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建构_第1页
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建构_第2页
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建构_第3页
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建构_第4页
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建构

一、本文在探讨益物权制度的基础上(一)用益物权不具有法律上的确立一般来说,使用利益纠纷制度来自罗马法。在罗马法上,用益物权体系由如下权利构成:役权(包括地役权和人役权)、永佃权、地上权。在罗马法上,用益物权体系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用益物权被作为一种无体物,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可以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因而,罗马法出现了无体物的所有权,且将这种无体物的所有权作为有体物来看待。用益物权的这种法律地位,形成了以“所有”为中心的物权制度,对近代物权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用益物权的产生是与土地的利用紧密相联的。在罗马法上,最早产生的用益物权是乡村地役权(包括通行权和用水权),这是因为古代罗马国家是一个干旱的地区,人们特别注重对水的利用。(二)在其他方面的立法及司法实践近现代大陆法系各国的用益物权制度基本上是在继受罗马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发展起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相当多,本文仅就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用益物权体系作一比较。法国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体系由如下权利构成: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和地役权。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用益物权基本沿袭了罗马法的规定,将用益物权分为人役权和地役权。法国民法移植了罗马法上关于人役权的绝大部分内容,只是抛弃了奴畜使用权。同时,法国民法并没有继受罗马法的永佃权。第二,法国民法中没有规定地上权制度,而是通过判例确认其为一种用益物权。第三,法国民法将地役权与相邻关系合二为一,认为相邻关系是法定地役权。第四,法国民法将人役权(用益权、使用权与居住权)和地役权作为所有权的变更形态,这说明法国民法是以所有权为中心确立物权制度的。德国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体系由如下权利构成:地上权、役权、土地负担。德国民法上的地上权起源于罗马法,主要由德国1919年1月15日制定的《地上权条例》调整。役权包括地役权、用益权和限制的人役权,是对罗马法上的役权加以继受,并稍作增损后创制的,意大利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体系由如下权利构成:地上权、永佃权、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地役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立法体系上看,用益物权被规定于所有权编,这与德国、日本有所不同,而与法国有些相似。第二,用益物权体系与罗马法上的用益物权体系是相同的,这表明了罗马法对意大利民法的深刻影响。第三,地役权与相邻关系不分,通过法定地役权来调整相邻关系,这与法国民法是相同的。日本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体系由如下权利构成: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和入会权,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体系由如下权利构成: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典权。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厘清了古代法中混沌不清的法律关系。在我国古代法的用益物权体系上,存在着法律关系不清的现象,如:地上权与租、佃混用,地役权与相邻关系没有区分,典权与买卖、质押不分等。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将地上权与永佃权、地役权与相邻关系、典权与质押明确区分开来,这表明了法律的发达和进步。第二,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是在借鉴外国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所规定的用益物权。第三,典权是为我国所特有的用益物权,为他国法律所没有。(三)各国用益物权的体系具有差异比较上述诸多用益物权体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用益物权在物权法中地位有所不同。从上述各国关于用益物权的规定来看,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用益物权与所有权并列加以规定,如德国、日本等。这种规定表明,用益物权是作为与所有权并列的物权被确认的。二是将用益物权规定于所有权之中,如法国、意大利等。这种规定表明,用益物权被看成是所有权派生的权利。应当说,比较上述两种立法模式,第一种是可取的。第二,用益物权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从各国用益物权体系来看,各国在用益物权体系的构造上存在很大差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用益物权体系与其他国家完全相同。即使一国的民法是在继受他国民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用益物权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日本民法主要是继受了法国、德国的民法,但其用益物权制度与法国、德国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现象说明,用益物权制度受一国的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三,东西方国家的用益物权体系在构造上有所不同。在西方国家的用益物权体系中,人役权如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等是被普遍规定的用益物权,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同时,在德国等国还存在着土地负担。这是因为,人役权、土地负担都是以养老为目的的,而西方国家的养老问题通常不通过家庭解决。但在东方国家的用益物权体系中,人役权并没有得到承认,如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其原因是东方国家的养老问题大都由家庭承担,没有人役权的习惯。第四,地上权、地役权是各国普遍承认的用益物权。从上述各国用益物权的体系来看,地上权、地役权是各国普遍承认的用益物权。这说明,这两类用益物权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永佃权也是用益物权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民法对此有所规定。即使民法中没有规定永佃权的国家,其实质上也是承认永佃权制度的。例如,德国民法规定的用益权就兼有了永佃权的效用。《德国民法施行法》第63条惟对于各邦之永佃权予以承认,仍准其适用关于此项各邦之规定,并规定民法第1017条准用于永佃权。《地上权条例》对于永佃权亦有准用。第五,相同种类的用益物权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相同种类的用益物权,各国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例如,对于地上权,各国对其目的范围规定就有所不同。有的国家规定,地上权的目的范围限于在他人土地上所有(保有)建筑物或竹木,如法国、日本等;但多数国家的地上权将目的范围限于在他人土地上所有建筑物,而不包括竹木。应当说,将地上权的目的范围限于在他人土地上所有建筑物是合适的,有利于与永佃权区分。再如,对于地役权,有的国家将地役权与相邻关系合并,通过法定地役权调整相邻关系,如法国、意大利。但多数国家将地役权与相邻关系分开,地役权仅限于任意或约定的地役权。第六,用益物权的客体主要是不动产。在罗马法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民法上,用益物权的客体包括不动产和动产,甚至包括权利。以动产或权利为客体的用益物权主要是用益权,其它用益物权的客体均为不动产。应当指出,尽管这些国家承认动产或权利可以成为用益物权的客体,但用益物权仍以不动产为主要客体。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上,用益物权的客体限于不动产,不存在以动产或权利为客体的用益权。我认为,我国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也应当将客体范围限于不动产,而排除动产和权利。二、明确用益物权体系的设置范围我认为,建立用益物权体系应当满足以下基本要求:(一)概念使用的明确性法律概念在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法律体系就是由若干法律概念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用益物权的概念必须明确,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应当在法律规范中表述清楚。在整个物权法体系中,某种特定类型的用益物权,应当表彰同类的权利义务关系。(二)种类界定的概括性用益物权是对不动产利用关系的概括和归纳,因此,为保证不动产利用关系的稳定,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各类用益物权的范围应当具有概括性,即每类用益物权都应当涵盖一类不动产利用关系,不同种类的用益物权之间应当界限清晰,不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达到这一目标,应做到如下三点:一是整理不动产的利用关系,将适宜设置物权的不动产利用关系纳入用益物权的规范之中;二是以不动产的利用目的划分用益物权的类别。例如,就土地而言,基于对土地利用的目的不同,就可以分为以耕作为目的的农地承包权、以建造和经营建筑物为目的的建设用地权、以建造房屋供居住为目的的住宅用地权等。三是应当明确不同种类的用益物权的支配范围。在现代社会,不动产利用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对土地的利用已不再限于地表,而扩展到地上或地下空间;对于海域的利用也涉及海面、海上空间、水体、底土等。因此,在设置用益物权种类时就应当对这种情况有所反映,明确对不动产的利用范围。(三)制度选择的前瞻性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应当对我国现有不动产利用关系加以整理、归纳,使之能够适用现时经济生活的需要。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法律的功能就不能完全发挥。用益物权体系的构建还应当对未来不动产利用的形态作出规范,这就要求用益物权的体系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土地空间的利用,如修建地铁、轻轨、车库、商场、架设空中走廊乃至地下住宅等都是对土地的利用形态,对于这些利用形态,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应当有所反映。再如,海域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海域的利用问题,也应当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予以考虑。(四)内容规定的本土性用益物权制度与一国的经济制度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并受本国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出本土性的特性。我认为,为反映用益物权体系的本土性,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公有制的国情。在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用益物权体系的设计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就不能脱离我国公有制的国情,而应当在公有制的前提下,设计用益物权体系的构成。二是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的现状。比较而言,我国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流、草原等都存在着短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用益物权体系就要合理配置各类用益物权关系,防止资源的浪费,以达到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能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三是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实际。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尚不发达。而用益物权制度与一国经济的密切相联,所以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我国的这种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是不得不考虑的。否则,用益物权制度就会脱离实际,不为人们所接受。当然,我们强调用益物权体系的本土性,并不是要否定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五)立法设计的层次性民法作为基本法,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出规定,而只能就基本的社会关系加以规范。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时,这一精神也是适用的,因此,纳入民法用益物权体系之中的用益物权也只能是基本的类型。一般地说,对于涉及面广、事关社会经济生活重要方面的不动产利用问题,在设计用益物权时,宜采取民法规范的方式。例如,土地、房屋的基本利用关系可以纳入用益物权体系之中。而对于在局部领域存在或带有特殊性的不动产利用形式,宜采取特别法规范的方式。例如,对矿藏、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关系,宜通过特别法的方式加以规定。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基于物权法定原则的考虑,在采用特别法规范某些用益物权时,也不排除在民法中对这些用益物权加以规定。我认为,对于一些特殊的用益物权,首先应当在物权法中明确其为用益物权并作出原则性的规定,而对于具体规则问题则可以在特殊法中加以规定。这样,既可以明确这些权利的性质,有利于法律的适用,又可以使用益物权的体系清楚,避免繁琐。三、农地承包权的涵义关于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结构,学者们争议很大,立法机关的态度也摇摆不定。例如,2002年1月29日的《物权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邻地利用权、典权、居住权、探矿权与采矿权、取水权、渔业权、驯养权与狩猎权;2004年8月3日的《物权法草案》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邻地利用权、居住权、探矿权与采矿权、取水权、渔业权;2004年10月15日的《物权法草案》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典权、居住权。我认为,我国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体系应包括如下权利:农地承包权、建设用地权、住宅用地权、典权、不动产役权。至于取水权、渔业权、矿业权(探矿权与采矿权)等特许物权以在特别法中规定为宜,而居住权则不应在物权法中规定。现将这一体系具体作如下说明:(一)农地承包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目前,在我国的物权立法中,通说认为,应当通过物权化的方式规范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关系,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为一种用益物权。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物权法应当如何加以规定呢?对此,学者们提出诸多不同的意见,如永佃权说、农地使用权说等。我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应当继续使用,但为简便起见,可以称为农地承包权,其理由有两点:第一,农地承包权的概念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从80年代末期就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政策和法律制度,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也已经为广大农民和各级政府普遍接受。因此,不能忽视“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概念在我国目前农村文化背景下,对保持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二)建设用地权如何整理与完善土地使用权制度,学者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些不同的意见在物权立法中,主要反映在如何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概念上。关于这一问题,学者间形成了土地使用权说、地上权说、基地使用权说等不同的主张。我认为,应当以建设用地权规范土地使用权关系。其理由如下:第一,建设用地是我国现行法所采用的概念。《土地管理法》根据土地的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使用建设用地权的概念与现行法是相街接的。第二,建设用地权含义清楚。顾明思义,建设用地权就是为“建设”而使用土地的权利。由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中的“使用权”含义不清,容易产生歧义,因此,宜直接称为建设用地权。第三,建设用地权解决了土地的立体化利用问题。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加深,现代社会的土地利用已经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因而,国外物权法中出现了所谓的“空间地上权”、“区分地上权”的概念,以解决土地的空间利用问题。对此,我国有些学者主张将“空间利用权”设置为独立的用益物权。(三)住宅用地权住宅用地权是农村居民利用集体土地建造住宅的权利,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宅基地使用权。从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来看,现行法律是承认宅基地使用权的。在构建用益物权体系的讨论中,如何对待宅基地使用权问题,学者间存在不同的意见,如基地使用权说、地上权说、宅基地使用权说等。我认为,物权法应规定住宅用地权以代替宅基地使用权,其原因在于:第一,对于利用宅基地建筑住宅,以“使用权”称之,并不能完全体现这种权利的意义。实际上,这种权利并不是使用宅基地,而利用宅基地建筑住宅。因此,采用住宅用地权更为直观。第二,住宅用地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含义是相同的,且在我国法律规定中“宅基地”与“住宅用地”是同时使用的,采用住宅用地权这一概念与现行法律也是街接的。第三,采用住宅用地权可以与建设用地权相对应,因为二者都属于用地权,只是其目的不同而已。(四)典权典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物权制度,并曾经是相当发达的物权制度。但是,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典权逐渐失去重要性而遭受冷落。在构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讨论中,对于典权的取舍有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我认为,典权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