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论据应用示例与专练_第1页
【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论据应用示例与专练_第2页
【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论据应用示例与专练_第3页
【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论据应用示例与专练_第4页
【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论据应用示例与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论据应用示例与专练考点:1.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与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解释2.《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明薪火》与《别让考古人的情怀成为负担》——论据支撑观点3.《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与《“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论据支撑观点4.《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与《乡土文学的前世今生:如何从政治先锋到落寞无声》——论据支撑观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解释2.论据支撑观点【考点示例】一、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与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解释【考点】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解释4.论证特点5.启发材料1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材料2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所以,应当说,后现代历史学虽然有很多价值,但也有很多不明智的地方。(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年史的历史编撰者在编写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面临空白之处时,则可以通过猜测和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B.历史与文学有本质不同,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相对于历史,文学不可比较、批评和判断。C.后现代历史学把历史看成文学式“散文”,这其实是漠视和瓦解了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D.巨大的殷墟遗迹证实了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这限制着历史的书写,也制约着我们在做历史叙述时不要胡编乱造。答案B解析B.“文学不可比较、批评和判断”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选项漏掉了“没有这个实在”这一前提条件,文学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并非就不能比较、批评和判断。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前者强调了两者的相通之处,后者强调两者的区别。B.清人纪昀认为《左传》中有些情节是虚构的,是一种猜测或者想象,这与培根的观点是不同的。C.唐代刘知几和美国学者海登·怀特都承认历史叙事的意义和作用,但两者论述侧重点却不尽相同。D.怀特认为,历史其实也是文学,这种观点相当于瓦解了“历史”,这比后现代历史学的观点更加极端。答案C解析A.“前者强调了两者的相通之处”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谈的是二者的区别,例如原文“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可知,前者并非完全在强调相通之处。B.“这与培根的观点是不同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可知,两者都承认历史中也有想象或猜测。D.“这比后现代历史学的观点更加极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并没有将怀特的说法与后现代历史学进行比较,更谈不到谁的观点更极端的问题。问题3下列选项中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想象出屈原临死前在江边和渔翁的一段对话,符合培根“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观点。B.《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两部作品有本质区别,前者是虚构,后者是历史事实,前者是“因文生事”,后者“以文运事”。C.通过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们能准确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史,符合材料二“历史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的观点。D.对二战历史,各国的记载内容和部分观点不尽相同,这符合材料一“历史毕竟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的观点。答案A解析B.“后者是历史事实”说法有误,《三国演义》是依据史书《三国志》而演化的小说,有虚构成分。C.《中国小说史略》是由现代文学家鲁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是文学专著,并非历史著作,因此不能体现材料二“历史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的观点。D.“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是为了说明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而“各国的记载内容和部分观点不尽相同”则违背了这一原则。问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哪些不同。答案①材料一主要是立论,材料二主要是驳论。②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对比、引用论证也可);材料二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解析材料一中,第一段“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开篇亮出中心观点,指出文学与历史有着紧密联系。正文中,在说明“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之后,则举例“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以论证相应的观点。接着从“叙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入手,论证了历史与文学的相通之处。第三段,“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进而批驳了怀特夸大历史文学性的观点。此后说“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最后指出历史与文学的本质区别: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由此可知,材料一采用的是立论手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材料二中,作者首先提出后现代历史学的一些相关观点“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此后则观点鲜明地指出“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表明自己批驳的态度。此后正文三段,作者分别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讨论了“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对这三个问题,作者都运用讲道理的方式鞭辟入里地论述自己对此的态度和看法。最终,得出“所以,应当说,后现代历史学虽然有很多价值,但也有很多不明智的地方”这一结论。由此可见,材料二主要运用驳论的思路,运用的主要是道理论证。问题5谈谈两则材料对你阅读《史记》有怎样的启发。答案①《史记》中可能有些细节是司马迁的猜测和想象,阅读时不可拘泥。②司马迁遭受宫刑,他对历史上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贾谊等投射了同情和美化,阅读时应予以理解。③《史记》虽然很有文学价值,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不能因此瓦解“历史”,把历史当成了文学。④《史记》是司马迁“一家之言”,是一种个人的叙述和书写,无须放大当作普遍性的东西。解析根据材料一原文“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可知,《史记》中可能有些细节是司马迁的猜测和想象,阅读时不可拘泥。根据原文“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可知,司马迁遭受宫刑,他对历史上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贾谊等投射了同情和美化,阅读时应予以理解。根据原文材料二“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可知,材料的观点是认为历史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文学,由此可知《史记》虽然很有文学价值,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不能因此瓦解“历史”,把历史当成了文学。根据原文“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可知《史记》是司马迁“一家之言”,是一种个人的叙述和书写,无须放大当作普遍性的东西。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明薪火》与《别让考古人的情怀成为负担》——论据支撑观点【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3.论据支撑观点4.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5.建议材料1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与历史学需要在增强融合意识、重视基础学科、开展比较研究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增强融合意识。中国的学术传统本是“经史子集”一体,“文史哲”不分家。现代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也是为经史研究服务的,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融合发展有着优良的民族学术传统基础。推进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克服以往学科设置过细、学科界限划分过于严格带来的影响。要增强融合意识,让历史研究工作者更积极地利用考古前沿信息,让考古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文献典籍,并运用到文物研究工作中,在更大的学术格局中实现融合发展,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中国独特的文明史造就了独特的古典学术。例如,中国的汉字从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画,发展到商周甲骨文、青铜铭文,到战国西秦大篆、东土六国“古文”,再到秦汉小篆、隶书,形成了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民族特征。秦汉以后,围绕汉字产生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成为中国古典学术的重要内容。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必须重视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古典目录学、古典版本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在汲取其精华养分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开展比较研究。中国的考古研究与历史研究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展开。例如,考古学与历史学可以联合开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从而揭示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在这方面,许多老一辈学者已经做出了示范。比如,徐中舒先生经常以二十四史中所记载的少数民族史料印证汉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杨向奎先生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做社会学调查,从而领悟到屈原《天问》是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冯汉骥先生开创西南少数民族考古,取得了重大成果等等。这种比较研究方法,已成为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摘编自人民日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明薪火》)材料2近日,一则“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冲上热搜。一边是考公热,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一边是考古热,众多文物、文物机构和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但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一个招聘名额,在报名时有五六个人应聘,毕业院校都很不错,但最终全都弃考,相关名额也被浪费掉。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招聘中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外因是近些年各省各单位都增加了编制,毕业生有不少选择;内因则是敦煌地处西部,较为偏远,加之招聘门槛也不低等多重因素。理清了为什么人才不愿来的缘由,才能更好解决这一问题。要招考的岗位需要专业性人才,专业门槛不能随意降低,那还能做些什么?不妨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再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已逾百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术研究体系日益完善,考古队伍和工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新时代考古研究、工作的实际发展需要,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走出“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一方面要抓前端,给予高校考古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得稳后端,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考古人才专业化水平,保持考古人才队伍稳定。心怀问题意识,解决实际困难,让心怀考古热情和理想的专业人才和伟大的中国考古事业“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也才能真正落实好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摘编自人民日报《别让考古人的情怀成为负担》)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古代青铜器、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为经史研究做出了贡献。B.重视训诂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对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有一定的作用。C.虽然众多文物、文物机构和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但考古编制岗位却总是空缺。D.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新时代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但考古编制岗位却总是空缺”说法错误,原文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文中说的是“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C。

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两者相辅相成,历史学对考古学起着决定和指导作用。B.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可以揭示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C.屈原《天问》是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杨向奎在云南少数民族做社会学调查对此有所领悟。D.建设更好的中国考古学,需要给考古人才和考古事业的“双向奔赴”创造更好的条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历史学对考古学起着决定和指导作用”说法错误,原文为“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历史学”,选项夸大了历史学的作用。故选A。

问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对三星堆的勘探时用数字化手段采集整理现场信息,声光电智能化设备实现专家远程会诊。B.李刚团队,对巴楚县唐代屯田与戍卫遗址及戈壁边缘的清代军台遗址进行了遥感考古调查。C.考古工作者采用薄荷醇的提取方式,对北京琉璃河遗址墓葬发掘区将面临损毁的文物进行取样。D.几代考古工作者经过努力,改变了“黄河文明一元论”,丰富了历史内容,活化了历史场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与历史学需要在增强融合意识、重视基础学科、开展比较研究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D.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相融合取得的成绩,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ABC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取得的成果,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D。

问题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我国考古行业的现状和方向,请根据材料分析,两者论证结构有何不同?答案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楚。着重论证考古学需与历史学互相交融,提出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的三条措施。②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考古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从现象到原因到方法的逻辑顺序逐层展开,层层深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与历史学需要在增强融合意识、重视基础学科、开展比较研究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强调考古学需与历史学互相交融;第二段“增强融合意识”第三段“重视基础学科研究”第四段“开展比较研究”提出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的三条措施,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楚。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指出考古人才短缺的现象;第二段“外因是近些年各省各单位都增加了编制,毕业生有不少选择;内因则是敦煌地处西部,较为偏远,加之招聘门槛也不低等多重因素”分析考古人才短缺的原因;第三段“不妨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再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第四段“一方面要抓前端,给予高校考古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得稳后端,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考古人才专业化水平,保持考古人才队伍稳定”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段“心怀问题意识,解决实际困难,让心怀考古热情和理想的专业人才和伟大的中国考古事业‘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也才能真正落实好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是对全文的总结。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按照从现象到原因到方法的逻辑顺序逐层展开,层层深入。问题5请结合材料二,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提出两条留住人才的建议。答案①工作方面:给予人才成长足够的空间,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②生活方面:改善生活条件,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不妨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第四段“另一方面得稳后端,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考古人才专业化水平,保持考古人才队伍稳定”可知工作方面:给予人才成长足够的空间,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再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第四段“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可知生活方面:改善生活条件,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考题对接】一、《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与《“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论据支撑观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都深切地感受着文艺的重要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每一个作家艺术家,都是向着天空的梦想者,为了梦想在漫长艰辛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在这条道路上,那些根本的信念像星辰一样指引着我们,我把它提炼为三个至关重要的词,那就是时代、人民和创新。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书记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柳青的力量所在,也是周立波和那一代的许多前辈作家的力量所在,那是一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的非凡能力。这来自他们对人民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同时也是因为柳青、周立波全身心地投入到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建设新社会、开辟新生活的实践探索,他们和人民心连着心,共同生活、共同前进。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铭刻着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斗争和光辉历史。人民就是在这伟大斗争中凝聚起来创造历史的主体,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奋斗使我们深刻地、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为了人民、走向人民,是一个从具体到总体、从总体回到具体的辩证动态过程,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蕴含着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差异性。人民既是文艺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文艺的根本方法,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就是要让文艺的声音在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灵中回响,让文艺讲述的故事既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故事。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宴》,还有令人惊艳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观众怀着惊喜和感动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我有时甚至会屏住呼吸,就像看着从心里长出的蓓蕾在眼前缓缓地开花。这样的艺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锐的、现代的,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摘编自《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材料二: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阎肃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认为,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就是要说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大实话”。为了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阎肃无论走到哪里,都跟各行各业的人迅速打成一片,站岗的、扫地的、修脚的……都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朋友。战士们爱听阎肃的歌,曾询问他“为什么你的歌里面总有那么多我们没听过的新词?”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我看我们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没有人民群众,没有火热蓬勃的生活,自己坐在屋子里瞎编是没有用的,是编不出来的。”阎肃认为。为了写出“接地气”的作品,阎肃也有过担忧,“我老想和时代同步。我今年85了,老觉得自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很怕突然有一天它把我给扔出去。”阎肃谈到,例如“点赞”、“吐槽”之类的网络语言,虽然一开始他不懂,但他会想去尽力“捕捉”这样新鲜的词语。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阎肃常常跟年轻人交朋友,“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大家有彼此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一交流,我就从他们那得到好多好多语言、思维。”阎肃高兴地说。(摘编自“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系列访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有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艺作品应当体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B.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奋斗使中国人民深刻地、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创造未来的主体。C.《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因其动人心弦的表演,令人惊喜和感动,所以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D.阎肃深刻体会到文艺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和各行各业的人成为了朋友,倾听百姓的心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创作出展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B.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领悟会让我们对人民有更深刻的理解,这胜过许多的概括和论述。C.人民不是抽象符号,为了人民、走向人民,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D.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优秀的创作精神,引领了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迟子建的小说《烟火漫卷》以哈尔滨这座城市为主体写出了时代变迁。B.“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艺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C.《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艺精品擦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片。D.戏曲栏目《戏宇宙》中一选手把中国传统的凤冠霞帔改成全白色的。4.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需要哪些必备条件?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两则材料均谈及“人民”,却各有所侧重,请简要分析。

一、《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与《“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其动人心弦的表演,令人惊喜和感动,所以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强加因果。材料一说“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宴》……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为了人民、走向人民,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错误,“为了人民、走向人民”不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材料一说“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故选C。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文艺要体现“时代、人民和创新”。D.该选手的做法貌似创新,谈不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缺少真正的时代性和人民性。故选D。4.①作家艺术家必须深刻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生活世界结合起来。②以人民为创作的中心和方向,同时关注具体的人。③根植传统,锐意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那是一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的非凡能力”可知,作家艺术家必须深刻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生活世界结合起来。结合材料一“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可知,以人民为创作的中心和方向,同时关注具体的人。结合材料一“这样的艺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锐的、现代的,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根植传统,锐意创新。5.①材料一侧重从理论高度论述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或“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②材料二侧重从创作方法角度谈文艺创作应当扎根人民,要和人民心相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可知,材料一侧重从理论高度论述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或“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结合“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可知,材料二以阎肃的创作为例,侧重从创作方法角度谈文艺创作应当扎根人民,要和人民心相通。二、《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与《乡土文学的前世今生:如何从政治先锋到落寞无声》——论据支撑观点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实践和探索。乡土民俗作为村民千百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上的振兴,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赵德发的《经山海》、张炜的《独药师》、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都有作家对地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独到思考。《经山海》是赵德发新近出版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中提及的诸多举措,如对地方传统曲目“斤求两”的挖掘并将其列入市级“非遗”名录、以海边民俗踩高跷下海推虾为基础创办的“海上高跷”节目、因地制宜举办楷坡祭海节和“鳃人之旅”项目等,都是在地方原有传统民俗基础上的创新之举,其中既有对传统民俗予以改造以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举措,又有将传统民俗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的探索,给现实生活中传统民俗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参考。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作者敏锐地发现本土养生文化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楚王庄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如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遗存、古老的烹饪技巧等,充分利用起来。这些楚王庄遗留下来的民俗传统,无疑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节选自《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4月22日)材料二: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印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更是将长期存在。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城市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逆,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定会走向衰落。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乡土民俗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节选自《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人民网2019年12月12日)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随着社会变革的持续与深入,乡土文学叙述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那种史诗般的叙事模式、宏大的结构和伟大的文学家,逐渐被新时期的小叙事、小结构、新流派作家所代替。虽说这一时期产生了《红高粱》《白鹿原》等重要作品,但乡土叙述的式微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潮流。从“五四”乡土作家到先锋派的乡土作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几乎都有乡土生活的经验。这也是他们写作乡土小说最为重要的基本条件。作家群体的整体特征反映的是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这个重大的社会变迁将在21世纪初期完成。这也意味着,21世纪以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将失去乡土生活的直接经验。伴随着作家群体而改变的,是广大的读者群体。年轻一代人的乡土生活经验与老一辈人的经验差异明显。在互联网时代,地域区别早已被打破。那种乡土中国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美学要素早已失去异域情调的感觉,而变得如此普遍、单一而雷同。乡土经验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神秘性。只要中国还有农村,就不乏农村题材的写作,但农村题材不等于乡土题材。作为一种世界文学的书写流派,乡土文学的边缘化甚至消亡是正常的文学更新换代,也是无法阻遏的历史潮流。未来的乡土题材写作,只能在多元语境下,与其他流派的写作范式相融合,而难以再以独立的姿态骄傲于世。(节选自腾讯文化《乡土文学的前世今生:如何从政治先锋到落寞无声》,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文学的成功在于既对传统民俗予以改造,又将传统民俗转化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B.为了让民俗“活”起来,当代不少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上进行各种重要实践和有益探索。C.作家赵德发在《经山海》中提及诸多举措,在地方原有传统民俗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创新。D.《湖光山色》中周大新对古代遗留民俗传统的再思考,挖掘了乡土民俗蕴藏的巨大价值。2.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高粱》是莫言在北京求学时所写的作品,但作品中的颠轿、高粱酒坊及剪纸等地域民俗文化符号表现的却是高密乡这片土地的无限生命力。B.沈从文的《边城》借助吊脚楼、对歌、端午节庆习俗等描绘了湘西地区原始自然的民俗生活形态,这是身居北平的他在想象中对湘西的回望。C.《独药师》的作者张炜长居省城,但在他的笔下出身于养生世家的主人公所研究的不是近年流行的养生保健,而是胶东本土自古已有的长生术。D.曹禺的《雷雨》展现了来自农村的佣人侍萍和资本家周朴园及其家人的封建家庭悲剧,作品的原始创作动机与曹禺的封建大家庭生活经验有关。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1世纪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失去了乡土生活的直接经验,也就丧失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土壤。B.不仅作家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