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高二期中考试专题训练_第1页
2022-2023年高二期中考试专题训练_第2页
2022-2023年高二期中考试专题训练_第3页
2022-2023年高二期中考试专题训练_第4页
2022-2023年高二期中考试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空缺部分。

⑴《登高》中,身处他乡的杜甫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表明自

己身体不佳、寂寞孤苦的两句是:,

(2)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引发华年之思的

两句是:,。

(3)《虞美人》中李煜感慨故国的宫殿应该还在,而所怀念的人已经衰

老的两句是:,o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两句是:,

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描写拓跋煮的行宫外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

耻辱。

⑹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写行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衬托蜀道高险的

两句是:,O

⑺在《劝学》中荀子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

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的两句是:,。

(8)《逍遥游》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小大之辩〃的两句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

柱思华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佛

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解析】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

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

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选准句子,

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作、雕、砌、祠、鸦、扪、胁、抚膺、砺、

知。

选择题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一只鸡蛋,李婶吵得口干舌燥,卖鸡蛋的小贩更是当仁不让,

声音越来越高。

B.过去的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后,我们的文化腾

飞就倚马可待。

C.这些打着私营企业家旗号的人鱼目混珠,其中有真正干一番事业的,

也不乏骗子。

D.经济学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能减少交易中的阻力,就有可

观的经济收益。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成语

的意思,还要注意答题技巧,成语运用时,注意从感情色彩、范围程

度、对象搭配、望文生义、内容上重复等角度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判

断正误。

A项,“当仁不让〃强调遇到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语境

中是说小贩对争吵的回应,用于此处不合适。

B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此处望文生义,可改

为“指日可待”。

C项,“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语境是说“打着私营

企业家旗号的人”,对象是人,此处可改为"鱼龙混杂”。

D项,“颠扑不破”强调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等。此处语

境用于经济学中的真理,使用恰当。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两代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执一词,共同协商,很快起

草出新方案。

B.昨日,警方根据张某提供的线索,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冒

名酒的窝点。

C.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具有超轶绝尘、独具一格的神韵,一般的画家难

以望其项背。

D.为拯救惨淡经营的摩天轮管理公司,马来西亚旅游部掏钱买下了五

十万张门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成语

的意思,还要注意答题技巧,成语运用时,注意从感情色彩、范围程

度、对象搭配、望文生义、内容上重复等角度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判

断正误。

A项,“各执一词”强调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此处语境是

说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自表达意见建议,可改为"各抒己见”。

B项,“缘木求鱼”原意指顺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行事的方向、

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此处语境是说警方根据线索找到了制造假

冒名酒的窝点,可改为"顺藤摸瓜〃。

C项,"望其项背〃指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语境是表达一

般的画家比不上徐悲鸿,使用恰当。

D项,“惨淡经营"强调苦心规划,苦心经营,并非指生意惨淡。语境

是说为拯救经营不景气的摩天轮管理公司,使用不恰当。

故选Co

选择题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

退之。

B.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

功,又分为大功、小功。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

仲秋、季秋。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解答识记文化常识类题目

时,学生应注意平时的积累,立足于课本和课堂,还要广泛涉猎,做

到准确识记。

A项,“柳宗元为柳屯田〃错误,柳宗元字子厚,柳屯田是柳永,柳永

字耆卿,“屯田员外郎”是他的官职;

B项,"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错误,期,穿一周年丧服;

C项,“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

伯秋、仲秋、季秋。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错

误,月份的顺序是孟、仲、季,如孟秋、仲秋、季秋。中秋节是农历

八月十五日,仲秋是农历八月。兄弟之间的排行是伯、仲、叔、季。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景翳翳以将入景物聊乘化以归尽顺随

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小步快走穷且益坚困厄

C.而御六气之辩区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比得上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怜惜门衰祚薄福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

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有错,景:日光;

C项有错,辩:通"变",变化;比:合;

D项有错,矜:自夸。

故选Co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一样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定乎内外之分彼且恶乎待哉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控蛮荆而引瓯越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词性,注意积累,勤加练习。

A项,以,前句中是连词,表修饰;后句中为介词,用;

B项,乎,前句中相当于介词"于";后句中为助词,不译;

C项,之,都是动词,至U;

D项,而,前句中是连词,表并列;后句中是连词,表转折。

故选Co

选择题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②乐琴书以消忧③徐孺下陈蕃之榻④襟

三江而带五湖⑤层峦耸翠,上出重霄⑥梓泽丘墟⑦而后乃今将

图南⑧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⑨则刘病日笃⑩窜梁鸿于海曲⑪谨

拜表以闻

A.①②④/③⑤⑪/⑥⑦⑩/⑧⑨

B.①⑥⑦/②④/③⑩⑪/⑤⑧⑨

C.①⑥/②④/③⑤⑧⑨/⑦⑩⑪

D.①⑦/②④⑩/③⑤⑪/⑥⑧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

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改字属

于那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①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②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③

下,使动用法,使……放下;④带,意动用法,以……为带;⑤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⑥丘墟,名词作动词,变为荒丘废墟;⑦南,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⑧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⑨日,名词作

状语,一天天地;⑩窜,使动用法,使•…逃;⑪闻,使动用法,使……

闻。

①⑥⑦都是名词作动词;②④都是意动用法;③⑩⑪都是使动

用法;⑤⑧⑨都是名词作状语。

故选Bo

选择题

从句式特征看,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去以六月息者也③既自以心为形役④复驾

言兮焉求⑤访风景于崇阿⑥彼且奚适也⑦南冥者,天池也⑧

而刘夙婴疾病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⑩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①④/②⑦/③⑧⑩/⑤⑥⑨

B.①⑥/②⑦/③⑤⑨/④⑧⑩

C.①④/②③⑩/⑤⑥⑧/⑦⑨

D.①④⑥/②⑤⑨/③⑧⑩/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特殊

句式的种类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还分有

小的类别,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还要注意

平时的积累,重点是理解特殊句式的一些标志,自己能作出准确判断。

①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去;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

④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复驾言兮求焉;

⑤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崇阿访风景;

⑥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彼且适奚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⑧而刘夙婴疾病,意念被动句;

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星火急;

⑩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意念被动句。

①④⑥都是宾语前置句;②⑤⑨都是状语后置句;③⑧⑩都是

被动句;⑦是判断句。

故选D。

其他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案】(1)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这样,仍然还有他没有

树立的。

(2)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

成人自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

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⑴彼:他;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虽然:古今异义,即使这样;

树:树立。

(2)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病;不行:古今异义,不能走路;零丁:通

假字,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至于:古今异义,到了;成立:古今

异义,成人自立。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

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

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

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

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

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

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

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

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

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

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

宴虎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

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

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

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

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日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

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岖,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

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

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

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

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

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

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

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

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

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谥,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对樊泽取代贾耽为帅之事,心

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

他,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

州时,没让他们住在城外,而是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他们,李纳士兵

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

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

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

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

知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⑵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答案】

[1]D

【2】D

【3】D

【4】(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

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

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

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

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划线句子“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

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

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

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

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

故选Do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

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

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

比较明显。

D项,"谥,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

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中"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

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表述错误。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

号。

故选D。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

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

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

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

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

即能发现问题。

D项,“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

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

等知识〃中“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

山川地理等知识”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原文"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

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岖,必究知之"意思是"见到

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

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据原

文应该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⑴故事:古今异义,旧例、先例;以:因为;善:擅长;优诏:褒美

嘉奖的诏书;许:允许。

(2)畋:打猎;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往往:经常;谋:图谋。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

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

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①抓虚词看位置,②看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

用"曰""云〃为标志。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

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

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

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

置要记牢。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

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

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

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

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

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

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

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

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

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

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

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

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

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

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

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

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

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

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

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

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

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

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

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

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

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

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

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

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

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

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棚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村行

王禹僧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

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

乡。

(注)①杜陵:地在长安,此指长安。

[1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三四句中的“鸡声"、"月〃、"霜〃照应了标题中的“早行〃:作者

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时上路,然而铺满清霜的板桥上已有了先行客

人的足迹。

B.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温庭筠想起了梦中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野

鸭自得其乐的场景。"杜陵〃之梦与"早行"之景,虚实相生,首尾照

应,情脉通贯。

C.诗人王禹僧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

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

特点。

D.王诗第三联"胭脂"与"白雪"对举:棠梨叶红艳似火,养麦花开如雪,

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第四联情绪由悠然转为怅然,拓深了诗

思、o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相同

点。

【答案】

⑴C

【2】(1)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2)①借景抒情的

手法。两首诗都共同抓住了富有时间、地域特色的景物刻画,情感自

然融入其中。②反衬的手法。两首诗都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的寂

静。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

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

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C项,“诗人王禹僧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

入诗’的特点〃对诗歌的赏析错误。诗歌的前六句用"菊初黄〃"万壑〃"晚

籁〃“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一系列具有秋天特

色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

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故选Co

[21此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以及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

答情感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来分析。解

答手法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这是

对诗句艺术手法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再联

系意象注释和思想内容分析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

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该诗中间两联运用了多种手法,有视听结合、

以声衬寂、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温诗通过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和尾联"因思杜陵①梦,

凫雁满回塘〃表现思乡之情。"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

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

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

未卜的悲凉心情。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

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

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

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

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棚叶落山路”,心里

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王诗的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尾联由写景转入抒

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

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

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

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据以上分析两首诗在情感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温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诗歌的颔联使用了紧扣“早行”

具有时间和特征性的景物,把情感自然融入其中;颈联中使用了具有

地域特色的枳树、榔树这样的意象扣住"早行",景物富有色彩,传达

情感。

②反衬(以声衬静)。用“鸡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

王诗主要运用了: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通过写景表达诗人悠然

之情。②反衬(动静结合)。颔联的"万壑有声"写山谷之动,“数峰无

语”写山谷之静,以“有声”之动衬"无声〃之静,写出了山村傍晚的宁静。

此联是从听觉表现。

③比喻。颈联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养麦

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此联

是从视觉、嗅觉表现。

④设问。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

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

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⑤视觉、远近。胭红与雪白,色彩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养麦,

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所以两首诗相同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反衬(动静结合或者以声衬

静),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

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

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

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

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

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

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

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

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

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

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侄期《古意》)可见

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

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

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

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

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

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

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

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

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

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

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

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

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

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

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

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

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

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说“木叶”》)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的时候会简称之为“叶”,可能是因为诗人追

求文字洗炼的缘故。

B.要解释为什么"木"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就必须要涉及诗歌语

言中的暗示性的问题。

C."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

地想起秋天的树叶。

D."木〃与〃树”在概念上的差别不很大,但在艺术形象领域"木"的价值

比“树”要更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诗人们受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影响,都选择用“木叶”来创

造出关于秋天的名句。

B.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隐藏在文字概念背

后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古诗中“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出现的,因此"树〃的概念一直左

右"木叶"的形象。

D.诗人如果想要表现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浓阴密密层层的景象,就不

会选用"木"或"木叶"。

【3】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1C

[2]B

(3]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

形象;②接着,分析问题,说明"木"所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③最

后,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

象领域的差别很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

更多地想起秋天的树叶〃偷换概念。据原文"'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

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可知,选项把“这潜在

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中的"树干"换成了"秋

天的树叶工

故选C。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

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

围失当等问题。

A项,"历代诗人们受诗句胴庭波兮木叶下,的影响,都选择用,木叶,

来创造出关于秋天的名句〃说法绝对。据原文"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

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可知,并不是历代诗人们都选择用“木叶〃。

C项,"古诗中,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出现的,因此,树,的概念一直

左右,木叶,的形象"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据原文"尽管"木"是作为"树”

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

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

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

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可知前后句没有因果关系,应该是"依然"

而非"一直"。

D项,〃诗人如果想要表现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浓阴密密层层的景象,

就不会选用‘木'或‘木叶’"表述于文无据。文章是围绕"木"和"木叶"展

开论述的,选项中的推论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故选Bo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抓关键语句,理清脉络层次,理解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鲜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篇第一

段又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提出问题(指出现

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中间四段分析问题,说明"木"

所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和"木”

所暗示的颜色性;③最后一段,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

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很大。

论证思路答题方法:(1)、抓住点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

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文

章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

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

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

比推理等。

(2)、理解议文章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

——分析问题(证明论点)一一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

这是议文章的一般结构。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

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

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

选择题

下列对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

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我〃的出

现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

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叙述者让人物自己对话而不作判断,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

这种叙述腔调体现的正是海明威小说沉潜内敛的风格。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这属于综合题,既考

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

环境以及文本的艺术手法。

A项,"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表示那神秘莫测

的遭遇战即将爆发”"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

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B项,〃俄,为全知视角"的说法不正确,"我"属限知视角。

C项,"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法错误,

原文大意是表现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

的控诉。

故选Do

选择题

下列跟小说话题有关的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叙事的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老人与海》就属于全知

视角,叙事人对老人的行为和心理都了如指掌,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

结局都清清楚楚。

B.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而

其视角是全知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无论是林冲还是李小二的

视角都是全知的。

C.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它是某一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

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炮兽》中人与大炮

搏斗的情景就是典型的场景描写。

D.揭示人物的性格是小说场景的功能之一,空间一一场景会显示出人

物的身份、地位、趣味、性格等,《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就揭示

了其主人封建保守、思想僵化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这属于综合题,既考

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

环境以及文本的艺术手法。

B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无论是林冲还是李小二的视角都是

全知的〃说法错误,林冲和李小二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视角不

是全知的,叙述人的视角才是全知的。

故选Bo

其他

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

理由。

【答案】①题目明确典型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

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②题目点明了人物,有助于突出老人的痛

苦、茫然和无助。③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

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既要写出表层含

义,又要结合全文和小说的主旨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

"桥边的老人〃中“桥边”点明了地点,为故事提供了典型环境、场景。

文章开头写了“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

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

尘土中那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

动了〃,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

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

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展现了人民的美好家园被战争摧残的景象,

他们也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

"桥边的老人〃中"老人〃点明了人物,文中多次提到老人坐在桥边不动。

如“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

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

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我

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

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这些描写以及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

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的老人的痛

苦、茫然和无助。

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人们都

竞相逃命,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选择留在桥边,

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

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这也是对命运的绝望,将主题表

现的淋漓尽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

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

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标题使小说主题深刻,震

撼心灵。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

阿成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那是中东铁路上

的一个重要车站。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

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

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

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

一域静水。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若女

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一一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

里的旅游专列。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

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

坡上去采野花。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

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

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

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

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

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

生。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那时候姑姑只有

18岁。两年后,姑姑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姓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

的百合、芍药、玫瑰、野菊花和达子香。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

游列车到来之前,采满一大篮子的野花。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

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花,分别扎在长长的绳索上……

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见那个扎满着鲜花的绳索桥,它像一

条锦龙似地拦江而过,于是,那些来度假的洋人都欢呼起来。

这是姑姑的工作。由一家旅游公司付给她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有时候,姑姑用野花扎成一个个花环,卖给那些来这里度假的洋女

人……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蚂蚁河的水越发地瘦了,越发地憔悴了,只剩

下深沟里的窄窄一束,坡镇人甚至可以赤着脚趟过去了。

那座绳索桥已经不见了,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了。每逢周末的旅游列

车早就停了,过去的一切恍如梦境了。

姑姑仍然住在蚂蚁河南岸的那幢铁路房里。姑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

了,壮实得像头牛,他完全有力气养活姑姑了。

姑姑老了,已经是满头的银丝了。每逢天清气朗的日子,姑姑照例要

提个小篮子,去阳光灿烂的南山坡采野花。

清和的南山坡上空旷无人。年迈的姑姑把采来的芍药、玫瑰、野菊花,

扎成一个绚丽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头上。

南山坡一下子变得神圣起来。姑姑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也有一

个女人的绚丽而温馨的梦啊……

一次,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了他的父亲。

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起来……

儿子望着窗外,望着那开满鲜花的南山,长长地叹气了。

(选自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

[1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写姑姑在异地他乡为了生存,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不

仅表现了姑姑的聪慧,也表现了她的顽强,对命运的不屈服。

B.作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结尾写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

痛哭,是一种长久潜藏于心底的情感宣泄,有一种苍凉的况味。

C.作品的结尾写长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他的父亲,这一

内容是文本故事的合理发展,也含蓄地交代了姑姑的身世之谜。

D.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姑姑艰辛抚养儿子的故事,不仅令人感

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道理:苦难的生活泯灭不了美。

【2】作品是怎样叙述姑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

【3】作品多处写到"绳索桥〃和"南山坡的野花",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

[11C

【2】①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

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空间;②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

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31①"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

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②"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

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

③“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

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