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流行原理与农作物病害防控_第1页
病害流行原理与农作物病害防控_第2页
病害流行原理与农作物病害防控_第3页
病害流行原理与农作物病害防控_第4页
病害流行原理与农作物病害防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害流行原理与作物病害防控面临的问题1、有效药剂问题2、安全使用问题3、综合措施问题主要内容重要病害3基本原理32序言31目前已报道的番茄病害62种,茄子病害35种,辣椒病害37种;黄瓜病害46种,西瓜病害24种。为害较重的有茄科青枯病、疫病、病毒病等;瓜类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根结线虫病等。1病害现状概述目前已报道的玉米病害30余种,主要病害有大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穗腐病、弯孢霉叶斑病。烟草病害报道的有近70种,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青枯病、黑胫病、病毒病、赤星病。1病害现状概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内容2诊断流行植物病理学病理病原症状治理病害2.1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要素环境寄主病原人类活动有利性感病性致病性种植、水肥、施药病害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全部过程。2.2病害循环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2.3侵染过程传播阶段孢子形成侵染阶段

3茄科蔬菜病害

茄科蔬菜病毒病茄科蔬菜青枯病茄科蔬菜灰霉病茄科蔬菜晚疫病茄科蔬菜早疫病3.1茄科蔬菜病毒病

一、症状1.番茄病毒病常见的症状有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3种,以条斑和蕨叶症状对产量影响最大。2.辣椒病毒病症状以花叶型为主,也可引起黄化、坏死、矮化、畸形等症状。3.马铃薯病毒病皱缩花叶和卷叶两种类型

番茄条斑型病毒病病果番茄蕨叶型病毒病番茄条斑型病毒病病茎番茄生理性卷叶病病株辣椒病毒病二、病原物

茄科蔬菜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很多,引起我国番茄病毒病的毒源主要有7种,38种植物病毒能够侵染辣椒,感染马铃薯的病毒达25种。

三、病害循环TMV、ToMV、CMV、PVX、PVY等病毒,寄主范围很广,可在许多多年生植物和宿根性杂草上越冬。TMV、ToMV和PVX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经汁液接触极易传染,CMV、PVY和PLRV等均可由蚜虫传播,TMV和ToMV可附着于种子表面传播,马铃薯病毒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毒种薯。四、发病因素1.种苗带毒情况

番茄、辣椒和茄子的种子或幼苗的带毒情况对发病有较大影响,带毒率高发病重;马铃薯种薯带毒率高、带毒量大,发病就重。2.品种抗病性杂交种有较强的抗病力。

3.气象因素

一般平均气温20℃时病害开始发生,25℃时进入发病盛期。高温、干旱利于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毒,也有利于病毒的增殖和症状表现,故病毒病发生严重。4.栽培管理

不合理的农事操作;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蚜虫多的田块发病重。土壤瘠薄、排水不良、追肥不及时,缺少钙、钾等元素及氮肥施用过量时,通常发病严重。五、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

利用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病毒病的根本措施。2.减少毒源数量

种子(薯)消毒;生产和选用无毒种薯;清除毒源。3.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剔除病株;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溉。4.早期避蚜治蚜

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防蚜避蚜。5.化学防治喷施病毒灵、克毒灵、病毒必克、香菇多糖、吗胍·乙酸铜、辛菌胺醋酸盐、氨基寡糖素、盐酸吗啉胍等药剂。6.弱毒株系利用

番茄病毒病的生物防治。1.番茄青枯病

初期顶部叶片表现萎垂,其后下部叶片出现凋萎,最后扩展到中部叶片。病茎木质部褐色,切断病茎用手挤压时,断面的变色导管中有污白色的粘液渗出。

2.马铃薯青枯病

初期,叶片自下而上逐渐萎垂、死亡,但茎叶色泽仍为青绿色。重病株薯块脐部变灰褐色湿润状,切开病薯,维管束环变褐,稍挤压亦溢出污白色细菌脓液,严重的块茎外皮龟裂,髓部软腐溃烂。

3.2茄科蔬菜青枯病

3.茄子青枯病

病株青枯凋萎,病茎基部木质部变褐,枝条髓部溃烂或中空。湿度大时或经过保湿,横切病茎切面用手挤压,有混浊乳白色菌脓溢出。4.辣(甜)椒青枯病

病株叶片萎蔫,后扩展至整株,叶色较淡,后期变褐枯焦。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剖茎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面保湿后可见乳白色菌脓溢出。5.姜青枯病俗称姜瘟或姜腐烂病。病株地上部叶片呈凋萎状,无光泽;茎基部变褐腐烂。地下块茎皮层变褐,内部姜肉变淡黄褐色,挤压切口可见从维管束部位渗出污白色菌脓。番茄青枯病

前期症状后期症状维管束变褐马铃薯青枯病辣椒青枯病茄子青枯病青枯病菌溢菌现象二、病原物茄科劳尔氏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鞭毛1-4根。

病菌在TZC选择性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姜青枯病烟草青枯病桑青枯病三、病害循环雨水、昆虫、人为传播伤口侵入病株病菌在土壤、病残体、种薯越冬再侵染四、发病因素

1.气象因素

高温高湿地区发病重,雨水多、湿度大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2.耕作制度

新种植区或新垦蔬菜地,青枯病极少发生。轮作1~2年,能抑制病害发展。

3.土壤类型

酸性土,保水、保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低的贫瘠土壤病害发生重。4.栽培管理

平畦栽培不利排水发病重;肥力不足、积水、串灌、管理粗放、杂草多、地下虫害及线虫严重、中耕除草造成伤根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5.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土温和地区抗性表现也有差异。

五、防治方法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合理轮作等农业措施为重点,辅以其它措施的综合防治原则。1.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较抗青枯病。2.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调节播期;加强栽培管理;嫁接防病;马铃薯选用无病种薯和切刀消毒。3.生态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利用不同措施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4.化学防治

中生菌素、多粘类芽孢杆菌、噻森铜、荧光假单胞杆菌等,配成适当浓度药液灌根处理。3.3茄科蔬菜灰霉病

一.症状(Symptom)

不同蔬菜不同发生时期或危害部位,灰霉病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均可产生灰色霉状物。1.番茄灰霉病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均可感染。病部表面均可产生一层灰色霉层。成株期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病斑初呈水渍状,褐色,迅速扩大呈“V”字型,随后向叶内扩展成大型水渍状褐色病斑。幼果发病,先从果实脐部或果顶萼片、果柄基部发病。病部灰白色,水渍状,软化腐烂,常在病部产生黑色菌核。番茄灰霉病2.茄子灰霉病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受害严重成株发病,叶缘处先形成水渍状大斑,后变褐,形成椭圆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密布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致整叶干枯。茎秆和叶柄染病,也可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灰霉。果实受害,初在果蒂周围或果尖附近局部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轮状、致密的灰色霉状物。3.辣椒灰霉病幼苗、成株的叶片、茎秆及果实均可受害;成株期受害,病茎褐色至灰白色病斑,向上下左右扩展,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状物;花器被害后,花瓣褐色腐烂,花丝、柱头亦呈褐色,病花上初见灰色霉状物,很快从花梗到与枝连接处,向周围蔓延。二.病原物(Pathogen)

病原无性态为BotrytiscinereaPers.,属无性孢子类葡萄孢属灰葡萄孢霉;有性态为Sclerotiniafuckeliana(deBary)Whetzel,属子囊菌门核盘菌属富氏核盘菌。病菌菌丝适宜温度为18~23℃;分生孢子及菌核形成的温度以15~20℃为适;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3~23℃;分生孢子的耐旱能力较强,,一般在水中最易萌发,相对湿度低于95%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三、病害循环21342四.发病因素1.气象因素

病菌喜低温、高湿、弱光条件。冬春温室和大棚内低温、高湿、光照不足、湿度较大

,发病重。2.栽培管理

重茬地、土壤粘重、植株密度过大,绑架不及时,用药不当,氮肥过多或不足,管理粗放,灌水过多过勤,保护地湿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易使病害加重或流行。五.防治方法1.清除病残体

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病枝,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处理苗床药剂消毒。3.生态防治

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减轻病害发生。

4.加强管理

轮作;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和滴灌栽培;搞好放风排湿,病田适当控制灌水;增施磷钾肥;及时摘去植株下部老叶,增强通风透光。5.化学防治

药剂有啶酰菌胺、嘧霉胺、异菌脲、唑醚·氟酰胺、腐霉利、啶酰·嘧菌酯等。3.4茄科蔬菜晚疫病一.症状

晚疫病可危害植株幼苗、叶片、茎秆和果实(马铃薯薯块)等各个器官部位。受害部位和病情严重度不同,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1.番茄晚疫病

幼苗受害,茎部变细并呈深褐色腐烂,秧苗萎蔫或倒折。

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呈“V”字形或半圆形,病斑扩展迅速,很快延至半叶或全叶,湿度大时,病健交界处接续生出一圈圈白色轮状霉层,称为“霉轮”。茎秆受害,病斑条状、黑褐色,形成“黑秆”,边缘不甚清晰,湿度大时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严重时表皮腐烂,植株易从病部腐烂处弯折。果实染病,病斑油渍状暗绿色,后期变为棕褐色、云纹状、不规则大斑,边缘不清晰、质地较硬,湿度大时,病斑边缘长出少量的白霉,病果通常初期不易腐烂。2.马铃薯晚疫病

叶部病斑也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水渍状褪绿斑,后逐渐扩大,可扩及半叶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湿度大时,病部边缘长出一圈白霉;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成褐色。

薯块受害,初为褐色或稍带紫色的小斑,逐渐扩大呈稍凹陷的大斑。病斑可由表皮延展深入内部薯肉,变红褐色。土壤粘重或湿度大时,易受杂菌侵染腐生,致使薯块腐烂。二.病原物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属卵菌门疫霉属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最适温度18~22℃,病菌在相对湿度97%以上时易于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最适温度10~13℃;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均需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

三、病害循环番茄晚疫病病害循环154342四.发病因素1.气象因素

低温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2.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植株过密,郁闭闷湿,导致小气候湿度增加,易诱发此病。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土壤缺肥营养不良,生长衰弱,植株的抗性降低,易感病。3.寄主抗病性

一般匍匐型、叶片平滑的品种较株型挺直、叶片有茸毛的品种感病。

五.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耕作管理选用无病田留种;搞好田间栽培;合理密植;合理灌水;实行轮作。3.化学防治唑醚·代森联、丙森锌、霜脲·锰锌、氟菌·霜霉威、氟菌·氰霜唑、寡雄腐霉菌等。3.5茄科蔬菜早疫病一.症状(Symptom)

早疫病可侵害叶片、茎秆和果实等地上各器官部位,在不同寄主上症状特点略有差异。1.番茄早疫病

叶片被害,初呈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达1~2cm的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具明显的同心轮纹,有的边缘可见黄色晕圈。茎部病斑多数在分枝处发生,灰褐色,椭圆形,稍凹陷,也具同心轮纹,发病严重时病枝断折。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缝之处,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潮湿条件下,病部位长出黑色霉状物。2.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主要危害叶片,多发生在老叶上,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明显的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叶片变黄、干枯脱落。番茄早疫病二.病原物

病原为Alternariasolani(EllisetMart)JonesetGrout.,属无性孢子类链格孢属茄链格孢菌。茄链格孢菌分生孢子三、病害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落至土壤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于种皮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的病菌以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气孔、伤口、或从表皮直接侵入寄主。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可多次进行再侵染。四.发病因素1.气象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象因素有利于发病。2.栽培管理

露地栽培重茬地,地势低洼,排灌不良,栽植过密,贪青徒长,通风不良发病较重。

3.寄主抗病性

品种间抗病性均有很大差异。五.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番茄中蔬4、5号

2.选用无病种子

2.加强栽培管理轮作;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好田园卫生

。4.化学防治肟菌·戊唑醇、氟菌·肟菌酯、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丙森锌、异菌脲、代森锌等。4葫芦科蔬菜病害瓜类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瓜类白粉病瓜类炭疽病4.1瓜类枯萎病

一、症状幼苗受害,造成出土前的苗腐和出苗后的猝倒。成株期发病:植株萎蔫、枯死;病株茎蔓基部稍缢缩,表皮多纵裂,节部及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病部溢出琥珀色胶质物(流胶),病株根部褐色腐烂,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潮湿时,茎蔓病部表面常产生白色至粉白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黄瓜枯萎病黄瓜枯萎病

二、病原物病原为FusariumoxysporumSchl.,属无性孢子类群镰孢菌属尖镰孢菌。我国危害瓜类的主要有4个专化型:1.黄瓜专化型(F.oxysporumf.sp.cucumerinumOwen):

主要侵染黄瓜、也可侵染西瓜、冬瓜、节瓜、南瓜、西葫芦、金瓜等人工接种有较强致病力。

2.西瓜专化型

F.oxysporumf.sp.niverum(E.F.smith)SnyderetHansen主要侵染西瓜、甜瓜,很少侵染黄瓜。

3.甜瓜专化型

F.oxysporumf.sp.melonis(Leachetcurrence)SnyderetHansen:对甜瓜致病性强,对黄瓜致病性弱,对西瓜、冬瓜、丝瓜、南瓜无致病性。4.丝瓜专化型

F.oxysporumf.sp.luffae(kawai)SuzukietKawai:主要侵染丝瓜、甜瓜。

三、病害循环1234瓜类枯萎病病害循环(薛春生绘)1.厚垣孢子、分子孢子2.根部侵入3.发病植株4.受害维管束四、发病因素1.耕作制度

连作,发病重。2.土壤条件土壤温、湿度以及pH对枯萎病的发生均有较大影响。3.栽培管理措施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整地不平、土壤贫瘠、偏施氮肥、灌溉频繁、水量过大、平畦种植、土壤偏酸、陈种育苗以及弱苗移栽等均不利于根系发育,削弱植株抗性,加重发病。4.品种抗性瓜类作物中,南瓜高抗枯萎病。在黄瓜和西瓜品种中,目前尚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的品种,但抗病性差异很明显。五、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有津杂2号、津杂4号、津研2号。2.种子、土壤消毒种子药剂处理;土壤消毒;高温处理。3.嫁接防病

4.栽培措施

起垄种植;合理施肥;科学灌水。5.化学防治噁霉灵、申嗪霉素、多抗霉素、噻菌铜、五硝·多菌灵、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4.2黄瓜霜霉病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卷须和梗。初期叶上产生水渍状淡绿色斑点,逐渐扩展,因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病斑,颜色由淡绿转为黄色,最后成淡褐色焦枯状。潮湿时叶背产生灰色至灰黑色霉层(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

二.病原物

病原为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tCurt.)Rostov.,属卵菌门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三.病害循环

黄瓜霜霉病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1.气象因素高湿是发病前提。

2.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田间排水不良,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土壤板结,施肥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性下降等,均可加重发病。

3.叶片生理成熟的中、下层叶片发病较重。4.品种抗性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抗病性差。五.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津春4号、津春5号。2.生态防治

科学控制棚室温湿度。3.加强栽培管理滴灌、渗灌、膜下暗灌;适当推迟育苗时间;摘除下部老叶;合理追肥。3.药剂防治:锰锌·氟吗啉、霜霉威盐酸盐、霜脲·锰锌、烯酰吗啉、唑醚·代森联、喹啉铜、甲霜·锰锌等。4.3瓜类白粉病

一、症状瓜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侵染叶柄或茎蔓。发病初期,叶片正、反两面均可产生圆形的白色粉斑。叶片变黄枯、发脆,组织变褐、干枯,严重时叶片枯萎,但一般不落叶。后期病斑上长出成堆或散生的、黄褐色转黑色的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叶柄、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但粉斑较小,粉状物也较少。黄瓜白粉病二、病原物

瓜类单囊壳菌Sphaerothecacucurbitae(Jacz.)Z.Y.Zhao。

葫芦科白粉菌ErysiphecucurbitacearumZhengetChen,均属于子囊菌门,前者为单囊壳属,后者为白粉菌属。

白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类型1.二孢白粉菌2.禾白粉菌3.蓼白粉菌4.榛球针壳

5.硬球针壳6.旋生球针壳7.内丝白粉菌属三、病害循环闭囊壳在病株残体越冬子囊孢子

病株分生孢子再侵染病株四、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

高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展。但湿度过高也不利于发病。高温干旱条件下,病情也受到抑制。温室、塑料大棚内早春温度高,通风不良、湿度高,光照不足,非常适合白粉病的发生,通常比露地黄瓜发病早而严重。2.品种抗病性

冬瓜和西瓜发病较轻,丝瓜抗病性较强。3.栽培管理

管理粗放、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易造成植株徒长,通风不良,湿度增大,有利于发病。五、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抗黄瓜霜霉病的黄瓜品种均较抗白粉。2.棚室熏蒸白粉菌对硫制剂敏感。3.改进栽培管理切忌过密;基肥中要增施磷、钾肥;注意田间排水与通风透光。4.化学防治

药剂主要有:氟菌唑、戊唑醇、苯甲·氟酰胺、唑醚·啶酰菌、肟菌·戊唑醇、氟吡菌酰胺、氟菌唑等。4.4瓜类炭疽病一.症状主要危害植株叶片,茎蔓和瓜果也可受害。叶片染病,初为水渍状圆形及不规则形病斑,很快干枯成黑色,外围有紫黑色晕圈,有时出现同心轮纹。干燥时,病斑容易破碎、穿孔、干枯。潮湿条件下,叶片正面病斑上长出粉红色小点,后变为黑色。蔓茎和叶柄受害,病斑长圆形、微凹陷,先呈黄褐色水渍状,后变为黑褐色。

果实发病,初现暗绿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凹陷病斑,凹陷处常龟裂,果实歪曲、开裂。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粘状物。

瓜类炭疽病病叶和病蔓二.病原物

有性态:子囊菌门小丛壳属

;无性态:无性孢子类炭疽菌属葫芦科炭疽菌。瓜类炭疽菌1.分生孢子盘2.分生孢子种子表面、病残体越冬分生孢子再侵染分生孢子病株病株菌丝体、分生孢子雨水、人畜活动传播三.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

1.品种抗病性

果实的抗病性随着其成熟度的提高而逐步降低,所以贮藏运输期间病害也严重。

2.气象因素温湿度对病害流行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湿度是发病的主导因素。3.栽培措施连作田以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栽植过密的田块发病较重。

五.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3.加强栽培管理

1)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2)发病初期注意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蔓、病叶和病果,以减少菌源。4.化学防治

肟菌·戊唑醇、唑醚·代森联、氟菌·肟菌酯、甲硫·福美双、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等。5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茎腐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穗腐病5.1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分布于世界气候相对较凉爽的地区,近年来由于病菌新小种的出现及某些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大斑病又在全国玉米生产区重新抬头。

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玉米南方叶枯病。由于感病自交系的引进及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使小斑病成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病害。1.玉米大斑病(Northernleafblightofmaize)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萎蔫斑:发病初期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褪绿斑:发病初期为小斑点,以后沿叶脉延长并扩大呈长梭形。后期病斑中央出现褐色坏死部,周围有较宽的褪绿晕圈,在坏死部位很少产生霉状物。一.症状(Symptom)2.玉米小斑病(Southernleafblightofmaize)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甚至籽粒。类型: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黄褐色,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的深色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前两种为感病类型,后一种为抗病类型。

玉米小斑病叶鞘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较大,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紫色或不明显。二.病原物(Pathogen)玉米大斑病:

有性态:

Setosphaeriaturcica(Luttrell)LeonardetSuggs,属子囊菌门球腔菌属大斑刚毛球腔菌无性态:

Ex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etSuggs,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图5-3玉米大斑病菌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玉米小斑病无性态:

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Shoem

属玉蜀黍平脐蠕孢菌

;有性态:

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

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异旋孢腔菌

.图5-4玉米小斑病菌1.子囊壳2.分生孢子梗3.分生孢子4.子囊及子囊孢子1234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

玉米小斑病病害循环1.分生孢子2.被侵染植株3.分生孢子在寄主组织上萌发产生芽管4.芽管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叶片5.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6.分生孢子释放再侵染7.在叶部表现症状

8.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23812345678

四、发病因素1.品种抗性玉米大斑病

抗病性:数量抗病性、褪绿斑抗病性、褪绿点抗病性、无病斑抗病性玉米小斑病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多数表现水平抗性,也有部分材料表现为垂直抗性,即褪绿斑抗性,抗性由单基因控制。同一品种的植株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叶位叶片有抗性差异。2.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时晴时雨是大小斑病最适合的发病条件。3.栽培条件玉米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追肥病轻,不追肥病重;间作套种的玉米比单作的发病轻,远离村边和秸秆垛病轻;晚播比早播病重;育苗移栽玉米,比同期直播玉米病轻;密植玉米比稀植玉米病重。五、防治方法1.选种抗、耐病品种

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定期轮换,防止强毒力小种出现。

2.改进栽培技术,减少菌源适期早播;育苗移栽;增施基肥;合理间作;搞好田间卫生

3.药剂防治唑醚·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唑醚·戊唑醇,丙环·嘧菌酯,代森铵等。玉米茎腐病玉米纹枯病症状特点中后期症状较明显,根茎内部腐烂坏死;叶片青枯、黄枯;果穗下垂,籽粒松瘪。可危害茎,叶,穗部,初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后椭圆或不规则纹状斑→大斑.病部产生许多黑褐色菌核.病原物及病害循环镰刀菌有Fusariumgraminearum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Sheldon腐霉菌有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等。病菌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根部侵入.RhizoctoniasolaniKühn.茄丝核菌。以病残体在田间或粪肥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通过表皮、气孔和自然孔口侵入.特性病害5.2

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玉米茎腐病病根病原菌分生孢子玉米茎腐病病根玉米茎基腐田间危害状叶片似水烫或霜打状(急性青枯)玉米纹枯病田间为害状最初多由近地面的叶鞘发病,由下而上逐步发展。发病叶片发病叶鞘玉米纹枯病玉米纹枯病病菌菌核菌核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褐色防治方法1.选种抗、耐病品种

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定期轮换,防止强毒力小种出现。

2.改进栽培技术,减少菌源合理轮作;搞好田间卫生。

3.药剂防治玉米茎腐病: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福美双)

玉米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醇,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5.3玉米穗腐病由镰孢菌(Fusariumspp.)引起的玉米穗腐病(Maizeearrot)是世界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近年来在西南地区发生呈上升趋势,该病不仅会造成果穗腐烂而导致产量直接损失,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同时还会产生多种毒素,危害人畜健康。1病原病原菌类群主要有镰孢菌(Fuasurimspp.),青霉菌(Penicillum),木霉菌(Trichoderma),曲霉菌(Aspergillus),蠕孢菌(Drecheslera)等。已鉴定出40余种真菌为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致病镰孢菌分别为胶孢镰孢菌、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刀菌2症状该病以生长中后期发病严重。一般由果穗顶端向穗基部蔓延,严重时可导致整个果穗腐烂,籽粒间有粉红色或白色絮状菌丝体,其上密生粉红色或白色粉状物,形成霉层。后期严重时籽粒全部变色腐烂,通常苞叶多被密集的菌丝贯穿,粘连在果穗上不易剥离,并在病部产生黑色子囊壳。玉米穗腐病玉米螟为害后的穗腐病3发病规律玉米穗腐病是一种气传性病害。病原经花丝或籽粒的伤口侵入玉米穗部,进行侵染引起玉米穗腐病。穗腐病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子囊孢子或菌丝体散落在土壤中、植株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成为翌年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源。病原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可进行侵染发病。玉米吐丝期,低温多雨潮湿环境有利于该病害的流行。4防治措施1利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3药剂防治

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6烟草病害烟草黑胫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青枯病烟草病毒病6.1烟草黑胫病目前,除黑龙江省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其中安徽、山东、河南、云南、贵州和福建等省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一般发病率为5%~12%,重病区或重病田块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在多雨年份,发病后病情扩展蔓延迅速,往往在1~2周内可导致植株死亡,甚致整田毁灭,造成绝收。1、病害症状(1)幼苗症状:在近土表的茎基部出现暗褐色至黑色的病斑或底叶受到侵染,再沿叶柄扩展到茎上,常引起“猝倒”症状。1、病害症状(1)幼苗症状烟草黑胫病的病苗与烟草猝倒病的区别

烟草黑胫病:病苗的部分或全部根系受侵染腐烂变黑;烟草猝倒病:在发病前、中期,根系较少受到侵染。有明显的白色菌丝体。烟草黑胫病烟草猝倒病1、病害症状(2)旺长期症状

叶片突然萎蔫下垂,几天后叶片变黄枯萎。病害早期,部分侧根变黑腐烂死亡,但一般在茎上无病斑或症状不明显。1、病害症状(3)成株期症状

茎基部出现黑色凹陷的病斑;下部个别叶片凋萎,中午更明显;几天后叶片变黄枯萎。1、病害症状(3)成株期症状

茎斑迅速向上和横向扩展;叶片自下而上变黄凋萎,悬挂在茎上(穿大褂);随着病害的发展、大部或全部根系和茎基部变黑腐烂,引起整株死亡。1、病害症状(3)成株期症状

纵剖病茎,可以看到髓部的褐色碟片;碟片之间有稀疏的白色菌丝。1、病害症状(4)叶部症状

多雨,形成圆形大病斑,直径可达5cm以上,是任何其它叶斑病的病斑都不可比拟的;病斑初为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中心淡黄褐色坏死,边缘有淡黄绿色带围绕;常有水渍状淡绿相间的轮纹。

1、病害症状(5)“腰烂”症状

抹芽或采收造成的伤口,导致茎的中部受侵染;或叶斑沿主脉扩展到茎上引起茎部发病形成茎斑;病斑同时向上、下及横向扩展,严重时常引起腰折。2、病原菌孢子囊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nicotianae)

厚垣孢子游动孢子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变种12345671.孢子囊2.孢子囊和游动孢子3.游动孢子萌发过程4.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5.厚垣孢子6.菌丝体7.雄器、藏卵器和卵孢子3、病害的侵染循环134526烟草黑胫病病害循环1.菌丝、厚垣孢子病残体中越冬2.厚垣孢子萌发3.茎基部伤口或直接侵入4.病茎、叶等5.孢子囊或游动孢子6.游动孢子再侵染3、病害的侵染循环(1)病原菌越冬场所(以休眠菌丝体和厚垣孢子越冬)病株残体土壤粪肥3、病害的侵染循环(2)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

旱地中一般可以存活3年以上;而在烟稻轮作的烟田中,一般情况下存活不超过1年。3、病害的侵染循环

(3)田间病原菌来源

主要是病土;流经病田的灌溉水或雨水;被病菌污染的土杂肥;带病烟苗;个别苗床被带病菌的土杂肥及灌溉水等污染。3、病害的侵染循环

(4)田间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通过灌溉水传播到烟根和茎基部;通过风雨传播到临近烟株,或飞溅到叶片上;人、畜、农具等接触潮湿病土,沾染并传播病菌;

如果调运带菌烟苗则可远距离传播。

3、病害的侵染循环(5)田间病原菌的重复侵染

田间再侵染主要是游动孢子;其次是孢子囊。游动孢子孢子囊4、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1)降雨和土壤湿度多雨高湿有利病害发生:有利于黑胫病菌多产生孢子囊;有利于黑胫病菌的传播;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降低烟株抗病性。

影响病害年份之间流行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年份之间温度波动较小,而降雨量波动较大。6、7月份降雨后,保持相对湿度80%以上持续3-5d,田间就出现一次发病高峰。4、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2)温度温度影响病害发生的早晚;初发期与旬均温19-21℃相吻合,平均气温低于20℃时,黑胫病很少发生。温度影响病害发展的速度;高于25℃时病害发展最快。地膜栽培提早发病(10天左右)。4、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3)栽培制度

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水旱轮作一年有效;旱地轮作三年有效;实践新的科学栽培制度。生物多样性技术5、防治方法(1)以生物多样性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法(2)选择抗病品种需要对现有品种做抗性评价需要对后备品种做抗性评价利用强致病力菌株做鉴定(3)培育健康无病烟苗5、防治方法

(4)轮作不同轮栽作物其防病效果有较大差异

Dukes发现(1969年、1997年):烟草3年连作发病率接近100%;与花生轮作2年,发病率为15%;与黑麦轮作2年,发病率为20%,黑麦轮作3年发病率低于25%;与玉米轮作2年,发病率为70%,玉米轮作3年发病率为49%;烟稻轮作1年,其防病效果高于旱地轮作2-3年。

(5)清除病残体通过铲除病残体,降低病原菌群体密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作处理,不得随手乱扔。

收烟后,越早拔除烟杆,效果越明显。(6)栽培防治措施高垄宽行栽培;平衡施肥;施用无病残体的农家肥;保持灌溉水不被病菌污染;5、防治方法(7)化学药剂防治药剂选择甲霜·锰锌,烯酰吗啉,寡雄腐霉菌,霜霉威盐酸盐,三乙磷酸铝,噁霜·锰锌,甲霜·霜霉威等。5、防治方法(7)化学药剂防治

施药的时间

移栽后3-6周,温度20℃左右初见病株5、防治方法3、病害的侵染循环(1)病原菌越冬场所青枯病原细菌:病株残体土壤粪肥3、病害的侵染循环(2)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

旱作土壤中一般可存活至十数年以上;而在烟稻轮作的烟田中,一般情况下存活不超过1年。4、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1)降雨和土壤湿度

在病害始发后,湿度明显上升为左右病害流行速度和为害程度的主导因子

有利于青枯病菌的传播;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降低烟株抗病性。

暴风雨或久旱后遇暴风雨或时雨时晴的闷热天气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是影响病害年份之间流行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年份之间温度波动较小,而降雨量波动较大。4、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2)温度

温度影响病害发生的早晚;当日均温稳定在22℃以上时,烟株根系层的土壤达充分湿润后(连续降雨量达5mm),病菌即可侵入为害。温度影响病害发展的速度;最适发病温度是34℃

。5、防治方法(1)以生物多样性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法(2)选择抗病品种

需要对现有品种做抗性评价需要对后备品种做抗性评价利用强致病力菌株做鉴定(3)培育健康无病烟苗

(4)轮作

不同轮栽作物其防病效果有较大差异;水田栽烟可实行“稻一稻一烟”的隔年轮作制;旱地烟的轮作间隔年限至少要在3年以上;轮作作物:甘薯、豇豆、绿豆、大豆等;勿与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芝麻及姜类等作物轮作。轮作必须实行较大面积连片的种植;

流水是青枯病菌最重要的传媒。很多杂草是青枯菌的寄生植物,非洲有的地方休耕30年或40年的土地上仍发病严重。

(5)清除病残体

清除田间病株烟田潮湿,日平均温稳定在20℃以上,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并撒施少许石灰作病穴消毒。

通过铲除病残体,降低病原菌群体密度;收烟后,越早拔除烟杆,效果越明显。

病田消毒通常可用石灰消毒法,即每公顷撒施石灰750-1050kg后进行耙沤(作用有限)。

5、防治方法(6)化学药剂防治

药剂选择目前对青枯病尚缺乏特效药剂噻菌铜,噻唑锌,中生菌素,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5、防治方法(7)化学药剂防治施药的时间

发病较重的田块:移栽时结合淋定根水施一次;始病期施一次;根据病情10-15d后再施1-2次。

施药方式向茎基部及其土表浇灌5、防治方法6.2烟草赤星病

赤星病是我国烟草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一般烟田发病率为5%-10%,重病田达10%-20%,严重发病田块可达50%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烟草上后期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叶部病害

1.症状发病时期:下部叶开始成熟时。发病部位。叶片,花梗、蒴果、茎部均可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以后形成近圆形、黄褐色至褐色的病斑。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内有同心轮纹。气候潮湿时病斑中心产生深褐色或黑色霉层,气候干燥时易破裂。田间症状2.病原寄主范围较广,除烟草外,还可侵染棉花、花生、大豆、番茄、桃、李、小麦等多种植物,引起斑点、根腐病等症状。如赤星病菌可使番茄产生茎癌肿病及果实黑霉病;使一些蔬菜、水果如柿子、梨产生黑点病等。还可使大戟属植物及棉花产生叶斑病,辣椒产生腐烂病,马铃薯产生叶斑及块茎黑腐病。烟草赤星病菌分生孢子在其梗上成链状,接近梗的分生孢子较大,倒棒锤形至手榴弹形,有横隔2-7个,纵隔1-4个,咀孢长短不一。培养病菌分生孢子的大小因菌龄不同而有差异。-病原菌生理特点

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10℃可萌发,保湿5小时萌发率48%,保湿12小时萌发率达95%,在20-30℃保湿5小时萌发率达95%以上。病斑在10℃高湿度下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温度升高,产孢量增加,20-30℃产孢量最多。

3.病害循环12345烟草赤星病病害循环1.以菌丝在病残体和粪肥上越冬2.分生孢子3.侵染田间烟株4.病斑5.分生孢子再侵染流行因子温度:与7月中旬气温呈正相关,与9月上旬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湿度:与8月下旬和9月上旬呈显著正相关日照:与8月下旬呈负相关降雨:与8月中旬和9月上旬呈显著正相关蒸发量:与7中旬蒸发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