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复活(节选)》课课练(含解析)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复活(节选)》课课练(含解析)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复活(节选)》课课练(含解析)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复活(节选)》课课练(含解析)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复活(节选)》课课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复活(节选)》课课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名著阅读1.下列各项对名著《复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出现在法庭审判席上,揭开了一直遮住聂赫留朵夫眼睛的那块可怕的“幕布”,他看到自己灵魂的肮脏,决心冲破束缚精神的虚伪罗网。B.最初在探监人员中认出聂赫留朵夫时,玛丝洛娃没有破口大骂,而是露出媚笑,盘算着这样从他身上捞几个钱,说明她的精神已经完全堕落。C.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当中去后,结交了一批“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的新朋友,也结识了正直善良的西蒙松。D.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一个真实而缓慢的过程,由否定自我开始,进而否定整个贵族阶层,在他内心的多次冲突中,他的精神复活了。2.以下关于名著《复活》相关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A.《复活》的作者是俄国的托尔斯泰,他的中期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B.陪审席上的聂赫留朵夫有了忏悔之意,为玛斯洛娃奔走上诉冤情,并决心要与玛斯洛娃结婚,她接受了求婚。C.玛斯洛娃在索菲亚姐妹家时被唤作“卡秋莎”,到妓院工作后叫“柳包芙”。D.玛斯洛娃的命运堪忧,因为法庭上的庭长一心想着与情人约会,而迟到的法官马特维用迷信方式占卜病情,心思不在案情上,副检察官急功近利,不惜让无辜者蒙冤。3.以下关于《复活》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斯洛娃是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3岁时被索菲亚姊妹收养。B.聂赫留朵夫读大学时到姑妈家诱奸了玛斯洛娃,并留给玛斯洛娃100卢布。C.卡尔津金、包奇科娃嫁祸玛斯洛娃谋杀商人,关押监狱6个月后,玛斯洛娃的审讯结果是流放到西伯利亚。D.聂赫留朵夫痛恨社会及自己周围的诸种罪恶,但看不到改造社会积极有效的方法。他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仅致力于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行善。评卷人得分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玛丝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镇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囚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根据起诉书上的说法,这个孩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孩子和他的同伙就立刻认罪,于是双双关进了监牢。这个孩子的伙伴是钳工,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孩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总是有气无力地回答几个字:“是,老爷,”或者“我不知道,老爷,”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尽管他表现出士兵的愚鲁和死板,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孩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孩子的情形。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产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法庭上问他承认不承认那些粗地毯是他的,他很不高兴地承认说是他的。可是等到副检察官开始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他就冒火了,回答说:“滚他娘的吧,这些粗地毯。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反而情愿倒贴一张红票子,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我有疝气病,还有风湿病。”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和开导一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大家就又去抽烟,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升堂!”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拔出来的军刀吓唬犯人,同时竭力不让自己打盹。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原本由他父亲送到一个卷烟厂里去做学徒,在那里过了五年。今年厂主和工人们发生纠纷以后,他被厂主辞退,始终没有找到工作。他在小饭铺里碰见那个跟他一样的钳工,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凡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他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孩子,就得努力消除造成这种不幸的人的条件才对。”“可我们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把他关进监牢里,使他处在十分闲散的条件下,或者要他从事于对健康极其有害而且无意义的劳动,让他交结那些跟他同样软弱而且在生活里迷失方向的人,然后由国库出钱把他同最腐败的人混杂在一起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去。”“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自从他像个小野兽似的在城里住下,过学徒的生活,剃光了头发为以免生虱子,而且给师傅们跑街买东西的时候起,有心怜悯他的人却始终一个也没出现过。刚好相反,自从他在城里住下以后,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抑无非是‘谁会骗人,谁会喝酒,谁会骂人,谁会打架,谁会放荡’之类的话。”“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戕害了他的身心,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像在梦中那样,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钻进人家的一个堆房,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却要惩罚这个孩子。”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为什么别人也没有看出来。(节选自《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出版,有删节)文本二: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并进而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本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它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节选自《小说与重复》,有删节,作者:J·希利斯·米勒)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比喻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孩子的形象。B.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虽然是他们随手拿走的粗地毯,但确实构成了犯罪。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则突出了惩罚的不合理。C.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内容,一方面让读者明白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也为聂赫留朵夫情感上复活做铺垫,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D.小说描述那个孩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孩子不是“危险人物”外,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孩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太普遍了。5.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谓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检察官们审讯这个孩子、玛丝洛娃等的刑事案件是依照法律办案的。B.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文本一中对孩子和聂赫留朵夫都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C.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D.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同样的人称和视角。6.鲜明的对比往往具有讽刺意味,这也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7.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或相似)”,请结合文本二,分别从语言、人物、情节等角度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评卷人得分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我一定尽力去办。”接着是一阵沉默。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我想请求……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话好像都已说了……”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的媚笑,是其风尘女好卖笑求财、灵魂堕落的表现,这种笑,能刺激读者联想到她的不幸经历,引起读者的思考。B.聂赫留朵夫之所以窘态毕露,是因为他原本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任何牵连,现在玛丝洛娃直言要钱,令他意想不到。C.玛丝洛娃“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顺从”表明她程式般履行监狱管理人员要求的行为,已经习惯了监狱生活。D.聂赫留朵夫所感觉到的玛丝洛娃身上的“同他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指的是玛丝洛娃所表现的对人的冷漠、鄙夷不屑的态度。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吊在自己脖子上的石头”和“不稳定的天平”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此时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意义的思考。B.“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这些描写,意在表现玛丝洛娃防备副典狱长十分有经验。C.作者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深入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写,有利于展示他心灵发展嬗变的“复活”过程。10.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轨迹?11.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探望有一种冷淡。请分析这种“冷淡”的由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列夫•托尔斯泰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我一定尽力去办。”接着是一阵沉默。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话好像都已说了……”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有删改)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是因为他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现在玛丝洛娃直言要钱,令他尴尬。B.面对此时来请求赎罪的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并没有丝毫的往日情意,只是把他当作可以利用的人。C.小说存在两个聂赫留朵夫,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兽性的,最终非道德战胜了道德,走向了“复活”。D.离别时,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对他来说比妹妹还亲,是想撇清两者的关系,生怕谈及爱情和婚姻。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玛丝洛娃这个人物作了生动细腻的刻画,主要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特别是多次描写了她的笑。B.小说多次写到副典狱长,他“踱步”“转身”“对着他们”“走到跟前”贯穿在两位主人公的活动中,丰富了他们的形象。C.小说通过细节描写聂赫留朵夫呼唤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说明聂赫留朵夫嫌恶她,不再尊重她。D.作者刻画人物,擅长深入人物内心,抓住瞬间的思想感情变化,相对于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更关注的是心理过程本身。14.选文中聂赫留朵夫探监的情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15.作者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请从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三个角度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特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如今这种心情已一去不返,代替它的是最近一次会面后产生的恐惧。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就该这样。”“为什么就该这样?”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他们会撤销原判的。”“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又沉默了。“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玛丝洛娃在同聂赫留朵夫见面以后,回到臭气熏天的牢房里,脱下囚袍,坐到铺上,两手支住膝盖。牢房里只有几个人,道口工拿着一只袜子,一面手指灵敏地不断编织着,一面走到玛丝洛娃跟前。“嗯,怎么样,见到了?”她们问。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坐在高高的铺上,晃动着两条够不到地的腿。“你哭什么呀?”道口工说。“千万别灰心。哎,卡秋莎!说吧!”她两手敏捷地编织着说。玛丝洛娃没有回答。“怎么,是不是他变卦了,不想同你结婚了?”柯拉勃列娃问。“不,他没有变卦,是我不愿意,”玛丝洛娃说,“我就这样对他说了。”“瞧你这个傻瓜!”柯拉勃列娃声音沙哑地说。“他说:‘不论你被发送到哪里,我都跟你到哪里。’”玛丝洛娃说:“他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我可不求他。现在他上彼得堡奔走去了。那边的大臣全是他的亲戚,”她继续说,“不过我还是不需要他。”“这个当然!”柯拉勃列娃忽然同意说,一面理着她的袋子,显然在想别的事。“咱们来喝点酒怎么样?”“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草婴译,有删改)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狱长虽然准许聂赫留朵夫同玛丝洛娃会面,但态度不如上次热情,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来探望玛丝洛娃产生了不良后果,而且没有给他钱。B.玛丝洛娃宁可上吊也不接受聂赫留朵夫,并多次强调她说的是“实话”,这说明她还不能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C.聂赫留朵夫探望玛丝洛娃在心情上经历了第一次探望后的欢乐,到最近一次会面后的恐惧,再到这一次探看后的消除疑虑后崭新感觉的过程。D.柯拉勃列娃叫玛丝洛娃一起喝酒,玛丝洛娃说“我不喝了”,这在结构上照应前文,同时也说明玛丝洛娃已转变,表明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17.小说开头写“河”,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8.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眼睛,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评卷人得分四、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地美丽。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评卷人得分五、语言表达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美伊局势恶化,为了国际油价上涨可能带来的经济冲击,中国已大量紧急进口原油,②并加快缔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③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其中,从中东进口原油56%左右。④去年4月到10月,由于国际原油每桶价格超过美金50元以上,大陆成品油价曾两次调高,⑤从去年12月至今的大陆成品油价持续走高,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⑥一些石化企业产品也会随之波动,影响下游产业。⑦大陆航空公司部分航线的机票,也于昨天上涨。序号修改为:序号修改为:序号修改为:序号修改为:评卷人得分六、微写作23.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被认为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你是否认同这个评价?写一个200—300字的文段。1.【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人物、主题等的鉴赏能力。B.“说明她的精神已经完全堕落”错,她的精神并没有完全堕落。这从后面她面对聂赫留朵夫时不愿回忆过去的痛苦可出来。故选B。2.【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她接受了求婚”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时,玛斯洛娃没有答应他的求婚。C.“玛斯洛娃在索菲亚姐妹家时被唤作‘卡秋莎’”错。“卡秋莎”这个称呼一直都有,称呼不同,体现女主人公不同的状态,“喀秋莎”是代表纯真,“玛丝洛娃”是承受苦难后的沧桑悲苦。D.“副检察官急功近利,不惜让无辜者蒙冤”错。副检察官生活腐化、工作不负责任,没有阅读案卷就断案。故选A。3.【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D.“但仅致力于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行善”错误,聂赫留朵夫最后认清了社会现实各方面的黑暗。这一切使他的思想感情与贵族上流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最后他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跟自己的阶级决裂。故选D。【答案】4.B5.C6.①对比一: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繁琐。讽刺审讯的荒唐可笑。②对比二:两位证人都没有证明判孩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判“最重的惩罚”。讽刺检察官一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冷酷、残忍。③对比三: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④对比四:孩子弱小、无助、老实,但副检察官却认为犯人“狡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离的危险人物”。讽刺副检察官们的愚蠢、自大。

(任选3点,每点2分;对比之处及其效果各1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7.(一)语言:(1)开篇十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2)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嘴脸。(3)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件真相。(二)人物:玛丝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种不公现象的普遍性。(三)情节: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经历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判。(四)主题:玛丝洛娃命案、男孩偷盗案审讯对象相类,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深化了玛丝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虽然是他们随手拿走的粗地毯,但确实构成了犯罪”错误,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依照法律办案”错误。全文描述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了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的现实,强化了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嘴脸。B.“文本一中对孩子和聂赫留朵夫都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错误。聂赫留朵夫有详细心理描写,孩子没有。D.“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错误。作者叙述事件时运用了内心独白、对话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没有运用第一人称,而且运用的是“全知视角”。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比一:“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却极其繁琐,作者讽刺了这种审讯的荒唐可笑的行为。对比二:“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两位证人,一位可怜孩子,一位嫌案子麻烦,都没有证明判孩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要孩子受“最重的惩罚”,文章讽刺了检察官一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冷酷、残忍的丑恶嘴脸。对比三:“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几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文章讽刺了当时社会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的社会现实。对比四:“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孩子弱小、无助、老实,但副检察官们却认为犯人“狡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离的危险人物”,文章讽刺了副检察官们的愚蠢、自大的性格特点。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语言上的作用:(1)“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文章很多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2)“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文章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的嘴脸。(3)“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件的真相。人物上的作用:“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因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却要惩罚这个孩子”,马斯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在当时社会是普遍现象。情节上的作用:“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叙述,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主题上的作用:文章开篇写“(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马斯路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男孩偷盗案审讯,审讯对象相类,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深化了马斯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给人以警醒。【答案】8.B9.B10.有三次变化。①聂赫留朵夫起初用“您”称呼玛丝洛娃,是因为自己是来请求玛丝洛娃原谅的,而且两人之间也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②后来称呼“卡秋莎”“你”,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想得到玛丝洛娃的理解和宽恕,想在情感上拉近与玛丝洛娃的距离。③再次改为“您”,一方面是因为聂赫留朵夫忏悔和赎罪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和接受,让他感觉到与玛丝洛娃之间距离的遥远,有着难以消除的疏离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聂赫留朵夫不想让自己表现得太有失自己现在的身份。④这些称呼上的斟酌变化,反映出聂赫留朵夫尽管很想帮助玛丝洛娃,但内心还是有着犹豫和摇摆。11.①过往所受伤害大,不愿触及创伤。②对聂赫留朵夫缺乏信任,不相信像他这样的贵族会愧疚,会赎罪。③自己麻木,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已经失去了灵魂。④现实社会最底层的处境让她对生活、对社会感到厌恶、绝望。【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因为他原本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任何牵连”错。根据文中聂赫留朵夫愿意出钱请律师这件事来看,聂赫留朵夫并不是“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意在表现玛丝洛娃防备副典狱长十分有经验”说法错误。这些描写,意在表现玛丝洛娃的贪婪。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有三次人称的变化。由原文“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可知,聂赫留朵夫起初用“您”称呼玛丝洛娃,是因为自己是来请求玛丝洛娃原谅的,而且两人之间也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由原文“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可知,后来称呼“卡秋莎”“你”,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想得到玛丝洛娃的理解和宽恕,想在情感上拉近与玛丝洛娃的距离。由原文“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可知,最后改为“您”,一方面是因为聂赫留朵夫忏悔和赎罪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和接受,让他感觉到与玛丝洛娃之间距离的遥远,有着难以消除的疏离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聂赫留朵夫不想让自己表现得太有失自己现在的身份。人称上的变化,潜在的暗示了聂赫留朵夫尽管很想帮助玛丝洛娃,但内心还是有着犹豫和摇摆。让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内心“兽性的我”与“精神的我”展开激烈斗争,充分展示了他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可以看出他最终觉醒,“精神的我”战胜了魔鬼,真实而强大。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由原文“‘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可知,冷淡是因为过往所受伤害大,不愿触及创伤。由原文“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您的话真怪”“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可知,冷淡是因为对聂赫留朵夫缺乏信任,不相信像他这样的贵族会愧疚,会赎罪。由原文“我想请求……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可知,冷淡是因为自己麻木,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已经失去了灵魂。由原文“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话好像都已说了……”可知,冷淡的原因是现实社会最底层的处境让她对生活、对社会感到厌恶、绝望。【答案】12.B13.C14.①对聂赫留朵夫心存善念,努力自我救赎走向“复活”的肯定;对他作为贵族人性弱点的否定与批判。②对玛丝洛娃这样的女性遭受欺凌无法“自我复活”的怜悯与同情。③同时也是作者人性理想的自我寄托。15.①内心独白:从“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等内心独白,可以看出他内心发生了动摇,对要不要继续请求她的宽恕产生了犹豫。②对话:“我还有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那您就来吧。”“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等对话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已经下定决心唤醒玛丝洛娃,同时救赎自己,开始走向精神“复活”之路。③全知视角:与魔鬼的对话,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让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内心“兽性的我”与“精神的我”展开激烈斗争,充分展示了他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可以看出他最终觉醒,“精神的我”战胜了魔鬼,真实而强大。【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为他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理解错误。从下文聂赫留朵夫出钱给玛丝洛娃请律师的行为来看,聂赫留朵夫并非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是因为玛丝洛娃向他要钱的行为出乎自己的意料。C.“最终非道德战胜了道德”说法错误。应是“最终道德战胜了非道德”。D.“是想撇清两者的关系,生怕谈及爱情和婚姻”分析错误。这说明聂赫留朵夫从内心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开始由爱情向亲情转变,标志了他人性的复苏。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说明聂赫留朵夫嫌恶她,不再尊重她”说法错误。应是表明聂赫留朵夫想拉进和玛丝洛娃的距离。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在探监这一情节中,作者描写了聂赫留朵夫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感到内疚,他想解救陷入困境中的玛丝洛娃,他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决心救出玛丝洛娃并与之结婚。同时,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描写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挣扎,如“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是他作为贵族人性弱点的体现。所以,这一情节体现了作者对聂赫留朵夫心存善念,努力自我救赎走向“复活”的肯定;对他作为贵族人性弱点的否定与批判。其次,玛丝洛娃从一个善良纯洁的农村姑娘变成了妓女,又沦为了杀人犯,她遭受了各种的屈辱与欺凌,她曾有过“自我复活”的想法和行动,但都归于失败,作者对其寄予了高度的同情。所以这一段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玛丝洛娃这样的女性遭受欺凌无法“自我复活”的怜悯与同情。最后,作为俄国的贵族,聂赫留朵夫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借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作者也写出了自己身上的弱点,他希望玛丝洛娃“复活”,他也希望聂赫留朵夫身上的人性“复活”。所以,这一段也是作者人性理想的自我寄托。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运用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对于托尔斯泰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可以从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内心独白方面。在选段中,作者对聂赫留朵夫在玛丝洛娃向他要钱时有内心独白的描写。如“‘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拯救玛丝洛娃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从中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对要不要继续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产生了犹豫。而“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则有表明他最后又坚定信心,决心拯救玛丝洛娃。在对话方面。通过与玛丝洛娃的对话,聂赫留朵夫表现了对玛丝洛娃感情以及唤醒玛丝洛娃同时救赎自己的决心。如“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我还有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那您就来吧。”“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等对话,都表明聂赫留朵夫唤醒玛丝洛娃的决心从动摇到坚定的过程,他不仅要“复活”玛丝洛娃,也要救赎自己,让自己的精神也得到“复活”。在叙述特点上,这一段采用了全知视角。在描写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斗争时,作者将其与魔鬼的对话,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让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内心“兽性的我”与“精神的我”展开激烈斗争,充分展示了他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他也曾有过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但最后“精神的我”战胜了魔鬼,“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他最终觉醒,真实而强大。【答案】16.B17.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18.第①处,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第②处,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说明她还不能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错误,开始的时候,玛丝洛娃确实因过去受到的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非常排斥,但通过“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可见,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有了做出改变的心理。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是写河流的复杂多变。结合后文“人也是这样……”可知,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如今这种心情已一去不返,代替它的是最近一次会面后产生的恐惧。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①处,“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是在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她时,她已经得知聂赫留朵夫要把她调到医院去工作,还打算跟她结婚,虽然她道了歉,“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但是内心依然无法原谅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可怕的目光”“斜睨”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第②处,“她的眼睛在微笑”,当聂赫留朵夫对她没有犯罪表示相信,并努力为其奔走时,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