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023/7/27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本章内容简介宏观国际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微观国际经济合作的条件和重要的推进力量。国际经济组织是各国开展宏观国际经济合作的载体,与之相对应,微观国际经济合作的载体是跨国公司。宏观国际经济合作涉及众多领域和方面,尤其是在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许多传统上属于国际政治领域的问题,也具有了经济的属性。本章的分析,仍然集中于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合作领域。根据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国际经济组织主要分为三大类:(1)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国际经济组织,最为典型和最重要的是世界贸易组织;(2)促进国际货币与金融合作的国际经济组织,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3)促进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组织,具有代表性的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种组织。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第一节世界贸易组织1995——2005:WTO失去的10年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一、WTO成立的背景成立一个协调和管理全球贸易的组织机构,这一愿望和努力由来已久,最早溯源于1947年的《哈瓦那宪章》。GATT的主要贡献:削减关税壁垒;约束非关税壁垒;推进国际贸易规则的建立;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协调贸易摩擦,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GATT的主要缺陷:非法人主体,权威性和法律约束力有限;以管辖货物贸易为主,不能适应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缺乏权威性和系统化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等等。GATT在体制和功能上的缺陷,决定了它需要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替代并完善其功能。20世纪90年代,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为WTO的组建提供了推力和拉力。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而言,WTO是推进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工具;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部分国家在80年代、90年代上中期的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因此也积极支持成立WTO的进程。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二、WTO的宗旨、机构与法律框架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WTO的宗旨拓展货物与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提高全体成员国国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充分就业,合理、可持续地配置和利用世界资源。通过签署议定书和互惠安排,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各种歧视,解决贸易争端,推进贸易自由化。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得到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贸易份额和权益。维护GATT的基本原则,努力完成GATT尤其是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目标,发展一个综合性的、更加有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WTO的机构设置与运作方式部长级会议。WTO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总理事会。日常的工作机构,贯彻已经达成的协议,贯彻部长级会议的决议,处理包括贸易争端在内的工作性事务。下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三个分理事会。秘书处和总干事。秘书处是总理事会的常设机构,总干事为秘书处的负责人,领导总理事会的日常工作,总干事由总理事会任命。WTO的决策制度。与IMF、WB根据股权决定投票权的制度不同,WTO实行一国(成员)一票的投票制度。部长级会议决议和理事会会议记录需半数以上票数通过,部长级大会与理事会有关协议签署、修改和解释,需3/4以上票数通过。原则上,通过的协议对全体成员有效,从而改变了GATT“选择性”加入的做法,但成员根据例外条款,可以要求对通过的协议豁免。豁免必须在90天内提出并经全体一致通过。WTO的主要职能。通过组织多边谈判,推进贸易自由化;日常事务由秘书处处理。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3.WTO的法律框架WTO法律框架是各成员体权利与义务界定的依据。主要包括货物、服务、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以及WTO成立后达成的两个协议。货物贸易方面:GATT1994,是主体法律框架,包含了1947-1994GATT推进贸易自由化所达成的主体成果。农产品、纺织品与服装、TRIMs原本不属于GATT管辖,1994年达成协议。卫生与动植物检疫、TBT、反倾销(1994修改)、海关估价(1994修改)、装运前检验、原产地规则、进口许口程序、补贴与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原本就是单列协议或附件。GATS1994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各项附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1994及其附件。贸易争端解决机制(DSB)与贸易政策审议机制1994及其附件。东京回合的3个协议(民用航空器、奶制品、牛肉),原属于选择性参加。信息产品协议,WTO1996;金融服务协议,WTO1997。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三、WTO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非歧视、互惠与发展中国家优待非歧视(non-discrimination)是GATT1947的第一条条款,自然也是WTO的最基本原则,同时也是GATS、TRIMs所援引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主要通过最惠国待遇条款(MFNT)和国民待遇条款(NT)体现。MFNT最简单的表述是: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特权与豁免,必须立即无条件的给予对方。NT最简单的表述是:缔约国一方给予另一方的自然人、法人、商品和运输工具以等同于本国自然人、法人、商品和运输工具的待遇。互惠原则也是WTO的最基本原则,非歧视只是“非歧视”,在非歧视的基础上,还要推进贸易自由化,那就是互惠。互惠也就是互利互惠,一般表述是:相互让与、关税减让的结果应使双方进出口量的增加大致相等。发展中国家优待原则。主要体现在1964年对GATT修改所增加的第四部分“贸易与发展”(36-38条),主要内容包括“非互惠”(GSP)、发达国家尽可能多地承担义务、谋求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GATS中则表述为“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这一原则已不包含多少实质内容。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关税保护、关税减让与取消数量限制这一系列原则是GATT/WTO执行得卓有成效的领域,尤其是在关税减让方面,是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体现。关税保护原则是指各成员国只以关税作为唯一的保护手段,这一原则同时就规定了GATT/WTO反对以配额等数量限制手段进行贸易保护。关税减让原则。在规定只以关税作为保护手段的同时,GATT规定关税只能不断降低、不能提高的原则。即使个别商品在特定情况下必须提高关税水平,也必须以其他商品的关税减让为条件,以保证已经减让达成的关税总水平不上升。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数量限制是最典型、使用最普遍的非关税壁垒。取消数量限制包含着GATT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原则主张。由于农产品、纺织与服装等一直被列为敏感产品(sensitiveproducts),不在GATT管辖之列,因此这些领域的数量限制一直存在。直到乌拉圭回合达成协议,发达国家同意将数量限制转为关税或关税配额。但在协议规定的取消配额期限2005年,美国、欧盟相继宣布对中国继续实施配额限制。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3.透明度、公平贸易和争端磋商解决原则透明度(transparency)原则。为防止成员方对贸易进行不公开管理从而造成歧视,透明度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的保障性规定。除妨碍法律执行、公共利益和涉及商业秘密以外的贸易政策法规,必须全国统一而透明。公平贸易原则主要体现在反倾销和反补贴方面。贸易争端的磋商解决原则。这是GATT/WTO的又一根本原则,其目的在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防止和反对单边主义。GATT时代,主要是将利益相关各方召集到一起进行协商,进入WTO时代以后,WTO在磋商的基础上,增加了仲裁的功能(DSB原意是争端解决机构,争端解决机制的缩写是DSM)。WTO磋商解决争端机制,既是一个程序法,也是一个实体法,经过仲裁,有关成员方可以“采取行动”。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4.合理保障原则与例外条款GATT/WTO规定,允许某一成员方在特殊情况下经全体成员允许,可暂时或部分停止应承担的义务。合理保障条款主要包括三大类:国际收支保障条款;幼稚工业保障条款;资源、环境、公共卫生、动植物检疫、国家安全保障条款。除三大保障条款外,GATT/WTO还设有一系列例外条款。其中,区域贸易组织、边境贸易可以对GATT/WTO的最基本原则——非歧视实行例外;国际收支保障、幼稚工业保障可以对关税减让原则实行例外;资源、环境、公共卫生、动植物检疫、国家安全保障条款可以对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实行例外;发展中国家可以对互惠原则实行例外;涉及公共利益、商业秘密、执法的要求可以对透明度原则例外;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基础研究、教育和基础设施的补贴,落后地区的专向性补贴,对农业的某些补贴,可以对公平贸易原则例外。总之,几乎所有GATT/WTO的基本原则,都有例外规定。这也是WTO被架空、例外普遍化的的症结所在。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四、WTO的失败与改革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WTO成立以来几无进展1995年WTO成立之初,确立了三大任务和发展方向: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强化多边贸易体制;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发展不平衡及社会问题。1996年新加坡第二次部长会议,通过了《信息产品协议》,发达国家提出了四个新的谈判议题,应该说开局良好;但1997年签署《金融服务协议》时,只有84个成员国参加,东南亚国家只承诺有限开放。此后,WTO就未能再取得任何进展。1999年第三届部长会议(SeattleConference),由于各方对启动新一轮谈判的议题存在严重分歧,同时会场外的巨大抗议浪潮制约了会议主办方美国的作用,试图启动“千年回合”的愿望落空,会议以失败而告终。2001年第四届部长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发达国家以“绿屋会议”的形式,胁迫发展中成员通过了启动多哈回合(DohaRound)的部长会议宣言,由此种下了成员方分裂和矛盾公开化的阴影。2003年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毅然决裂,WTO分解为矛盾错综复杂的多个集团,会议以宣布失败而告终。2005,Hongkong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WTO各集团方及其矛盾的焦点WTO本身就是各利益方、不同利益集团进行重复博弈的场所,存在不同利益集团是正常的现象。世界经济形势变幻,各利益方自身的利益与诉求不断在发生变化,利益集团也不断进行着分化组合。总体而言,WTO存在两大利益集团:发达集团与发展中集团。矛盾的焦点是,“执行问题”与“四新议题”。在发达集团内部,美国主张推进“四新议题”和“环境与劳工标准”谈判,主张农产品全面自由化,欧盟、日本、韩国与美国在农产品问题上的立场截然相反,但美国的立场得到澳、新、加等15国凯恩斯集团的支持。日本最初提出“四新议题”,但现在转而支持发展中国家立场,日、韩与美国、欧盟在反倾销、钢铁、金融开放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在发展中集团内部,原本与美国立场一致的中国转而支持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取消补贴而后再谈市场准入的立场,形成“21G”;拥有52个成员的“战略产品联盟”关注热带农产品问题,以孟加拉为首的30国最不发达集团关注乌拉圭回合的发展援助承诺的兑现问题,东非、中亚产棉集团则宣称,棉花贸易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一概免谈。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3.发展中国家的“执行问题”发展中国家认为受诱签署了UruguayRound协议,作出了与自己发展水平不相称的减让,但发达国家并未兑现其承诺。当务之急是UR的执行问题,在许多发展中成员甚至尚未真正理解UR协议的情况下,不宜推进任何新议题谈判。发展中成员认为UR的执行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劳密产品、其它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UR的农产品协议核心要点有二:补贴转为关税,而后再减让关税;补贴分两类,直接补贴应取消,但农业研究、粮食保障、农民收入保障、救灾、落后地区支持,这些补贴可以保留。许多发展中成员无补贴,因而也就不存在转换成关税的问题;其次,与发达国家竞赛补贴,发展中成员补贴不起,“EU一头牛的补贴是非洲穷人收入的三倍”。纺织服装协议核心要点也是两个:配额转为关税,而后再减让关税,且有时间表;重要产品实施关税配额。问题有二:首先取消配额的并非发展中国家重点出口产品;关税反而上升了。其它劳密产品也有类似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发展中成员要么达不到标准,要么根本就没有标准,几乎所有技术标准都是发达成员制定的。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4.发达国家的“四新议题”四新议题通常也称作“新加坡议题”,包括贸易与投资、竞争政策、贸易便利化和政府采购透明度。投资问题。发达成员要求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实质就是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可以自由地进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仅落后成员不同意,即使新兴工业化成员也不同意。竞争政策。发达国家要求的是公平竞争,发展中成员要求的是反垄断。贸易便利化。分歧不大,发展中成员要求技术援助。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目前仍然是可以豁免贸易自由化规制的领域。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是否应该购买IBM电脑,重要的是,政府采购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如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的手段,如扶持新兴产业;扩大就业的手段,如购买本国的产品与劳务。政府采购关系到经济政策和整个经济与政治的自主。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5.WTO失败的宏观经济背景90年代上中期,世界经济增长较为迅速,全球化至少在当时造成了共同繁荣的错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认为开放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平衡性逐渐凸现,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发展中成员逐步认识到,“发达国家的今天,并不是不发达国家的明天”。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经济周期总是密切联系的。经济周期问题与生产过剩问题,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部分发展中成员经济的成长与力量的壮大,改变了原有格局。必须承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中国家居于搭便车的有利地位,现在许多发达国家不愿被搭便车。最后,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也是一柄“双刃剑”。一些发达国家对是否进一步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犹豫不前。尤其是,环保、人权、宗教、劳工组织都反对全球化,各党派的立场也不一致。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6.WTO失败的经济学分析WTO本质上是推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传统理论,如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理论等,都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但实践表明,贸易自由化并未带来各方的利益增进和经济增长,相反却产生了严重的利益失衡与冲突,以至于WTO步履维艰。对WTO失败进行经济学理论的分析,问题的实质是贸易与增长的问题,这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国际贸易教材,第10章)。贸易与增长的问题(注:增长与贸易的问题已讲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纳克斯(R.Narkse)的命题—“贸易是经济成长发动机”学说(Engineforgrowth),其间停顿了一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形成,贸易与增长理论沿着三个思路而展开:贸易、规模经济与增长,贸易、技术进步与增长,贸易、知识外溢与增长。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6.1从纳克斯到刘易斯的主要观点纳克斯根据19世纪北美、大洋洲国家的发展历程,论证了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逊的引擎假说。但随着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一度曾自我否定。亚太新兴经济体的成功,又使其坚信这一命题。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说,也称依附论;辛格的“全面恶化说”;伊曼纽尔的不平等工资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等等。基本上都否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进口替代战略。(国际贸易教材第5章)1979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Lewis,W.A在诺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说,认为过去10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过贸易而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迅速时,发展中国家也随之增长;但发达国家经济停滞时,发展的引擎也就减慢。刘认为,给这一引擎注入燃料的最好办法,是鼓励发展中国家相互间的贸易。这一理论推进了所谓的南南合作。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6.2贸易、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1977年Dixit—Stiglitz发表经典论文《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建立了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一个规模扩大的统一市场的形成,使产品种类数和生产效率都得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这一理论对新兴发展中国家似乎适用,对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密产品的不发达国家并不适用。Ethier,W.J.1982年构造了一个国家和国际的规模经济的模型。国家规模经济内在于厂商,国际规模经济外在于厂商且与竞争性市场相容。贸易使市场范围扩大,劳动分工加深,导致经济增长。他的前一思想与克氏相同,后一思想则被杨小凯发展为新兴古典经济学。Ethier和杨认为贸易有益于所有国家(世界)的增长,但他们的规模经济实际是专业化经济。Rivera-Batiz&Romer1991把贸易与增长的关系总结为一体化效应、冗余节约效应和分配效应。一体化效应是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冗余节约是指R&D不必重复投资;分配效应是指资源在不同部门转移。R–R模型显示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对增长的作用是持续的,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如果从R&D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技术的部门,贸易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G–H1991年的研究证明了后一结论。中国就是这种情形。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6.3贸易、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1962年阿罗(Arrow,K)提出了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即技术进步源于在位者知识与经验积累,从内生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干中学也就是学习效应。继承这一理论,对贸易与增长的研究,形成了两个思路:克鲁格曼的干中学产生的动态比较优势;卢卡斯(Lucas,R)干中学导致的人力资本增加。克1990认为对特定产品模仿制造的干中学,通过经验、知识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初始的贸易保护下,内生为具有比较优势,而后推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克氏认为日、韩等亚洲新兴国家就是如此通过narrowshiftingband获得成功的。卢1988认为,比较优势是通过干中学形成人力资本积累而形成的。他重点考察了两个效应: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互补效应。外溢效应导致人力资本向发达国家集中,互补效应导致物质资本也向发达国家集中,尽管两类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稀缺性较高,边际生产力高于发达国家。因此,H-O-S理论预言的资本从富国向穷国转移的情形不能出现,而开放则导致发展中国家更落后。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Young,A.1991指出,克鲁格曼“单个产品干中学”的潜力是有限的,不能必然内生出下一个产品也能通过干中学产生动态比较优势,因此这个模型不足以维持长期的全面的增长,也就不能解释亚洲现象。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实际就是强调了单个产品干中学过程中,在产品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知识与经验的溢出效应,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整体积累与提高。杨(1991)构建了一个单个产品干中学,但产品之间存在外溢效应的模型,研究了贸易对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的作用。杨指出,由于干中学的潜力是有限的,因此,从“干中学”中所能获得的知识、经验积累及其技术进步,取决于干中学的产品与这一产品的发明时间的远近。北方国家干中学的产品,一般是贸易伙伴新近发明的产品,因此干中学能获得较多的知识经验积累并产生显著的外溢效应;南方国家相互之间贸易的产品,很难产生这种效应,与北方国家贸易,则取决于贸易产品“新”的程度。杨最后指出,贸易自由化如果导致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落后的产业,由于基本上没有学习效应,对其增长是不利的,而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的作用正相反,尽管两者都能取得贸易的静态受益。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6.4贸易、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卢卡斯强调的人力资本是承载知识的人,新增长理论强调的知识是直接的科学技术知识,包括可编码的和不可编码(non-codified)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众所周知,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由此,则贸易的作用不应仅仅是获得静态收益,重要的是获得增长收益。增长收益是通过贸易实现知识的跨国传递而获得的。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作用是知识的跨国传递与外溢。对此一结论最杰出的证明是Grossman,G.M.&Helpman,E1991年的模型。模型的结论主要有三:(1)知识传递存在时滞,国内传递总是快于国际传递,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专业化模式有利于世界的长期稳态增长;(2)具有R&D比较优势的国家如果转向消费品的生产,将导致世界增长率下降;(3)对R&D实行补贴的产业政策,有利于构建动态比较优势。G-H模型证明了知识创造与传递有利于全球增长,同时隐含了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但该模型没有特别说明知识创造与传递对落后国家的作用。Coe,D&Helpman,E1995研究了一组相对落后国家从高知识国家的进口是否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实证结果表明,一国TFP的提高程度,与其贸易伙伴的总R&D存量高度正相关。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不过,Coe&Helpman的结论并不足以让发展中国家过多地寄希望于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而取得经济增长。Eaton,J&Kortum,S(1995)的研究指出,国际贸易能传递多少知识,进口国的人力资本与研发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一结论可以通过很多例证得到证明,但还没有得到正式的模型解释。这一经验结论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
更进一步,由贸易而产生的知识传递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Keller,W在1997-1999的系列研究中,得出了三点结论:(1)一国从国内R&D中获得的收益比从国外R&D中获得的多;(2)同进口有关的知识与技术流入可以解释一国经济增长率的20%;(3)当一国不是某一产业的领先者时,进口的来源国很重要,从欠发达国家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试图通过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而获得知识外溢并取得经济增长,Keller的结论显然不是鼓舞人心的。
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7.区域化替代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建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据统计,目前全球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已达200多个,正式在WTO申请注册的就有170多个。并且,区域一体化还在呈现迅速发展之势:欧盟不断扩展,美国计划于2005年建立美洲经济组织,中、日、韩正在谋求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此外,双边或诸边的跨区域一体化组织也在不断出现,如新、澳、新,新日、新美、新智、新韩就是一个例证。区域一体化与WTO为代表的全球化是什么关系,主流看法是由于WTO成效寥寥、停滞不前,因此各国转向区域化。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区域化是在全球化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不管两者关系如何,WTO停滞不前、区域组织层出不穷是一个现实。区域化对WTO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一,由于区域组织可以对WTO的诸多规制例外,如此之多的区域组织,使WTO的许多协议成为一纸空文;第二,区域化至少在当前,成为各个国家、国家集团在WTO内讨价还价的砝码,阻碍了WTO进程;第三,区域化的发展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甚至政治的对抗,但也有可能促使WTO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8.WTO的改革方向WTO不应急于推进,而应注重消化已经取得的成果。经济政治不平衡是客观规律,WTO包含130多个成员国,各国的发展水平、利益诉求差异很大,一体推进的协调成本畸高,急于求成势必欲速则不达。WTO已经达成的成果来之不易,其中部分地已属超前,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应放在消化已经取得的成果,即“执行问题”。WTO需要民主化改革,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都需要在理念上和行为方式上不断改进。一方面,发达成员必须认识到发展中成员不仅是资源产地、产品和投资市场,同时也是国际经济、自然和政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发展中成员必须承认大国主导的现实,必须认识到无休无止的争论对双方都无益。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第二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一、IMF与WB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功能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成立,旨在促进国际货币与金融合作、稳定汇率与国际货币市场、帮助成员国应对紧急国际支付危机,1947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IMF成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当一国或数国出现支付危机,势必使国际贸易无法正常进行,同时由于各国债权债务之间的联系性,一国或数国的支付危机具有传染性,因此国际储备富裕的国家有义务予以合作。IMF最初的、也是迄今最主要的业务,是为出现支付危机的国家提供短期贷款,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当一国储备过少,或是出现汇率贬值预期和汇兑风潮时,IMF提供所急需的货币,维护正常的支付和汇率的稳定。与此同时,获得贷款的国家也有义务采取政策措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的国际储备,维护汇率稳定。应对国际收支危机而提供短期贷款一直是IMF的主要功能。石油贷款、缓冲库存贷款、中期贷款、不发达信托基金是IMF后来发展出的业务。IMF最初的资金来源于根据各国经济规模认缴的股本金,包括一定比例的本国货币和黄金(75%:25%)。借款(提款)不超过股本金25%,为正常的提款。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合作随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扩大,基金组织原有的股本金已不足以应付各国的需求。60年代后,通过多次“借款总安排”,主要发达国家提供了较大数额的借款,以充实股本金。这些发达国家之所以愿意借款,是因为各国提款的对象也集中在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60年代末,国际收支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同时美元危机已经显现,为应对各国提款的需求,根据各国在IMF中原有的股本金,创设了虚拟的清偿单位特别提款权(SDRs)。特别提款权的币值最初与美元挂钩,而后改为16种货币的加权平均值,最后缩小为5种货币的均值。SDR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出现支付危机的国家,将本国账户上的SDRs转移到外汇储备富裕的国家,兑换成本国急需的货币,外汇富裕的国家有义务接受SDRs。5年为一个结算期,SDR帐户富裕的国家获得利息,SDRs帐户短缺国家支付利息。IMF实际成为了国际借贷的中介。SDRs的创设与运作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它缓解了美元危机期间,国际支付手段不足的问题。当然,这一合作仅限于政府之间,因为SDRs只能为政府所拥有和运用。美元币值稳定后,SDRs只是一个记账单位。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3.IMF推进国际经济合作的成效尽管当前IMF受到诸多责难,但自成立以后,它在协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支付危机、稳定汇率和国际货币市场、推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美元危机的时代,IMF不仅自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了危机,同时,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在推进美欧合作、寻求建立更合理的国际货币制度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解决或缓解意大利里拉危机、英镑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和阿根廷金融危机方面,IMF仍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IMF在推进各国政策协调与合作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IMF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权威的政策咨询机构,为相关国家提供政策与信息数据方面的支持。中国是IMF的第九大股东,拥有2.58%的投票权。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4.世界银行集团的功能通常所说的世界银行(WB)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金融公司(IFC)、国际开发协会(IDA)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投资争端国际中心。宗旨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立背景与过程以及成员国与IMF相同。世界银行贷款的特点:贷款期限长,贷款期限、贷款对象与IMF互补,平均17年,最长30年;贷款利率低,其中IBRD低于市场利率;IFC向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贷款,按市场利率;IDA向最不发达国家贷款,无息,只收取0.75%的手续费。世界银行贷款的条件:只贷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发、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教育、医疗、赈灾等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实行竞争性公开招投标;只贷给政府项目或政府、中央银行担保的项目;只贷给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融资的项目;只贷给有偿还能力的国家,债务免除只有在相关国家政府达成协议以后。世界银行资金来源:各国认缴的股本金;市场融资;富裕国家的捐款等。世行是南北合作成功的为数不多的领域,且基本没有多大的争议。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二、IMF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特定地位为什么IMF成为争议的焦点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IMF是布雷顿体系的替代者IMF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着历史渊源。IMF本身就是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辅助机构,在建立布雷顿体系的同时而设立的。在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固定比价,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的制度下,IMF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维护这一体系,当一国的货币无法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时,提供短期信贷。由于特里芬两难(TriffenDilemma),布雷顿体系崩溃。在布雷顿体系存续期间,IMF是辅助机构,而在该体系崩溃以后,IMF就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核心组织,是布雷顿体系的替代者。首先,在储备制度方面,IMF确定多元化的储备资产,在黄金非货币化过程中,IMF是实际的操作者,同时IMF通过设立SDRs扩大各国的储备资产;其次,在汇率制度方面,尽管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但仍然是有管理的浮动,管理者就是IMF;第三,在扩大信贷额度方面,IMF通过扩大融资额度,增加对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成员国的信贷额度;第四,在危机管理方面,IMF是历次金融货币危机的管理协调者。总之,在布雷顿体系崩溃以后,IMF历史地成为了国际货币金融合作的中心组织,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矛盾的中心。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货币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命脉应该说,货币金融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只是主流经济学一直没有予以重视。从休谟的《货币论》到费雪(Fisher,I)的“货币需求方程”,一直把货币金融体系看作是实物经济体系以外的“现象”、“符号”,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均衡一直考察的是实物体系。RaymondGoldsmith(1985)的研究指出,在一战之前,通常一个经济体开始成长的50-70年之内,金融体系将居于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商达到0.4,即可认为出现经济金融化。“帝国主义论”中有关“金融寡头、银行是万能的统治者”等论述,说明已经认识到当时已经出现的经济金融化。换言之,货币金融也是传统经济的命脉。Goldsmith还指出,大危机以后,主要发达国家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商并未显著上升,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经济金融化滞缓,主要原因有《1933年银行法》等、凯恩斯主义政策倾向、金汇兑本位制的制约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放松了对货币金融领域的管制,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断的金融创新活动、现代企业制度与直接融资对资本市场的需求、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导致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再次上升并居于主导地位。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认定。在当代的全球经济与各国经济中,货币金融体系都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也决定了IMF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特定地位。
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3.IMF是“华盛顿共识”的执行者IMF的特定地位,不仅在于它是经济金融化时代协调管理国际货币金融合作的中心组织,更重要地,它还是美国等国家推行某些经济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工具。这些经济制度概括起来就是“WashingtonConsensus”,其核心理念就是“政府角色的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和最大限度的自由化”。华盛顿共识是发达国家处理80年代债务危机的理论总结,主要包括10点内容:消除赤字;削减公共福利开支;减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贸易自由化;开放外国投资;国企私有化;竞争政策;确保私有产权。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的代名词,也称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foundationalism),是美国政府处理国际经济乃至政治事务的信条。由于WTO是1国1票,IMF和WB是根据股权确定投票权,而美国又是IMF和WB的最大股东,因此尽管WTO也具有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性质,但最能为美国控制的还是IMF和WB。又由于WB的中长期贷款总是与IMF紧急信贷相联系,IMF就成为了WB的预审机构。一个国家总是在出现经济金融危机时向IMF申请紧急贷款,IMF将自由化、市场化作为贷款的条件,就具有了“趁火打劫”的性质,也使自己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进而招致了一系列的批评。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华盛顿共识产生的背景与主要内容拉美国家,由于受到战后实物资本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全面实施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执行了不恰当的经济政策,累积了大量外债,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爆发了两次严重的债务危机,陷入了所谓“失去的十年”中。西方债权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组织,为了解决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提出了很多的政策建议,“华盛顿共识”就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下,由约翰∙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于1989年提出的。它旨在回答位于华盛顿的一些国际组织对拉美经济改革政策建议的基本共识是什么,以及究竟哪些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等问题。“华盛顿共识”主要有十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市场化,即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统一汇率;(2)私有化,即全面、大规模和快速地实行私有化,保护私有产权,放松对市场准入的管制,消除阻碍外来直接投资的障碍;(3)稳定宏观经济,即扩大税基,强化政府的财政纪律,消除财政赤字,增加政府在高回报领域的公共投资,贸易自由化,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4.IMF是金融自由化的推动者迄今IMF在推进新自由主义方面主要开辟了两块试验田,一是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推行“休克疗法”,备受争议;二是在9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的处理过程中,把削减财政赤字、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作为贷款的条件,备受批评。当危机最终结束时,IMF认为是自己的政策产生了作用,而批评者则认为,这是一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IMF的一贯的说辞——“问题的发生总是那些国家没有听从IMF的建议,问题的解决总是得益于IMF充满智慧的指导”。那么,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IMF认为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政府对金融体制乃至整个经济的过多干预,而批评者则认为是干预不足、干预不当,在金融监管和危机防范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过早、过快地执行了IMF所一贯主张的金融自由化,在危机初显的时候,IMF处置不当,火上浇油,从而加深了、延长了危机。的确,贸易自由化的推动者主要是WTO,金融自由化的推动者主要是IMF。但是,有关金融自由化的争议远大于贸易自由化,评价金融自由化,不能仅仅满足于现象的描述与争论,而必须有深入的理论思考。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三、IMF争议的金融经济学分析有关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何谓金融抑制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是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RonaldI.Mckinnon和EdwardS.Show分别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提出的。金融抑制(financialrepression)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用简练语言可以概括为“金融歧视”:拥有特权的企业、高度受保护的企业、大跨国公司以及政府机构能够得到银行的贷款,而广大中小企业、农村地区则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政府通过对总额有限的贷款的配给,向特权企业寻租,并使利率维持在较低甚至为负的水平上。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从时间上看是历史因素的遗存影响,从空间上看,是二元经济结构使然。金融抑制是“二元论”在金融领域的表现。金融抑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银行放款的特殊性→贷款利率低/负→银行低收益→存款低利息(与通胀率比)→居民减少金融资产→储蓄不足→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只能依靠实物资产积累,成本高,发展慢。肖从另一个角度总结金融抑制,落后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在所有市场操纵价格:降低实际利率、高估汇率、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这一切做法使得政府有事可做”。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何谓金融深化如何解决金融抑制,肖提出了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多样化,以及这些金融资产使用者的增加。麦金农有关解决金融抑制的政策主张,也被归纳为金融深化,同时,M2/GDP是麦氏提出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标准,实际是经济货币化的指标。麦金农的逻辑:解决抑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货币持有者获得收益,那就要使名义利率大于通胀率,这样居民才会持有并积累金融资产(M2)。肖的逻辑:对于效率和增长来说,金融市场的价格与商品和其他要素价格一样重要,矫正扭曲的资本价格,才能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金融深化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主张,被理解为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政府应放弃对利率、汇率等金融产品价格的管制,以真实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政府应放弃以通胀刺激经济的做法,以保证金融资产收益的真实性和可预期性;政府应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允许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在并鼓励竞争性金融市场,以解决“歧视”问题;政府应实行贸易自由化,税制改革和公共支出改革等,以配合金融深化。麦和肖的独到之处是,揭示了货币金融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们的理论与政策主张不仅为许多新兴国家所采纳,同时也是IMF推行金融自由化的理论依据。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3.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拉美、亚太一系列国家推进了金融自由化改革,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金融危机或金融不稳定(fragility)现象。1991年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强调了金融自由化的次序:首先要平衡中央财政;其次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第三是外汇汇率与外汇管理的自由化,并且经常项目的自由化要先于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们认为金融危机与金融自由化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次序不对而导致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金融自由化降低了银行特许权价值,监管的放松、信贷市场的竞争,在激励与约束两方面导致银行的冒险行为甚至败德行为;利率放开导致宏观经济波动更大,增加了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更大的风险。总的倾向性观点是,金融自由化导致了金融危机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但是,并非所有的研究都认为自由化是危机的原因:有限责任制决定银行系统只有正向激励而无反向约束,这与银行特许权价值无关;金融监管严厉时,也会出现“合谋”和败德行为;利率、汇率、资本市场放开,可能导致波动频率增加,但不会加大波动幅度和银行的风险。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金融危机原因的主流解释实体经济因素:如投资过度、结构失衡,即通常所说的经济基本面。货币经济因素:如过度借贷导致的偿债风险;币种选择不当导致的汇率风险;期限不匹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结构的关联更大,尤其是在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制度性因素:监管体制不是一个健全与否的问题,关键是能否相机决策,适时作出有效的逆向干预。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矛盾并未消除,“特里芬两难”依然存在,所以危机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不同的是,美国利用全球化、市场化、金融自由化,使危机更易于向别国、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转嫁。目前60%的国际储备、50%的贸易结算、40%的金融交易货币,仍然是美元。当美国经济不振时,降息、放松美元银根,世界美元供给充足,经济过热甚至出现泡沫;当美国经济过热时升息、收紧银根,世界美元供给紧缩,资金链断裂,危机就会爆发。1987年升息,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1995年升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和拉美金融危机;在经过2001-2004的低息时期后,2005年连续12次升息,危机不知会“花落何家”!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对华盛顿共识的批判与反思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思想,依照Sachs等人(1993)所设计的“休克疗法”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衰退。1998年与转型前的1991年相比,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左右。与俄罗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并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的内容进行改革,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经济学家在批判与反思“华盛顿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后华盛顿共识”。Stiglitz,J.MoreinstrumentsandBroaderGoals:MovingtowardtothePost-WashingtonConsensus.UnitedNationsUniversity/WorldinstituteforDevelopmentEconomicsResearch,Helsinki,1999.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后华盛顿共识及其对政府作用的再认识“华盛顿共识”对政府的认识,主要基于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则会产生寻租行为,并且政府所能得到的信息要远少于市场参与者,政府很难对经济行为实行有效的干预。“后华盛顿共识”对政府的作用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与定位,认为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不是要弱化而是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在加强金融监管、增加市场透明度并促进公平竞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技术转移和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理论上,后华盛顿共识认为,简单地持“恶政府,善经济人”或“善政府,恶经济人”的观点都是不恰当的,政府和经济人的行为本质上都可能是机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行为必须受到约束,个人声誉和社会诚信机制起很大作用,但它们是远远不够的,引入政府是必然的。在现实中,一个有效且有限的政府监管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监管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全部消失,即使在发达国家,政府监管也是不断地作出微调的“钟摆”。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4.金融约束与IMF的改革方向金融约束(financialrestraint)是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行为。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就是政府对金融发展的干预。由Hellmann,T(1994,1998)等人在90年代先后提出,与金融危机有一定关系,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理论有一定关联。金融约束的逻辑是,银行向不熟悉的(抑制论中被歧视的)企业贷款,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而新市场一旦开辟成功,信息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竞争性的银行体系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只有在银行得到额外收益的条件下,才会有此激励,这个额外收益就是特许权。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为银行创造租金,同时也为得到信贷的企业和部门创造租金,这是金融约束不同于金融抑制的重要之处。具体做法包括:提高银行业的准入门槛,就是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办银行的,这样银行获得特许权价值;政府控制存款利率,同时限制居民存款转化为其他资产如证券,推进金融深化;政府控制贷款利率,向生产部门转移租金,弱化逆向选择;政府实行信贷配给,鼓励优质企业,增强其示范效应;此外,租金还可以用于政府制定的专项项目,如长期贷款等。金融抑制论属于发展经济学论题,金融约束论研究的是政府如何促进金融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显著地存在金融约束。由于金融约束主张政府干预金融业,因此受到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约束之间,IMF面临艰难的选择。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EU,NAFTA&ASEAN
ABriefReviewaboutEconomicsofIntegration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一、当今世界的三个主要区域一体化组织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欧盟简介欧盟的背景:历史上统一的欧洲;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制度与文化的同源性;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冷战与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诉求;英法矛盾;1958年《罗马条约》。欧盟的进程:1958年《罗马条约》6国,1973年英、丹、爱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葡加入,1995年澳、芬、瑞加入,2004年最大一次东扩,中、东、南欧及地中海10国加入,共25国。成员国数量最多,一体化水平最高,最有影响的区域集团。欧盟的成就:70年代中期之前,欧盟取得三大成就: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欧洲货币体系,经过70-80年代的矛盾纷争与徘徊,90年代初,以冷战结束为契机,欧盟进程加速,1993年建立商品、服务、人员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同年签署《马约》。2000年启动统一货币进程,2002年正式流通,同年7月成员国货币退出流通(英、瑞、丹除外)。目前,欧盟正在进一步推进政治与防务同盟,实现经济与政治联盟的目标。欧盟目前的主要问题:深化与扩大的矛盾;《稳定公约》与政策协调;在全球事务中的立场分歧;等等。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北美自由贸易区简介NAFTA的背景:美国推行多边主义的一贯立场及其转变;美欧竞争,乌拉圭回合矛盾与第二次区域化高潮;美加经贸关系与1987年《美加自由贸易区协定》。NAFTA的历程:1992年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1994年正式实施,计划用15年时间建立包括商品和服务在内的自由贸易区。1998年签署34国《圣地亚哥宣言》和《行动计划》,目标于建设包含整个北南美洲国家的“美洲自由贸易区”。NAFTA经济总量与EU相当,是第一个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合作的区域集团。NAFTA的成就:商品自由流动,人员有限制地流动;具体领域合作,包括纺织品、成衣、汽车、北美原产地规则等;三国经济增长显著,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扩大,加拿大经济专业化水平上升,墨西哥加速工业化;在货币金融领域合作较为成功;三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协同效应显现;政治与防务方面,美加有一定的合作与协调。NAFTA目前的主要问题: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制约一体化步伐;区内产业分工的矛盾加深;墨西哥区域发展失衡与贫富差距扩大;等等。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3.东盟简介东盟的背景:殖民地国家,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历史,多元的政治、制度、宗教与文化;冷战时期美、中、苏等争夺的地区,1961年东南亚联盟和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都是“反共联盟”。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缺乏霸权国家;80年代后政治联盟的性质逐步转向经济合作,冷战结束后基本上演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东盟的进程:1986年文莱加入,由东盟5国扩大为6国;1993年整体加入APEC,1997启动中、日、韩观察员机制,1999年启动东盟“10+3”机制;2001年启动自由贸易区计划,计划15年建成;2002年越、老、柬、缅加入,扩大为10国。是新兴经济体区域合作集团,经济增长速度快,国际化水平较高,因此而受瞩目。东盟的成就:较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推进了贸易自由化;相互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也达到一定水平;在国际经济和政治领域以及内部事务方面协调立场;金融危机后,开始了货币金融合作。东盟目前的主要问题: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竞争大于互补;经济的外向联系高于内部联系;政治关系的敏感性与脆弱性;等等。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二、区域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分类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形成,都是或首先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如德国的统一和统一的美国的形成。因此,一体化的形式,是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加以考察和分类的。这样的分类可以称作传统的一体化形式。经济一体化(economicintegration)本意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区内消费者的福利。因此,消除阻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以国界为依据的歧视,是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内容。因此,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也可以从经济活动演进的规律来考察,这种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分类,称作规范的一体化形式。任何一体化的安排,都会涉及对国内政府决策的限制(干预内政),这是一体化区别于其它国家间经济合作形式的本质区别。一体化进程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分阶段实现,因此就存在不同的一体化层级与形式。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对国内决策限制的的程度就越高,共同的目标与共同的政策就越是取代国内的目标与政策。由于经济与政治的不可分性,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伴随政治一体化的过程。最终,一个更大范围的“国家”或“国家联盟”出现,这可以从欧盟的进程中依稀看出。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2.传统的或规范的一体化形式自由贸易区(FTA):内部自由,对外各自独立决策;实行原产地规则。商品市场自由化。关税同盟(CU):内部自由,对外统一决策。实行统一的税率与关税政策。商品市场自由化。共同市场(CM):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实行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力等——的自由流动。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自由化货币联盟(MU):单一货币,统一的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统一或趋向统一的财政政策。经济联盟(EU):经济政策的协调与整合。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3.亚洲方式与其它一体化组织亚洲方式或称亚洲道路(AsianWay)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对亚太经济合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东盟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对亚太经济合作道路与模式的立场。亚洲方式的核心要点有三:开放的地区主义。迄今为止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与歧视性,但中国和东盟国家宣称,亚太经济合作与WTO接轨,所达成区内优惠安排对区外国家同样适用;非机制化,或准确表达为非强制的机制化,即所建立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制度不具有强制性,各国可选择执行或不执行;协商一致。中国东盟国家认为,任何一体化的步骤与行动,必须协商一致,不实行投票制。中国和东盟一度宣称亚洲方式是成功的楷模,不过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APEC裹足不前、亚太合作成效寥寥的原因正在于亚洲方式。非洲和拉美有众多的一体化组织,不过名与实并不总是相符。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三、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分析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1.传统的瓦伊纳学派分析虽然古典经济学已经暗含了对一体化的分析,但作为经济学正式分支的一体化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瓦伊纳(Viner,J)开创。瓦伊纳假设: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充分就业且只在国内流动、运输成本不计、关税为唯一保护手段、国际收支平衡,在这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瓦伊纳以关税同盟为对象,分析了一体化的经济效应。瓦伊纳认为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可以分为贸易创造(TradeCreation)和贸易转向(TradeDiversion)两种效应。贸易创造是指原先国内缺乏效率的生产被伙伴国具有效率的生产所替代而产生的生产效应,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而产生的消费效应;贸易转向是指原先从世界其它国家很低价格的进口,被从伙伴国相对较高价格的进口所替代,价格上升、消费量减少的消费效应。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效应,其实都是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效应,包括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两部分。创造与转向效应的大小与共同关税的高低有关。瓦伊纳分析只是静态分析,因为现代的一体化经济学分析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技术进步、贸易条件、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发展等方面的效应。此外,现代一体化更多的形式是自由贸易区。不过我们的分析仍然以瓦伊纳学派为基础。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PwPwPata国b国Pbt设a、b两国,在建立关税同盟之前,面对世界市场价格Pw,各自征收关税以使国内价格分别达到Pta和Ptb,两国都无进口。两国的生产与消费量分别为M和N。可以看出,a国该产品生产的效率低于b国,a国的关税高于b国。现在,ab两国组建关税同盟,共同对外关税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设备购销合同专业版
- 小产权房买卖合同参考范本
- 农村房屋继承协议书样式
- 工程委托设计合同示范
- 代征税款委托协议样本
- 合肥市建筑材料购销合同
- 员工劳动合同范本规范文本
- 员工购房抵押贷款合同范本
- 彩色钢板工程承包合同模板
- 2024年农村土地买卖协议书范本
- 职业院校面试题目及答案
-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 海水淡化处理方案
-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 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评价表
- 化工项目国民经济分析 化工项目技术经济
- 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湖南大学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及试卷分析
- 原材料情况说明范本
- 疲劳驾驶安全教育内容
- ICH技术指导原则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