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发展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原理第三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概念: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就是通过对土地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来回答土地投人达到何种程度能够取得土地最高收益这一问题的。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早期表述
17世纪中叶的威廉·配第,他发现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最早系统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是马尔萨斯。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以前的平均增加额比较起来,必然是逐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去的。
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J.B.Clark)把生产要素分为不变类和可变类。
在边际报酬达到最高点以前,不变要素的比重大于变动要素的比重,也就是说,变动要素的功能全发挥出来了,而不变要素的功能只有效地发挥了相应的一部分。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所以,随着变动要素投入的增加,变动要素的总体生产率就大幅度上升,其边际生产率是递增的,直到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边际生产率达最高点后,变动要素和不变要素的比重就趋于平衡,也就是说不变要素的功能就逐渐发挥殆尽。
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所以,尽管总产量是上升的,但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也正好达到最高点。如果还要增加变动要素,因其增加过多,与不变要素不成比例,妨碍不变要素发挥作用,总产量反而下降。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观点
恩格斯在批驳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对土地肥力递减律的解释时,提出了“人类支配的生产力可以无限提高土地收获量”的结论。他指出:“我们可以假定耕地面积是有限的。但是在这个面积上使用的劳动力却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即使假定收获量并不是永远和花费的劳动量同比例增加。
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但是我们还有第三个要素:科学,而对科学来说,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当地球上的土地才耕种了三分之一,而这二分之一的土地只要采用现在已经是人所共知的改良耕作方法,就能使产量提高五倍、甚至五倍以上。列宁也对“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作了大量研究。
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适用时间范围。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如劳动力)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量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五、几点启示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一、土地肥力的含义
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通常人们所讲的土地肥力
,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在实践中具体研究某一地区、某一块的土地肥力时,应和其有关用途结合起来分析。而这也正是研究土地肥力的根本意义所在。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依据
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家肥等
)。所以,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依据
二、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报酬(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依据=——————————————报酬(价值形态
)产出物的价值
(或产值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
,如果把劳动力作为变动要素,一般来讲
,其报酬是递增的,而其他
(如肥料
)不变资本类的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则是不变化的。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依据报酬(价格形态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量(或货币额)=------------------------------------------
粮食越来越紧张,故其价格上涨;而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因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是递增的。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依据
一、报酬递减原理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定土地面积上,某一生产要素连续投入产出会逐渐达到最高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最终成为一个负数,总产量的变化先递增后递减。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第三节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TPPMPPAPP第三节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每一个生产函数都有三个报酬递减点,MPP曲线达到其峰值前,总产量以渐增速率上升。从这点开始,边际自然产量递减,而总产量减速上升。在MPP曲线与底线交叉而为零时,TPP曲线达到最高值=总自然产量递减点。TPPMPPAPP第三节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之后,投入任何增量都导致总自然产量的减少。APP曲线在与其下降的MPP曲线的交点上达到最大高度,此后的平均自然产量逐渐减少。TPPMPPAPP第三节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经营者要使纯收益达最大,应使其总价值产出与总要素成本之间的差距达到最大。这个最大差距总是在MVP等于或刚刚超过MFC的那一点上产生。第三节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MPPAPP123TPP合理二、合理行为带
在给定的生产函数中报酬最大的投入产出范围在第二阶段,从最高平均产量点开始直到总产量递减点,这时,总生产继续上升,平均产量下降,而边际产量降至零。第三节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一、正确地认识土地投入
第一,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在投入达到最佳点之前,这些投入会引起递增的报酬。例如,中国现在若在水利方面多投些资,对中国的粮食增产会有明显的作用。
第二,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了。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如一些农场的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购置数量过多,不仅浪费了资金,同时又挤占了必要的流动资金,从而导致总产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
第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
(包括固定资产的投入)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量。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二、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所谓集约度,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相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动越多
,集纯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商品经济要求农业经营者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除了追求平均利润率较高以外,还要求总利润额最多。取决于当时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的能力和土地本身的肥力,包括:土壤化学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地位置、交通条件等。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一般来讲,贫瘠的土地转化力低,肥沃土地转化力高。西方经济学家把集约度的最高限度称为利用的集约边际,而把集约度的最低限度称为利用的粗放边际。前者是指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的最高限度;后者则是指一定投入所能覆盖的面积。粗放经营在生产函数上就是边际投入处于递增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投入少,收效大(即单位投入的边际利润高),但总利润额不是最高。所以,在投入能力(包括资金、劳动)有限,而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人们容易走粗放经营的道路。人们一旦具有增加投入的能力时,就会改变原来的那种浪费资源的粗放经营,而代之以集约经营。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具体确定集约经营的适合度,这要看具体的经营目标。如果经营的目标仅是获取最大利润,就以"边际成本=边际收入"或"边际收入=其价格反比"来确定最佳投入点;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物质产品,并且又有充足的、廉价的投入,则应以"边际报酬等于零"这一点为投入的最佳点。从中国情况看,总体上,可以"边际报酬等于零"的投入点为最佳点。一是因为中国现在每年新增粮食需求125亿公斤-130亿公斤,这些粮食难以从新开垦的土地上获得;二是中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从宏观政策上尽量让农民珍惜耕地,增加农业投入。当然,各地区差异很大,应因地制宜决定具体对策。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集约度指生产过程中与单位土地相结合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数量。每单位土地上包含很高比率的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土地利用类型是集约利用;相对于所用资本和劳动数量包含了更大土地面积的那些利用则称为粗放利用。集约边界是一定自然资源利用中所增加的产值刚刚能补偿其追加的劳动和资本成本的那一点。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15510ABCRR’’R’集约边界地块A在其集约边际上使用15个变动投入单位,而地块B使用10个,地块C使用5个。利用潜力从O到R之间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和粗放边际15510ABCRR’’R’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和粗放边际集约边界集约边际代表每一土地等级的经济点,超过此点就不值得施加变动投入的增量了;
三、非农用土地也要实行集约利用
非农用地(如城市用地、农村集镇用地、厂矿企业用地及交通用地等
)的效益可分为两类:用于住宅建设的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建房屋的面积;用于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的
,在于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经营利润。前一类是实物性指标,后一类是价值性指标。但两者的共同点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多是粗放利用
,浪费很大。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与城市的大小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城市越小,人均占地越多,城市越大,人均占地越少。城市规模过小,土地利用效率和基础设施投资效益就难以发挥。
但是城市规模过大,又有许多“大城市病”妨碍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所以,就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来说,也有一个城市规模效益问题。在中国,应适当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小城市,城镇适当集中,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在城市内部也有一个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问题。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这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城市土地利用要向地上空间发展,实行立体开发。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总之,在非农业土地利用方面,中国尚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门质保合同范本
- 乡村公共空间融合交互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 羧酸类有机锑(有机锡)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
- 2025年监控摄像头项目发展计划
- 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的脑糖代谢模式及其在临床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泥浆处理合同范本
- 科技助力下的城市绿色交通建设
- 女装雪褛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丝袜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专用小麦新品种合作协议书
- 公司内部职工集资方案及管理手册41126
- 网运分离参照德国继续推荐京沪高铁
- 《丰收之歌》精选教学课件
-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运动与力》 教学设计
- 2022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单元课件全套
- 小学期末班级颁奖典礼动态PPT模板
- 液碱生产工序及生产流程叙述
- 图解调音台使用说明(共14页)
- 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教育课件教案
- 心理抗压能力测试例题
- 操作系统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