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导读课件_第1页
经典作品导读课件_第2页
经典作品导读课件_第3页
经典作品导读课件_第4页
经典作品导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作品导读绪论经典作品导读绪论1文学欣赏要件

文学的特征文学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创作主体——作家因素文学作品(核心)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与传播文学欣赏要件

文学的特征2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知人论世(客观)以意逆志(主观)注重史的线索,抓住文学演进的深层规律。注重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学好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知人论世(客观)3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代小说古代戏曲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诗词4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一)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一)

三古、七段的具5中国文学的分期(二)

五阶段划分法:

一、先秦两汉文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三、隋唐五代文学

四、宋辽金元文学

五、明清近代文学中国文学的分期(二)

五阶段划分法:6先秦文学经典作品导读先秦文学经典作品导读7先秦文学的形式神话传说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先秦文学的形式神话传说8先秦历史和文学原始社会及其文学奴隶社会及其文学战国时期的文学先秦历史和文学原始社会及其文学9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应用性与现实性独创性与典范性鲜明的地域特征

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应用性与现实性10第一章

原始歌谣和神话一、文学艺术的起源亚里斯多德等:模仿说康德、席勒等:游戏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心灵说巫术说鲁迅、游国恩:劳动说第一章

原始歌谣和神话11二、原始歌谣1、节奏性郭沫若《论节奏》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2、现实性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3、宗教性把歌谣当咒语使用4、综合性诗、乐、舞一体5、二言为主例《得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6、伪作较多例《击壤歌》二、原始歌谣1、节奏性12三、古代神话什么是神话

流传在原始人类口头上的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被称作“原始神话”或“古代神话”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产生的原因

低下的生产力造成人们的认识水平十分有限,前人无法理解和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另一方面,他们又急切地希望了解这一切并企图改变生活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三、古代神话什么是神话13古代神话的内容

1、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淮南子》),《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山海经》)

2、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如《女娲抟土造人》(《风俗通义》),《夸父逐日》、(《山海经》),《盘古开天》(《太平御览》引《三五历记》)3、反映战争的神话。《黄帝杀蚩尤》、(《山海经》),《共公与颛顼争帝》、(《淮南子》)

古代神话的内容14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1、神话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反映。2、神的形象多是人兽合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结果,往往也渗透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意识观念。3、艺术形象的创造往往采用幻想化、夸张化、理想化和集中化的艺术手法,具有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特征。4、情节一般都很简单,完整的故事不多,多是一些零散的片段式的叙述和描写。5、神话的思维方式具有神秘的互渗性、象征性、隐喻性、具体性和形象性。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1、神话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15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提供了文学创作素材上古神话表现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的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神话对后世的影响16神话集

1、《山海经》2、《淮南子》3、《列子》4、《楚辞》

《山海经校注》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神话》袁珂中华书局《神话研究》茅盾人民文学出版社《山海经全译》袁珂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袁珂上海辞书出版社《诸神的起源》何新三联书店

神话集17

第二章《诗经》第二章《诗经》18第一节

《诗经》概说第一节

《诗经》概说19一、《诗经》的基本情况

二、《诗经》来源和结集

三、《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四、《诗经》的分类

五、《诗经》的功用

六、《诗经》的流传一、《诗经》的基本情况

二、《诗经》来源和结集

三、《诗经》20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21《诗经》的形成《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诗经》的形成《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22《诗经》的来源与结集“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诗经》的来源与结集23采诗说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诗经》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而它包括的地域又很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诗经》这部书,我们认为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但这只是“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如此,如《国语》所谓“瞽献曲”之类。采诗说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24献诗说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献诗说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25删诗说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删诗的话是不可信的。《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不会在孔子出生以后。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更重要的反证是公元前五四四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刚刚八岁,显然是不可能删订《诗经》的。删诗说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26《诗经》的结集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诗经》的结集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27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其中的诗篇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诗三百》,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季札观乐。《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其中的28六篇“笙诗”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篇名均见于《仪礼·乡饮酒礼》和《仪礼·燕礼》,而其辞不存。《毛传》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朱熹《诗集传》认为这6篇皆“有声而无辞”。多数学者则同意《毛传》之说,以为本来有辞而亡逸了。六篇“笙诗”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小雅》中的《南陔》、《29《诗经》的分类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左·成公九年》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成正声。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诗经》的分类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30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160《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各地的土风歌谣。主要是各地民歌,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小雅74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大雅31颂周颂31《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商颂5鲁颂4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31“六诗”和“六义”关于《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师》中说“大(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见《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六诗”和“六义”关于《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32《诗经》的功用《诗》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诗》广泛运用于各诸侯国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层的人际交往多称引《诗》句来评论抒情。所引用的《诗》句,往往断章取义。《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孔子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汉儒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的功用《诗》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33《诗经》的流传自春秋以来,战乱频仍,作为乐章的《诗经》颇为淆乱。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了鲁国,开始他的著述工作,同时也整理过《诗经》的乐章,使“雅、颂各得其所”。他还利用诗来教育门弟子,并且强调诗的实际用途,这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是有作用的。正因为孔子与《诗经》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汉代人才把他附会成为《诗经》的最后删订者。《诗经》的流传自春秋以来,战乱频仍,作为乐章的《诗经》颇为淆34齐鲁韩毛四家《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亦即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齐鲁韩毛四家《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亦即四个学派35《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30卷,一般认为大毛公(毛亨)所作。毛亨,秦汉间人,生卒不详。相传其诗学传自荀卿,西汉初期开门授徒,所著《诗故训传》传之赵人毛苌(小毛公),为“毛诗学”的开创者。本书以解释字义为主,章句训诂,大抵采用先秦学者的意见,取自先秦群籍,渊源有自,是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在训诂体例方面,或统释全篇于首章,或统释全篇于末章,或明假借,或释虚词,或以今语通古语,或以今义通古义。在“赋、比、兴”三体之中,独标“兴”体,用以阐明诗篇的语言特点,帮助读者领会诗义。但往往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对一些诗篇的主旨有所歪曲。《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30卷,一般认为大毛公(毛亨)36《毛诗序》齐、鲁、韩、毛原均有序,但三家已亡,唯《毛诗序》传世,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者称“小序”;在首篇《关雎》“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今人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之作,卫宏可能是最后的集录、写定者。《诗序》中提出了“六义”、“正变”、“美刺”等说。《诗大序》对于诗与志、志与情的关系以及诗歌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小序》对《诗》作了不少穿凿附会的解释,但毕竟是先秦至汉代儒家诗说的总结,有些可与其他古籍相印证,确有依据,应当区别对待。《毛诗序》齐、鲁、韩、毛原均有序,但三家已亡,唯《毛诗序》传37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38《毛诗传笺》东汉郑玄(127~200)撰,简称《郑笺》,23卷。郑玄称其“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所谓“己意”,就是指以己意改易毛传的说法,或者依照三家诗的观点释诗。郑玄往往以《礼》注《诗》,在论《诗》的主旨方面,把《诗》当作圣贤垂教的经典,比附义理,作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与《毛传》大体上相同。在文字训诂方面,《毛传》、《郑笺》互有得失。《郑笺》除文字训诂外,偶然也有借题发挥、感伤时事之语。《郑笺》通行版本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十三经注疏》本。《毛诗传笺》东汉郑玄(127~200)撰,简称《郑笺》,239《毛诗正义》简称《孔疏》,40卷,唐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正义》汇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在唐代以后影响甚大。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元所刻为佳。《毛诗正义》简称《孔疏》,40卷,唐孔颖达(574~648)40南宋初年覆刻本毛诗正义南宋初年覆刻本毛诗正义41《诗集传》今本8卷,宋朱熹(1130~1200)撰。朱熹解诗多就诗篇本身探索本旨。文字音义方面,则杂采各家,以己意为取舍,不拘泥于训诂考证之学。故释义简洁,明白易晓,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其大意,常多新解,比较切近诗旨。《诗集传》因袭《诗序》之处仍不少,又常用“天理人欲”之说解释一些恋爱婚姻诗,把男女相悦之辞说成是“刺淫”或“淫奔”之辞,表现出道学家的谬见,不免歪曲诗旨。朱熹用吴棫“叶韵”说,往往改读求叶,来解释《诗》的用韵,也不符合古韵。朱熹以后,说《诗》者多宗之,元明以后科举取士也以《诗集传》为准,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行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诗集传》今本8卷,宋朱熹(1130~1200)撰。42《诗三家义集疏》

28卷。清王先谦(1842~1917)撰。本书收辑西汉以来齐、鲁、韩三家诗说,兼取后人疏解,折衷异同,加以考核说明。三家对于诗篇本事的说解,有些比毛诗近情理,但也不乏怪诞之论。王氏有时发挥己意,每有创获。三家与毛诗本同源而异流,此书对于三家解说诗旨与《毛诗》相同者或三家无说者,都注以“三家无异义”、“三家义未闻”,采取阙疑的处理办法。凡三家与《毛诗》章句、文字有异,则一一列出,对理解诗义颇有裨益。《诗三家义集疏》28卷。清王先谦(1842~1917)撰。43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44一、祭祀诗和民族史诗

二、劳动农事诗

三、燕飨

四、怨刺

五、战争徭役

六、婚姻爱情

一、祭祀诗和民族史诗

二、劳动农事诗

三、燕飨

四、怨刺

五45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46《诗经》的现实精神第一,《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这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内容产生了影响。第二,《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它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第三,在总体上,《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诗经》的现实精神第一,《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47句法结构和语言特色《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作为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这种形式在后来的辞赋、颂、赞、诔、箴、铭等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句法结构和语言特色《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48《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49《氓》写作背景《氓》产生于春秋初期,属于“卫风”。卫,是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地,早先建都于河南朝歌一带(今河南淇县境内),紧傍淇水,鲁闵公二年(公元660年),迁都至楚丘,离开了淇水。春秋初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统。男女婚姻恋爱比较自由,尤其是郑国、卫国一带风俗更是浪漫。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朱熹:“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盖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诗集传.卷四)这首诗是诗经中著名的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作者通过回顾自己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谴责了氓的卑劣人品,抒发了郁积在胸中的悲愤和悔恨。《氓》写作背景50层次结构剖析第一章:追述女主人公与氓的初恋和订婚第二章:叙写订婚后女主人公对氓的真诚相思和她等待嫁娶的急切心情第三章:由回忆往事折回眼前,抒发自己轻易嫁氓,终遭遗弃的悔恨第四章:又追想婚后的清贫生活及自己休弃回家时的凄楚情景,谴责氓始乱终弃、“二三其德”的恶劣行径第五章:进一步回忆自己结婚三年,日以继夜操劳家务却遭到氓的虐待、遗弃,回娘家后又被兄弟嘲笑,自悲不幸第六章:又由遥想少年时与氓的友情和氓在初恋时的誓约回返到被弃回家、孤身独处的现实,表示了与氓决裂的坚决态度。层次结构剖析51思想内容《氓》的作者是一个遭人遗弃的妇女,诗歌叙述的是一幕婚姻悲剧,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是当时广大下层妇女婚姻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共同命运。女主人公对氓的谴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艺术特色举要一、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氓:薄情寡义、虚伪凶狠的男性形象婚前:蚩蚩晏晏信誓旦旦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思想内容52女主人公: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痴情少女——忍辱负重的妻子——刚强决绝的弃妇二、独特的意识流结构三、对比手法的运用1、女主人公与氓的对比真诚——虚情假意忠贞不渝——朝秦暮楚、始乱终弃2、人物自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对比氓:以结婚为界,之前信誓旦旦,之后至于暴矣女主人公:以被休弃为界,之前单纯、天真、热情而又略带几分软弱;之后成熟、冷静、理智、坚强女主人公: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53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2、比:比喻。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四、其他表现手法1、押韵灵活多变2、叠字的运用3、叹词的运用4、呼告5、指代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54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55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首先成立

卜辞和铭文是最早的记事文字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

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首先成立

卜56史书的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本末体史书的体例编年体57

《尚书》与《春秋》

《尚书》与《春秋》58散文的萌芽:甲骨文卜辞

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郭沫若《卜辞通纂》记言叙事文之祖一、《尚书》(商周政治文件汇编;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1、《尚书》一书的基本情况《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统称《书》上古帝王之书《尚书.商书.盘庚》是我国最早初具散文形式的作品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2、《尚书》的文学价值二、《春秋》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2、《春秋》的思想倾向

3.《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经典作品导读ppt课件59

《左传》《左传》60一、《左传》的成书春秋三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左氏传》《左传》作者左丘明;非左丘明;西汉刘歆。《左传》内容《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的注本最通行的注本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左传补注》(清惠栋);《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洪亮吉);《春秋左传注》(今人杨伯峻)一、《左传》的成书春秋三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公羊传》和61二、《左传》的思想《左传》有丰富的记事,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历史业绩,也记述了统治阶级残暴荒淫的行为。《左传》对于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改革精神的政治人物进行了热情地赞扬。重视民众的力量、以民为本则是《左传》一以贯之的思想。左传在战争的记写中表现出先进的军事思想,是当时丰富的战争实践的总结。《左传》中还有许多关于灾祥、卜筮的记事,是那个时代人们认识能力的标志。二、《左传》的思想《左传》有丰富的记事,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诸62三、《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的叙事艺术文约而事丰,简洁而生动。构思工巧严谨,结构细致完整。善于描写战争左传》的人物描写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左传》的记言艺术典美博奥,委婉含蓄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的叙事艺术63作品讲析《郑伯克段于鄢》作品讲析64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通.牾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通65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通.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6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67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经典作品导读ppt课件68层次结构剖析第一部分: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从而交代了郑庄公母子不和、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写共叔段有恃无恐,逐步扩张,准备夺权,郑庄公宽以养恶,志在杀弟,坐等时机,展现了兄弟之间明争暗斗日趋激化的情景。(矛盾的发展)第三部分:写共叔段谋袭国度,姜氏将做内应,郑庄公抓到把柄,立即动手,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一场夺权斗争终于以兄胜弟败而收场。(兄弟矛盾的解决)第四部分:写郑庄公深怨姜氏并放逐之,继而后悔,采纳颍考叔的意见,母子重归于好。(母子矛盾的解决)“导之以逆而诛其逆,教之以叛而反讨其叛,庄公之用心亦险矣”(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卷一》)层次结构剖析第一部分: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从而交代69艺术特色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庄公:阴险伪善;共叔段:愚蠢贪婪;武姜:自私偏狭。二、高超的叙事方法恰当的详略安排;生动的细节描写(春秋笔法);巧妙的衬托手法.三、语言简练含蓄艺术特色一、生动的人物形象70

《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和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和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71一、《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的成书、体例和思想内容

一、《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的成书、体例和思72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约前900-前425),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司73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清代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董增龄《国语正义》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国语》传本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国语》传本74《国语》的艺术特点文章风格不尽统一,艺术水平的高下也不尽相同。《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是记言和记事结合的作品。《国语》的语言总的来说,具有文辞古朴、平实自然的特点,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倾向。经典作品导读ppt课件75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成书、体例和思想内容。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成书、体例76《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不同的本子和异名。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校订,编为33篇,认为此书乃“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名《战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战国七雄、中山、宋、卫12个诸侯国从从周贞定56年(公元前452年)至秦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近240年的历史事件。《战国策》是一部贯穿着纵横家思想的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合纵(苏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张仪):“事一强以攻众弱”。

纵横家思想特征:崇计——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重利——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遵时——明时审势的处事方针。《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77《战国策》之传本东汉高诱为《战国策》作注。北宋,刘向整理的《战国策》与高诱的注本都已残佚,曾巩校定其书,作了订补。南宋初,姚宏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刊印《战国策》,为续注本。同时,鲍彪取曾氏本而改定原次第,作新注。元吴师道在鲍本基础上,补正其谬漏,作《战国策校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战国纵横家著作27篇,其中11篇的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文字也大体相同,另16篇则为佚文。原书未标书名,暂称帛书《战国策》或《战国纵横家书》,可据以订正今本书中的一些差误。《战国策》之传本东汉高诱为《战国策》作注。北宋,刘向整理的《78《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在选材和结构上,是围绕某一人物的游说、谋策、议论为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形形色色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创作了很多寓言经典作品导读ppt课件79

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80 艺术特色1、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

,“文采斐然”2、前后对比,“相形而彰”3、人物肖像、动作、神态等的描写细致生动,细节描写传神。4、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富有戏剧性。 艺术特色1、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文81《战国策》之影响《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也都明显得力于《战国策》。另外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直接承自《战国策》;而赋中常见的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战国策》也已启其端了。寓言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之影响《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82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最后,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83诸子散文

第四章诸子散文第四章84诸子百家争鸣九流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诸子散文诸子85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词约义丰。(《论语》、《老子》、《墨子》)第二阶段:战国中叶,论点鲜明、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字生动。(《孟子》、《庄子》)第三阶段:战国末年,说理透彻、论据充分、逻辑严谨、结构缜密、文辞富赡。(《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词约义丰。86

第一节一《论语》第一节《论语》87

《论语》:概况《论语》是以语录形式简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述孔子的言论为主,约略涉及孔子的一些行迹,同时也穿插记载了其弟子的一些言行事迹。该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汉代以来,长期被列入经书范围;南宋以后,又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论语》:概况《论语》是以语录形式简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88经典作品导读ppt课件89经典作品导读ppt课件90经典作品导读ppt课件91曲阜孔林孔子墓曲阜孔林孔子墓92

《论语》是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产物。《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编定者和编定时间。《鲁论》、《古论》和《齐论》。《论语》是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产物。《汉书·艺文志93

《论语》最卓越的价值在其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论语》的结构形式是一种最简单的结构形式——对弟子(包括时人)的简短教诲或应答,但在这种极其简单的甚至可说是单一的形式中,语言的运用却有极丰富的变化,其总体风格是自然、成熟、老练,有着极强的表现力。《论语》最卓越的价值在其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94

二《老子》二《老子》95老子其人其书《史记·老子列传》《庄子·天下篇》盛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并极力推崇其学说体系。《韩非子》有《解老》、《喻老》篇,大约《老子》产生在战国早期。今本《老子》又称《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两部分,共81章,五千余言,章无标题,章与章之间无有机联系。《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老子其人其书《史记·老子列传》96老子图老子图97老子骑牛图老子骑牛图98老子图,法常作,(日)冈山县立美术馆藏,图中的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虽“丑”,却又奇绝脱俗。老子图,法常作,(日)冈山县立美术馆藏,图中的老子招风耳、秃99老君岩老君岩100《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一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论语》是对形而下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归纳,《老子》是对形而上的抽象哲理的思辨和体悟;《论语》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对经验性的结论作陈述,《老子》是用思辨性的语言对抽象性的哲理体验作表述。《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一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101《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二创造了用韵语进行论说的语言形式。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阐述的内容,都提炼加工成整饰的文句,类似简明精要的格言;在文句的组织上丰富多变,随文意的发展或偶或排,或复叠,或串联,形成自然流畅的节奏:通篇文字基本用韵,韵脚随句意和节奏灵动变幻,有一种适意和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二创造了用韵语进行论说的语言形式。102《老子》的传本古今注《老子》者多家,魏王弼《老子注》多言玄理,最为通行。清人魏源《老子本义》掘其义蕴。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详于章句训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二本;上世纪末在湖北郭店又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简本《老子》甲、乙、丙三个本子,与传本差异较大。《老子》的传本古今注《老子》者多家,魏王弼《老子注》多言玄理103

三《墨子》三《墨子》104

墨子其人其书墨子名翟,鲁国(一说宋国)人,约生于前486年,晚于孔子而早于孟子。《墨子》为墨家学派的后学编订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称有71篇,今存53篇,每篇又分上中下,内容一致而详略有异。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体现了墨子的基本主张。墨子其人其书墨子名翟,鲁国(一说宋国)人,约生105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106

《墨子》在文章形式结构上有新进展。除部分篇章保留了语录形式外,大部分篇章都围绕一个明确论题展开论述,形成了有机的结构,且有了标明题旨的标题,已成为较为完整的论说文。思维和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重视逻辑和实证,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采用整齐的同型构造法,极为条理明晰,但缺少行文的变化。《墨子》在文章形式结构上有新进展。除部分篇章保留了语录形107《墨子》的传本《墨子》文字虽比较质朴,但保存了不少古字,讹夺错乱又多,不便阅读。清代毕沅为之校注,其后孙诒让吸取各家研究成果,撰《墨子閒诂》,是比较详备的注本。《墨子》的传本《墨子》文字虽比较质朴,但保存了不少古字,讹夺108《孟子》和《庄子》

第二节《孟子》和《庄子》第二节109雄文七篇

孟子雄文七篇孟子110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列传》)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111孟子的思想性善论仁:恻隐之心义:羞恶之心礼:恭敬之心智:是非之心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保民措施:省刑法薄赋敛制民之产王道孟子的思想性善论112《孟子》的文学价值神情必现的孟轲形象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善设机巧,引君入彀善用比喻、幽默的小故事阐明道理气盛辞壮的的语言风格新颖独到的文论见解知言养气知人论事以意逆志《孟子》的文学价值神情必现的孟轲形象113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敛liǎn),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114《孟子》的流传和研究《孟子》注本最早是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以笺释文句为主,为后代注家所本。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大多阐发宋儒理学的观点,后代颇为流行。清焦循《孟子正义》,则以赵注为基础,集清代学者考订训释之大成,较为详备。新注有杨伯峻《孟子译注》,便于初学。《孟子》的流传和研究《孟子》注本最早是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115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前369~前285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前369~前285116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庄周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117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有庄周本人的著述,也有其门人后学根据其思想学说、言行事迹所作的增益,是汇集性作品。《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是《庄子》的核心。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118道家流派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他们为“道家”或“道德家”。筮人(shìrén)

道家主要人物杨朱“为我”“贵己”,“全生保性”“全身避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老子“贵柔,无为而治”(柔弱者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