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什么是城市?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及作用?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它研究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是学习城市经济学首先要明确的基本问题。本章主要阐明城市的内涵、职能、城市的形成及其经济特征,城市经济学在西方和中国的研究现状,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什么是城市?它具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什么是城市?它具第一节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
“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机组合,产生了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古汉语中,“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如《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管子·度地》云:“地之守在城……”;《吴越春秋》指出:“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见“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与此对应的“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如《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孟子·公孙丑》中说;“古之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周易·系辞下》对此更有生动详尽的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是“中市”,以一般消费者的购买为主,另外还有“朝市”和“夕市”,总称“三市”。“朝市”清晨进行,以商贾间的买卖为主;“夕市”傍晚进行,以小贩间的买卖为主。市的影响范围,约为方圆五十华里。因此“市”是古时商品流通的中心。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商品生产日渐发达,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客观上要求为这种交换提供一个安全、通达、固定的环境,于是“城”与“市”相互结合,”市因城安“、”城因市兴“,并最终走向统一。第一节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城”和“市”在最初是两第一节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一、城市的内涵1.各学科对城市内涵的不同认识地理学: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统计学: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社会学: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拥有一套技术设施和机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有别于其他集团结构的组织形式。从一般意义看:是一个极抽象的概念,泛指与乡村相对的一种聚集地、经济空间、组织制度与结构、生活景观等等。一、城市的内涵一、城市的内涵一、城市的内涵2.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学对城市的解释也不统一,但都强调城市的经济内涵,即认为城市是经济活动及其空间集中的结果。所以,根据已有的文献,在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可以解释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2.经济学的解释2.经济学的解释2.经济学的解释3.城市的三个基本特性空间上的密集性——城市的根本属性经济上的非农业性——城市的经济特性构成上的异质性——城市的社会属性3.城市的三个基本特性3.城市的三个基本特性3.城市的三个基本特性4.现实中对城市的四种定义(标准)人口规模:达到特定人口规模或特定最小人口密度行政区划:将首都、区域行政中心或主要聚居地称为城市职业构成: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数占总集居人口数达到一定比例城市特征:具有某些城市特征的地方称为城市4.现实中对城市的四种定义(标准)4.现实中对城市的四种定义(标准)4.现实中对城市的四种实例: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定义美国自治市(Municipality或City)。又译为“城市”、“市镇”.是指特定疆界的行政区域。城市化地区(UrbanArea)。是指由一个(有时为两个)5万以上居民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所构成的地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tandard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简称SMSA),是指由一个(或两个)5万以上居民的中心城市,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由农业劳动力特定比率及通勤比率而决定的具有都市区特性的相邻社区(Community)而形成的区域。实例: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定义实例: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定义实例: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定义中国建制市:指被上级政府批准设有市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按照其行政级别,建制市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三类。建制镇:指被上级政府批准设有镇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镇所在地的人口一般在20000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要超过2000人。市区:指建制市或建制镇的建成区,是相对于郊区而言的,在地理景观上具有严格的城市特征。是经济意义上的概念。中国中国中国二、城市的五项职能政治中心职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区域内各级政府机构及相关政治团体的所在地,集中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与政治活动。经济中心职能。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大多数城市都是一定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发挥着生产中心、消费中心、商品流通中心的职能,是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交通中心职能。城市往往位于水、陆、空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上,从而成为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交通网络的中心。二、城市的五项职能二、城市的五项职能二、城市的五项职能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由于城市人口的密集性和异质性,城市激发并活跃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城市中多种多样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在频繁的接触中相互交流信息,相互给予刺激,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信息中心职能。信息中心功能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作用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频繁而集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使城市成为信息产生、汇集、过滤和扩散的中心,反过来又支持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由于城市人口的密集性和异质性,城市激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由于城市人口的密集性和异质性,城市激三、城市的类别通常的划分标准:行政区划、人口规模和城市主要职能。中国城市的分类按行政级别: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省级)、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按人口规模:超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和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按城市主要职能: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镇和特殊职能城市(如革命纪念地、旅游城市等)
三、城市的类别三、城市的类别三、城市的类别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比较利益: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它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规模经济:指在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比较利益仅为社会分工和贸易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规模经济的存在则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聚集经济: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聚集经济一般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初始条件,而聚集经济则为城市的形成提供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
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一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习俗机制:是习俗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机制,即资源配置是由传统、习惯及王权或宗教力量所决定的。市场机制:即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机制,是决定城市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计划机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控制等非市场力量。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交通技术和方式——制约着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地理位置——制约城市形成的外在因素人口、资源的分布——决定城市区位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第三节城市经济一、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经济系统。在城市内部,各城市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经济复杂的系统性运动。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外部经济系统有频繁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经济上的分工合作。互补性:经济功能上的互补作用是城市内各种经济活动在位置上相互靠近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聚集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节城市经济一、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第三节城市经济一、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第三节城市经济一、城外部性:在城市内部,由于居民、企业及各种活动的空间集中,它们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依赖,因而具有十分广泛的外部性。正外部性如:交通道路的拓展、基础设施的改善给居民、企业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收益;污染的控制、环境的改善对居民健康的有利影响负外部性如:工厂有害气体的排放;私人交通工具的增加所导致的道路拥挤;居民数量的增加导致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下降区位性:城市内部人口、产业及相关组织和设施的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决定着城市系统的运转状况和经济潜力,对城市和城市发展具有直接制约作用。外部性:在城市内部,由于居民、企业及各种活动的空间集中,它们外部性:在城市内部,由于居民、企业及各种活动的空间集中,它们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城市因空间聚集而产生,又因空间聚集而发展壮大;城市的物质、经济结构既是空间聚集的结果,也是城市聚集演化的基础;空间聚集既是城市吸引力的产生原因,也是各类城市问题的产生根源;没有空间聚集,就没有城市经济。因此,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第四节城市经济学在西方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产生背景理论准备研究资源或经济活动空间配置的区位经济理论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城市土地经济理论实践需要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病”加剧诞生标志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汤普森(WilburThompson)的《城市经济学——导言》(APrefacetoUrbanEconomics)出版,标志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第四节城市经济学在西方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第四节城市经济学在西方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第四节城市经济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巴顿:“把任何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解决城市问题的企图都当作城市经济学”。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就是抱着解决城市问题的愿望,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理想的公共政策的方案。”赫希:“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概括:西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问题,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是对城市问题求解。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城市本质的理论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理论城市规模的理论城市的外部性理论聚集经济效益的理论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经济增长理论三、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微观城市问题城市住房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贫困城市文化艺术城市犯罪歧视与隔离城市政府微观城市问题微观城市问题微观城市问题第五节城市经济学在中国一、城市经济学在中国兴起的背景研究城市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研究城市经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兴起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节城市经济学在中国一、城市经济学在中国兴起的背景第五节城市经济学在中国一、城市经济学在中国兴起的背景第五节二、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特点研究对象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在中国出现了“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二、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特点二、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特点二、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研究内容上既吸收借鉴西方城市经济学,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同点研究对象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城市问题和城市政府三部分基本理论吸收了西方城市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借鉴西方的分析方法不同点西方侧重于城市微观问题研究,中国更注重城市宏观问题研究在城市宏观问题的研究上注意从国情出发西方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而中国研究不多研究内容上既吸收借鉴西方城市经济学,又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内容上既吸收借鉴西方城市经济学,又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内容上三、建立相对统一的、规范的城市经济学1.城市经济学的不成熟性城市经济学的不成熟性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理论两个方面:研究对象方面:研究对象界定的多样性与不规范性——是求解具体城市问题还是揭示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理论方面:缺乏一个基础理论作为一以贯之、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缺乏一套完整的分析体系;完整的基础理论和分析体系的缺失导致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不成体系,以及基本理论和城市问题之间的脱节。三、建立相对统一的、规范的城市经济学三、建立相对统一的、规范的城市经济学三、建立相对统一的、规范2.建立相对统一、规范的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成熟的标志:相对统一、规范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基本理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城市经济学理论分析工具的基础理论二是城市经济学所特有的、能够阐明城市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2.建立相对统一、规范的城市经济学2.建立相对统一、规范的城市经济学2.建立相对统一、规范的城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什么是城市?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及作用?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它研究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是学习城市经济学首先要明确的基本问题。本章主要阐明城市的内涵、职能、城市的形成及其经济特征,城市经济学在西方和中国的研究现状,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什么是城市?它具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什么是城市?它具第一节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
“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机组合,产生了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古汉语中,“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如《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管子·度地》云:“地之守在城……”;《吴越春秋》指出:“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见“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与此对应的“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如《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孟子·公孙丑》中说;“古之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周易·系辞下》对此更有生动详尽的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是“中市”,以一般消费者的购买为主,另外还有“朝市”和“夕市”,总称“三市”。“朝市”清晨进行,以商贾间的买卖为主;“夕市”傍晚进行,以小贩间的买卖为主。市的影响范围,约为方圆五十华里。因此“市”是古时商品流通的中心。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商品生产日渐发达,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客观上要求为这种交换提供一个安全、通达、固定的环境,于是“城”与“市”相互结合,”市因城安“、”城因市兴“,并最终走向统一。第一节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城”和“市”在最初是两第一节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一、城市的内涵1.各学科对城市内涵的不同认识地理学: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统计学: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社会学: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拥有一套技术设施和机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有别于其他集团结构的组织形式。从一般意义看:是一个极抽象的概念,泛指与乡村相对的一种聚集地、经济空间、组织制度与结构、生活景观等等。一、城市的内涵一、城市的内涵一、城市的内涵2.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学对城市的解释也不统一,但都强调城市的经济内涵,即认为城市是经济活动及其空间集中的结果。所以,根据已有的文献,在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可以解释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2.经济学的解释2.经济学的解释2.经济学的解释3.城市的三个基本特性空间上的密集性——城市的根本属性经济上的非农业性——城市的经济特性构成上的异质性——城市的社会属性3.城市的三个基本特性3.城市的三个基本特性3.城市的三个基本特性4.现实中对城市的四种定义(标准)人口规模:达到特定人口规模或特定最小人口密度行政区划:将首都、区域行政中心或主要聚居地称为城市职业构成: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数占总集居人口数达到一定比例城市特征:具有某些城市特征的地方称为城市4.现实中对城市的四种定义(标准)4.现实中对城市的四种定义(标准)4.现实中对城市的四种实例: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定义美国自治市(Municipality或City)。又译为“城市”、“市镇”.是指特定疆界的行政区域。城市化地区(UrbanArea)。是指由一个(有时为两个)5万以上居民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所构成的地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tandard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简称SMSA),是指由一个(或两个)5万以上居民的中心城市,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由农业劳动力特定比率及通勤比率而决定的具有都市区特性的相邻社区(Community)而形成的区域。实例: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定义实例: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定义实例: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定义中国建制市:指被上级政府批准设有市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按照其行政级别,建制市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三类。建制镇:指被上级政府批准设有镇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镇所在地的人口一般在20000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要超过2000人。市区:指建制市或建制镇的建成区,是相对于郊区而言的,在地理景观上具有严格的城市特征。是经济意义上的概念。中国中国中国二、城市的五项职能政治中心职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区域内各级政府机构及相关政治团体的所在地,集中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与政治活动。经济中心职能。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大多数城市都是一定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发挥着生产中心、消费中心、商品流通中心的职能,是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交通中心职能。城市往往位于水、陆、空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上,从而成为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交通网络的中心。二、城市的五项职能二、城市的五项职能二、城市的五项职能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由于城市人口的密集性和异质性,城市激发并活跃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城市中多种多样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在频繁的接触中相互交流信息,相互给予刺激,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信息中心职能。信息中心功能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作用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频繁而集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使城市成为信息产生、汇集、过滤和扩散的中心,反过来又支持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由于城市人口的密集性和异质性,城市激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由于城市人口的密集性和异质性,城市激三、城市的类别通常的划分标准:行政区划、人口规模和城市主要职能。中国城市的分类按行政级别: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省级)、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按人口规模:超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和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按城市主要职能: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镇和特殊职能城市(如革命纪念地、旅游城市等)
三、城市的类别三、城市的类别三、城市的类别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比较利益: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它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规模经济:指在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比较利益仅为社会分工和贸易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规模经济的存在则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聚集经济: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聚集经济一般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初始条件,而聚集经济则为城市的形成提供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
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一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习俗机制:是习俗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机制,即资源配置是由传统、习惯及王权或宗教力量所决定的。市场机制:即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机制,是决定城市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计划机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控制等非市场力量。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交通技术和方式——制约着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地理位置——制约城市形成的外在因素人口、资源的分布——决定城市区位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第三节城市经济一、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经济系统。在城市内部,各城市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经济复杂的系统性运动。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外部经济系统有频繁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经济上的分工合作。互补性:经济功能上的互补作用是城市内各种经济活动在位置上相互靠近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聚集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节城市经济一、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第三节城市经济一、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第三节城市经济一、城外部性:在城市内部,由于居民、企业及各种活动的空间集中,它们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依赖,因而具有十分广泛的外部性。正外部性如:交通道路的拓展、基础设施的改善给居民、企业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收益;污染的控制、环境的改善对居民健康的有利影响负外部性如:工厂有害气体的排放;私人交通工具的增加所导致的道路拥挤;居民数量的增加导致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下降区位性:城市内部人口、产业及相关组织和设施的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决定着城市系统的运转状况和经济潜力,对城市和城市发展具有直接制约作用。外部性:在城市内部,由于居民、企业及各种活动的空间集中,它们外部性:在城市内部,由于居民、企业及各种活动的空间集中,它们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城市因空间聚集而产生,又因空间聚集而发展壮大;城市的物质、经济结构既是空间聚集的结果,也是城市聚集演化的基础;空间聚集既是城市吸引力的产生原因,也是各类城市问题的产生根源;没有空间聚集,就没有城市经济。因此,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第四节城市经济学在西方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产生背景理论准备研究资源或经济活动空间配置的区位经济理论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城市土地经济理论实践需要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病”加剧诞生标志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汤普森(WilburThompson)的《城市经济学——导言》(APrefacetoUrbanEconomics)出版,标志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第四节城市经济学在西方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第四节城市经济学在西方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第四节城市经济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巴顿:“把任何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解决城市问题的企图都当作城市经济学”。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就是抱着解决城市问题的愿望,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理想的公共政策的方案。”赫希:“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概括:西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问题,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是对城市问题求解。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新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合同(2024版)3篇
-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灯具验收合同范例
- 新船租赁合同范例
- 警官住宅出租合同模板
- 转租南山租房合同模板
- 车辆安全运输合同范例
- 计件工资简易合同范例
- 2024年度网络营销与社交媒体管理合同3篇
- 诺诚合同范例
- 成人肠造口护理-2019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森林防火智能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单招综合素质真题(含答案)
- 2021血透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冰粉的制作
- 职业暴露针刺伤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IEC60601-1检测项目及产品结构要求
- 绵阳东辰学校五升六预备年级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 超星尔雅学习通《劳动通论》章节测试答案
- 高中美术 主题一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课件
- GB/T 36344-2018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