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一、以人为本的多种含义以人为本的口号,我国自古有之。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①意即:人民是建立和巩固霸王之业的根本。这表现了管子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与肯定。然而,这种“以人为本”,把人民当作封建君主实现个人独裁的重要工具,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②公元14-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也盛行过“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的主义。它针对中世纪的以神为中心,要把人的地位从上帝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成为中心。这就是人本。③2021年11月党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______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不同于我国古代传统的“以人为本”观,在内容上也区别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1.在价值观层面上,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可以理解为作为个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处在社会金字塔下层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还可以理解为与自然其它物种相对的全体人类。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首要满足和保护的还是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还是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先把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发展。其次,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量的社会财富开始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而大部分人民的利益需要并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更为迫切。2.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是指充分的尊重人,把人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放在第一位,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3.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认为,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相联系的,处在社会中的人。要解决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最终还是从具体的人群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生活条件为考察点。4.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力图解决的根本问题的就是协调人的生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在工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吸取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的精华,从一个新的角度启发了新的环境法制观念,提供了新的环境法制思路。二、“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之比较作为环境法价值观的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久已存在,并在传统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鉴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处在一个不稳定的变动发展过程中,本文所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仅仅指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圣经。旧约。创始纪》中写道:“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赐福他们说:”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的后代遍及全世界,控制大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动物。“宗教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起源之一。由圣经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信念如下:第一。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是世界的绝对的“主人”,人有权可以任意支配、统治、处置一切非人类的自然物。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自然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第二。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环境对人类来说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环境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者们只关注人类而不关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完全将自然界视作自己任意宰割的对象。第三。在伦理观上,人类对动植物和其它环境因素既无需敬畏,也不必尊重,更不用付任何责任。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在字面意思上十分相似,很容易让公众和国际友人产生认知上的混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二者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区分,以正视听。这二者虽然都十分重视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但彼此间仍然有很大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生长的历史文化土壤不同。人类中心主义,最初来源于希伯莱文化中的上帝创世纪神话。基督教继承了该观点,认为上帝将自然托管给了人类,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处置符合神的旨意。进入中世纪以后,生产力发展,科学进步,人类开始相信科学有绝对地征服世界驾驭世界的力量,从而就更加认为自己是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中心。④。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发展,是西方唯心主义宗教神话和科学万能论的奇怪融合。而在中国,“以人为本”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民为重,君为轻”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唐朝时,宰相魏征就提出,人民就像载舟之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种历史传统,是当今“以人为本”文化土壤之一。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方中国,人的作用得到肯定,并不是源于神的旨意。这个结论,不是由于宗教神话的规定,而是统治阶级在一次一次和广大人民斗争实践的过程得出的。这样,“以人为本”的滥觞就打上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其次,二者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的主人,对自然有绝对的支配权。在这里,人类和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整个人类和自然环境对立了起来,二者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以人为本则不同。它主张的是,在人类社会内部,有两个主体。一个是社会的管理者-政府,一个是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政府应该以人民群众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以人为本对应的双方主体是人类中的两个群体,而非人和自然。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事实上并未主张人类居高临下地征服自然,它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为缓解机器大工业发展后人和自然之间尖锐的矛盾留下了余地。最终,二者的价值观不一样。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一元的,短视的。说一元,是指人类中心主义仅仅肯定人类的价值,除了人类的价值和需要之外,世界上任何物种,任何自然元素都没有独立的价值。说短视,是指,人类中心主义关注强调的,只是当代人的价值,或者是人眼前的,可以看得到并很快实现的价值。⑤。然而,人类不认为自然没有独立的价值,并不意味着自然的独立价值就不存在了。并且,人类目前所看到的自然对人类的价值,也仅仅是自然对人类宝贵贡献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一元性和短视性,使得它在应用于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缺陷。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属性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它是一种新生的,中国特色的理论。虽然它在产生时也参考过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但它和人类中心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三、环境法上的以人为本,要致力于环境正义,保护弱势人群的环境权益。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的膨胀和发展同步的。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肆掠夺性开采,大量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直接向自然排放。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恶果,例如:酸雨,臭氧层破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这些恶果严重的危害到人们的生活,健康,生命安全乃至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机会。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环境立法和实践上显然要维护人们在环境上的种种利益。我国《环境法》第一条明确体现了该原则它规定:“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对这一点,笔者并无异议。一、以人为本的多种含义以人为本的口号,我国自古有之。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①意即:人民是建立和巩固霸王之业的根本。这表现了管子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与肯定。然而,这种“以人为本”,把人民当作封建君主实现个人独裁的重要工具,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②公元14-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也盛行过“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的主义。它针对中世纪的以神为中心,要把人的地位从上帝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成为中心。这就是人本。③2021年11月党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______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不同于我国古代传统的“以人为本”观,在内容上也区别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1.在价值观层面上,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可以理解为作为个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处在社会金字塔下层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还可以理解为与自然其它物种相对的全体人类。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首要满足和保护的还是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还是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先把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发展。其次,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量的社会财富开始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而大部分人民的利益需要并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更为迫切。2.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是指充分的尊重人,把人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放在第一位,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3.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认为,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相联系的,处在社会中的人。要解决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最终还是从具体的人群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生活条件为考察点。[。--empirenews.]4.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力图解决的根本问题的就是协调人的生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在工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吸取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的精华,从一个新的角度启发了新的环境法制观念,提供了新的环境法制思路。二、“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之比较作为环境法价值观的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久已存在,并在传统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鉴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处在一个不稳定的变动发展过程中,本文所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仅仅指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圣经。旧约。创始纪》中写道:“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赐福他们说:”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的后代遍及全世界,控制大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动物。“宗教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起源之一。由圣经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信念如下:第一。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是世界的绝对的“主人”,人有权可以任意支配、统治、处置一切非人类的自然物。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自然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第二。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环境对人类来说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环境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者们只关注人类而不关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完全将自然界视作自己任意宰割的对象。第三。在伦理观上,人类对动植物和其它环境因素既无需敬畏,也不必尊重,更不用付任何责任。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在字面意思上十分相似,很容易让公众和国际友人产生认知上的混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二者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区分,以正视听。这二者虽然都十分重视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但彼此间仍然有很大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生长的历史文化土壤不同。人类中心主义,最初来源于希伯莱文化中的上帝创世纪神话。基督教继承了该观点,认为上帝将自然托管给了人类,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处置符合神的旨意。进入中世纪以后,生产力发展,科学进步,人类开始相信科学有绝对地征服世界驾驭世界的力量,从而就更加认为自己是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中心。④。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发展,是西方唯心主义宗教神话和科学万能论的奇怪融合。而在中国,“以人为本”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民为重,君为轻”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唐朝时,宰相魏征就提出,人民就像载舟之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种历史传统,是当今“以人为本”文化土壤之一。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方中国,人的作用得到肯定,并不是源于神的旨意。这个结论,不是由于宗教神话的规定,而是统治阶级在一次一次和广大人民斗争实践的过程得出的。这样,“以人为本”的滥觞就打上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empirenews.]其次,二者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的主人,对自然有绝对的支配权。在这里,人类和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整个人类和自然环境对立了起来,二者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以人为本则不同。它主张的是,在人类社会内部,有两个主体。一个是社会的管理者-政府,一个是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政府应该以人民群众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以人为本对应的双方主体是人类中的两个群体,而非人和自然。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事实上并未主张人类居高临下地征服自然,它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为缓解机器大工业发展后人和自然之间尖锐的矛盾留下了余地。最终,二者的价值观不一样。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一元的,短视的。说一元,是指人类中心主义仅仅肯定人类的价值,除了人类的价值和需要之外,世界上任何物种,任何自然元素都没有独立的价值。说短视,是指,人类中心主义关注强调的,只是当代人的价值,或者是人眼前的,可以看得到并很快实现的价值。⑤。然而,人类不认为自然没有独立的价值,并不意味着自然的独立价值就不存在了。并且,人类目前所看到的自然对人类的价值,也仅仅是自然对人类宝贵贡献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一元性和短视性,使得它在应用于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缺陷。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属性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它是一种新生的,中国特色的理论。虽然它在产生时也参考过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但它和人类中心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三、环境法上的以人为本,要致力于环境正义,保护弱势人群的环境权益。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的膨胀和发展同步的。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肆掠夺性开采,大量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直接向自然排放。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恶果,例如:酸雨,臭氧层破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这些恶果严重的危害到人们的生活,健康,生命安全乃至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机会。[。--empirenews.]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环境立法和实践上显然要维护人们在环境上的种种利益。我国《环境法》第一条明确体现了该原则它规定:“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对这一点,笔者并无异议。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环境恶果的承担往往并不公平。一个住在被工业污染的河流的农民和一个住在城市中精致小区里的市民,他们对环境恶果的承担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农民来说,由于购买力不高,他不会消费多少工业产品,但污染的河流直接影响他的取水,灌溉,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和生计,影响到他的生存。对市民来说,他消费了许多产品,呼吸了些许工厂污染的大气,但他的生活还是可以基本正常的运转的,并且由于清洁空气等环境权的提出,他的生活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不同的人群对环境恶果的承受是不同的。环境问题由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造成,环境破坏的恶果却并不平均的散布在所有人的生活领域中,深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往往是处在社会金字塔底层的弱势群体。笔者并不反对基本生活环境已得到较好满足的人们发出自己的呼声,满足自己享受环境的权利。但是,笔者主张,在环境关怀上,要更注意对弱势人群的保护。他们的环境权益,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如果不对他们的环境权益加以保护,他们不但无法享受环境,甚至无法发展和生存为了在环境法上体现以人为本,我们可以引入“环境正义”这一理念。环境正义是环境社会学上的理念。它力图关注和解决的施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土地和资源被侵犯,以及他们被迫承受各种废弃物被毒害的问题。在资源逐渐匮乏,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环境正义主张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有免于遭受环境迫害的自由,主张社会资源应该公平分配,并应该永续利用以提升人民的生活素质,主张每个人,每个社会群体对干净的土地、空气、水和其它自然环境有平等享用的权利。环境正义的理论缘起于美国。美国国家环保局对环境正义下了定义。环境正义,指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全体人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收入、原始国籍和教育程度,应得到公平对待并卓有成效地参与。公平对待是指,无论何人均不得由于政策或经济困难等原因,被迫承受不合理的负担,包含工业、市政、商业等活动以及联邦、州、地方和部族项目及政策的实施导致的人身健康损害、污染危害和其他环境后果。同时,美国理论界对环境正义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布勒德将环境正义分为三种:程序正义、地理正义和社会正义。程序正义指的是公平问题,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评价标准和执法活动以不歧视的方式实施的程度。地理正义指的是在有色人种和穷人社区选择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的问题。在我国,虽然不存在人种的歧视问题,但在危废物的处置上,理当更加注重对弱势人群的保护。因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往往十分弱小。社会正义,是关于社会因素,例如种族、民族、阶级、政治权力怎样影响和反映到环境决策上的问题。⑥笔者认为,这样的理念和主张,是值得我们在学[。--empirenews.]术上多加探讨和研究的,也是值得我们在环境立法和司法中考虑和借鉴的。四、鼓励和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改变我国环境保护单纯由政府行政主导的局面。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活动中,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以使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各国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环保对于公众参与的立法大致见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此外,《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日)中也规定:“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些单行法规对公众参与只是做出了原则的规定,缺少一套完整成熟的制度使得公众参与落到实处。1.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具体规定公众参与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实施对环境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之前,就该活动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回避,减轻重大环境影响的重大措施和方案,经过对各项结果的综合考虑以及公开审查后,决定是否实施该活动的一系列程序的总称。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从决策的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公众的参与,首先应该在这个阶段得到保障。因为建设和规划单位在制定建设项目和规划书时,考虑的往往是其能否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对于建设规划带来的环境成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在短期的经济发展过后,长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逐渐凸显出来,直接影响和危害到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安全。在这个阶段,由于种种不良环境后果都是预先的,所政府审批部门很容易忽略环境问题,批准有害建设规划的实施。社会公众则不然。任何建设项目和规划,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公众生活的周边环境,和他们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公众对环境影响的认识更直观,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敏感,从而也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和参与环境评价的积极性,最适合于参与项目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我国新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第11条和第12条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原则和参与形式。但是,仍然缺少完整具体的制度规定和硬性的要求保证它的落实。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很可能会由于制度的缺陷而沦于口号。环境影响评价法最早始于美国。美国《国家环境政策实施程序条例》有着比较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有一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例如,在主管机关制定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活动中,公众参与是必需的,为法律所硬性要求。在制定eis的项目审查阶段,法律要求主管机构必须向公众公布事宜,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在准备eis草案的阶段,主管机构要向地方机构,团体和提出申请的个人发送草案,听取他们的意见。该条例规定,只有主管机关向公众发送草案,该行为才符合法律的规定。在eis最终文本的编制阶段,必须将公众的意见和主管机关的答复设专章在文本中载明,然后再次征求公众意见。30日后如公众没有提出新的意见,始定稿。以上各点保障了公众参与得以切实发挥作用,对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制定公众参与制度也不无启发。[。--empirenews.]2.在诉讼法上直接赋予公众以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资格环境诉讼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第一道预防性的环保防线被突破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诉讼,要求赔偿就成了第二道救济性的环保防线。环境诉讼由环境侵权引起。环境侵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私人利益,比如化工厂毒气泄漏致人疾病。对这种侵权,传统的诉讼制度规定受害人可以就自己的受损权利提起民事诉讼。另一种是环境污染或破坏并没有直接侵害私人利益,它侵害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并通过侵害公共利益间接地侵害个人的利益。对这一类的侵权,法律把诉权交给了国家公诉机关和行政机关,公民个人、社会团体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在公益诉讼中作为原告起诉。比如,向河流排污污染河流,则公民或环境保护团体并不能直接对排污单位提起民事诉讼。如果要通过诉讼途径制止其向河流(公共财富),则只有政府才有权利提起停止损害的民事诉讼⑦。对第二类环境公益侵权,我国传统的诉讼制度有其不能适应的地方。根据其规定,国家垄断了环境公益诉讼。当国家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出于种种原因不起诉或不追究时,社会公众由于没有诉讼的资格而无法起诉和追究,环境公共利益显然不能得到维护。因此,针对环境公益侵权,有必要赋予公众诉权。在诉讼法上,当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受到直接或间接损害时,应允许公众(包括公民个人、集体)、社会团体等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对行为人提起民事或行政的诉讼。以此可以充分发挥公众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力量,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ngo)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的民间组织。(ngo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王名清华ngo研究所所长)。第九届全国人大环境和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在“1997年中国环境论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社会团体代表着各自群体的利益,具有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共同行动的能力和积极性。在环境与发展事务中,社会团体的作用是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但是,目前我国法律的规定很不利于环保民间组织的设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第六条规定:国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这意味着: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成立一个全国性的ngo,得找一个国家部委级的“主管机关”,显然实施的难度较大。该条例第十条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要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要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而我国绝大多数ngo都没有充分的经济来源。该规定限制了ngo正常和合法地发挥作用。对比之下,在加拿大登记成立ngo非常简单:不需要主管单位,一群人自愿组织起,有一个章程和一个管理机构(boardofadministration),只需有很少的费用,就能够成立一个ngo.。该条例的第十三条还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这是否意味着:行政机关可能会以已有一家环保组织为由,拒绝批准筹备其它具有相似宗旨的ngo。如“绿家园”志愿者代表汪永晨曾说:“从1996年成立至今,绿家园还没能登记注册。其实不止我们绿家园,很多环保机构都没有一个合法的社团身份,因为北京地区有一家官办的‘中国环境工作者协会’先注册了,所以其他同类的环保组织就不能再注册了。”⑧[。--empirenews.]经过如上分析,笔者建议对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修改。放松对环保组织要求有政府主管机关的限制。降低对环保社团注册资金的苛刻要求。对于该条例第十三条最好予以修取消。如此方能弘扬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普及环保意识,监督评价政府部门民主决策和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的ngo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助其生长壮大。注释:①管子,《管子·霸权》,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②夏甄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1-3论以人为本。③文聘元西方艺术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④王文科人类中心主义解读。⑤邱耕田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⑥文同爱美国环境正义概念探悉。⑦金福海论环境利益公众保护制度。⑧李咏中国ngo狭缝求生《财经》2021年第3期。第三篇。环境保护以自然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一辩的立论着实精彩,但是其中的偏玻之处,不吐不快。其一。其二回首往昔,胡主席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然而,今天的中国社会依旧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一路战天斗地,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却发现自然依旧满目疮痍。今天面对着环保这样一个关系着人类未来命运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依然身陷自我中心而不能自拔,那环保只能是南辕北辙。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区别。以自然为本是指尊重自然内在价值,遵循自然规律,兼顾人类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以我方认为环境保护应以自然为本。原因有二其一,环境保护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承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决定了环境保护应以自然为本。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其二,以自然为本要求我们自觉遵循自然准则行事,将人的生存控制在自然平衡所能协调的范围之内,由此避免了以人为本所经常陷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第四篇:保护环境应以人为本、自然为本保护环境应以人为本/自然为本正方保护环境不是为了保护环境而保护,从根本上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以人为本反方尊重环境就是以环境为本吗。以x为本表示要以之为出发点,放在第一位保护环境,要保护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否则的话,把沙漠变成绿洲就是破坏环境,大规模植树也是破坏环境以人为本:1"本"的含义。依靠,决定因素。2人是主动的,自然是被动的。自然是客体。以人为本,就是时时、处处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政治、道德、文化、技术诸多方面。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当然要注重保护环境。可是,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出发点只能是为了保护人。不利于人的环境还是要破坏,要征服的。比如说,某些地方狼太多。狼既吃羊,又吃人。试问:连狼也打不得吗。有的国家鸽子多得妨碍了人的生活。难道就不能减少一点“象徵和平”的鸽子吗。有的国家给一部分鸽子吃避孕药,不也是在保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舒适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环保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环保工作要搞好,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各级环保部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拿起法律的武器,勇敢地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资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与人这个主体相对应的环境也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含义。城市河湖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可以在上述两项领域中同时为人类提供服务。人们通过河湖建设为人类社会创造的环境,既要致力于建设生态健全的环境,也要致力于建立文化、科学、艺术相互融洽与和谐的环境,同时也应是具备文化审美价值的环境,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河湖建设,才更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生态准则。因此,城市河湖以人为本的服务功能,不仅体现于实现安全功能,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应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首都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国政府近年来倾力推进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计划、生态农业发展、休渔等,均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发展战略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同时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美体小铺(BodyShop),从1976年在英国开办第一家美体小铺开始,到今天为止,已经在全球50个市场建立了1900家店铺;1999年,美体小铺被英国消费者协会评为第二大最信得过的品牌;1997年,国际品牌顾问公司的一项专业调查表明,美体小铺在全球最杰出品牌的排列中居于第27位。26年来,美体小铺已经开发了数百种美容美发用品,从最早的护理皮肤产品系列到后来开发的护发和化妆用品,美体小铺产品开发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崇尚自然。美体小铺自始至终认为,任何企业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它所在的地区和这个地球上的环境,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热爱这个世界,不是把环保作为一个品牌的幌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准则,一方面,在一系列产品研发中,美体小铺坚持不使用动物进行任何试验;另一方面,积极赞助和参与各种环保的公关活动。“以人为本”--美国法国日本如何看汽车召回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就实行了汽车召回制度,其立法机构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授权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对缺陷汽车进行管理。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实行汽车召回制度以来,先后被召回的各种机动车数量已超过2亿台。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不久前,江苏省兴化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回顾几年来的创建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示范区建设才会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兴化市在启动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之始,就在《兴化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中确立了以人为本理念,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实现蓝天、碧水、绿色、清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良性循环”的建设思路。兴化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示范区建设十分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各级党委将示范区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了规划的实施。同时,经过多形式、多侧面、多角度的宣传,使生态示范区建设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步伐。这个赤壁不是三国时周瑜在长江上火烧曹军之处,而是福建永泰县的一处景致。永泰县城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颇似造物主曲着双手、捧在掌心的一颗明珠,四周的每一道青峰与深谷,都颇似造物主修长的手指和莫测的指缝,座座都是那么秀美,条条都是那么诱人,赤壁便是其中一条山谷。谷中之路是一条栈道。山谷狭窄,若要修路,就得开山劈石,难免对环境造成破坏。道路的设计与建造者用角钢搭成骨架,在骨架上铺上木板,修成了一条现代栈道。栈道依山势起伏,依山形曲折,于山石、溪流绝无损伤,完整地保留了山石的原始形态,用眼下时兴的一句话说,这是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现在,一说到保护环境,有时便难以顾及人的生活需求;一说到以人为本,又往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赤壁之路却能将这矛盾的两者统一起来,不能不说是匠心独运,很有些创意。浙江省环保局负责人。"绿色浙江"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意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我省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应该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说,应该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统一的关系。这是为什么呢。这因为这样做才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人类选择这条路,走这条路,出发点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目标。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考虑人类局部、狭隘、短期的利益而忘记了我们的自然,我们也不应该纯粹的只考虑自然,以牺牲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去保护自然,没有了人类,还谈什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所以,我们再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之路时,应该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这才是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做法。反观人类在以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的确走过不少弯路,那是以人为本的错吗。不是,恰恰相反,那是人类没有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而今天,我们在评价以往人类所有的行为,是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去评价这些行为的对错吗。而今后,人类选择她要走的道路时,仍然是已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久发展为标准的。归根结底,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以人为本,这也就是我方今天要阐述的观点第一、本的解释为根.以人为本,即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处理事情的出发点和价值判断依据.天赋人权,人类的实践活动虽然艰辛,曲折,但是人类取得了伟大的科技进步和辉煌灿烂的文明,这些都是在自然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果.这些不都是为了人类持续,健康地发展而做出的努力吗。第二、以人为本,为了全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坚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还是深刻的对象性.即人化自然.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两者不可分离.第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须以人为本.协调不是简单的维持或修正平衡.自然平衡总是在打破与重建的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其结果对自然无所谓好坏,对人类却有利弊.人类的作用不在于改变平衡,而在于促进平衡向有利人的方向发展.第四、以人为本,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诚然,人类在取得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同时,一些人迷失于局部的短期的利益,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己为本,造成一系列恶果.难道对方同学,就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完全否定以人为本,走到另一个极端吗。从1972年的联合国环境会议到1992年的,再到1997年的北京发展中国家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扶贫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 2024年锂锰电池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吉林省四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竞赛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食品成型机械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压实机械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毛皮服装及其附件投资申请报告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公文包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手绣机绣图画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安徽省合肥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 中国物联网安全行业市场现状、前景分析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完整word版)英语四级单词大全
- 拼音aoe四声(课堂PPT)
- 食材配送供应商评价表
- 岭南新天地调研报告
- 光伏电站两票三制管理制度
- 用EXCEL做质量分析柱状图模板
- 电缆截面的计算选型及口诀PPT课件
- 躁动患者的护理
- [doc] 增强动态分散条件下部队管理工作实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