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1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2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3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4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1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百家争鸣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百家争鸣墨家儒家法家道家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来,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3相传孔子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人,他的“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教育思想影响至今。相传孔子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人,他的“因材施4孔子的思想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5《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语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读lún,“编辑”的意思,语是“言”之意。“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6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他。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注释]道:引导格:亲近,归附之义[译文]用政法来引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民众只求免于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民众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8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9正音:

颛臾()

相()夫子

固而近于费()

研读课文zhuānyúxiàngbì句子停顿: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正音:研读课文zhuānyúxiàngbì句子停顿:10特殊句式及含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何以伐为?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介词结构后置)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3)均为固定句式,宾语前置)特殊句式及含义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恐怕该责备你吧?为1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无乃尔是过与见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曹刿请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路转溪头忽见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社稷之臣,何以12难句简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走路不稳,跌倒了,辅助者不去搀扶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难句简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13整体把握这篇课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次谈话。课文分三段:第一段,先交代了谈话的背景。接着冉有、季路把季氏将伐颛臾这一消息告诉了孔子。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列举了三方面的理由反对讨伐,义正词严,体现了孔子的凛然正气。第二段,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引用名言和三个贴切的比喻作论据,采用引证法、喻证法,驳倒推卸责任的谬论。第三段集中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驳倒伐颛臾有理的谬论,同时更深一层地证明第一段不应伐颛臾的观点。整体把握这篇课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14问题推测——提问: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提问: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明确:责: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明确: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从历史、地理及与鲁国的臣属关系三方面列举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看,可谓义正词严,不容置辩。义正辞严不容置辩问题推测——提问: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提问:反对讨伐颛15明确:孔子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自己的主张。作为家臣,冉应对季氏错误的作法拼死力谏,而他们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接着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进行反驳,一用扶相应负的责任作比,一用看守柙和椟的人作比,教育弟子认识到自己失责。可见,孔子让其弟子到列国做官,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提问:冉有推卸责任,孔子怎样进行反驳的?那么孔子为何激烈地批评弟子?怎样的观点?明确:提问:16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看出态度是气愤的,狠狠地训斥;末句揭穿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这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提问:冉有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出内心主张,原来是支持季氏讨伐颛臾的。这时孔子态度有何变化?最后一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看提问:冉有前后矛盾17明确: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关键词:均和安来

提问: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些词上?明确: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18季氏孔子冉有、季路权臣家臣(学生)老师争权夺利礼治仁政文谋(主)武勇(次)提问:孔子为什么要一直追问冉有?为什么不追问子路?明确:季氏孔子冉有、季路权臣家臣(学生)老师争权礼治文谋(主)武勇19冉有、季路孔子主张试探先王之臣(不可伐)社稷之臣(不当伐)邦域之中(不必伐)反对征伐责反对辩解反驳无力作为不可宽贷推卸责任真意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反驳坚持礼义吾二臣皆不欲“仁义”“礼教”治国之道内:均安和外:修文德引名言打比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季路20写作特点(1)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2)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写作特点(1)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21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阅读、思考、讨论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221、《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2、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3、这是一篇驳论文,孔子驳斥了冉有的哪三个观点?主要运用了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