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社会环境与罪犯的再社会化
关于监狱行刑的客观存在,有一个最典型的现象,那就是对罪犯的适用罚款后,在监狱里对嫌疑人进行处罚,并主观地追求犯罪的重建社会化。然而,客观上,对监禁刑的内容尤其是执行方式,使罪犯的重建社会化难以实现,并可能进一步强化犯罪的反社会化。这无疑使得监狱行刑陷于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那么,如何克服或调和这一悖论呢?主要对策只能定位在如何科学理解监狱行刑的内容,继而有针对性改善行刑方式,在狱内尽力模拟社会化环境与条件这个层面之上。一、改善与罪犯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在监禁条件下,可集中时间、资源与强制力来促进个体的再社会化,实现再社会化的规模与效率。但由于拘禁环境的狭隘性与惩罚性,与社会正常环境相距甚远,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再社会化的成效,这导致监禁条件下的再社会化,一直以来为世人所诟病。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自觉改善监狱环境的狭隘性与惩罚性,在狱内尽力模拟社会化环境与条件,抑制监狱环境的不当影响,无疑可有效促进罪犯的再社会化。从现实看,监狱模拟社会环境,至少应努力实现以下基本要求。(一)人际交往和谐。狱内人际交往环境,主要包括罪犯与民警交往、罪犯与罪犯交往及罪犯与家属交往所形成的关系环境。其中,监狱人民警察对罪犯的态度及警囚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并直接影响其他交往的态度与质量。健康、协调的警囚关系,能诱发或激励罪犯的改造动机,最终促进罪犯改造。罪犯只有对民警产生信任感、亲近感,才能真正相信民警所讲所教。因此,模拟社会环境,首先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构建新型的警囚关系。对此,1981年召开的全国劳改工作会议上,就要求民警对待罪犯像父母对待孩子、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就是要求警囚之间应有“朋友、亲人、师生”等等诸种亲密和谐的关系。笔者认为,警囚之间的关系即使达不到这么亲密的程度,也决不是敌对关系、仇恨关系或奴役关系。它至少应定位于社会上行政管理机构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那种正常关系,只有定位于这种状态,警囚关系才可能逼真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的“社会化”才能真正彰显。在此情形下,民警对罪犯的称呼、讲话的语气、对罪犯的神态才可能发生显著变化:温和而不失严厉,文明而不再粗野,谦逊而不再狂妄。警囚之间的笑脸、握手才可能常见,警囚之间,“谢谢、对不起、请”等等敬词才可能经常听到。一旦警囚关系发生上述变化,不难想像,罪犯之间的关系、民警与罪犯家属之间的关系都会随之发生很大改善。这样一来,和谐正常的狱内人际交往环境才可能真正形成。(二)狱内环境优雅。为有效促进罪犯社会化,创造并保持狱内环境优雅十分必要。狱内环境建设,要尽力模拟社区或学校与公园的环境设计,淡化监狱传统形象,强化社会化色彩。(三)保障条件舒适。具体讲,要在兼顾监管安全的同时,尽力保护罪犯隐私,减少电子探头的运用;要保障罪犯饮食的国家标准;要保障罪犯基本生活设施如理发室、热水房、储物间、晒衣场、洗衣房等等到位,且保持通风采光;要在监舍与劳动车间内,注重色彩的科学运用,促进罪犯身心愉悦、平静与舒畅;要注重罪犯的防寒保暖与防暑降温工作。另外,在狱内医院设计上,要预留足够病房与床位,加强医疗技术支撑,注重康复活动设施与空间的布置等等。总的要求是要保持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相当。(四)矫正设施完备。包括如阅览室、会谈室、健身房、室外运动场、电脑室、演播室、电教室、广播站、心理咨询室、兴趣小组活动室等等设施的完善,切实保证各种矫正活动的开展有舞台、有阵地、有氛围。(五)劳动关系正常。我们强调劳动关系的正常化,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考量的。一是组织罪犯劳动要尽量本着自愿原则。二是在弱化强制、强调自愿的前提下,为提高罪犯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要加大激励力度,如提高计分奖励力度,刺激罪犯加分减刑,或者提高劳动报酬幅度等。三是增强劳动项目的技术含量,培养劳动技能,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来调动罪犯参加劳动积极性等。从监狱基层看,我国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的强制性、低偿性甚至惩罚性仍很突出。为此,有学者呼吁:“组织罪犯生产,必须要体现出罪犯的劳动价值,否则就是对罪犯的劳役和剥削。罪犯劳动必须有偿,这不仅是对罪犯权益的尊重,而且也是对社会上从事同工种劳动者权益的尊重。在一些来料加工搞得好的省里,有许多社会上的企业都竞争不过监狱,有个监狱长自豪地说,他们地区2/3的服装加工都在他们的监狱,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罪犯的劳动是无偿的,使社会上的企业受到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结果是使许多从业者失去了饭碗,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六)激励科学有效。在此方面,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障对罪犯各项奖罚工作的公正与透明。控制与杜绝大大小小的司法不公与执法腐败。二是要着眼罪犯不同的悔改表现,为实现分类处遇、分级管理提供必要的设施与场所。要保证每所监狱内部能按高、中、低戒备等级设置关押场所。场所条件设置不仅要强调安全,更要着眼人性化举措的升级与扩展,力促罪犯真正在希望中改造。三是要积极创新各种矫正举措。如实施三亲工程(亲情共餐、亲情电话、亲情同居)、回家探亲、推行狱内超市、自学考试及文化书市等等,尽力放宽罪犯在狱内自由,激发罪犯自我矫正积极性。二、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刑罚的执行”从监狱内部看,有大量基层民警心存疑虑,认为这样一来,会造成诸多问题,如民警的权威何在?民警与罪犯都平起平坐了,民警如何管住罪犯?至于社会上的反对,更是触目惊心。前些年,监狱为促进罪犯改造,适应国际行刑发展趋势,在监狱内陆续推开了系列新举措,如三亲工程、美容培训、积假休息、回家探亲、超市购物、实行开放日等等,这些举措竟在网上遭到网民的普遍反对、责难甚至谩骂,认为监狱这是在滥施刑罚,纵容罪犯,弱化惩罚。深入分析,这三个问题其实可归结为一个疑问,即监狱执行“徒刑”到底是怎么回事?换言之,监狱执行刑罚,是依靠什么行为来惩罚罪犯,让罪犯感受刑罚之痛的?其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形下是加重惩罚,什么情形下是降低惩罚?显然,不搞清楚这些问题,监狱在狱内模拟社会环境自然会遇到巨大阻力。那么,监狱执行“徒刑”到底应该是怎么回事呢?从我国刊发的大量有关监狱行刑理论文章看,对“徒刑”的认识与观点可谓五花八门。如有学者认为,“我们需要明确这样的观点:监狱工作就是执行刑罚工作,详言之,监狱对罪犯实施管理、开展教育、组织劳动就是执行刑罚”。而在法律规定上,我国2011年新修订施行的《刑法》,没有对“徒刑”作出专门规定,只是在第3章第4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内容中,对“刑期期限、执行场所与刑期计算”等方面作了简要规定。同时在第46条中,还明确了“有劳动能力的犯罪分子,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与改造”。至于“如何执行”,并没有作出详尽规定。同样的,2013年新修订施行的《刑事诉讼法》,在第4编“执行”中,也仅仅只对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交付执行时的“相关手续”(包括文书、场所、送交机关)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作了规定,也没有对监狱如何具体执行作出规定。再从1994年颁布的《监狱法》看,《监狱法》在第3章“刑罚的执行”(显然是指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的执行)这一章中,也只是从五个方面,即“如何收监,如何处理罪犯提出的申诉、控告与检举,如何监外执行,如何减刑假释,如何释放和安置”作了规制,并没有对剥夺罪犯哪些自由、剥夺到何种程度、怎样剥夺等内容作出说明与规定,而这恰恰是我们执行“徒刑”必须明确的,是执行“徒刑”的要义所在。综上所述,无论是法律条款,还是理论研究,都没有对“徒刑”的本质内涵作出解释。问题是,监狱执行“徒刑”是种执法行为,必须有法可依,必须要首先搞清楚一系列相关问题:如监狱惩罚罪犯,让罪犯承受刑罚之痛,就是靠剥夺罪犯的一切自由还是部分自由?如果仅是剥夺部分自由,那么这些自由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仅将“惩罚”界定在“剥夺自由”层面,即禁止罪犯不该做什么或必须做什么,那么,我们提倡尊重罪犯人格,提倡警囚关系和谐,美化狱内环境,又有什么不对呢?“剥夺自由”就等同于“剥夺罪犯权利”吗?如果是,《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为什么只明确规定了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罪犯,不享受政治权利外,对其他罪犯并没有作出剥夺什么权利的规定?这样,监狱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着眼罪犯权利的发展与实现,创造性推行相关举措,如“三亲工程、宽管探亲”等等,为什么不对?为什么会遭受社会各界的普遍质疑与反对?还有,监狱在狱内对罪犯开展的系列工作,如组织劳动、管理与学习,都是执行刑罚的方式吗?是剥夺罪犯自由的具体体现吗?如果是,那么,我们强调的“改造”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如果是,我们加重劳动任务,延长劳动时间,克扣罪犯囚粮,让罪犯经常挨饿受冻,降低医疗水准等等,不是更有利于惩罚罪犯,让罪犯感受刑罚之痛吗?为什么监狱系统上上下下要对民警的这些行为严厉问责与打击呢?《监狱法》为什么不将这些行为列入“刑罚的执行”这一章节呢?为什么《监狱法》还要对罪犯在劳动、学习与医疗等等基本的权利列出专章予以保障呢?惩罚罪犯的界限或标准到底是什么?可以说,对“徒刑”的解读,特别是对其中“剥夺自由”的内涵解释不清、不尽科学,正是监狱模拟社会化条件遇到的最大障碍。何以如此?在笔者看来,至少存在以下原因:一是传统惯性思维使然。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监狱管理的文明与人性有所差别,但监狱作为监禁罪犯、剥夺罪犯自由的固有职能却亘古未变。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国家运用监狱剥夺罪犯自由,打击犯罪,惩罚罪犯仍有强烈的现实需要。我们在惩罚罪犯时,强调要改造好罪犯,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但在剥夺罪犯自由上,我们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基本做法。在此方面,我们既没有进行系统的反思,也缺失创新的觉醒。二是重判轻罚心理作祟。从社会现实看,将一个正常的社会个体判定为罪犯,对此,整个社会都是高度重视的,并且必须经过“侦查、起诉、审判”等诸多环节。在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朋友、公检法工作人员、包括律师都是非常关注的,他们相互监督,互相质疑,这无疑会有效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刑法》《刑事诉讼法》都已数易其稿。这表明,整个社会对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是非常关注的。但一旦判定嫌疑人有罪后,“杀人抵命、犯罪坐牢”心理就占据了上风,对罪犯的关注度极速下降。在此背景下,关注监狱行刑,关注受刑人在监狱里如何被剥夺自由的人,自然少之又少。缺少整个社会力量的推动,“徒刑”研究的过程难免滞缓。三是社会监督普遍不力。由于监狱是个封闭神秘的场所,社会各界对其监督客观存有诸多不便,社会对监狱行刑的监督普遍不力。不监督,或少监督,就没有多大的发言权,自然,就少了加强“徒刑”研究的激情与使命。四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从监狱理论研究现状看,客观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严重不足的现象。多年来,我国监狱学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外延式发展的路径,在研究规模、成果数量等直线增长的同时,整体研究水平却原地踏步,鲜有学术创新和理论突破。客观存在主体意识匮乏、学术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调、学术规范欠缺等问题。三、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的本质要义结合刑事理论发展既有成果,尤其是我国监狱行刑实践看,笔者认为,将我国“徒刑”的本质要义,即“自由”的内涵理解为“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除监狱民警与同犯以外人员,以下同)交往上的自由”应该是符合现实实践的。下面试作分析。“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上的自由”,具体讲,包括“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程序决定权”和“限制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实体权(即自由的具体形式,如与家人通信、会见、出监治病等等)”两个方面。“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程序决定权”,本文简称“剥夺程序决定权”(以下同),是指罪犯欲与社会人员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往,除法律有明确规定外,如罪犯写给政法机关的信件不受检查等,其它情形一律应经监狱审核与批准,否则,罪犯一律不得与社会人员进行交往。也就是说,押入监狱后,罪犯再不能像在社会上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与社会人来往,其意志决定权被剥夺了。“限制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实体权”,本文简称“限制自由实体权”(以下同),是指罪犯欲与社会人员交往,在“程序决定权”被剥夺后,其能否交往、以何种方式交往、交往到什么程度等,都要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这个特定条件主要指“监管安全条件”与“社会接受条件”。“监管安全条件”又可细分为“监管安全设施、服刑悔改表现、警力配置强弱”等条件;“社会接受条件”主要指“社会治安状况”等条件。服刑个体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与社会人员交往,主要是受上述条件的限制。为什么说“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应该构成“徒刑”的本质要义呢?具体理由如下:一是从法理上讲,“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客观上能体现刑罚的“报应”本质,能充分发挥监狱固有的“惩罚”职能。众所周知,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其本质上的“社会性”,即对“社会关系”依赖、参与与适应的天然倾向。二是从法规上看,我们知道,我国主刑中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包括死刑中的缓期执行,都是自由刑,都是在剥夺和限制罪犯自由上对罪犯予以惩罚。从刑法条款的解读看,对罪犯自由的剥夺和限制,其重点都是放在罪犯与社会人员能否随意接触的自由上。如“管制”尽管是种自由刑,但除了必须遵守《刑法》第39条规定(不难知,这些规定都指向如何与社会人员正当相处)外,罪犯在社会上享有与公民其它方面一样的自由,并且执行这些“规定”都是在其“家里”执行的。也就是说,罪犯对其“社会关系”依赖、参与与适应,尽管受到影响,但并不是完全受到压抑与控制,“徒刑”(“拘役”同样如此)则刚好相反。由于它是在相对封闭的场所执行,罪犯与正常社会关系的交往基本被阻隔,这本身就体现了惩罚。因此,法律在对罪犯与社会关系(社会人员)交往上除作了简要规定外,并没有如“管制”刑那样做更详细的规制。相反,《监狱法》通篇规定的很多内容(如组织劳动、组织教育、生活卫生等等)都是围绕如何“保障服刑环境和教育转化罪犯”来规制的。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管制、拘役、徒刑”这三类刑罚,其本质可以理解为“控制罪犯与社会接触的自由度”上。换言之,“徒刑”的要义(内容)在于控制罪犯与社会人员接触这一层面上,而并不包括对罪犯在处于特定场所后所采取的行为。三是从实践上看,包括从世界各国监狱行刑的具体实践,尤其结合我国监狱行刑实践看,将“徒刑”内容理解为“剥夺程序决定权和限制自由实体权”是符合实际的。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国家监狱行刑主要以“关押”为主,即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的交往自由,至于对服刑人员在监内的行为,则要求不多,如是否劳动、实行竞争上岗。从我国监狱行刑的现实来看,除了强调“关押”职能,剥夺和限制罪犯与社会人员的交往自由外,可以说,社会上一般个体所享有的自由形式,均在监内有所体现。如衣食、治病、学习与娱乐等等都是有保障的,其它自由形式如结婚、探亲、与配偶同居、到社会上参观等等,都曾在监狱内推行过。被判处“徒刑”的罪犯,在监狱里并非被剥夺得毫无自由,客观上享有相对自由。正如社会上普通公民不可能享有绝对自由一样,罪犯在监狱里也只能享有相对自由。如同学生在学校、军人在部队、公务员在国家行政机关,其享有自由都只能是相对的。尽管从表面看,罪犯享受的自由大打了折扣,但只要条件成熟,罪犯可以享有一个普通公民可以享有的各种自由。这表明,监狱行刑并非要剥夺罪犯的一切自由。除了严格控制罪犯与社会“私自接触”外,监狱在能力范围上,给予了罪犯各种正当自由。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尽管我国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监狱,其内部管理可能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诸如在计分考核规定上、在减刑假释条件审批上、在作息时间的规定上、在审批罪犯与家属会见上,等等,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监狱内的罪犯享有的自由处遇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防范、控制与打击罪犯私自离开监狱(逃跑)上是一致的,即在“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接触”上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我国“徒刑”充分体现出它作为“刑罚”所应该具有的统一性、严肃性、报应性与操作性。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徒刑”中的“自由”理解为“罪犯与社会人员接触上的自由”,它既不失刑罚的惩罚威严,又与现行法条意蕴相近,更与我国监狱行刑实践相一致。否则,若将现行法条中的“自由”理解为罪犯的一切自由,我们就会发现诸多矛盾与问题:既然是剥夺一切自由,但现实中罪犯客观享有部分自由,这会说明我们行刑上的不严格;既然是剥夺一切自由,不同的罪犯应该享有相同的处遇(除刑期不一样的罪犯外),但现实中不同罪犯(哪怕刑期一样)从事的劳动岗位不一样,客观享有的处遇并不一样,这会说明我们行刑上的不公正;既然是剥夺一切自由,但现实中不同监狱对罪犯的内部管理不一样,罪犯享有的自由程度不一样,这会说明国家行刑上的不统一;既然是剥夺一切自由,就不存在随着社会法制进步归还罪犯什么自由的问题,这会导致监狱行刑事业不存在发展之说等等。若把“徒刑”的本质内涵界定为“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并在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那么,许多困惑就可以迎刃而解。诸如,为促进罪犯再社会化,监狱在狱内模拟社会环境,就不存在降低或弱化刑罚惩罚之说;监狱在狱内模拟社会环境,注重警囚关系和谐、美化服刑环境、改善劳动关系等等就不存在违法之嫌;同样的,监狱为促进罪犯再社会化,在狱内推行创新之举,就不应遭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由此还可知,监狱组织罪犯劳动、教育与管理并不是刑罚惩罚之内容,不是刑事制裁之举,而是一种司法行政管理活动或矫正活动;还可明白,“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并不等于剥夺了罪犯权利,只是限制了罪犯权利的实现条件;监狱行刑的惩罚边界以“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程序决定权”为限,在此方面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但在“限制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实体权”上是相对的,发展的,促进监狱行刑事业的发展,关键体现在后者,而不是前者;不仅如此,警囚关系才可能出现行政单位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那种关系,高文同志所倡导的“平等对待罪犯”总的来讲,这种界定既继承了传统徒刑在“剥夺罪犯自由”上的特质,更准确揭示了“徒刑”的具体要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它不仅能支撑不同监狱其内部管理可以多样性,更能支持现时监狱执行“徒刑”上的创新性,而且昭示了未来“执行徒刑”的发展方向。理解并把握“徒刑”的上述内涵,特别是从促进罪犯更好的社会化,它要求我们务必认真加强以下工作。一要加快监狱行刑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具体讲,要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中事涉行刑的相关条款作相应修改。要准确规制“徒刑”的具体内涵,明确指出监狱执行“徒刑”,对罪犯实施刑罚——剥夺自由,就是要严格“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程序决定权与限制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实体权”。这是监狱执行刑罚的根本任务与本质所在。要严格区分“狱内管理”与“徒刑”之本质。“徒刑”的本质是惩罚,形式是“控制罪犯私自超越监狱围墙”而与社会人员接触;“狱内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