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在向西开放中的经济政策选择_第1页
论我国在向西开放中的经济政策选择_第2页
论我国在向西开放中的经济政策选择_第3页
论我国在向西开放中的经济政策选择_第4页
论我国在向西开放中的经济政策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在向西开放中的经济政策选择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中地区开放进程的加快,关注中国西北地区发展的科学家和决策者分析了形势,考虑了利益,并将中国西北部的开放范围扩大到了邻国东部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第二欧亚大陆桥即将正式开通,进一步鼓舞了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向西开放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是,向西开放不能盲目,要审时度势,把握好内外条件,确定、选择好向西开放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增强决策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就我国西部地区而言,今后应该把劳务输出放在向西开放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并以劳务输出带动经济的全面开放。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一、中东国家及西亚国家的合作面临信息网络和平台的不足这里所说的向西开放,是指向东欧和中东地区的开放。与东部地区主要向发达国家开放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向西开放有很大的特殊性。我国西北地区在向发达国家的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东部地区因其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较高、工业基础雄厚以及国家政策倾斜等,对外开放的条件显著优于西北地区,二者之间反差巨大,客观上形成了东开西掩的开放格局。如果西北地区的开放寻着东部的路走,与东部争投资、争市场,很难找到出路,结果还会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利益。西北地区向西开放也因其内外条件与东部对外开放的差异,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西北地区在向西开放中缺乏资金利用的互补性。随着原苏联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变,其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使它自身成为一个大量吸收外资的地区。其他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化,加强了与西欧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已经开始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俄联邦和其他东欧国家因其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的优势以及经济制度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将成为长期吸收国外资本的地区。因此,我国西北地区很难从这一地区引入资金。中东地区从总体看,仍有大量资金过剩。据1988年统计,阿拉伯国家在欧洲的存款超过了2000亿美元。海湾六国的海外资产高达3400多亿美元。但中东地区的资本输出主要是金融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投资的方向主要是西欧国家;政府间经济援助的对象则主要是阿拉伯国家。目前,中东国家的资金有从西欧转移出去的迹象,但从世界经济的变化格局看,转移的方向很难是中国,更不会是我国西北地区。其次,我国西北地区对这些国家的商业贸易也缺乏互补性。从初级产品看,俄联邦等的资源丰富,目前又着手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加上其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今后很可能成为资源输出的主要地区。中东国家更以廉价的石油,在内作为主要能源替代其他能源,在外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换回了西方的其他原材料和加工制成品。这些地区很难从我国西北地区进口初级产品。从生活消费品看,我国西北地区可大宗出口的商品很少。中东地区本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品市场。仅波斯湾八国1989年商品进口近100亿美元。但海湾国家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消费结构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对进口商品严格挑剔,传统上是欧美国家的消费品输出市场。我国对中东地区出口额仅占中东地区进口总额的1%左右。以陕西为例,1989年向中东地区出口额仅420万美元,占其出口总值的1.1%,出口商品中又主要是纺织品。再次,从技术合作领域看,我国西北地区与东欧国家及中东地区的合作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中东的石油生产历来主要依赖西方国家的生产技术,近年发展起来的石油化工产业仍以西方国家的技术为主。我国西北地区在50年代曾引进原苏联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重化工企业。此后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两国的重化工生产技术差距不大。近几年,我国的一些地区对俄农业技术合作比较活跃,但内中的差距并不大,从长远看,这种差距会很快消失。因此,我国对俄技术合作中的互补性也不强。试作比较分析,可看出劳务输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向西开放中有广阔的前景。海湾产油国的外籍劳动力占其劳动总人口的比重一般超过30%,最高达70%。近些年整个中东市场每年的工程发包合同额近200亿美元。我国承包工程公司和劳务大军在80年代初中东地区经济走下坡路时期进入了中东市场,已累计为国家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而且锻炼了队伍,赢得了信誉,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海湾产油国在未来几年内有扩大生产建设的计划,随着海湾战争结束和局势的稳定,又会再次出现对这一地区输出劳务的高潮。俄联邦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伴随西伯利亚的开发,俄联邦的劳动力显得严重缺乏。据估计,俄联邦苏联的农业劳动力只能满足其需要量的一半。俄联邦的许多地区近年来与中国开展劳务合作,因成绩卓著,引起了当地官方和群众的极大兴趣。俄联邦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森林工业也极缺乏劳动力,致使大量成熟和过成熟林木得不到采伐而老化在山上。据估计,俄联邦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计划如果付诸实施,将需要补充数千万劳动力。目前已有十余万外籍劳动力在俄联邦工作。由此可见,我国进军国际劳务市场极具潜力。当然,进入国际劳务市场并非举手之劳。国际劳务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国家在劳务出口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我们很难与他们相匹敌。中东产油国近年加强了对外籍劳工的限制,增大了我们输出劳务的难度。原苏联形势复杂,给经济建设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也给吸收外籍劳动力带来了影响。此外,西北地区输出劳动力的内部条件也欠充分,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很多。但我们认为,我国西北地区在向西开放中具备扩大劳务输出的基本条件,劳务合作中的互补性是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只要我们抓住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向西输出劳务将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关联作用带动我国地区的全面开放。二、西北向西输出劳务的优势我国西北地区在向西开放中确立扩大劳务输出的战略目标,具备许多可资利用的条件。首先,西北地区人口的经济密度大,局部地区的自然密度也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总的来说人口的自然密度小于全国,不足全国的1/4。但在一些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方,人口密度则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据1982年统计,新疆泽普县每平方公里有126人,青海的湟中县和甘肃的秦安县同一数值分别为129和278。同期全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5人。另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自然条件相当差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02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甘肃省定西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95人。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干旱地区适度人口为每平方公里7人,半干旱地区适度人口为每平方公里20—30人。在不少农村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陕西安康地区人均耕地二亩多,其中陡坡地就占了40%。临夏州的农村人均耕地仅为1.7亩。此外,西北地区人口的经济密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985年,西北地区每万元社会总产值容纳人口数为7.98人,而全国的同一数值为6.03。甘肃临夏州的同一数据则为27.18人。如果以全国人口经济密度为基准,我国西北地区至少可余出800多万劳动力。其次,我国西北地区向西输出劳务还有民族宗教关系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利用。我国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一千多万,如果能疏通渠道,且有组织措施跟上,便可对中东那些宗教倾向强烈的国家加强劳务输出。西北地区接近苏联,历史上中苏双方就有密切的贸易往来。西北地区如果就近向苏联的东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输出劳动力,可以获得较低运营成本,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第三,西北地区向西输出劳务也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首先,西北地区的劳务成本较低,输出劳务的竞争力较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相应地劳务成本提高也快;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劳务成本。西北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低,决定了其劳务成本也比较低。甘肃省会宁县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尚不足300元,不到全国同期同一指标的1/3。宁夏西海固地区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9元,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西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为我国发达省区同一指标的60%。其次,经过十年左右的改革和发展,西北地区居民的观念已有很大变化,流动性大大增强,跨省区的劳务输出量日益增长。甘肃临夏州从事外向型商业活动和劳务活动的劳动力最多时达到20万,约为其总劳动力的30%。西北其他省区也有许多类似的区县。最后,我国西北地区向西输出劳务也有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一是西北地区在几十年的开发中已经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力量。西北地区在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和能源开发各个领域,从勘察设计到施工投产,都有完整的技术部门和丰富的技术人员。解放后,国家把大量的新兴科技研究力量放到了西北地区,形成了相应的科研、教学、试验、生产配套体系。除了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航空、有色金属、电子技术、建筑、化工等产业部门外,在一些基础理论方面,如化学、核物理、沙漠冻土、高原大气、草原生态等研究领域也占据突出地位。二是西北地区的一批现代工业城市能产生出一定的综合经济优势,以西安为例,它除了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外,还是我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之一,可以成为培养、输出外向型人才的基地。甘肃省的兰州、金昌、白银等市,也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三是横贯西北的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也有助于加强对西部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从而推动西北地区的劳务输出。在向西开放中,加强劳务输出对于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劳务输出的有巨大的创汇能力。保守估计,如果西北地区能占有俄联邦大规模开发所需劳动力供应1/10,即输出劳动力500万,每年亦可创收150亿美元以上。仅以当前世界劳务市场的份额看,如果我国的劳务输出能占到目前世界劳务出口量2,500万的1/5,西北地区再占到其中的1/3,每年即可创汇几十亿美元。这种估计不是毫无根据的。巴基斯坦这样一个小国,劳务输出量最大时,达到了200多万。阿尔及利亚对法国的劳务输出长期在100万左右。另据统计,近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年均增长在6%左右,而劳务贸易额的增长却达到13%。只要我们内部政策调整得当,外部条件适当,上面所估计的目标是不难达到的。其次,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全面成长有很强的关联作用。一是劳务输出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消除潜在的生产冗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二是通过劳务输出可以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据调查,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绝大部分在回国后成了生产与管理方面的骨干。三是劳务输出可以带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在输出劳务的同时,还可以输出技术与设备,从而扩大出口换汇额,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第三,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对于打破西北地区的封闭性,催化西北地区的经济改革,也有重要作用。据我们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劳务输出所遇到的困难,除经验不足和某些技术上的原因之外,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经济体制方面的缺陷。劳务输出所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企业体制、劳动管理体制、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都对劳务输出有重大影响。由此决定了劳务输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设想,把扩大劳务输出的要求作为改革的参照点,能使改革目标明晰化,有利于增强改革工作的可操作性,促进改革与开放相结合。此外,伴随劳务输出的扩大,西北地区内陆居民的封闭意识也会有一个较快的转变过程,长期形成的自然经济意识由此会被协作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等现代商品经济观念所逐渐替代,产生一批适合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新人。劳务输出中讲时效、讲质量、讲服务的特点,也对政府工作提出要求,从而有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三、把俄联邦和欧洲作为我国劳务的主要来源及纳入中资企业我们认为,西北地区扩大劳务输出的基本政策应该是:内外结合,官民共进;广开渠道,重点突破。内外结合是指充分利用西北本地的各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适应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检讨和革除一切不适应劳务输出开展的僵化政策,为劳务输出的扩大创造体制性基础。官民共进是指把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组织与民间的输出活动结合起来,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劳务输出的扩大。甘肃省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临夏回族自治州利用宗教和民族的跨国关系,在劳务输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扩大民间劳务输出,可以尝试成立以民间宗教民族关系为背景的民间劳务输出组织,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之下,让它们放手经营,并通过它们的努力带动民间其他方面的劳务输出。广开渠道,则要求我们主动适应国际市场对各类劳务人员的需求,不仅注意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务输出,也应注意对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不仅注意稳定和发展传统市场,也应注意发现和开拓新市场。重点突破,是指在广开渠道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把某一地区或国家作为劳务输出的重点,使之成为扩大劳务输出的前进基地。从长远看,美国和西欧地区不会成为我们输出劳务的重点地区。由于历史上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特殊关系,不少发展中国家至今与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往来密切,其居民大都有一定的外语(主要是原宗主国的语言)基础,文化背景也较接近。它们已经并将继续成为美国和西欧国家劳务输入的主要来源。我们很难与它们争夺传统的国际劳务市场。中东地区对不同层次的劳务需求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非石油生产国。发达国家借技术、管理甚至军事的一筹之胜,已经在中东扎下了根。阿拉伯世界非石油生产国也借地理优势和宗教关系成为产油国的劳务合作伙伴。因此,我们要在中东地区取得一定的劳务输出份额是很困难的。向非洲地区输出劳务往往要伴随国家的经济援助,因此也难扩大。那末今后我国西北地区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将如何选择?从发展的观点看,俄联邦和其他东欧国家是我们劳务输出的一个潜在市场。据目前的观察,原苏联以外的东欧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会较快地趋于稳定,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即将到来,其劳动力缺乏,尤其是服务业的劳动力缺乏,将势所难免。原苏联资源丰富,国内劳动者素质以及工业技术基础比较好,其政治形势一旦稳定,经济一定会加速发展。今后的俄联邦很可能成为世界能源、矿产和原材料的输出大国,这就要求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届时,俄联邦的劳动力短缺会加倍严重。我国西北地区有条件抓住俄联邦和其他东欧国家未来对劳动力大规模需求的契机。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基本没有殖民地,因此没有什么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语言及文化背景方面比我们更接近它们。相反,我们在服务业及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可以成为带动劳务输出的重要条件。此外,对俄联邦来讲,我们还可以采取灵活结算的方式,将我们需要、俄联邦可以提供的初级产品作为劳务活动报酬,这样既解决了俄联邦付出硬通货的困难,又可满足我们国内的需求,减少其他渠道初级产品的进口。采取这种结算方式,我国西北地区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使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有优越性。因此,把俄联邦和东欧作为我国劳务输出的战略重点,并非毫无根据,并非遥遥无期的目标。我们从现在起就应抓紧调查研究,并尽可能通过资金输出的方式先建立起一批劳务输出的桥头堡,为未来的全面出击创造条件。在坚持上述扩大劳务输出的总政策之下,有一系列具体问题尚需解决。这些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体制性问题,一类属技术性问题。这两类问题不是相互独立的,体制方面的弊端显然增加了解决技术性问题的难度。例如,在国内,劳务人员的提供单位和派出单位因体制上的问题难以协调,造成劳务人员培训工作的困难,使我国劳务人员的素质难以提高。再如,我国的有关公司不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受政府部门干预太多,造成结算方面的困难,降低了公司的经营积极性。举凡种种例证,解决体制问题是扩大劳务输出的关键。影响我国劳务输出的体制性问题主要是:第一,企业对政府高度依赖,条块分割尚未摆脱,影响劳务输出单位展开正常有效的经营活动,形成综合派遣、协调能力的障碍。公司间竞相削价竞争、针对大型项目跨省区跨行业合作困难、劳务收入分配扯皮等弊端,概出于此。第二,社会保障制度与国际通行制度差距甚大,职工生活高度依赖国家或企业,造成我国劳务输出单位的劳务成本核算项目增多,数额增大,减少了劳务人员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使得我国劳务人员与他国同类人员攀比收入,降低了劳动积极性。这是我国劳务成本较大,在国际劳务市场上逐渐丧失竞争力的原因之一。第三,社会劳动制度不合理,职工流动性差,使我国劳务人员的招募渠道单一化,制约较多,不易输出质量较高的劳务人员。第四,企业劳动组织制度不合理,一个职工靠一种技术吃饭,与国际市场对多面手的需求形成反差,降低了国际劳务承包的劳动效率,也增大了劳务成本,使我们难以承接零星、小额、分散的项目。第五,我国的劳务输出由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公司垄断经营,产生了许多官方活动不可避免的通病,难以适应国际劳务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激列竞争。我国西北地区的劳务输出活动与全国相比,也存在上述一般性问题,同时还有自己的特殊问题。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西北地区的劳务人员素质普遍较差;由于历史上长期封闭,旅居国外的侨民相对较少,旅居地区单一,不利于通过各种渠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