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4.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5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4.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5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4.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5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4.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5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4.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5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大力恢复发展经济,颁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制订“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实施。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工业化的实施开辟了道路。在八大方针政策指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经济建设经历了许多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典高考题)右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解析】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产品不断丰富,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时代,所以D不准确。【答案】D【点拨】本题是个反向选择题,考生一定要看到题目问的是“不包括”,如果少看了一个“不”字,造成选错丢分就很可惜——因为本题的难度很低,如果没看错题目,应该基本都能选择正确。(经典高考题)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用新观点整合与评价历史事件的试题。试题以“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新观点和以此观点设计的图片为情境,考查考生对新观点的理解、论证和评价。第(1)问难度较低,根据1978年发生的大事很容易判断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第(2)问是一个半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取一个视角回答,也可进行综合性的阐述。既可以选择与“跑”相关的主题,也可以选择与“开始”相关的主题。如: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影响的角度回答: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和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1978年后中国的变化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以全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从“跑”的角度回答: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后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入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点拨】本题旨在了解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与论述的能力。本题可以选取一个视角,也可进行综合性的阐述。学生答题应注意以下方面:主题: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观点突出;史实:所引史实典型而充分;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叙述:文字通顺流畅。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1.背景①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②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③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1953~1956)

2.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前提:(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1)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成果: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三)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改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过程跟农业大体相似。(3)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5.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论十大关系》(1956年):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1956年):①主要内容: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②主要任务: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③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由于犯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八大”的路线没有正确的贯彻执行。(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①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②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出现三年经济困难。(4)“八字方针”(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了(5)十年探索的成就:①特点: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②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石油实现自给。(1)影响: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中国失去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2)两次好转:①1971年,林彪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主持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②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经济迅速回升。(3)“文化大革命”的教训①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文革”十年(1966~1976)②“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③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坚持依法治国。

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首先,这是由我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失调决定的。近代以来,我国的农业、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和基础,但重工业基础薄弱。其次,是由当时我国所处的特殊的国际环境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虽然我们的经济建设赢得了苏联的帮助,但我们如果不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就很可能再度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或沦为他国的经济附庸。再次,是由重工业在整个国家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最后,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重工业的基础之上,这是坚定不移的方针,而只有建立自己的重工业才能够为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互相关联,不可分离。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二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被比喻为“一体两翼”。

3.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分析(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大跃进: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1958年我国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全民性经济建设运动。主要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忽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瞎指挥和浮夸风、共产风。(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是1958年出现的政社合一的组织。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4)影响:大跃进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江苏单科)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常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佛山一模)根据下表分析,1953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所有制土地经营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高级社,集体经营1978至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①土地改革②对农业进行改造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由表格可知,1953年至今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经营方式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公有制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的,“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形成的。故答案为②④。【答案】D(天津)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解析】注意时间,掌握各个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