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4.4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当代史_第1页
(57)-5.4.4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当代史_第2页
(57)-5.4.4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当代史_第3页
(57)-5.4.4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当代史_第4页
(57)-5.4.4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当代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4.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抗。两个超级大国在加勒比海地区是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被冷战史家称为是冷战的一次极限,冷战差一点就在拉丁美洲升级为全球热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俄罗斯和古巴已经把大批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档案解密,学者们据此进行了大量的、充分的研究,这使得我们今天可以比较清楚、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发生在50多年前的这场重大危机。那么,这场危机是因何爆发的呢?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就基本背景而言,导弹危机是在冷战的背景下古巴与美国、苏联关系变化以及美苏争夺古巴的结果。古巴独立后,与美国关系逐渐恶化,而与苏联的关系却日益密切。这对于一向视拉美为自己的后院的美国来说,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因此,美苏围绕古巴问题的角逐不断加剧,古巴成了东西方冷战的重要战场和两个超级大国力量角逐的筹码。这就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基本背景。其直接原因则是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从1962年夏天开始,苏联把中程导弹及其有关武器装备和人员用船只运往古巴。那么赫鲁晓夫为何要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呢?也就是说,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动机是什么呢?在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他就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他说:“当我在保加利亚正式访问时,一种想法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旋:如果我们失去古巴,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将大大降低我们在全世界的地位,尤其是在拉美。”(《赫鲁晓夫回忆录》)

赫鲁晓夫是在1962年5月访问保加利亚时产生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想法。期间他在黑海之滨漫步时,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告诉他在与保加利亚隔黑海相望的土耳其的土地上部署着美国的导弹,对准苏联国土,几分钟就可摧毁苏联的目标,这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注意,他开始考虑在美国的附近建立导弹基地。他在回忆录中指出:“我们在古巴设置了导弹就可以抑制美国对卡斯特罗政府采取轻率的军事行动。除了保护古巴,我们的导弹也可在达到西方所谓的“均势”中起些作用。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我们,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准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地回敬他们一下。现在正是让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滋味的时候了”。(《赫鲁晓夫回忆录》)而作为当事国古巴的领导人,卡斯特罗在冷战结束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992年1月,卡斯特罗在有美、俄和古巴学者参加讨论的导弹危机学术会议上指出,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自己当时在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这两位当事人的解释,应该说是我们理解赫鲁晓夫动机的最主要的依据。由这两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动机是多重的:一是保卫古巴,阻止美国发动对该国的入侵;二是抵消美国的核战略优势,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三是向拉美地区渗透。但三者中改善苏联的战略地位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首要动机。

导弹危机的经过在苏联运送导弹后不久美国中情局就发现了情况的异常并开始利用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以了解苏联的动向。1962年10月14日,一个天高云淡的晴朗日子,美国U—2飞机终于清晰地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修建中的中程导弹基地。找到了确凿证据。而在此之前,面对苏联方面的欺骗和矢口否认,美国毫无办法。得知消息的肯尼迪当即召集要员组成专门班子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U2高空侦察机拍摄出古巴的一个装备就绪的导弹基地会议主要有针锋相对的2种方案:一是主张出动轰炸机空袭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二是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禁止苏联运送军事物资的船只进入古巴。肯尼迪考虑再三决定采取封锁行动。1962年10月22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对运载进攻性武器的苏联船只实行隔离。这一讲话成为古巴导弹危机的开端。在采取这一重大行动的同时,美国通过外交途径寻求到北约盟国和美洲国家组织的支持,并将此事提请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10月23日下午就签署公告,宣布这一政策将于24日起实施。届时,美国海、陆、空军将在“合理”的距离内划定禁区,对任何驶向古巴的飞机和船只进行拦截和检查。海军在加勒比海部署180多艘舰艇,数百架携带核弹头的B—52轰炸机也奉命在古巴上空昼夜盘旋。美国还下令动员25万兵力,以便一旦封锁失败即入侵古巴。肯尼迪做了两手准备,其部署可谓缜密细致。反观赫鲁晓夫没想到被美国搞了突袭,这的确震慑了他,在其回忆录中有所反映。之前本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并未预设完善的对应方案。尽管如此,赫鲁晓夫还是很快地针锋相对地采取备战措施。苏联和华约的武装力量,包括战略火箭部队,进入戒备状态。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对准了华盛顿等地。美苏双方在加勒比海地区摆出了大干一场的架势,双方都把战争边缘政策用到了极致,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10月24日加勒比时间上午9点,美国的海上封锁正式启动。当时大约有20多艘各种苏联船只包括几艘可能装有核导弹的潜艇正驶往古巴。一旦进入封锁线势必会发生冲突。眼看苏联驶向古巴的船只离美国设置的检查线越来越近,情势紧迫。全世界为之紧张,莫斯科和华盛顿的领导人也都焦躁不安。肯尼迪担心他的指令会被误读,一再强调“只有总统的指令才能开火,否则就会要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美国强大攻势的压力下,苏联开始后退。赫鲁晓夫在24日上午举行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做出船只停止前进的决定。运载武器的苏联船只全部掉头返航。肯尼迪松了一口气,而国务卿腊斯克的话很形象,他说:“我们是在眼珠对着眼珠,而我认为对面那个家伙刚刚眨了一下。”双方无冲突,世界为之松了一口气。世界舆论强烈反对苏联玩弄核讹诈导致加勒比海形势紧张,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也要求双方克制,举行谈判,协商解决危机。在此情况下,情况发生了转折。危机的转折表面上剑拔弩张,但事实上双方领导人都不愿危机升级。危机期间,一条秘密渠道始终畅通,即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板书)同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保持着联系,随时传达重要信息。同时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也秘密或公开地保持着通信,共计25封。1992年,也就是加勒比海危机30年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同时公布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1962年10月22日至12月14日来往的25封信。根据解密的档案,10月26日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是打破僵局的关键。在此信中,赫鲁晓夫发出了和平的信息。以声明不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来换取美国解除封锁和保证今后不入侵古巴。10月27日,赫鲁晓夫又给肯尼迪第二次致信,明确表明苏联愿意撤走美国所说的进攻性武器,但要求美国除保证不入侵古巴外,还要从土耳其撤出导弹。肯尼迪在当晚给赫鲁晓夫的回信中回避了第二封信,仅就第一封信的建议做出了回应。他要求苏联先撤导弹并保证不再向古巴运送此类武器,美国再结束封锁,并保证不再进攻古巴。同时其弟弟罗伯特私下传话给赫鲁晓夫,表示美国早有撤除土耳其导弹之意思,但不能在苏联威胁面前撤,请苏方照顾面子。10月28日,赫鲁晓夫再次写信,同意就苏联从古巴撤导弹,美国解除封锁达成协议。肯尼迪发表声明表示欢迎。10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宣布: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不迟于1963年4月1日撤走。一场危机化险为夷。

危机的结束11月初,苏联开始撤导弹,至11月20日,苏联撤走了它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并且拆除了全部导弹基地;美国也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世界人民也从战争阴影中摆脱出来。1962年11月美国军舰(下)视察离开古巴的苏联货船。如何认识古巴导弹危机危机的结局?这场危机谁赢了,是赫鲁晓夫还是肯尼迪?众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体来看,学术界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赫鲁晓夫冒险后又退却,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二是认为美苏没有绝对的输赢,不分胜负。美国不是绝对的胜利者,苏联也不是彻底的失败者客观地看,危机是以美苏双方相互让步和相互妥协而结束的。双方是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美国迫使苏联从古巴撤走了导弹;而苏联则换取美国不再入侵古巴的保证,并使美国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虽然事实上土耳其的导弹已经过时,但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就整个事件来讲,美国无疑占据了上风。由于危机是因为赫鲁晓夫的冒险举动引起的,在国际上降低了威信,成为导致他后来下台的一个因素。那么美苏为何会相互让步相互妥协而不是激化矛盾以至于大打出手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双方都不想打仗,作为双方的领导人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充分认识到核战争毁灭性的力量,从对人类的终极利益的关怀出发,采取了理智克制的态度。肯尼迪总统一开始就采取了隔离而不是空袭的决定;行动开始后也一直高度紧张关注事态发展以免激化;而赫鲁晓夫在发现事态严重之时则及时地主动妥协撤退。当然,世界舆论的反对、联合国的调停、以及苏联自身实力不如美国,如果发生战争对苏联不利等因素也制约了双方领导人的反应。尽管危机结束了,有惊无险,但危机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导弹危机的影响首先,美国不再干涉和武力威胁古巴,古巴的生存和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危机之前,美国一心要铲除卡斯特罗政权,古巴随时都处在美国武装进攻的危险之中。然而,危机爆发后,为了换取苏联撤出导弹核武器,消除笼罩在美国头顶上更大的战略威胁,美国不得不对苏联作出了不入侵古巴的承诺。事实上,美国此后也再未入侵古巴。其次,危机是冷战的转折点,促使苏美关系走向相对缓和。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充分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性,认识到共处和合作的必要性。肯尼迪在1963年6月发表的“世界和平”演说中呼吁,美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深切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结束我们所有的一切分歧,那么,我们至少能够协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全。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最基本的共同纽带是,我们全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之上。……我们可以在不放松警惕的情况下谋求紧张局势的缓和”赫鲁晓夫在导弹危机结束后向最高苏维埃作的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该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后,两国采取了缓和紧张关系的行动:1963年8月,美苏英三国在莫斯科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在此之前已经谈判了5年未果。这是冷战时期第一个有关核军备控制的重要协定,是苏美合谋垄断核武器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美苏缓和冷战紧张局势的一个重要标志。再次,危机加剧了苏美之间的军备竞赛。尽管古巴导弹危机迫使美苏领导人寻求缓和,但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加强各自的军备。危机中,美国占了上风,苏联丢了面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力量对比对苏联不利。在核武器方面,美国对苏联占有4:1的优势。一旦发生常规战争,美国方面也占有绝对优势,因为加勒比海距离苏联有11000公里。赫鲁晓夫本也不想打仗,只是玩弄核讹诈恐吓对方,但却反被对方所制,被世人耻笑。苏联领导人痛心疾首,下令全力发展核武器,从而使苏联核力量在勃烈日涅夫时期很快赶上了美国,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与美国形成了核均势。而美国方面为了保持优势也更大规模地发展核武器,使军备竞赛升级。最后,古巴导弹危机导致了苏古关系的疏远、加深和扩大了中苏分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场危机暴露了古巴与苏联的利益差异,导致古巴在对苏关系上有所疏远和保留。危机期间,卡斯特罗的立场远比赫鲁晓夫强硬,他曾建议苏联对美国实施报复性核打击。卡斯特罗的强硬立场与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不相符合。美苏避开古巴通过外交途径结束了危机,赫鲁晓夫甚至不同卡斯特罗商量就擅自提出由联合国进入古巴履行核查。古巴则深感受到超级大国的欺骗与愚弄。经过这场危机,卡斯特罗不仅更加不信任美国,而且对盟友苏联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称“我们和古巴的关系却突然恶化起来。卡斯特罗甚至停止接待我们的大使。在古巴人眼里,我们撤出导弹似乎就是遭受了一次道义上的失败,我们在古巴的声誉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至于中苏关系,加勒比海危机爆发时,中苏国家关系已经出现裂痕,中国对于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导弹一无所知。不过,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一分子,美国封锁古巴消息一传出,中国政府就严正声明:坚决支持古巴、反对美国的战争挑衅。美苏妥协后,由于没有征求古巴政府的意见,引起古巴政府的不满。卡斯特罗坚决拒绝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而且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检查苏联撤导情况,并向美国开出了“五个条件”。这一立场得到中国政府的同情和支持。10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保卫古巴革命》,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古巴的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坚决抓住美国入侵古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