人坐前黑人坐后”的种族隔离政策。在过了三站之后,有一名白人上车,前面已坐满,白人司机停车,命令这四个黑人乘客让位。
根据当时的法律,只有白人能坐巴士前几排座位,如果这些座位全满,其他排座位的黑人乘客必须让座给白人乘客。可是当司机提醒她们让座时,罗莎的三个非洲裔同胞乖乖地起身往后走,而她告诉那位司机“不”,她讨厌当二等公民,司机去叫警察,警察问她为何不起来让座,她回答,她为何要让位,她和大家一样都付钱买票了。就这样她因为拒绝让座而被捕了。
69罗莎巴士事件1955年12月1日,42岁的瘦6970罗莎巴士事件四天后,她被判违法要罚10美元另加四美元法院费用。当罗莎被审判后,当地黑人社区发动集体拒坐公交车行动。他们或是自己开车,或是乘黑人开的出租车,大部分则是改用走路——一走就是381天。在这期间,许多黑人被骚扰,被攻击。1956年11月13日,美国最高法院终于宣布公交车上的种族隔离是不合法的。黑人民权运动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1963年8月,民权组织在华盛顿举行盛大示威,在电视的转播及现场近20万群众的注视下,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1964年7月2日美国通过了《民权法案》。70罗莎巴士事件四天后,她被判违法要罚10美元另加四美元法院7071内群体偏爱人们有偏爱自己所属群体的倾向,包括:对内群体的正性评价对外群体的负性评价71内群体偏爱人们有偏爱自己所属群体的倾向,包括:71722、偏见的克服有效的接触:──实质性的接触:长期、深入、广泛──接触双方地位平等──创造依存与合作的情境──改造不恰当的社会规范722、偏见的克服有效的接触:7273五、归因观察者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73五、归因观察者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7374(一)归因理论1.凱利的三維理論2.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74(一)归因理论1.凱利的三維理論74751.凯利的三維理论(H.H.Kelley,1967)行为的三种原因:客体、主体、情境。归因的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差异性信息:他对其他人如此吗?一贯性信息:他经常如此吗?三种归因判断751.凯利的三維理论(H.H.Kelley,1967)行为7576(张明这次数学没有考好,请根据三度理论进行归因判断)76(张明这次数学没有考好,请根据三度理论进行归因判断)76772.維纳的成败归因理论(B.Weiner,1982)772.維纳的成败归因理论(B.Weiner,1982)7778积极的归因方式成功能力和努力自尊、自豪,增强成功期望趋向成就任务失败缺少努力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78积极的归因方式成功能力和努力自7879积极归因原则努力归因原则现实归因原则79积极归因原则努力归因原则7980
消极的归因方式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80消极的归因方式成功运气8081(二)归因偏差非动机性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动机性偏差——自我服务偏差——自我设阻81(二)归因偏差非动机性偏差8182基本归因错误在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夸大行为者内部稳定的个性因素,而忽视或低估引起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依赖型文化背景下,基本归因错误不一定发生。82基本归因错误在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夸大行为者内部8283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行为结果(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个人能力,如能力、人格;而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研究发现,依赖型文化背景下(如日本),表现与上述结论相反。83自我服务偏差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行为结果(成功)归因于自83第三讲社会态度第三讲社会态度8485本讲大纲社会态度概述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测量85本讲大纲社会态度概述85一社会态度概述一社会态度概述8687(一)态度的含义及特征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Freedman)──态度是心理倾向。──态度有一定的对象。──态度有认知、感情和行为倾向成分。──态度具有稳定性。87(一)态度的含义及特征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8788态度的特征主体内在性对象性评价性:最核心的特征持续性和情境性功能性88态度的特征主体内在性8889(二)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
外事实评价意向显信念情感倾向行观点情绪偏好为理解89(二)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8990(三)双重态度模型
(Wilson,2000)外显态度:人们能够意识到的态度。内隐态度:人们对态度客体的自动反应──不清楚它的来源;──自动激活;──不可控制性。90(三)双重态度模型
(Wilson,2000)外显态度:9091(四)态度的心理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D.Katz,1960&S.Oskamp,1977)91(四)态度的心理功能适应功能9192(五)态度与行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行为对态度的影响92(五)态度与行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9293对“是否愿意接待中国顾客”问卷的回答情况表R.T.Lapiere(1934)93对“是否愿意接待中国顾客”问卷的回答情况表9394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因素:态度方面的因素──态度各成分是否一致──态度的特殊性──态度来自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态度的强度与明晰性94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因素:态度方面的因素9495行为方面的因素──单一行为与多重行为──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情境压力主体方面的因素──态度对象与个人关联的程度──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
95行为方面的因素95二态度的形成二态度的形成9697(一)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模仿或服从同化内化(H.C.Kelman)97(一)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模仿或服从9798(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社会环境家庭同伴社会团体主体因素98(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社会环境98三态度的改变三态度的改变99100(一)霍夫兰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
专业性说服者可靠性吸引力相似性信息的差异性强化信息内容信息的情绪性情境预警
信息的组织性分心信息的重复性原有态度被说服者人格特征预防注射100(一)霍夫兰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100101可靠性与说服效果说服检察官者的影响罪犯力
减少执法者权力增加执法者权力101可靠性与说服效果说减少执法者权力101
当前,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地球人"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因为世界上每一分钟都有人死于交通事故。3恐惧当前,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地球人"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102
就在我讲课的近1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国就有10多人被汹涌的车流无情湮没,近60多人失去光明或行走能力成为瞎子、瘸子,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7就在我讲课的近1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国就有10多人被汹103104不易改变的态度公开声明的态度从小形成的态度自我涉入程度高的态度协调统一的态度104不易改变的态度公开声明的态度104105(二)陪荻和卡司欧泊的说服模型说服的双加工模型:中心路径:建立在论据的逻辑性上。外周路径:建立在与说服内容性质无关的因素上。中心路径的说服效果要优于外周路径的说服效果,但与接收者的能力和动机有关。105(二)陪荻和卡司欧泊的说服模型说服的双加工模型:105106说服的双加工模型
(Petty&Cacioppo,1986)
接受者:中心路径:能力高接收动机高精心思考说接受信息源接受者:外周路径:服能力低启发动机低归因心境106说服的双加工模型
106107(三)态度改变的认知理论Heider(1958)的平衡理论Festinger(1957)的认知失调理论107(三)态度改变的认知理论Heider(1958)的平衡107108Heider的平衡理论:P-O-X模型平衡状态PPPP+++--+--
O+XO-XO-XO+X不平衡状态PPPP+++--+--O-XO+XO+XO-X
108Heider的平衡理论:P-O-X模型平衡状态108109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109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1091101美元组:1、这项工作很无聊,我不喜欢。2、我对别人说这项工作很有趣。3、我获得了1美元的奖赏。20美元组:1、这项工作很无聊,我不喜欢。2、我对别人说这项工作很有趣。3、我获得了20美元的奖赏。1101美元组:20美元组:110111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改变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因素。减少选择感。111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改变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111112(三)逆反心理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接受者在接触、接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说服者愿望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倾向。112(三)逆反心理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112113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消除说服者因素:道德、人品、态度、能力接受者因素──心理发展阶段与逆反心理(如:逆反期与代沟)──好奇心与逆反心理(禁果效应)──自由选择与逆反心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信息因素──内容不当。如失实、夸大、片面、陈旧、负面信息运用不当。──传递方式不当。如方式单一、过度重复(超限效应)等。113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消除说服者因素:道德、人品、态度、能力113114禁果效应土豆在法国曾经被称为“鬼苹果”,没有人愿意种植它。尽管请了一位法国著名的农学家百般劝说,但是,无论怎么引导,农民们就是不愿意种植土豆。最后,他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受国王的特准,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并由一支穿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一个夜晚,看守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都来挖土豆,引种到自己的田地里。禁果效应是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114禁果效应土豆在法国曾经被称为“鬼苹果”,没有人愿意种植11411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遭到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地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11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115116负面信息运用不当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国家公园的告示:“您继承的遗产每天都在减少,每年有14吨硅化木失窃,尽管您一次只捡一小片。"研究结果:1、“很多游客偷拿了硅化木,破坏了公园内的自然景观。"──木片失窃率7.92%2、“为保护本公园的自然环境,请不要带走园内的硅化木。"──木片失窃率1.67%3、未张贴告示。──木片失窃率为2.92%116负面信息运用不当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国家公园的告示:“您继116117超限效应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让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而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117超限效应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117118四、态度的测量态度的直接测量:李克特量表(总加量表法)社会距离法语义区分测量法态度的间接测量内隐态度测量118四、态度的测量态度的直接测量:118119(一)总加量表法(Likert,1932)设计构成态度的问题(约20个)自我评定累加分数(分数越高,态度越肯定)119(一)总加量表法(Likert,1932)设计构成态度119120(二)社会距离法(Bogardus,1929)举例:对于某个成员的社会距离调查表1、愿意和他作为知己2、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的社团活动3、愿意和他做邻居4、愿意和他做同事5、愿意和他保持一定距离6、愿意和他少来往7、愿意和他绝交120(二)社会距离法(Bogardus,1929)举例:对120121(三)语义区分测量(Osgood,1957)例如:提到张三,你想到的是:好7654321坏强7654321弱主动7654321被动121(三)语义区分测量(Osgood,1957)例如:提到121122(四)态度的间接测量行为反应测量生理反应测量自由反应测量:问答法、投射法122(四)态度的间接测量行为反应测量122123测谎仪
及其记录生理反应测量123测谎仪
及其记录生理反应测量123124(五)内隐态度测量内隐联结测试:了解各种态度客体和各种评价属性之间的自动化联结程度。124(五)内隐态度测量内隐联结测试:124第四讲人际关系第四讲人际关系125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概述126127(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映;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的体现。127(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127128定向阶段稳定交往选择对象建立局部情感联系情感交流情感探索较深的情感卷入高度的情感卷入(二)人际关系的发展128定向阶段稳定交往选择对象建立局部情感联系情感交流情感探128129人际关系状态129人际关系状态129130(三)人际关系的破裂分歧: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收敛:沟通量迅速减少冷漠: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逃避:相互回避终止:人际关系结束130(三)人际关系的破裂分歧: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130131(四)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莫雷诺参照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贝尔斯测量法:贝尔斯131(四)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莫雷诺131132社会测量法的形式及应用132社会测量法的形式及应用132133133133134请按顺序写出你所喜欢的人。A依次选择了C、D、F。B依次选择了A、C。C依次选择了A、F、D、E。D选择了A。E依次选择了F、D、A。F依次选择了E、A。134请按顺序写出你所喜欢的人。A依次选择了C、D、F。134135A依次选择了C、D、F。B依次选择了A、C。
C依次选择了A、F、D、E。D选择了A。
E依次选择了F、D、A。F依次选择了E、A。135A依次选择了C、D、F。B依次选择了A135二、人际沟通二、人际沟通136137(一)沟通的结构背景障碍信息通道反馈信息源信息接受人137(一)沟通的结构137138(二)人际沟通的类型与模式1、人际沟通的类型: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138(二)人际沟通的类型与模式1、人际沟通的类型:1381392、人际沟通的模式环式沟通轮式沟通链式沟通Y式沟通全通道沟通1392、人际沟通的模式环式沟通139140(三)非语词沟通的特点与种类1、非语词沟通的特点广泛性连续性保密性跨文化性简约性140(三)非语词沟通的特点与种类1、非语词沟通的特点1401412、非语词沟通的种类无声动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身体姿态触摸无声静态静姿空间距离辅助语言和类语言辅助语言类语言1412、非语词沟通的种类无声动态无声静态141142142142143143143144空间距离(Hall)亲密区:1英尺以内个人区:1—4英尺社会区:4—8英尺公众区:8英尺以上144空间距离(Hall)亲密区:1英尺以内144145影响空间距离的因素亲疏关系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性别差异谈话内容145影响空间距离的因素亲疏关系145146l、3、5号座位被称为领导席,想要积极引导会议的人会主动选择这几个座位,如果领导者已经确定的话,那么其他与会者会主动地让出这几个位子。2和4一般不引人注目,不想积极参与会议的人一般会选择这两个座位。在正式会议中,如果领导坐在1席或5席,又把心腹安置在3席的话,会议就能顺利进行。在类似集思广益的那种全体性会议中,领导者坐在3席最有利于会议的顺利讲行。146146147147147148相关研究结果:从模拟审判实验的结果来看,由女性组成的陪审员小组在小房间审议时比在大房间所下的判决宽松;由男性组成的陪审员小组在小房间中审议时所下的判决却很严厉。房间的拥挤程度也会给讨论的气氛带来影响。据上述实验显示,女性小组中有很多人认为在小房间里更能和睦共处,使会议顺利进行,而男性小组正好相反。在男女混合组成的小组中,会议的讨论结果和讨论气氛不受房间大小的影响。148相关研究结果:从模拟审判实验的结果来看,由女性组成的陪148149(四)柏恩的相互交流分析理论(E.Berne)三种自我父母自我:Parent成人自我:Adult儿童自我:Child149(四)柏恩的相互交流分析理论(E.Berne)三种自我149150三种交流形式平行交流:甲乙PPAACC150三种交流形式平行交流:150151三种交流形式交叉交流:甲乙
PPAACC151三种交流形式交叉交流:151152三种交流形式隐含交流:甲乙
PPAACC152三种交流形式隐含交流:152153交流举例:老师,我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平时不好好用功,现在还好意思问我!老师,我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不是很理想,具体情况你可以自己看一下。老师希望能听到你的解释。153交流举例:老师,我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153154(五)沟通能力的提高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提高沟通的准确性主动运用身体语言注意情境的同一性适当的自我暴露分析沟通对象的需求和特点通过技术性训练来提高沟通技能154(五)沟通能力的提高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154三、人际吸引三、人际吸引155156(一)什么是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喜欢、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以建立感情的过程,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156(一)什么是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156157人际吸引的层次较低层次——亲和中等程度——喜欢强烈形式——爱情157人际吸引的层次较低层次——亲和157158(二)人际吸引的原则交互原则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增减原则联结原则158(二)人际吸引的原则交互原则158159喜欢的交互原则与增减原则(Aronson)159喜欢的交互原则与增减原则(Aronson)159160(三)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个体的特征——能力与才华——外貌与仪表——个性品质双方特性的关系——相似性——互补性情境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交往氛围——阻碍160(三)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个体的特征情境因素160161错误效应(Aronson)甲:答对92%洒咖啡结果:受欢迎程度提高乙:答对30%洒咖啡结果:受欢迎程度降低错误效应:小错误会增强能力突出者的吸引力,会降低能力平庸者的吸引力。161错误效应(Aronson)甲:答对92%161162仪表对判刑的影响(Sigall,1975)162仪表对判刑的影响(Sigall,1975)162163个性品质163个性品质163164友谊和邻近性的关系(Festinger,1950)费斯汀格等人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公寓的居民作为对象,研究他们之间的友谊和邻近性的关系。该家属公寓共17栋两层楼房,每层5户,共170户。在学年开始搬入公寓时,彼此各不相识。过一段时间之后,研究者要每户举出公寓群中新交的三位朋友。结果发现,他们所交的新朋友都有四个共同特征:1、是他们的近邻;2、是他们同层楼的人;3、是他们信箱靠近的人;4、是走同一个楼梯的人。可见,空间接近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164友谊和邻近性的关系(Festinger,1950)费斯164165照片熟悉度与喜欢程度(R.Zajonc)
165照片熟悉度与喜欢程度(R.Zajonc)165四、亲密关系四、亲密关系166167(一)亲密关系的性质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忠诚度167(一)亲密关系的性质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167168(二)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A.Aron(1986)用自我延伸(self-expansion)来理解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认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证据:1、归因中的行为者—观察者偏差并不适用于亲密关系。2、资源分配时对亲密者和自己的区分很小。3、共有关系而非交换关系。4、共有记忆。关系亲密的人在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时有一个共通的记忆系统。168(二)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A.Aron(1986)用自我168169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的差别169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的差别169170(三)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很容易接近,并期望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逃避型:不信任他人,不易与他人亲密关系,抑制自己的亲密需要。焦虑/矛盾型: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但与逃避型不同的是他们又会对对方着迷。170(三)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三种依恋类型:170171巴塞洛谬提出的四种依恋类型(Bartholomew,1990)171巴塞洛谬提出的四种依恋类型(Bartholomew,1171(四)爱情爱情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的特点:——相异性——成熟性——生理性——利他性——排他性(四)爱情爱情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1721、爱情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8)
亲密(喜欢式爱情)
(浪漫式(同伴式爱情)
完美式
爱情)
爱情
激情
(愚蠢式爱情)
忠诚
(迷恋式爱情)(空洞的爱情)1、爱情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8)173三个因素的关系激情、亲密和忠诚的体验彼此相互独立,又有着明显的关联。通过fMRI技术发现,激情所激活的脑区和亲密、忠诚所激活的脑区并不相同。(Aron,2005).爱情的组成成分由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控制(HelenFisher,2006)。(1)性欲:由性荷尔蒙调控;(2)吸引力:由特定脑区里控制奖赏情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5-羟色胺控制;(3)依恋:由神经肽催产素调节,依恋的时间越高,催产素含量越高。三个因素的关系激情、亲密和忠诚的体验彼此相互独立,又有着明显1742.浪漫之爱的影响因素幻想:洋溢着激情的爱人会将他们的伴侣理想化,而理想化的赞美能促进浪漫。但幻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而变弱。新奇:伴侣一起参加新奇、兴奋的活动会让他们更加相爱(Strong&Aron,2006).唤醒:身体的唤醒,如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当伴侣变得熟悉大脑产生的多巴胺会降低。2.浪漫之爱的影响因素幻想:洋溢着激情的爱人会将他们的伴侣理175吊桥效应达顿和阿伦(Dutton&Aron,1974)的实验:地点是温哥华的卡普拉诺吊桥(CaplianoSuspensionBridge)。由危险的桥梁所引起的唤醒(恐惧、刺激)会激起男性对女性的兴趣;在不太令人紧张的地点碰到同一位女性的男性却觉得该女性的吸引力比较弱。原因:错误归因与兴奋转移吊桥效应达顿和阿伦(Dutton&Aron,1974)的实验176浪漫爱情在婚后的变化浪漫爱情在婚后的变化177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配偶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Strong&Aron,2006).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配178第五讲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第五讲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179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80181(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含义社会助长: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干扰: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带来的行为效率的下降。观众效应:他人在场结伴效应:与他人一起活动181(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含义社会助长:他人在场或与他181182有关的实验研究F.Allport的研究连锁联想删去元音转换透视乘法运算写批驳文章182有关的实验研究F.Allport的研究182183单独与结伴写批驳文章的效果183单独与结伴写批驳文章的效果183184(二)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R.Zajonc,1965)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促进熟练工作成绩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184(二)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R.Zajonc,19618418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Yerkes&Dodson,1908)效高容易率水平一般程度
困难低低动机水平高18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Yerkes&Dodson,1185186评价理论(Cottrell,1972;Freedman,1981)他人评价是否增强动机?1、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2、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3、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186评价理论(Cottrell,1972;Freedman186187(三)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和社会干扰的区别?拉绳实验(Ringelman,1880)单独3人组8人组平均拉力KG635331187(三)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187188有关的元分析为社会惰化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杰克逊等人(J.M.Jackson&K.D.Williams,1988)总结了49个有关社会惰化的研究,涉及被试超过4000人,结果表明(见图5-3),共同完成任务时的群体规模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达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的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在继续下降。188有关的元分析为社会惰化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杰克逊等188189189189190元分析(meta-analyses):对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避免研究人员的先入为主,以确保研究分析的客观性。190元分析(meta-analyses):对不同的研究结果190二、从众、服从与顺从二、从众、服从与顺从191192(一)从众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92(一)从众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1921931、从众的原因相信他人心理寻求安全心理忠于集体心理1931、从众的原因相信他人心理1931942、从众的实验研究Sherif(1935)的游动错觉实验Asch(1956)的线段判断实验
——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1942、从众的实验研究Sherif(1935)的游动错觉实194195S.Asch从众实验
xabc
标准线段比较线段
195S.Asch从众实验
195196从众行为的年龄差异196从众行为的年龄差异1961973、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的凝聚力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1973、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197198198198199个体因素
——知识经验
——个性特征
——性别差异刺激因素
——刺激物的清晰性
——刺激物的内容文化因素199个体因素199200(二)服从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他人;规范200(二)服从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2002011、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压力来源不同发生方式不同造成后果不同2011、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压力来源不同2012022、服从的实验研究Milgram(1963):65%的服从到了最后。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195210225240
弱中强特强255270285300315330345360375390405420435450
剧烈极剧烈危险XXXX2022、服从的实验研究Milgram(1963):65%的2022032032032043、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力责任转移2043、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力2042054、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服从者的人格特征情境的压力——权威的靠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程度2054、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205206(三)顺从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206(三)顺从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2062071、顺从与从众和服从的区别顺从与从众的区别:——顺从来自于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无形的群体压力。顺从与服从的区别:——顺从来自他人非强制性的请求,服从来自他人强制性的命令。——顺从者与请求者之间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服从者与命令者之间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2071、顺从与从众和服从的区别顺从与从众的区别:2072082、促进顺从的技术登门槛技术:“得寸进尺效应”门前技术:“留面子效应”低球技术折扣技术过度理由效应最低要求启动策略2082、促进顺从的技术登门槛技术:“得寸进尺效应”208209过度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当外在理由一旦替代了内在动机,行为就转向依赖外在理由的支持,内在动机就不再发生作用。209过度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209210最低要求启动策略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使得对方基本上不好拒绝,然后利用个体期望维护自我良好形象的心理获得请求的成功,使个体产生顺从行为。最低要求启动策略最早在慈善捐助中使用,并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募捐者说:“哪怕捐出一分钱也是对我们的帮助”。210最低要求启动策略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使得对方基本上不好210211下列案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
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有个饥寒交迫的穷人到富人家门口,对看门的仆人说:“你让我进去吧,我在你们的火炉旁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认为这点要求不算什么,就让他进去了。然后这个可怜人请求厨娘借给他一口锅,以便让他“煮点石头汤喝”。厨娘很惊讶,“我倒是想看你怎样把石头做成汤”。于是她答应了。
211下列案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一个风雨交加的日211212穷人在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进锅里煮,这时他对厨娘说:“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厨娘又给她一点盐,后来又给些碎菜叶,甚至给了一点碎肉末。后来,这个穷人把石头捞出来,扔在路上,然后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伊索寓言》212穷人在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进锅里煮212三、侵犯行为三、侵犯行为213214(一)什么是侵犯行为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反社会性214(一)什么是侵犯行为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214215(二)有关侵犯的理论解释1、侵犯的生物观2、侵犯的本能论——弗洛依德的本能论——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3、侵犯的挫折观: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米勒、伯克威茨等4、侵犯的学习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5、侵犯的认知观215(二)有关侵犯的理论解释1、侵犯的生物观215216侵犯的本能论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侵犯是死的本能的体现——侵犯是一种破坏性行为洛伦茨的观点——侵犯是一种本能——侵犯是一种适应性行为,有助于物种延续216侵犯的本能论弗洛伊德的观点216217侵犯的挫折观①情绪状态
②侵犯线索直接侵犯侵犯挫折替代侵犯其他反应(如退缩、退行、固执等)217侵犯的挫折观①情绪状态217218伯克威茨的“武器效应”武器效应(weaponeffect):侵犯行为的发生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武器的存在能增强侵犯行为。218伯克威茨的“武器效应”武器效应(weaponeffe218219侵犯的学习观侵犯是后天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改变或消除。学习的两条途径:——强化——观察和模仿解释了人类侵犯行为的多样性。219侵犯的学习观侵犯是后天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219220侵犯的认知观侵犯源于认知加工偏差或认知能力低下。敌意归因偏差:——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例如,将不明确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甚至误解信息本身的意义。220侵犯的认知观侵犯源于认知加工偏差或认知能力低下。220221(三)影响侵犯的因素情绪唤起:愤怒情境与侵犯性线索道德水平与自我控制社会角色去个性化媒体暴力温度、饮酒等与侵犯221(三)影响侵犯的因素情绪唤起:愤怒221222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的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222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222223媒体暴力(mediaviolence)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宣泄说的观点:观看媒体暴力会降低侵犯行为——学习论的观点:观看媒体暴力会增加侵犯行为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223媒体暴力(mediaviolence)媒体暴223224媒体暴力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Philips(1983)考察了凶杀案与拳王争霸赛中的公开暴力之间的关系,比较了1973年至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之后的预期凶杀率和实际凶杀率,发现凶杀案平均增加了7.29起。而凶杀案最高的增长产生于媒体宣传力度最大、收视范围最广的比赛(著名的阿里、弗雷泽之战)结束之后。这场比赛结束后,凶杀案增加了26起之多。224媒体暴力对侵犯行为的影响Philip224225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第一,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暴力的认知。第二,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第三,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导致孩子对暴力的麻木,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第四,媒体暴力导致孩子对生命的漠视。第五,媒体暴力为孩子提供了侵犯性线索。
225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第一,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暴力的认知225226(四)侵犯的预防与控制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消退法置换法认知干预去个性化的避免大众传媒的控制226(四)侵犯的预防与控制宣泄法226四、利他行为四、利他行为227228(一)什么是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同情等。助人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
何外部回报的行为。228(一)什么是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228229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利他行为229229230利他行为的特征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230利他行为的特征自愿性230231(二)利他行为的原因231(二)利他行为的原因231232助人的决策过程
不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1 My day PartB(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股权划转合同范本
- 12 早睡早起 第1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广东律师合同范本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中小学生mixly创意编程 第14课 走8字的小车-教学设计
- 安全教育家长会演讲稿
-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4 平平安安回家来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 7 散文诗二首2024-2025学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 2024年牛排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车间维修现场安全操作规程范文
- 【全套】医院智能化系统报价清单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之期中专项练习:分段计费问题(解析版)
- 1到六年级古诗全部打印
-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 功率测量模块的软件设计方案与实现
- 火龙罐疗法经典课件
- 核岛通风系统介绍
- 我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课件
- xxxx智能化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