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于氏渊源
(一)、于氏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儿子邘叔被
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
于姓正宗。ﻫ
2、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ﻫ
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ﻫ
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4、追溯起来,于氏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氏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氏,后来成了于氏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ﻫ
大致上,历代于氏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氏才得以大举南迁,繁衍播迁于河南沁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ﻫ
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
清朝,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ﻫ
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二)迁徒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
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
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
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
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ﻫ
、山东、河北、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
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经过迁涉繁衍,成为中国姓氏中的大姓之一。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于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姓氏排位仅为一百零三位。当时于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21.3%,占山东总人口的0.36%。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在于山东、河南、四川、浙江,这四省大约占全国于姓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广西、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全国形成了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于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于姓大约有2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当时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是山东(占40.2%),江苏(11.4%),河北(11。2%)。这三省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等。山东仍为第一大省,全国重新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于姓分布特点。
当代于姓人口已达744万人,为全国第二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主要分布于山东、黑龙江、辽宁三省,大约占全国于姓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吉林、湖南、陕西、河南、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于姓人口的31%.山东仍为于姓第一大省,占全国于姓人口的25.4%,占省总人口的2%。明朝以后六百余年,于姓人口由中原向东北转移。
在2002年全国人口普查中于姓人口有114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92%,姓氏排名仍为第二十八位。于姓郡望1、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此支于氏大概为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2、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于秦之后及北魏鲜卑复姓万忸于氏的后裔;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三)、于氏家谱
1、《于氏家谱》(山东文登大水泊—-辽宁北票塔营子)我的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泊,乾隆35年(1770年)因水灾,我的21世祖于君太夫妻二人领着三个儿子逃荒,来到热河府朝阳县一个叫磨市的地方住了下来,先是开了个木匠铺,后来又买了马车跑生意。过了几年在北票市龙潭乡西四家子村买了房子、土地,定居下来。嘉庆元年(1796年)我的22世祖于士彦带领他的长子于汉,次子于江定居于北票市蒙古营乡塔营子村。到现在已有230多年,历经11代,一千多口人.私塾先生于景昌(27世祖)为使于家长幼有序,写了28个字的辈序诗,自29世首用。这28个字是:自占中和致万通,宗明立业永连隆。文昌普及太平世,学化鸿儒久振荣。2000年8月我的弟弟于自臣从塔营子老家捎来一份《于家谱》,我看了以后很振奋。中国历来是“国泰修志,民富修譜”,可见我的家乡也富了。遗憾的是这个家谱同山东老家接不上。为此,我在2001年9月同族弟于自民到大水泊寻祖,找到了存有五卷族谱的28世祖叔于玉强。经过交谈和查族谱,终于同山东老家接上了关系,找到了我们在大水泊的祖宗于其询,他是19世祖。塔营子同大水泊辈序有了承接,塔营子于家从此入了族谱。族谱记载大水泊的于氏家族共修过三次譜,第一次是清康熙元年;第二次是嘉庆24年;第三次是民国22年。各支由22世起均自成一系,各修于氏支譜.因为支系很多,不便再统一修譜了。族谱记载我们的家族源于发,就是周武王姬发。发祥地是河南沁阳西北的邘台镇.元初迁入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后人以洪水澜祖茔卧碑宗派图追尊敬祖公(于敬)为一世祖。大水泊的《孟元公支譜》追尊汉丞相西平侯定国公为始祖。可以说我们于家有名有姓的祖宗是于定国,能够承序排列的祖宗是于敬一世祖.大水泊的《孟元公支譜》载有20个字的辈序诗,为:“逢时为国器,奋翼在山东。忠厚传仁德,常延大汉风。"由25世首用,周而复始。我们于家在清朝时出了一些名人,我的18世祖于可託是清顺治年间的进士,康熙时期的户部左侍郎,正二品。他的最大功绩是发明了“三联单"的记账收据,在清朝时就入选了世界名人录。我的19世祖于其询任过两广副道台。我的21世叔祖于令淓是清朝翰林,烟台一古庙至今留有他的墨迹.清顺治年间大水泊的于家有很多人进京赶考,一次考取了16人,使当朝的要人们十分震惊.清朝历代皇帝给大水泊于家御赐各类牌坊12座。(于自君)
2、【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民国)于2春林重修民国七年(1918)钞本四册南开大学注:谱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此为十修.
3、【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民国)于清中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为叙堂排印本二册吉林大学
4、【山东壹】于氏家谱不分卷(民国)于宗洵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山东煙台市图
5、【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民国)于锡琨于源璋重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铜字本山东荣城县堐头镇海堐村
6、【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钞本江苏丰县师在乡于王庄
7、【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清)于树滋纂辑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十二册北京师大
8、【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于树滋纂辑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历史所美国
9、【江苏金壇】于氏族谱不分卷(清)于嘉树修于景章等纂清光绪六年(1880)福谦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南京大学
ﻫ
10、【江苏金壇】于氏宗谱二十八卷(清)于廷杨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福谦堂刻本三十册人民大学中央民院注:谱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六修。
ﻫ
11、【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清)于文泰等五修清光绪十七年(1837)佑启堂木活字本八册日本美国ﻫ
12、【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十卷(清)于肇麟等六修清光绪四年(1878)佑启堂木活字本浙江嵊县图ﻫ
13、【浙江嵊县】剡北于氏正大宗教谱四卷(清)于均士于恒吉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木活字本浙江嵊县图ﻫ
14、【浙江】兰溪于氏宗谱五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浙江兰溪县山乡ﻫ
15、【浙江兰溪】于氏宗谱十四卷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浙江兰溪县灵洞乡
16、【浙江】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民国间木刻本浙江兰溪县长陵乡ﻫ
17、【湖北新洲】于是宗谱六卷(民国)于万国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湖北新洲桃源乡熊店村
18、【贵州】于氏家谱不分卷(清)于德懋编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锓板刊本日本美国民国四年(1915)贵阳重印清光绪刊本
北图、辽宁图、美国民国八年(1919)天津新华印刷局铅印本北图人民大学河北大学日本美国注:该族散居贵阳市、贵筑县等.版心作《族谱》,书名业作《河内郡谱牒》。ﻫ
19、于氏宗谱五卷(清)于准纂修清康熙间家刻本北图
ﻫ
20、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于德甫于树等修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十六册北图
21、【于氏宗谱一卷】钞本四川仪陇县档(以上资料详见中华姓氏网)。
22、《于氏支譜》于自江修胶印,辽宁北票市塔营子村.
于氏之星
古代名人
1、于公,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汉代县狱吏。是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其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他以善于决狱而出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冤案,更是千古美谈。
2、西汉丞相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县人.他的父亲于公做过县狱史、郡决曹,审判案件公平,郡中为他立有生祠,号曰于公祠。于定国也做过县狱史、郡决曹、廷尉.汉宣帝称赞他说:“于定国坐廷尉百姓没有怕受冤的顾虑.”他做廷尉十八年后,调任御史大夫。甘露年中于定国代黄霸做丞相,被封为西平侯。三年后,宣帝崩,元帝即位,仍叫他做丞相。他称老,一再推辞,皇上才赐他四马架的平安车和黄金六十斤,免去他的丞相职务,让他回家.这时是永光元年,即公元前四十三年。他七十岁去世,生年是公元前一百零八年。
3、于吉,琅琊(今山东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太平经》一书),多巫术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国孙策所杀。
4、、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是三国时魏的著名将领,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英勇善战,曹操对其评价是“在乱能整",就是在情况紧急的兵乱之时,能够整兵坚壘,一致对敌。宛城之战的“在乱能整"就是一例。
5、于谨(495——568),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人.是南北朝时期北周著名将领、战略家。北周太傅.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于栗弹
为北魏名臣,曾祖于婆为北魏怀荒镇将,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自幼喜读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北魏时曾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
6、于德臣,南北朝后周工部尚书。
7、于宜道,隋代时任江南道行军总管,行军元帅。
8、于仲文,隋代时任车骑将军。
9、于志宁(588——665),山西高陵人,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偏好医学,曾与司空李修定《本草》,并附图,共四十五篇。此外他还参与编撰各种律令、礼典。曾为唐代宰相。身份功名:唐代大臣,唐初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三年,累除中书侍郎,加太子左庶子,时太子成乾数有过恶,上疏切谏,太子怒,使刺客二人潜往杀之,二人见宁寝处苫庐,竟不忍杀。累进侍中,监修国史。于志宁高宗永徽二年,以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四年,拜太子太师,后以华州刺史致仕,有《谏苑》及集。
字号别名:字仲谧
10、于濆,唐朝诗人。字子漪公元861年举进士及弟。是一个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其创作特色的诗人,故作古风三十篇,卷中常见到关怀民生疾苦或讽喻时世之作。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个贫寒诗人。代表作有《长城》、《恨从军》等.《恨从军》曰:“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早知遽相别,何用假光辉。已闻都万骑,又道出重围.一轴金装字,致君终不归。”
11、于鹄,唐朝诗人.唐大历、贞元(766-—-804)间人.荆南、襄阳一带常有他的游宗。《全唐诗》存其诗七十余首。
12、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进士。曾任给事中、太常少卿、知礼仪使.曾因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他在朝三十多年,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但家中却没有积蓄。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他工作勤奋,不知疲倦,爱好读书,手不离卷。
13、于佑,唐僖宗(公元847-—888)时学士,在御沟得一红叶,题有诗,他也拾一红叶,题上诗,置流上,被宫女韩夫人所得。后帝放宫女,二人结婚,各取红叶相示,韩氏诗有;“方知红叶是良媒”句。
14、于琮,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公元847——860)抉进士第,官至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为妻,黄巢破京师于被杀,公主自缢死。
15、于邺,唐末进士,诗人.“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是《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中联句。
16、于钦(1284—-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元代地理学家,兼工诗文。以文雅擅名当时。官至兵部侍郎。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于钦赞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17、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民族英雄.1403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等。所至平反冤狱、安抚流民,护河堤、广积栗、备水旱颇有政声。1449年秋瓦刺军进攻,英宗受宦官王振夹持亲征,与土木堡被俘,朝野惊恐。谦怒斥迁都议论,坚主抗战,被监国郕王(后为景帝)举为尚书,经划京师防御。10月瓦刺犯京师,谦自身督战,打败瓦刺军。因功进少保,总督军务。次年英宗被释归,1457年乘景帝患病复位,谦即以“谋逆罪”被处死。一生刚直,家被抄没时除受赐诸物外无余资.成化初平反.有《于忠肃集》留世。
18、于慎行(1545—1607):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
19、于贡甫,字子寿,官至明朝燕京宛平县令,是于广十二世孙。在明万历十四(1586年)年,以世祖仲宝兵部大司马的官衔职位做依据主持修建司马庄《于氏祠堂》。后来被毁,现在正呼吁重建。
20、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人,溢“清端",赠太子太保。清顺治十八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在破案、察盗方面有许多事迹,是受百姓爱戴的清官.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清代还有一个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
21、于春华,字天墀。辽宁盖县熊岳二道沟人,岁贡生.同治年间,任辰州书院山长。擅文艺、工诗画,著有《清真诗集》,后来刊有《于天墀诗稿》。
22、于可託,山东文登大水泊人(十八世)。清顺治乙未年间的进士,康熙时期的户部左侍郎,正二品。当时被称为东海望族,其侧室张氏生有二子,次子于其询出生之日,正是侍郎任上,运筹得意之时,举家欣喜。他的最大功绩是发明了三联单的记账收据,在清朝时就入选了世界名人录.
23、于其询,山东文登大水泊人(十九世)。其出生之日正是其父户部侍郎运筹得意之时,随命乳名“天福”,意为天降鸿福.他也不负重望,官拜雍正朝刑部山西司主事,还在广东肇庆、高邮、廉州等地任职.后任两广副道台。为官清廉,业绩非凡,雍正帝连下金牌,急令进京,委以重任.
24、于敏中(1714——1780),字重棠,号叔子、耐圃,江苏金坛人。是清乾隆时期的宫廷书法家,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少年勤奋读书,资性过人.清乾隆二年(1737)丁乙科状元,与其堂兄于振合并称“兄弟状元”。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职颇多。乡、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刑、户部侍郎,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在金坛的府邸,曾是金坛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25、于令淓(1713——1801),山东文登大水泊人(二十一世)。字萁来,号方石、方石老人、方石野老、方石山樵。写一手好字,以副贡中举人,主讲永平府敬胜书院,降萃县教谕.后被乾隆皇帝钦赐翰林院检讨。嘉庆年间仍是翰林院翰林。回归故里,持以正直、刚毅,交友以气节相许。书法承先世家学,探源于秦汉六朝。有《方石书画(普通古籍)(清·于令淓撰)》留世.清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对其书法有很高的评价。烟台一古庙至今留有他的字迹.
26、于准,清代山西省宁(今交口)人,是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瑞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整理的.
27、于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雍正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对其恩赐有加,除依例授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军政。
28、于敬,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察御史.
29、于光,都昌(今属江西)人,鹰扬卫指挥使.
30、于树滋,江苏江都人,清代诗人.有一首“七绝”留世。诗曰:汉家龙衰方求理,鸾同半裘才事君。千载遗灵那可见,英灵犹是束玄纁。还有《瓜洲续志·于树滋篡》留世。江苏江都《于氏家谱》十修十六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也是他修。
31、于硕,1873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塘头村。字啸轩.清嘉庆年间人士,清末官知县,清之后弃官。他从少年开始就跟着他的舅父学习浅刻瓷器、竹器等.1915年42岁的于啸轩拿着她的两件作品,参加了万国博览会,其微雕作品《赤壁夜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是近代微雕宗师,他的象牙微雕近几年在国内拍卖会上多有亮相。书画亦工,亦能刻印。
32、于德楙像取自1919年天津铅印本贵州贵阳《于氏家谱
所属时代:清代。生卒时间:1848—1920
身份功名:清末官吏。历官湖南江华县知县加同知衔、安徽皖南镇挂印总兵官。
字号别名:字绩臣,号森圃.出生籍贯:贵州贵阳人。
33、于式,清代
,生卒时间:1850—1912
。身份功名:清末官吏,光绪二十三年进士,历任邮、礼、吏、学诸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字号别名:字晦若,号穗生。
出生籍贯:广西贺县人。
34、于大节,任丘(今属山东)人,山东按察使。
35、于作杰,清末国子监太学生,曾任登州府同,泰安知府,官至六品。民国初年的山东省议员.是位品德高尚的清官.
三、于氏文化遗产
(一)祠号、堂号、斋号。
1、“于公祠”:西汉丞相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做过县御史、郡决曹,审判案件公平,凡属于公审判的都不怨恨。东海有一孝妇,很年轻就失去丈夫,又无儿子,可她侍养婆婆很周到。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孝媳侍奉我很辛苦,可怜她无子守寡。我老了,长久的拖累她怎么办?"其后婆婆自己吊死了。姑子报告官吏:“寡妇杀害我母。”官吏拘扑孝妇,孝妇不承认杀害婆婆。狱吏严刑拷问,孝妇只好喊冤招认,据以定罪的全部卷宗上报到府,于公认为此妇奉养婆婆十余年,以孝顺闻于乡里,一定不会杀害婆婆。太守不听,于公争辩,不能胜,于是抱着定罪的全部卷宗,哭于府堂上,因此推说有病辞了职.太守竟判罪杀死了孝妇,郡中大旱三年。后来新太守到任,占卜大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当死,前任太守判她死罪,灾害原因或许就在此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去祭祀孝妇冢,并刻石于其基,以表彰其孝道。天立即降大雨,那年年成特别好.郡中人特别敬重于公,为他立有生祠,号曰:“于公祠”.
2、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3、司马庄《于氏祠堂》,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于广十二世孙于贡甫(字子寿,官至明朝燕京苑平县令)以世祖仲宝兵部大司马的官衔职位做依据主持修建.后来被毁,现在正呼吁重建.
4、金坛《于氏祠堂》,位于金坛城南古城墙脚下,在城南的学基路上。是一座典朴古雅的明代庭院建筑。祠堂门是石砌的,围墙很高。进门之后,古木森森,碧水潺潺,亭台轩榭,高屋辉煌,给人一种阴森、威严的感觉。由于契玄孙于湛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兴建.此后,历代祭祀,香火不断.以后被毁。
5、于谦祠
文字说明:ﻫ于谦祠在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
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6、《于家祠》河北石头村
文字说明:ﻫ于家石头村是河北省唯—一处古村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奇特的旅游胜地。位于井陉县中西部山区,距省城50公里。这里古老、宏大的石头建筑景观令人惊叹;丰富、新奇的旅游资源令人称羡.
于家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发祥地,全村95%以上是于氏家族。在明代成化年间,于谦之长孙于有道从井陉南峪村迁居于此,繁衍至今已24代,400多户,1600多口人。
7、河北石头村
文字说明:ﻫ五百年来,于家人以勤劳的双手开山凿石,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修成梯田、盖成房屋、雕成石器……楔而不舍地营造自己的家园。以致建成了这个罕见的石头王国。全村一片石头天地: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到处都是石头文化。“步入街头犹如倘佯在一座色彩斑斓的石头博物馆。”
8、福建于山景观
文字说明:ﻫ于山位于福州市中心,与乌山相对.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又传称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积11。9公顷,山高58。6米,形如巨鳖。此山自古就是旅游胜地,山上有大士殿、向塔寺、定光塔、戚公祠,以及摩崖石刻等诸景。9、关中于家大院
文字说明:
延续了300多年的于家大院,当年气势宏伟名震关中,如今仍能从残留的门楼上看出一丝关中大户人家当年的风采。于家大院内的屋脊上砖雕装饰非常精美。于家大院雕梁画栋驰名一方,尤其是屋壁石刻精美无比,很好地传承了关中民俗艺术。10、于国古城景观
文字说明:ﻫ位于沁阳县西北15公里于邰村东。于国是商代鄂侯封地。西周时期,鄂侯南迁,周武王将此地分封给其子于叔。《史记》徐广注、《水经注》、《河内县志》等均有记载。现遗址仅存北墙,东西长820米,宽17—22米,高2-7米。目前,对该遗址尚未进行全面钻深和发掘。于城西北角的外部为于过古墓群,未发掘。于城西北约1公里处,还有一小城,为战国时期修筑,清代进行了修缮,四城门额上有石刻城门名字“迎旭"、“古于城”等,现城墙残存极少,但尚保存有“古于城”石刻遗物。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于右任故居、于右任纪念馆
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关镇关斗口巷5号,创建于1879年。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诗人。于右任故居占地约三亩,分为南北两院,房舍数十间,现大部分建筑以荡然无存,仅保留有北院房三间,一株老槐树及于家祠堂、于家五间磨房。1992年三原各界人士为纪念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又筹措资金在三原县城“西三"一级公路西侧修建了于右任纪念舘。纪念馆1997年11月开馆,占地约0。67公顷,主楼为3层仿古建筑,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黄瓦灰墙,飞檐垂柱。宿办楼二层800平方米。主楼二、三层分为三个展厅,展品主要为于右任的墨迹珍品。
12、于谦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麓。墓侧的祠堂经当地政府重修,陈列着于谦的官府和曾使用过的兵器.
13、于成龙墓、于公祠堂。位于山西省方山县。
14、山东文登大水泊御赐牌坊。于可託(十八世)是清顺治年间的进士,康熙年间官拜户部左侍郎,正二品.于其询(十九世)雍正时期任过两广副道台。于令淓(二十一世)是清乾隆、嘉庆时期的翰林.清顺治年间大水泊的于家有很多人进京赶考,一次考取了16人,使当朝的要人们十分震惊.清朝历代皇帝给大水泊于家御赐各类牌坊12座。土改时毁了五座,仍保留七座。五十年代国家在大水泊修建军用机场,为了保护文物古迹这七座牌坊完整的保留下来,可在文革中却把它们推倒了。九十年代威海市在这里修建民用机场,才把这块风水宝地占了。
15、山东文登大水泊祖茔地
于氏家族先祖茔地遗址-斥山老茔ﻫ斥山老茔于氏籍文邑祖茔也,北距大水泊七十里,在三雨山之左,近依冈岚远环山海西南里许,为观礼村东南二里,斥山东北二里,为斥山集茔河东岸。旧有于家庄(齐乘云环斥山而居者千有余家)濒河伏巨石,曰文星形色圆润,于氏擢科名辄先,现清嘉庆初年族人封植茔兆修祖墓二十七建石牌一,前设石桌一,石香炉一,白杨数十株,依茔围购祭田数亩,茔周三百步其东南角新坟二穴,限以青石,乃前守茔之于大货郎与其父墓,公议葬焉。今其子仍守此茔居於近村
-—-—--道光壬寅阖族祭扫询诸宗老纪其大概并祥碑志契式於后从备考稽焉8K:s*j/jF4r6l+v*A!Tﻫﻫ
斥山老茔内碑志:'J%m,f$p%y6O"W2Z6P%g$Yﻫ碑面于氏祖茔%v/O9M'u8Y9S6w&iﻫ碑阴茔内四至东至南北射直五十步
西至道南北射直二十三步ﻫ南至东西射直五十步
北至西面五十二步
中间照西至北出三步俱青石至为界;
清嘉庆五年三月公立ﻫﻫ
于氏家族先祖墓葬群遗址之—崮山后老茔-r3y!y;W3m0G'\.oﻫ崮山后老茔,南距大水泊六十里,在今荣邑崮山后村东,曲陵之阳,诸峰罗列,大河前横,传谓旧河路出岭西村北,离茔南里余,前明隆庆二年,涌溢峰前东流激北岸石出,长三丈余茔兆赖以无虞,今犹然在也大水泊去茔甚远而于氏近茔居者孔繁西南五里有西崮,村东南半里有河东村,东十里有圈里村,茔基周近二百步石砌七十五坟,其三十坟尚完,近东有土坟十三穴,碣石模糊犹可辨识者七,清乾隆年间大水泊阖族议修祖茔,设祭田筑守炉近村宗长司其事,北依山径曲梅为界,东限小溪植柳成林,南沿大河陡岸水,种杨西接长岭坡,左亦栽多树,至清道光庚寅春,圈里等村来大水泊敛赀复购田数亩,葺屋三间为祭甚久远计,清明孟冬二祭用祭馔十器大蒸面十圆既酒皆公具惟香楮自备斯咸赖近村族人岁时祭扫竭诚经理其先祖之贤裔耶能不敛且感之碣志既祭田均折於后以备追稽有所据云
崮山老茔有土坟墓3座ﻫ有石碑的7通:ﻫ于海,泰定元年七月十三日立5r7]1p!l/P0Y1V&A0Rﻫ于国用,泰定元年七月立
于仲,至正十四年八月初八立(~%l(m&t”h'X,i'G(~ﻫ于子春,至正十四年八月初八立ﻫ于仲德,至正十四年八月初八立9|%B,G+t0?!n1X3^ﻫ于奉先,洪武二十九年七月十八立.
还有一块字迹不清,无法辨认。
ﻫ
于氏家族先祖茔地遗址之—洪水澜老茔E;o+I'w9~,{#e'B
洪水澜老茔,东南距大水泊三十五里,在止马岭北,后依长岭,前临大河河南岸里许,为止马岭村北岸,西去里许为白果树,村东北去二里有温泉注焉,谓洪水澜汤。又东去二里有洪水澜村,为于氏旧居茔。以是名祖兆内外三十余亩界,以青石中有熟田为人窃售盖此茔,初为近居者司是以窃售其地而未之觉也,屡易至张溪南,道光癸卯冬请赎璧归以备祭扫且置守者,道光乙巳孟冬朔,阖族修植茔墓,茔皆石坟完固者八,其十有八石半摇落,取垒乎上.余五十四墓仅存石基,因赀菲固以土封之。东北隅丛姓一墓已让界外石碣字迹鲜蚀略可辨识者七,其东南隅有大碑仰卧额篆曰:于氏祖墓之记,碑文亦多利落,碑阴所镌即宗派图也。当即建树茔前题曰“于氏祖茔”旁镌“清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冬毂旦阖族公立”十八字,侧则分刊祭田四界云ﻫ洪水澜老茔地只有七块墓碑:-u/d/w9o.t5M5h
于质(四世)配丛氏,泰定六年八月朔1n1Y0V8B5m:c#T(e$`ﻫ于琛(四世)配鞠、赵、荣氏)&Y2i!P*Km4L,j8^ﻫ于江(五世)至正十六年二月初八日立+FF3U&F6K
于谭至正十六年上仲冬八日立ﻫ于良佑(五世)配段、王氏;~1a%j0];p6t${—U
于安利(六世)配董氏、王氏至正十六年仲冬八日1r:h&{"@$L
于从德(五世)洪武岁次甲寅,仲秋初九立2Q0U'S-i6z*~5p
另,于敬祖、于礼墓在此地安葬,但无碑可查。:c6{5O.G#y.G,X
,]9r—n;R;zﻫ
于氏家族先祖茔地遗址之-大水泊东老茔ﻫ东老茔,大水泊于氏始祖茔也。在立驾山之阳,距大水泊村东里许,茔周二百余步后世丛葬殆遍,祖墓又无志表,惟近南偏西向建碑一座,面镌“于氏大茔"四字,前设石桌一,石香炉一,石楮盆一,碑后二十余塚,百年前葬木主其间传谓内有一脉祖墓碑东去数步为东沟一支祖若性公墓又东十五步外一墓南向建碑一座面镌“于氏祖墓"四字前设石桌一,石香炉一,石楮盆一,碑旁是为户部左侍郎可託等本支之祖讳字失传同立石以志二十八字据宗老传闻:自始祖坚公至十世祖墓,俱在此茔.茔前有九族石焉,昔分五大支,轮为社会以供春秋祭物,十九世祖观察公讳其珣有规条遗文祭祀之敬尊卑之分,凛然可观,违者有罚格社久废茔南界道北界道东有界石西界赵氏砖坟又西为街北一支清顺治乙未进士桐江公墓也.
据“于氏支谱”(五卷本,1933年于锡琨撰)记载:6_.U2M9Z.}/s,^ﻫ三世祖坚公、四世祖闰公、五世祖渊公、六世祖泽公、七世祖松公、八世祖宣公、九世祖整公、十世祖杞名公及其兄弟铿、浩文、福志、文瑞都安葬在东老茔。但无碑志可查.ﻫﻫ
于氏家族先祖茔地遗址之-大水泊北老支茔
北老支茔位东老茔之北,相距里余。茔周二百步后世丛葬殆遍,惟近南偏东有四墓,南北相连,南向建碑一座,前设石桌一,石香炉一,石楮盆一,面镌“于氏大墓”四字,旁一世讳积二世讳钦三世讳用四世讳喜孜是即十一世祖十二世祖十三世祖十四世祖墓也。7h—M&L%T,`0d3e8Vﻫ
上文"一世讳积、二世讳钦、三世讳用、四世讳喜孜、是即十一世祖十二世祖十三世祖十四世祖.积公为大水泊十世祖玘名公之子;钦公为积公之子;用公为钦公之子;喜孜公为用公之子。
16、山东文登大水泊洪水澜于氏老莹碑文洪水澜于氏老茔碑文!}0n5F'[9K0zﻫ(1324年8月):an/?"F'r2Lﻫ于氏附葬之记ﻫ兖州儒学正□邑人孙礼撰于良佐书丹窃以根本大而木必茂源原深而流必长,岂物理之独然推人事之亦尔故□□□□□□□□□□□□□□□□□□□□响应声致其子孙蕃衍富贵显达斯其验也,夫此之道孰能与焉,其惟文登于氏乎.ﻫ于氏系出汉东海定国之后,子孙诜诜分适他所,家谱散亡不能世次,公之高祖讳敬祖字孝先□□□□□□□□□□□□□□於文邑之西□□□□焉荣□会金季板荡兵革不息,孝先充登州镇守,把军千户之职,赋性□□□□□□□□□□□□□□□□由是百姓□□□□群黎寇掠之虞异日言旋士庶莫不流涕也,昆弟甚众、雁行十六□□□□□□□□□□皇统五年(1145年)□□□□□□□□都松林庄创业迁茔葬迄.$H*[)L—?*jﻫ孝先生曾祖讳士□□达字伯通长次五人.1O3?.r2Z8Z'Yﻫ伯通生祖讳斌□□□□□□□□□□□□□□□□□□□宣锐军副千户之职敕授忠显校尉逮我圣朝践祚天下晏然养素安居,寿享八旬有一.8f.P。l2v#e$n+I2w
生父讳质字信叔,气宇轩昂文学该洽□能与人交而道□□□□□□□□□□□年充本县典吏史,月供给奉钞六贯,三年复迁牟平,五年任满还家即充盐酒税务都监,□□□□□□□□□寿享七旬有三,生六子良辅良弼良佐良佑良用良嗣其,良辅字翼之,夙娴吏事未弱冠月给奉钞四贯□□□□□□□□□□□□□□□□□□□固辞不就为吏三十余年於公愈谨年老守闲,寿享七旬,生三子安仁安吉安利.ﻫ其良弼性情劲直□□□□□□□□□□□□胶莱海道管丁壮百户复授山东宣慰使司行胶莱海道都漕运司万户□□勾当□□□□□寿享七旬,生五子安禄安迪安惠安信安让。三曰良佐字作卿,文词雄瞻学问优长於延佑三年授□□□□□□□□□□□□□□□□□□□□□□□□□□□□□□□中书吏部札记,充本县儒学教谕三年,职满听候迁除,生二子安道安逸。ﻫ四曰良佑□□□生二子安礼安渍.五曰良用□□□□延佑四年(1317年)充本县令名司□,月给奉钞三十贯禄米六斗复迁牟平依上勾当□□□□□□□□□□□□□□□□□□□□生三子安德安宁安和。4l"G$a8?。]—f.Jﻫ堂翁讳振生一子讳琛,良佐之堂伯也,平生淳实有古人风年逾耳顺而逝,生三子曰琮曰海曰江,其琮生二子曰水曰俊,海生四子曰才曰宝曰珍曰洋,江生九子从仁从义从显从信从俭从让从忠从善从德,□□□□□□□吏事□□□□□□□□□勾当外俱以农桑为业勤资富有乡人好之亦不忝於祖宗矣。,`7X/r0mK.f5N)eﻫ堂翁讳坚,兵革□□□□□□□□□□生三子,长曰演,生一子曰佑,佑生五子,出创茔次未详早逝。6O1K*e*~Q'u,|ﻫ次曰闰生一子曰渊,平生淳实,生七子长曰泽早逝、曰清曰真曰能曰昌曰政曰云.三曰千生三子,长早亡,次曰进早逝生一子曰林,三曰瑛生二子曰成曰和,亦务农为业也。□□□□□□□□□□□□□□□□□□□□□□□□谓之曰祖宗以来居官为吏代不乏人今子孙富有仓廪充实,赖祖宗之余□□□□□□□□□□□□□□□□□□□□在壤呲颡夹背寝食何安欲就;T0m2w/z${7?2i
祖茔分次窀穸(zhunxi墓穴之意)附葬不亦可乎族中□□□□□□□□□□□□於泰定元年(1324年)七月吉日□不攒不陋依理葬焉,作卿辈持行实而来谓余曰先生与吾门故旧矣吾祖□□□□□□□□□□□□□□上无以彰祖先之德下何以知子孙之名故属先生以志之余辞不获已不揆文辞孤陋然不□□□□□□□□□□□□□□□□□□□□□远孙也虽千载寥寥余风尚存子孙蕃衍盛大辈出显宦岂不谓本大而枝繁源深而流长□□余庆□□□□□□□裕后昆矣故摭其行实及茔葬岁月而乐为之书仍作铭曰源深派远、本大枝繁、善人积德、垂裕后昆、谁能与之、定国子孙、世远年湮、□□邱燔、金季板荡、高曾遇焉、登州镇守、极济安全、忠义仁勇、□效必先、宗□□□、□昭邦域、迨乎先考、惟德有恒、案牍恢辨、事贤有能、有子有孙、宜兄宜弟、或仕或耕、无违於礼、夫何如此、得致恩荣、蕴深积厚余庆昭明、孝葬先茔、森森木茂、刻铭墓门、以垂不朽。ﻫ时泰定元年八月仲夏望日肇林按碑文所称皇统五年乃金第三帝熙宗年号其时宋高宗绍兴十五年也所书延佑乃元第四帝仁宗年号泰定乃元第六帝年号也云金季板荡者盖谓金主旬金主守绪时也宋自高宗南渡北地尽为金有故称金其云逮我圣朝践祚者谓元世祖也宋理宗时金崔立作乱以其城降蒙古而金亡元即蒙古至宋端宗告崩以后元乃混一区宇说本纲目其云牟平者即今之宁海州也汉牟平金为宁海见广舆记然则以其时考之坚公当在晚宋闰公当在宋末而渊公则在元初也于氏宗祠通用联
〖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威隆节钺;ﻫ德卜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名将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加审慎之心,当时人说:“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擢为丞相,封西平侯.救时宰相;ﻫ当代清官。ﻫ——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于谦,字廷益,七岁时,有异僧称他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南犯,他猝亲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于谦率军击退进攻北京的也先,保卫了京师,迎回英宗。下联典指清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黄州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勤劳土木;ﻫ妙选瀛州。ﻫ-—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乐进士。历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左侍郎。次年秋,瓦刺也先大举寇边,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从征,留他理部事.未几,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成王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经划京师防御。他拥立成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迎敌。而身自督战,也先挟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英宗。及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后以所谓“谋逆罪”被杀害。下联典指唐初大臣于志宁(588—665),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省高陵)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瀛洲望重;ﻫ廷尉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洛阳人于志宁,字仲谧,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历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师、华州刺史,封燕国公。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公,曾官廷尉,执法公平。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同为他重修,他让修得高大些,能容驷马车盖出入,并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官至御史大夫。廉让世泽;
大傅家声。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ﻫ
全联典指唐·于义,北周闵帝时为安武太守。以家财分郡人之争讼者,讼者耻愧,移居他州。——--—---——---—----—-—-——-—---—-————-——---—---——-——--——--—〖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长歌昭日月;
大笔撼乾坤。ﻫ——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ﻫ
此联为台湾政治大学挽于佑任联语节录。于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光绪举人.工诗词,精书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诗书》等。亦擅联语。帆影清江水;ﻫ铃声碧草山。ﻫ——于邺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唐末进士)于邺《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句联。慎行大学士;ﻫ曼倩西平侯。ﻫ-—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字可远,东阿人。隆庆进士。万历初历修撰,后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以疾归。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竹及冯琦文学为一时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为丞相,封西平侯。青晚标广德;
红叶作良媒.ﻫ-—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ﻫ
上联典指于志宁五世孙于琮,娶广德公主,后被害,公主亦自缢室中。下联典指于祐题诗红叶,宫女韩氏得之,后结为夫妻,“方知红叶是良媒"。-——------—--————-—-—-——----—-—---—-——-—--—--—--—-—-—----〖于姓宗祠六言通用联〗红叶作良媒合;
青史标广德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ﻫ
上联典指唐僖宗时学士于祐,在御沟行一红叶,上有诗句,于祐也题一叶,放在上流,被宫女韩夫人得到。后来,僖宗放宫女,于祐娶了韩夫人,二人分别取出红叶相示,说:“可以答谢良媒了。"原来,韩夫人诗中有“方知红叶是良媒”的句子。下联典指唐代于琮,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擢进士第,历官左拾遗、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黄巢攻入京师长安,于琮被杀,公主自缢而死。——————--—----—--———-——-------—--—-—--—--——---—-———---—--—---〖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德及子孙,崇门容驷马;
功高家国,泰代出贤臣。ﻫ——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ﻫ
上联典指汉代县狱吏于元公,东海郯人。决狱平。东海有孝妇,为太守冤杀,公争之不得,辞疾去。孝妇死。东海旱三年,后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公谓曰:“少高大,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为丞相,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砥柱中流,独揽朱明残祚;
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ﻫ——魏源撰于姓宗祠通用联ﻫ
此联为魏源题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祠联.
四、于氏文化典籍
(一)、于氏诗词选。
1、于濆(唐)一首
恨从军
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早知遽相别,何用假光辉.已闻都万骑,又道出重围.一轴金装字,致君终不归。
2、于鹄(唐)一首
江南曲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3、于良史(唐五代)二首
冬日野望
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
断冰流。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
何处可销忧。
闲居寄薛华
隐几读黄老,萧斋耳目清.僻居人事少,多病
道新生。雨洗山林湿,鸭鸣池馆晴。晚来因废卷,
行药至西城。
4、于皓(唐五代)三首
送客临边
若到并州北,谁人不忆家。塞深无伴侣,路尽只平沙。碛
冷唯逢雁,天春不见花。莫随征将意,垂老事轻车。
哭刘夫子
近问南州客,云亡已数春.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孀妇归乡里,书斋属四邻.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
题邻居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韮亦同渠。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5、于尹躬(唐五代)一首
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
至日行时令,登台约礼文。官称伯赵氏,色辩五方云.昼漏听初发,阳光望渐分。司天为岁备,持简出人群。惠爱周微物,生灵荷圣君.长当有嘉瑞,郁郁复纷纷。
6、于武陵(唐五代)三首
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东门路
东门车马路,此路有浮沉。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所以青青草,年年生汉阴。
劝
酒
劝君金屈厄,满酌不许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7、于石(元代)二首
半山亭
万叠岚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叶坠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紫霞洞
洞门相对是吾家,朝看烟云暮看霞.铁笛一声山石裂,老松惊落半岩花。
8、于谦(明代)三首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
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原不改,节侯自相催。绿树连天暗,丹葵向日开。太行云缥缈,搔首意徘徊。
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上太行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9、于春华(清)三首
春日登望儿山
峭壁插云山,登临近日边。
地随孤塔涌,城抱万家圆。
野旷村皆小,峰高海自前。
东南穷目处,春气动辽天。
晚登半仙山
绝壑无人跡,看云独自行.
崖分花对发,石压树横生。
野雉经春乱,山狐欲雨鸣。
孤筇遊倦处,坐听海潮声.
鹤阳寺即景
断崖高挂寺门偏,榜作华阳小洞天。
夜静潮声生枕畔,雨馀山色落窻前。
上方楼阁全疑画,下界村墟半似烟。
祗至便堪程度世,更从何处觅神仙。
10、于右任(近代)四首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中秋夜登城楼
夜静云开月未斜,城楼倚杖听残笳。关河历乱无归路,儿女团圆有几家。浊酒因风酬故鬼,战场如雪放荞花。可怜垂老逢佳节,泪酒戎衣惜鬂华。
白水江
白水江头未了僧,孤舟一夜入嘉陵。云封蜀道无今古,鬼哭周原有废兴。野渡招摇村事酒,荒城出没戎楼灯。阳平关下多雷雨,净洗西南恐未能。
南
山
南山云接北山云,变化无端昔自今。为待雨来频怅望,欲寻诗去一沉吟.百年岁月羞看剑,一代风雷荡此心。莫把彩毫轻掷去,飞花和泪满衣襟.
(二)、于氏楹联选。
1、瀛洲望重;廷尉门高.上联典指:唐朝洛阳人于志宁,爲瀛洲十八学士之一,曾任宰相;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定国曾官廷尉,后做丞相。为官清廉。
于氏在海外旅居美国50年的于凤至。于凤至,字翔舟,祖籍山东海阳县。其父于文斗在晚清时由山东闯关东到吉林伊通县满井乡.1897年农历五月初八生了于凤至,后举家迁入辽源。1916年与张学良将军结婚,生一女三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发动兵谏后,被蒋介石幽禁,于凤至也走进了政治漩涡。1940年因患乳癌去了美国,在纽约郊区的一个教会医院治疗。经过三次较大的胸外科手术和电疗,她居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身患绝症、远离亲人、语言不通、异域飘零的情况下,这位关东才女与命运抗争。1958年4月她同女儿、女婿飞到了美国西海岸边的城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打拼。经历了痛失爱子的打击,1964年与张学良的婚变和经济的拮据,她没有倒下,延续了她的美丽与哀愁.她的命运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悲欢离合,跌宕不已。从小镇才女,到少帅夫人;从癌症患者,到华尔街房地产商人,她带着爱与执着,在艰苦的人生旅途中,创造者一个又一个奇迹.她1990年3月20日下午5时半去世,享年93岁。这位旅居美国50年的华夏女儿,葬于比弗利山下福乐园公墓。2、于士杰,率据美国洛杉矶的华人中医师,主持洛杉矶的“中和汉医院”。一年一度为美国洛杉矶警察局警察健康现场义务示范中医针灸和中医治病延年益寿术,万名警员和数千文职人员眼见为实。轰动美国,现已做过四次.到“中和汉医院"和找于士杰医师看病的人络绎不绝.3于日江,是台资企业“好又多”连锁超市老总。这是一家大型的流通业量贩型台资企业.自1997年大陆第一家超市开业以来,发展迅速,到2003年在全国有10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中国连锁企业前十强。2006年被美国沃尔玛收购百分之三十伍的股份,收购价格为十亿美元.于日江仍为“好又多‘集团董事长。4、于振秋,在西班牙海滨小城维哥定居已经二十多年,他们夫妇在这里开了一家餐厅,做一手地道的中国菜,那里的红门肉是华人思乡的特色菜。
5、于兴国,旅英华人。伦敦大学医学院牙科医生,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牙科医生。还在伦敦开了一家自己的诊所.他是全英华人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全英华人专业协会会长。是北京奥运会海外华人热烈的支持者。
6、于大成,193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字长卿,别署網溪亭长,理选楼主人.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台湾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教育部国家文学博士”.曾任淡江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7、于萱,台湾商人,于萱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大陆有投资。
8、于瑞麟,女,有于瑞麟科技(rinjlino)中华电脑中心,苹果电脑亚洲区台湾分公司等企业.捐助过中国的希望小学,捐助很多困难学生,汶川地震也有捐助.媒体上有“台胞跨海献爱心,希望小学洒真情"的报道.
9、于镜波,香港建设集团主席.其小女儿于文凤有港藉加拿大护照,身家达三亿六千万元,贵为千金小姐,曾与影星周星驰有一段恋情。
当代名人
1、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的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晚年自号“太平老人"。室名半哭半笑楼、鸳鸯七志斋。他不满两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出外做事,成为孤儿的右任由伯母抚养长大。出身贫寒,刻苦读书。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现代草书大家。曾任上海大学校长。早年提倡新学,曾办《民呼报》鼓吹革命.系同盟会会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1949年去台湾.其著名的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寓台湾15年,1964年病逝于台北。终未实现落叶归根的渴望。有《右任文存》、《右任墨缘》、《右任诗存》、《于右任书法集》等留世。
2、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于家庄人。国民党爱国将领,二级上将,是张学良将军最亲近的部下。少年就随父在军营中生活,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入毅军,先后任排长、连长、中校副官长。1917年被召到襄阳12混成旅提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很快升任18混成旅旅长。1925年10月升任十四省联军第26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后任奉系镇威军第20军军长。1928年东北易帜后,所部编入国民党政府军。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平津卫戍区司令。1936年张学良兵谏后,开赴抗日前线。
3、于毅夫(1907——1982),原名于成泽,笔名洪波、逸凡.黑龙江肇东人.后随父迁居天津.少时读私塾,1918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五四运动.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国民大学图书馆主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宣传部长、新华社华中分社总编辑、嫩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曾任黑龙江人民政府主席.作为周恩来总理的老部下,当年从事党的统战工作.在文革中被“四人帮”打成苏修特务,入狱七年。有《于毅夫文集》留世.
4、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字思泊,号双剑主人、泽螺居士、风兴叟.辽宁海城人,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后曾任奉天萃升书院院监,辅仁大学讲师、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名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教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古文字教学和研究,专于甲骨文和金文。
5、于庚虞(1902-—1963),笔名君平、波西、东美等。河南西平人。现代诗人、教授、翻译家.二、三十年代同徐志摩齐名,是新月派诗人之一。生前出版5部诗集和集外佚诗,共收诗作290余首。有《于庚虞诗文辑存(上、下)》留世。
6、于凤岚(1875-—1941),辽宁北票人,祖籍山东文登大水泊(二十六世).幼年读过私塾,后专心学医,用心积累,精益求精,有很深造诣。他不仅医术精,医德也好。请他看病不管天气好坏、白天黑夜、路途多远,只要来人求医,背起药箱就跟人走。他一生悬壶济世,救过不少人命.而且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每年秋收后,拉上两车绿豆到北票卖掉,买回中草药。本家和亲友看病不要钱,外人给钱就收,没钱也可以把药拿走。秋后自然又是用粮换药,他当医生不为赚钱。他生前遗言:“医不传后”。一是他感到行医艰辛,怕子孙吃不了苦;而是担心后人缺少医德,辱没祖宗.最后把医术、医书均传给了一位于门义子之后.自己亲生的六个儿子均以务农为业。
老人不仅百里有名,在家也是位慈祥的家长,很受子孙们敬仰.他有一个四世同堂五十七口人的大家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后人有一首四古诗赞曰:“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豪爽质朴,风度翩翩。神志从容,话锋似川。至纯至静,典雅风范。德艺双馨,百里名贤。悬壶济世,志结善缘.性若秋水,人如春蚕。把酒临风,心地坦然。送人玫瑰,余香绵绵。”
7、于立群(1916—-1979),原名佩珊,曾用名黎明健。广西贺县人,郭沫若夫人,才女。14岁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从事舞台及电影表演艺术。1937年参加上海战地服务社,开展难民救济和战地采访工作。1938年和郭沫若结合。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以习颜字起步。后在郭沫若身边,受其熏陶指教,研究历代碑帖,专擅篆隶,喜作大字.其作品被毛主席旧居、成都杜甫草堂等博物馆收藏。有《于立群遗墨》行世.8、于植元(1927—-2003),山东文登人,1927年生于大水泊。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的文化熏陶书法造诣颇深,尤以行草见长。进入现代中国著名书法家二十人之列.多次出国讲学,与竹下登等日本7位首相有文字交往,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历任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副校长、校长,上海劳动大学教授、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辽宁省文史馆馆员。留世作品有《于植元书法作品选》、《文史探幽》、主编《古汉语》、《古代汉语》、《东西方生活文化比较事典》等。
9、于裿,是江苏镇江五兄妹中的老大姐。她
出身镇江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父母对他们教育甚严.记得在薛家巷小学读书时,于家离学校较近,但是于家兄妹每天上学放学时,都由保姆接送,主要是督促他们不得在外逗留,按时回家复习功课.所以他们兄妹五人都以优秀的成绩,先后考进江苏省立镇江中学.于漪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她是学教育学的,分配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领导要她改行教语文。她当时毫无经验,尽管困难重重,但她对自己说:“教语文是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我必须攻克难关."三年不到,她就将大学语文的全部教材进修完。在后来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准确明快,并充满激情,给学生以优美的艺术享受.她先后开了近3000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全国各地同行不计其数,从而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她担任过上海杨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名誉校长,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今年76岁的于漪早已退休,但她仍然带教青年教师,还担任上海中小学教材审定等工作,并著有《于漪教育文丛》《中学语文教育导轮》《我与语文教学》《于漪文集》等10多部著作。这里笔者特别想提到的是1982年《镇江日报》复刊后不久,“周末”版开辟了“乡土情”专栏。笔者曾写信向她约稿,很快就收到她题为《忆昔童年乐事多》的散文。而这篇散文作为“代跋”收入她最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于漪文集》中,并在文尾注明原载“1982年3月《镇江日报》",可见她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0、于渤,是兄妹中的大哥。1952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教学,并负责多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方面的科研。“文化大革命”结束,研究生培养制度恢复后,他每年都有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务,为国家电力事业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他担任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电力系统自动化》获浙江大学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和同事合作研究的项目《电力系统潮流、暂态稳定及负荷预测计算方法及程序》,1988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成果完成者证书。另外,他还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担任过浙江电力学会常任理事兼副秘书长,现任能源部电力工程类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兼《电力技术基础卷》主编,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高级会员。11、于洸,解放初期,从镇江中学调到团市委,先后担任学校工作部副部长兼镇江市学生联合会副秘书长。1957年,国家为了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决定从年轻机关干部中挑选一些具有高中学历的同志到大学深造。于洸就在这时被输送到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地质专业学习的。在学习期间,曾担任系团总支部副书记、北大团委宣传部副部长。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地质学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元素地球学等课程,同时还从事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科研,取得多项成果。他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注重野外实践,主编了《中外著名山川湖泊辞典》,填补了我国地理学方面的空白.他先后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在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副校长时,从事北京大学党建工作的研究,写了60多篇论文,如:《前进中的北京大学党组织》《共产党应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发挥党员的政治作用》以及《解放思想、转变观点,加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等,在全国高校引起较大反响。在教育体制改革和调整时,于洸被调到首都师范大学任党委书记.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从事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和编写。为了搜集史料,掌握全面情况,已届古稀之年的他,还在全国各地奔波着.于洸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镇江的建设事业非常关心.在北大教授王选发明电子印刷系统不久,笔者受报社的委托,前往“北大方正”洽购这套系统,由于得到他的帮助,价格特别优惠,还帮助培养了系统操作人员。那年,《镇江日报》在全国地市级党报中最早告别“铅与火"和“笔与纸”的历史。让人难忘的是那一次笔者带领一批小记者前往北京采访。当时是北京大学副校长的他亲自接待,全程陪同小记者参观校园,详细介绍了北大“五四"以来的光荣革命传统,使小记者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那次他还热情地为小记者联系采访了镇江籍航天专家徐丽生,徐丽生是参与研发我国首枚弹道导弹的功臣之一。12、于渌是老四,现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回国后,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继而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到198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意大利政府合办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负责凝聚态物理部工作,成绩卓著,早在1990年就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从理论上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开拓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描述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导电高分子准一维系统中孤子型元激发应满足的拓扑性边界条件;与他人合作,用骨架图展开方法计算了连续相变临界指数,准到小参量e的3阶;发展黄昆的晶格驰豫理论,研究了准一维导体中局域性元激发的动力学和物理效应;用自洽方法研究了空穴在反铁磁背景上的运动;研究并预言电阻在转变温度附近有极大值;用规范场理论研究了高温超导体的理论。单独或合作出版了科学著作10多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并应邀在多种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演讲和报告30多次.13、于涟,是于氏兄妹中的“老巴子”。196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其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她被分配到浙江一个县城农业局工作,直到1979年才调回浙江农业大学,先后任畜牧兽医系副主任、动物科学学院院长等职;主持并完成研究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还有2个研究项目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和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曾主编《免疫学实验技术》,合编《现代医学细菌学》等高等院校教材,经常出国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免疫学大会或研讨会.现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4、于天仁(1920---2004)中国土壤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土壤电化学的创始人。1920年2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5月22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15、于维汉,1922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年毕业于国立满洲医学院.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名誉主任。教授、国家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日本医科大学、久留米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据此用大豆及其制品预防克山病,使发病率明显降低。16、于润沧,1930年3月20日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祖籍山西省浑源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山设计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195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任中国有色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矿山设计方面造诣很深,善于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17、于德泉,1932年出生于山东蓬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然药物化学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40多年,完成了50多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200多种新成分,并完成了结构测定.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学位会委员,18、于振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栽培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作物高产优质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和小麦打了40多年交道,运用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使小麦高产再高产,为国家粮食的增产作出了贡献.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19、于本氺,1934年5月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宇航科学与技术专家、防空导弹专家.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员会顾问.20、于爱凤,女,1940年10月生于山西省榆次县北窑村,1965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机械系。分配到中央组织部工作,随即被编入后备干部到河北农村锻炼.曾任河北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省妇联副主任,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被选为河北省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河北省女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曾被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厂房设施设备租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能源项目投资股份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度智能家居系统装修工程节能评估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协议元转让与环保节能技术转移合同
- 2025年度历史街区保护性装修设计合同
- 二零二四外房企并购重点地块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消毒产品仓储物流与配送合同
- 2025年度车库使用权转让及车位租赁权分配合同
- 二零二五版地下综合管廊安全运营维护合同3篇
- 2025年度餐饮行业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合同
-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年产 4万吨氯化石蜡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公司章程(二个股东模板)
- GB/T 19889.7-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7部分:楼板撞击声隔声的现场测量
- 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6年级试题
- 药用植物学-课件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件(完整版)
- 国货彩瞳美妆化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 云南省就业创业失业登记申请表
- UL_标准(1026)家用电器中文版本
- 国网三个项目部标准化手册(课堂PPT)
- 快速了解陌生行业的方法论及示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