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市场竞争法笔记_第1页
经济法学-市场竞争法笔记_第2页
经济法学-市场竞争法笔记_第3页
经济法学-市场竞争法笔记_第4页
经济法学-市场竞争法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场的概念:直观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抽象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因商品交换是通过合同联结或者说是以合同为纽带的,所以,也可以说合同的总汇即为市场。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有3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供给及需求;二是价格;三是竞争。市场主体的概念: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狭义的市场主体是指经营者,即以盈利为目的进行生产、购销、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广义的市场主体除指经营者之外,还包括消费者。一,自然人,二合伙组织,三法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亦即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规范有序的竞争性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含义及特点:竞争是经营者为牟取经济利益,为及对方争胜而进行的具有对抗性的各种商业行为。特点:一对抗性,二逐利性,三客观性和主观性。基础和条件:一社会分工及不同的利益主体,二法律认可。分类及表现:一微观竞争及宏观竞争,二正当竞争及不正当竞争,三价格竞争、产品竞争、广告宣传竞争。积极作用:一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二优胜劣汰的作用,三竞争调整价格及价值的关系,四竞争体现了消费者利益,五竞争具有驱除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负效应:一导致垄断,二要付出成本,三可能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竞争法的一般定义:调整市场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指规制市场中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和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般指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良好的经营习惯、道德风尚的行为。也指经营者违反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特征:一不正当竞争是在营业活动中发生的,采取不正当手段的目的仍然是为了竞争,以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模式是违反诚实信用的商业惯例、经营道德以及善良风尚的行为,如欺诈、引诱、窃取等;三不正当竞争的结果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也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社会公众和国家的利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围:1冒充行为;2虚假或令人误解的广告行为;3在商业经营中,利用谎言诽谤他人信誉,诋毁他人产品质量或经营形象的行为;4秘密窃取他人商业秘密或者贿赂、利诱、胁迫他人雇员以不正当地取得他人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行为;5不适当地引诱和强制顾客及自己交易,或者引诱、强制顾客中断、拒绝及他人的交易。竞争法的形式:1法群式竞争法,2法典式竞争法(a二元立法模式b一元立法模式)。限制性行为:指限制竞争的各种协议或行为,分为横向限制行为及纵向限制行为。横向限制主要表现-固定(限定)价格、瓜分市场、控制产品数量、串通投标、联合抵制(集体拒绝及某人交易)。纵向限制主要表现-纵向价格限制:合同一方规定另一方只能以固定价格出售某种商品的协议或行为;纵向非价格限制:主要包括搭售、独家经营、独占地区、许可证合同限制。垄断行为:广义上泛指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力的各种行为,狭义仅指单个垄断企业本身滥用其市场支配力的行为模式。表现:价格行为,瓶颈垄断,抵制、拒绝供应,强制交易及附加条件,反垄断法的概念:国家调整企业垄断活动或其他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垄断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企业客观上具有市场支配力或独占地位,二企业实施了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或限制竞争行为,三企业从事的行为不属于反垄断法的豁免范围。竞争法的特征:1一个综合性的法律体系;2竞争法的国别性及时期性;3以调整企业行为为主,同时约束其它主体的行为;4具有广泛的适用例外规则(a对特定行业的豁免b特定时期、特定内容的卡特尔行为豁免c对知识产权行为的豁免d对特定协会、团体的豁免);5多样化的救济手段和严厉的法律责任。竞争法的目的及作用:目的——遏制、消除市场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引导市场主体进行规范的,正当的竞争,以有效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是竞争法的直接目的;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培育政治民主经济基础,是竞争法的终极目标。作用——1确立市场竞争的行为模式,维护竞争的正常秩序;2保障公平竞争,遏制竞争机制的异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主体面对两败俱伤的局面,必然趋向于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3保障市场价格机制的正常运作,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4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反不正当竞争法三种模式:1运用工业产权法以及民商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荷,意,西,葡,比,瑞);2制定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德,希,奥,匈,波,瑞,日);3将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他不正当的经营行为一同治理(美国是代表)。反不正当竞争法重心转移原因:1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针对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日益增多,需要立法加以控制;2顺应国际保护消费者运动的潮流,重视消费者在竞争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关税及贸易协定》:1947年10月在日内瓦签订的调整各国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权利义务的一项多边条约。特点:1以约束政府行为或者及政府行为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主要内容;2对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的制裁是以一国企业为整体而进行。竞争规则:1反倾销的基本规则;2反补贴的基本规则;3对知识产权领域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约束。《谢尔曼法》:产生于1890年美国,是第一部反垄断法,它标志着国家开始对经济生活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对世界各国的竞争法产生了深远影响。1从实体法看,它明确宣布一切旨在限制竞争或者进行垄断的行为、合同、共谋都是非法的,从而以成文法的形式修正、甚至改变了普通法对限制贸易合同适用“合理原则”例外的做法;2从程序法来看,它将反垄断纳入公共管制的轨道,突破了普通法仅以私人诉讼处理限制贸易行为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私人诉讼对垄断组织无能为力的法律漏洞;3从法律责任来看,它以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共同制裁限制性行为及垄断,特别是三倍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对垄断构成了有效的威慑。《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产生于1883年法国,拥有100多个成员国,是反不正当竞争国际立法中最有影响的法规。1900年布鲁塞尔修订本提出了“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将保护工业产权的国民待遇原则扩大到反不正当竞争领域;1925年海牙修订本对“不正当竞争”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任何违反工商业中良好和诚实交易惯例的竞争行为都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此后伦敦修订本、里斯本修订本又补充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例:1不择手段地对竞争者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制造混乱的一切行为;2在经营商业中损害竞争者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的信誉的虚假说法;3在经营商业中使用会使公众对商品的性质、制造方法、特点以及用途的适合性或数量发生混淆的表示或说法。缺陷:始终未能将产地以及原产地标记的保护纳入反不正当竞争的范畴。《制裁虚假的或易误解的商品来源标记马德里协定》,《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1891年制定的《制裁…》为成员国规定了在保护原产地标记,特别是酒类商品的原产地标记方面的三项义务:1如果标有虚假的或者容易误解的原产地标记的商品进口到成员国时,应在边界或抵达进口国时扣押这些商品;2禁止在公共广告中使用易于欺骗公众的有关商品原产地标记;3关于“正宗葡萄酒”的产地标记,成品国法院无权自由裁量“正宗葡萄酒”的原产地问题。诸如“香槟”、“科涅克”“莫塞尔”“雪利”等著名的葡萄酒原产地名称,不能视为酒的通用名称。1958年的《保护…》针对一些国家的厂商一方面使用著名原产地标记。另一方面注明商品真实产地,以规避《马德里协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一步明确了原产地标记的保护措施。该协定的核心条款是:如果原产地名称被其所在国承认,并且经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国际注册,则协定的各成员国应对这些原产地名称提供保护,禁止其用于非原产地生产的相关商品,不论有关厂商是否在原产地名称下加注和标记该商品的真实产地。这一规定有助于减少公众对相关商品原产地的误解。《发展中国家商标、服务标记以及不正当竞争示范法》: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将制造他人营业中的混乱,诋毁他人信誉,虚假陈述,滥用产地及原产地名称等行为统一纳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畴,并赋予主管当局,个人,有关协会以及企业团体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对违法者给予民事及刑事制裁。不具法律约束力。《关于控制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多边协议的公平原则和规则》:明确禁止的限制性商业做法包括:1固定进出口货物价格的协议;2串通投标;3分配市场或者分配客户的安排;4定额分配销售量和生产量刑期5联合抵制交易;6联合拒绝向可能的进口商供应货物;7集体阻止他人参加对竞争关系重大的安排或协会;8不合理地固定可能在进口国转售的出口货物的价格;9对竞争者的掠夺行为,如使用低于成本的价格以消灭竞争者;10订立歧视性的价格或其它交易条件;11以合并,接管,合资等方式夺取企业的控制权,不合理地限制竞争;12非基于合法的商业目的而采取的以下行为:a部分或全部拒绝按该企业惯用的交易条件进行交易,b对接受竞争性产品或其他产品加以限制,c搭售安排。美国的竞争法:是由联邦和州的制定法以及司法判例组成的复杂而完善的法律体系。侧重于反垄断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及侧重于反不正当竞争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构成了美国竞争法的基础及核心。特征:1其鲜明的立法宗旨始终如一,即保障竞争机制的活力,维护自由企业,自由市场,自由竞争制度;2司法实践有力地推动了竞争法的实施;3两个竞争法的执法机关:联邦贸易委员会及司法部反托拉斯局;4推行本国竞争法的域外效力。《谢尔曼法》限制竞争,垄断或图谋垄断的原则规定:限制竞争-1受到限制的商业领域是否存在特殊情形,2该商业领域在被施加限制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3限制的性质以及实际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后果,4限制的过程、方式及手段,5有关当事人进行限制是否存在恶意压制竞争的动机,6采取特别补救措施的合理性,7补救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垄断-1企业具有垄断实力(即控制价格的能力和排他的竞争力),2企业实施了取得或保持这种实力的故意的行为。图谋垄断-1当事人垄断特定市场的企图,2成功地进行垄断的可能性。《克莱顿法》主要实体规范:1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不当佣金、折扣或补偿);2禁止限制竞争的合并。《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规制的行为:1歪曲产品的产地、成份、质量或功能;2使用类似的商标名称、商标标志、设计或图案;3滥用描述性的名称或术语;4使用非正当的或欺诈性的标签或包装;5广告中明确或暗示性的不当渲染;6对产品的功效作出没有根据的断言;7使用欺骗性的鉴定书和奖励证书;8做吆喝性的、引诱性的广告;9利用儿童做危险性的广告;10不正当的和欺骗性的销售行为,如名为免费赠送,实为搭售;11不正当的和欺骗性的商业交易;12价格欺骗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1914年设立,具有准司法机构的性质,由5名委员组成,属于同一政党的委员不得超过三名。委员人选由参议院推荐、批准,并由总统加以任命,任期7年。下设五个部门:总顾问室,竞争局,消费者保护局,经济局,行政法官。德国的竞争法: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反对限制竞争法》为核心而建立的完整的现代竞争法体系。《反不正当竞争法》内容: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共10种,1虚假、引人误解的说明及广告,2违规出售破产产品,3虚假的“厂家直销”或“批发价”销售,4不当进行“停业处理”、“清仓处理”及“换季处理”,5传销,6不按标准计量单位销售或陈列商品,7商业贿赂,8商业诽谤,9营业标志的混同,10侵犯商业秘密;二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裁:1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影响的工商业者和特定行为的工商者联合会,有权请求法院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2直接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3构成犯罪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等,由国家追究刑事责任。《反对限制竞争法》:一般称为“卡特尔法”。1以合同限制竞争的行为;2对控制市场的企业的监督;3其它限制性行为和歧视行为;4对兼并的控制;5卡特尔法的实施机关(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日本的竞争法:以《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和《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共同组成的竞争法体系。《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1禁止私人垄断,2禁止不当交易限制,3对垄断状态的规制,4防止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5《禁止垄断法》的执法机关(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不当赠品及不当表示防止法》:1对赠品销售的规制,2对不当表示的规制。我国竞争法的特色:1993年12月1日施行。1以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主要调整对象,兼顾限制竞争行为;2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治理以行政程序为主,司法程序为辅;3严格的法律责任及法条竞合的处理。法条竞合:是指不同的法律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种行为作出规定,因此从事该种违法行为就可能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的法律,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追究法律责任。两种处理方式:1,法律明确规定竞合时优先适用某项法律;2,由法院或者行政执法机关选择适用某项法律。我国取前一种,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确定主管机关的权限范围时,明确规定:如果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了某些市场交易行为有其他部门监督检查,并且对这些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则由其他部门对这些行为行使处罚权;2在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时,对于假冒商标、虚假的商品质量说明等行为,由于《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已经规定了对它们的处罚措施,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再另行规定,而是“按照《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处罚”。自愿原则:1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地决定是否参及某一市场交易活动,这是市场主体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2市场主体可以自主选择交易对象、交易内容和交易方式;3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反映了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平等原则:1任何参及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能力,在平等的基础上表达各自真实的交易愿望,设定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2市场对所有的经营者都是平等开放的,每个经营者都有权自由进出市场,参及市场竞争,以自己的所长较量胜负。公平原则:1凡是参加市场竞争的经营者都应当依照同一规则行事,反对任何采取非法手段或不道德手段获得竞争优势的行为;2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关系的双方或各方主体在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上不能显失公平,更不能一方只享权利,另一方只承担义务。诚实信用原则:指进行民事活动的主体应当诚实,守信用,以善意的态度履行其义务,不得规避法律和合同。1要求经营者以善意,诚实的态度及他人进行交易,恪守信用,不践踏诺言;2反对任何欺诈性的交易行为,如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企业的名称,字号,秘密窃取他人的商业秘密或者辜负他人的信任,故意泄露他人的商业秘密,对商品的各项指标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等。价格:是指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商品价格是指各类有形产品和无形资产的价格,服务价格是指各类有偿服务的收费,服务价格包括经营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和行政性收费。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政府定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价格形成机制:是指价值、供求、竞争和政府行为等要素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功能、内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价格形成以市场竞争为基本点,经营者能够自主运用价格手段、策略进行市场竞争,市场调节价是基本价格形式;价格的制定符合价值规律;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市场资源的稀缺程度,价格信号能够有效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通过实施价格行为和宏观调控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经营者价格行为:是指经营者制定商品、服务价格,运用价格策略的行为。有4个方面要求:1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2经营者定价应当以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为基本依据;3经营者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的利润利润;4经营者应当根据其经营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准确记录及核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不得弄虚作假。经营者定价权利:1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2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3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试销价格,4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义务:1守法并执行政府价格行政行为的义务;2明码标价的义务;3不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的义务。价格总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水平,价格总水平反映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和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价格总水平的调控是国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进行干预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是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确定市场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经合运用货币、财政、投资、进出口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实现。调控措施:1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2价格检测制度,3重要农产品保护价格,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四种干预措施: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提价申报,调价备案制度)。五类可指导或定价:1及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2资源稀少的少数商品价格,3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4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5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行为:两个以上经营者暗中勾结,联手操作,非法垄断、控制价格的行为。也可称为限制竞争行为或反竞争行为。手段:1固定价格,2限制产量。特点:1经营者之间有共同的故意,2经营者实施了协同一致的行为,3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限制了正常的价格竞争,从而损害了其它经营者的利益。低价倾销行为: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只要低于正常价格销售,即构成倾销。4种例外:1销售鲜活商品,2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它积压商品,3季节性降价,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价格歧视行为: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它经营者适用不同的价格。注意3点:1使用价格歧视策略的经营者是具有垄断优势或其它优势的经营者,价格歧视是一种滥用优势的行为;2没有客观正当的理由,对不同的交易对象,适用不同的价格,才能构成价格歧视;3价格歧视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价格欺诈行为:1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2虚假价格标示;3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暴利:经营者采取了不正当价格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获取的巨额利润。价格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水平不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的合理幅度;2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差价率不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平均差价率的合理幅度;3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利润率不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平均利润率的合理幅度。价格监督检查:是价格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是保证价格法律、法规、政策正确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职权:1询问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和及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其他材料;2查询、复制及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账薄、单据、凭证、文件及其他资料,核对及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银行资料;3检查及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财务,必要时可以责令当事人暂停相关营业;4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先行登记保存,当事人不得转移、隐藏或者销毁。商业广告: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形式和媒介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特点及作用:1是经营者以赢利为目的而设计、制作、发布的广告;2传播商业信息的工具;3有偿传播商业信息的活动;4必须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表现出来;5以众多消费者为宣传对象;6是经营者进行竞争的工具。广告主: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经营者: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发布者: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或者其它经济组织。广告发布审查:程序-1广告主或承担代理业务的广告公司要向广告审查机关提出申请;2广告审查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对广告进行审查,并且作出审查是否合格的决定。审查内容:提交文件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广告主是否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广告内容、表现形式是否合法。广告准则:在《广告法》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广告行为应当遵循的具体规则。禁止出现的情形:1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2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3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4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6带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7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8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禁作广告内容:1毒麻精放药品等特殊药品;2特定医疗器械;3性生活用品;4民用枪支、自卫器材等;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6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提供的服务。虚假广告:具有欺诈性质的广告,又称欺诈广告,是经营者故意告知受众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广告受众作出错误消费决策的违法行为。1欺诈的主体是经营者;2欺诈的目的是诱导受众形成消费决策;3广告欺诈行为的客观表现是对有关的关键性事实的虚假介绍;4当事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误导广告:是指有误导消费者效果,但尚未构成欺诈的广告。1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2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3广告不具有可识别性;4广告内容模糊,带有误导倾向;5滥用他人名义和形象;6滥用保证、承诺;7其他带有误导性质的广告。假冒、仿冒行为:是指经营者假冒他人商品标志或采用虚假标志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及他人商品或服务相混淆,足以使公众产生误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危害:1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2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3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表现形式: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及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特征:1行为具有违法性,2行为在客观上造成“足以使人误解”的危害后果,3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即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商标: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和他人的商品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具有显著性的标记,这种标记通常由文字、图形或文字及图形的组合而构成。作用:1区别商品和服务的不同来源,2标示商品质量,3宣传和推销商品。注册商标:是指商标使用人依法定程序和条件,向国家商标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核准后予以登记注册的商标。专用权:1专用权,2转让权,3使用许可权。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及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2经销明知或应和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和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4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将及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作商品名称或商标装潢使用,并足以造成误认的;5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知名商品:是指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行为的认定:1被仿冒的商品必须是“知名”商品;2被仿冒的名称、包装、装潢须为知名商品所“特有”;3“相同或近似使用”的认定(2种方法a根据主要部分和整体印象进行判断b异时异地隔离观察原则)。企业名称:是用来区别不同生产者经营者的文字标志。由四个部分组成:行政区划,商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姓名:参及市场经营活动的经营者的姓名。专用权包括:1使用权,2转让权,3禁止权。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姓名不正当行为:1擅自使用的方式有直接仿冒和间接仿冒两种形式;2被假冒或仿冒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应作广义理解;3此类不正当行为侵害的对象,即被仿冒的企业名称或姓名,一般是具有良好信誉和一定知名度的。仿冒质量标志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者包装上,对商品的质量标志、产地或者其他反映商品质量状况的各种信息作不真实的标注、欺骗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以下几种:1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2伪造产地、3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标注。质量标志:是指由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颁发给经营者使用的,以证明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一定水平的特定标志。产品认证标志:是指经国家有关机构对产品的质量及生产厂家的生产水平技术要求进行检测后,颁发的合格证书和合格标志。产地名称: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是用来表示来源于某一特定地区的商品的说明性标志。属于工业产权范畴,及其它工业产权不同的是,产地名称权属于集体权利,它由某个地域范围内所有的生产经营者共同享有。对产地名称的任何个人的独占使用都是不公平的,并有可能损害产地其他经营者的利益,再者,产地名称属于地理标记,它及特定的地区不可分离,因此,产地名称的使用、转让等活动一般应受到地理范围的限制。名优标志:是指经有关机构、团体评定为名优产品而授予其经营者使用的荣誉性质量证明标志。商誉:指某行业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品质,是社会各方面对该行业或企业的评价,包含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特点:1商誉的内容以财产利益为主;2商誉的表现形态为社会评价;3商誉的载体为商标、企业名称等识别性标志。商誉权:是经营者对其创造的商誉享有的专用权和排斥他人对商誉进行损害的权利。其性质为知识产权,表现在:1商誉权体现为财产利益,2商誉权具有人格属性,3商誉权的内容是维护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排斥他人对商誉的损害(a有权维护其商誉,要求他人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b有权排除他人对商誉权的侵害)。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以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特征:1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侵害他人名誉权:a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b评论严重不当)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侵害商誉的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3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同业竞争者的商誉;4行为在主观方面为明知故意,而不是过失。表现形式:1利用散发公开信、召开新闻发布会、刊登对比性广告、声明性广告等形式,制造、散布、贬损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虚假事实;2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向客户及消费者散布虚伪事实,以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商品声誉;3组织人员,以顾客或消费者的名义,向有关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作关于竞争对手产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差,侵害消费权益等情况的虚假投诉,以增加竞争对手的社会投诉是一,从而达到贬损其商业信誉的目的;4利用产品的说明书,吹嘘本产品质量上乘,贬低同业竞争者生产销售的同类产品;5唆使他人在公众中造谣、散布竞争对手所售的商品质量有问题,使公众对该商品失去依赖,以便自己的同类产品取而代之。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特征:秘密性,价值性,独特性。范围:1技术性商业秘密(包括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未授予专利的技术,专利法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技术),2经营秘密。保护方式:1作为科技成果给予保护,2作为国家秘密给以保护。商业秘密权:作为特殊形态的知识产权,具有所有权的性质。表现在:1商业秘密的拥有人对其掌握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有权付诸工商业使用并从中受益;2有权将商业秘密作为无形资产进行传授和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并有权获取收益;3有权决定以某种方式保密或公开其商业秘密,当商业秘密的拥有人采取一定措施防止信息的公开和被他人占有时,即在事实上形成相对独占权;4对其他人以非法手段侵占、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权利人有权请求司法救济,禁止侵权行为并从侵权人那里获得损失赔偿。法律特征:1商业秘密的排他性、专有性不是绝对的;2商业秘密权的取得及专利权、商标权的取得根本不同;3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期不是法定的,而是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措施和其他人对此项秘密的公开。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为了竞争或个人目的,通过不正当方法获取、披露或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以非法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视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谁主张谁举证:1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和客观表现形式,2该商业秘密的合法来源以及对其占有、使用的情况,3已采取的保护方法、保密措施,4侵权人生产的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及其相同或近似、侵权人所使用的经营信息及其具有一致性或相同性,5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经济损失。举证责任倒置:1其所使用的信息是合法获得或者合法使用的;2其所使用或披露的有关信息及权利人的信息既不相同也不相似;3第三人聘用权利人一方原来的职工,又生产及权利人相同或近似的产品的,应证明其不可能知道他人(权利人的职工)获取商业秘密行为的违法性。商业贿赂行为:贿赂的一种,指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收买交易对象或有关人员,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交易条件的行为。特征:1行为主体是经营者和及经营活动有关的个人;2行为具有违法性;3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和自愿的心理状态。性质及危害:具有不正当竞争性质。1扭曲竞争本质,违背了价值规律,2破坏了资源的合理分配,3加剧行为不正之风、滋生腐败贪污,4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回扣: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帐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个人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特点:1是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2给予和接受回扣的方式是“帐外暗中”,3回扣是卖方退还给买方单位或个人的。折扣:是商业购销中的让利,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特征表现:1它是卖方让利于买方而不是买方的经办人,2折扣的内容只能是现金,不存在其它形式的财物,3在支付方式上,折扣必须是以公开明示的方式进行,如实记载于合同、发票和正式财务账册上,4折扣的数额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佣金:是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特征:1它是一种劳务报酬,是对中间人所提供的服务活动的价值补偿,通常以劳务费、信息费、手续费、介绍费等形式出现;2佣金只能给付中间人;3佣金的支付和接受必须以公开明示的方式进行,并如实入帐。附赠:指经营者随着自己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交易而向对方附带提供现金,物品的行为。合法及违法区别:1附赠的对象,只能提供给一般消费者,禁止给经营者或其所属人员;2附赠品的数额,只能小额,具体未作具体规定。有奖销售: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其它经济利益的行为。分为附赠式、抽奖式两种。附赠式:对所有购买者一视同仁予以奖励,其特点是只要达到指定购买水平的均能获得相同的奖励,但奖励价值较小。抽奖式:是以抽签、摇号、对号码等带有偶然性的方法决定部分购买者是否中奖以及奖励等级,其特点是奖励面窄,奖品价值悬殊差异大。利:1增强了顾客的购买欲望,更重要的是使厂商和顾客之间进行了感情的沟通,2企业在短期内大张旗鼓地从事有奖销售活动,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刺激消费,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3有奖销售手段的运用对于启动市场,搞活企业,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生产经营以及提高企业知名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弊:1损害诚实经营者及中小企业的利益,2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利益,3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国家利益。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1欺骗性的有奖销售(a谎称有奖销售或对所设奖项的种类、中奖概率、最高资金额、总金额、奖品种类、数量、质量、提供方法等作虚假不实的表示b采取不正当手段让内定人员中奖c故意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投放市场或者不及商品、奖券同时投放市场;故意将带有不同资金金额或者奖品标志的商品、奖券按不同时间投放d不按有关规定对有奖销售事项向公众明示,隐瞒事实真相e其它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3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滥用经济优势或两个以上经营者通过协议等联合方式损害竞争对方利益的行为。特征:1实施主体是经营者,2限制竞争行为的基础是主体的经济优势。危害性:1妨碍公平竞争,损害经营者合法权益,2损害消费者利益,3阻碍了产品的技术进步和质量的改进,影响经济的发展。滥用独占地位:是指公用企业或者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附带提供的或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它竞争者参及竞争的行为。构成要件:1行为的特定主体是公用企业或其它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2行为客观方面表现为“安排他人之间的交易”,3行为的目的是从被指定的经营者处获得利益。表现形式:1限定用户,消费者只能购买和使用其附带提供的相关商品,而不得购买和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同类商品;2限定用户,消费者只能购买和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生产或经销的商品,而不得购买和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同类商品;3强制用户,消费者购买其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及配件;4强制用户,消费者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5以检验商品质量,性能为借口,阻碍用户,消费者购买,使用其它经营者提供的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其它商品;6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用户,消费者拒绝,中断或者消减供应相关商品,或者滥收费用;7其它限制竞争的行为。搭售:是指经营者在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违背交易相对方的意愿,强行搭配其他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构成条件:1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2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经济优势滥用,3搭售或所附条件必须是不合理的。表现形式:在技术转让,实施许可合同中,技术转让通过合同条款限制受方在合同标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开发、限制受方从其他渠道吸收技术,或者阻止受方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合理的方式充分实施专利和使用使用非专利技术、限制受方利用合同标的技术生产产品数量、品种或销售价格、不合理地限制受方的销售渠道或出口市场。招标、投标:由招标人向数个相对人或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出招标邀请,并在诸投标中选择最优者及其订立合同的交易方式。招标:是指招标者为购买商品或者让他人完成一定工作,通过发布招标通知或者投标邀请书等形式,公布特定的标准和条件,公开或者书面邀请投标者投标的行为。投标:是指投标者按照招标文件的需求,提出自己的报价及相应条件的行为。作用和意义:1可以使招标者获得最优交易条件,2限制了交易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应用范围:建设工程承包,成套设备或者其它商品的购买及技术的引进。企业承包和租赁经营、土地使用权出让、经营场所出租等交易也可采取招标投标方式。金额较小不适用。拍卖: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卖标的:是委托人所有或者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拍卖程序:1拍卖委托,2拍卖公告及展示,3拍卖的实施(拍卖师宣读有关事项,竞买,买定,签署确认书)。拍卖及招标投标的区别:1拍卖是一种竞争性的买卖方式,,买卖的标的是物品和财产权利;招标投标不公可以建立买卖关系,还可以建立承揽等交易关系,招标投标的标的,可以是物品,财产权利,还可以是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2拍卖和招标投标都可以是建立买卖关系,但拍卖的目是选择最高出价者,招标投标则是选择价格最低或最优惠者买进,二者在买卖方向上正好相反;3拍卖和招标投标虽均为竞争性缔约方式,但前者是当场公开进行竞价,后者是以秘密的方式报价,进行竞争;4拍卖方选择的买方是最高应价者,招标者选择的投标者是条件最优者,条件最优者,可能报价最低,也可以是综合条件最优者。招标、投标中的共谋行为:是指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投标者相互之间,投标者及招标者之间私下串通的限制竞争行为。具体分为两大类,一是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或压低标价,二是投标者及招标者相互勾结,排挤竞争对手。投标者串通投标主要表现:1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2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位或低价位中标;3投标者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4投标者之间的其它串通行为。投标者及招标者之间的共谋行为表现:1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开启标书,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它投标者,或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更改标价;2招标者向投标者泄露标底;3投标者及招标者商定,在招标中压低或者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者招标者额外补偿;4招标者预告内定中标者,在确定中标者时以此决定取舍;5招标者和投标者之间其串通招标投标的行为。拍卖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拍卖人参及竞买:是指拍卖人及其工作人员以竞买人的身份参及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或者委托他人代为竞买;2拍卖自营:拍卖人在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中拍卖自己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3委托人参及竞买;4恶意串通竞买(a竞买人之间恶意串通的行为b竞买人及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行政性垄断:地方政府、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或者其它政府职能部门,凭借行政权力排斥、限制或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表现形式-1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利,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活动;2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利,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特征-1行为实施主体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2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滥用行政权力;3行为具有较强抽象性;4行为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危害性-1破坏市场的统一性,2侵犯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权,3助长不正当竞争,4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扰乱国家的行政秩序、干扰政治体制的改革,影响精神文明的建设。强制交易: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利,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它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表现形式-1明确规定在行政辖区范围内销售某些商品,只能销给指定的企业;2明确规定在行政辖区内购买某些商品必须以指定企业的商品为限;3行政部门在为市场主体或相对方服务时,强制搭售某种商品;4行政部门利用职权,以“牵线搭桥”为名,强制一些企业订购其指定企业的产品,或者强制一些企业只能将其产品出售给指定的企业;5为推销指定企业的产品而阻挠、破坏他人达成交易等。地区封锁:某一地区的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和经济利益而实施的排斥、限制或妨碍外地企业参及本地市场竞争或本地企业参及外地市场竞争的行为。表现形式-1在辖区边界或交通要道设立关卡,阻碍本地商品流出或外地商品流入;2规定在行政辖区内销售外地商品必须履行特定的批准手续或者必须符合其增加或者提高的报验、检验标准,为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设置人为障碍;3用行政手段对外地商品的进入,在运输储存、出售等环节施行强制扣押、罚款等,以此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4限制或禁止本地资金、技术输往外地;5限制或禁止本地大型、优秀企业及外地企业合作,联营。《反不正当竞争法》及《产品质量法》的关系:1,内容各有侧重,前者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为主,后者除了设定经营者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权利义务外,着重规定了国家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的政策和技术手段。就对企业市场经营行为的影响而言,都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激励企业的正当竞争,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监督体制,对于有效地遏制和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裁又能促使企业着眼于正当的竞争途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2,两法在调整假冒行为方面存在一些交叉之处,例如,擅自使用他人企业的名称,字号,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原产地,对商品质量作虚假,夸大或引人误解的宣传,销售伪劣商品等,在两法中都有具体规定,对交叉的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明确规定,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则对有关行为进行处罚,以避免二者冲突。《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1,从对企业经营行为影响来看,这两部法律在调整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一些重合的地方,诸如如假冒产地标志或其他商品标识,对商品信息进行虚假宣传等。此外《消》从消费者权利的角度对企业经营行为提出的一些要求,构成了《反》的有益补充。2,《反》侧重于从经营者行为的角度调整竞争关系,它及《消》之间的关系的界限还是非常清楚。《反》的出发点是对经营者之间关系的调整,其直接目的是维护竞争秩序和保证竞争结果的公正性。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利益能够得到保护,但《反》本身并不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直接切入点,因此在《反》中的救济程序只适用于受损害的经营者,没有赋予消费者起诉经营者的权利。3,对同一些行为规定的处罚措施,宽严尺度不完全一致,因此也涉及到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反》出台在先,《消》颁布在后,《反》在确立法律竞合时的处理原则时未提到《消》,《消》在第50条指出,违法行为如果《产品质量法》和其它法律对处罚机关,处罚方式已有规定的依其规定,一般认为也包括《反》在内。《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知识产权法的关系:我国既制定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专项知识产权法,也制定了专门的《反》,而且“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词的外延很广,包括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以及一些限制性竞争行为。因此在我国两法不存在从属关系,而是在各自领域发挥各自作用。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一些交叉,主要体现在《商标法》及《反》对于法条竞合的处理原则,假冒商标的行为依照《商标法》进行处罚;其他假冒行为,如假冒知名产品特有的装潢,包装,假冒他人商号名称等,由《反》制裁。《反不正当竞争法》及《价格法》的关系:1,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促进公平,公开,合法的竞争,维护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2,二者在对经营者价格行为的规制方面有一些交叉,诸如“为排斥竞争对手而低价倾销的行为”在两部法律中都有规定。但是价格法对于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比反不正当竞争法要丰富得多,其中包括一些典型的价格卡特尔,如“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对不同的买主实行价格歧视”,同时还有一些不公正的价格行为,如“捏造信息,哄抬物价”“利用虚假价格信息诈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等。价格法对这些行为的约束,填补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调整市场竞争关系方面存在的一块空白。就调整市场竞争关系而言,价格法无疑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益补充。3,关于法条竞合问题,价格法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关法律对经营者的不正当的价格行为的处罚方式以及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广告法》的关系:1广告法作为一部行业管理法,它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重叠主要体现在对“虚假或误导性的广告行为”的规制方面。二者也有较大区别,对于虚假,误导性广告行为的规定广告法比反不正当竞争法要充分得多。在司法救济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赋予受害的经营者、竞争者以损害赔偿的救济权,而广告法并没有涉及经营者的救济权,只对受损害的消费者的民事赔偿救济权作出了规定。2法条总合问题:在广告法颁布之后,广告业者的行为已经由广告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规制,其承揽、发布虚假或者误导性广告的行为可以直接适用广告法,而不必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法律责任一,行政责任: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责任改正,没有违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被责令暂停相关营业而不停止的,或者转移,隐匿,销毁依法登记保存的财物的,处相关营业所得或者转移,隐匿,销毁财物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二民事责任:经营者因价格违法行为致使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多付价款的,应当退还多付部分;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不正当广告行为的法律责任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责任1行政责任: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以广告费用1-5倍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1-5倍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2民事责任:3刑事责任: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个人虚假广告罪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虚假广告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误导及其他违反广告准则行为的责任1,《广告法》第7条第2款规定了广告不得出现的9种情形,违反的则责令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1-5倍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内容,数据等资料,专利等表示不符合法定要求,有误导倾向以及贬低他人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任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1-5倍罚款。未取得专利权,在广告中谎称取得专利权的,应当按虚假广告追究法律责任。3,广告不具可识别性,使消费者产生误解的,责令广告发布者改正,处以1000以上10000以下的罚款。4,违法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的,责令改正或者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广告业务。5,发现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的广告,以及发布了禁止发布广告的商品,服务的广告,责令改正或者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广告业务。6,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刑发布烟草广告,或者在公共场合设置烟草广告的,责令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1倍-5倍的罚款。7,未经广告审查机关批准,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广告的,责令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1倍-5倍的罚款。8,广告主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处以1万-10万罚款,伪造,变造或者转让广告审查决定文件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10万罚款。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假冒,仿冒行为的法律责任一,假冒注册商标的法律责任对未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非法经营额50%以下或者侵权所获利润5倍以下罚款;对侵权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未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及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二,仿冒他人企业名称等标志的法律责任责令公开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假冒或仿冒知名商品外观标志的法律责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3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规定进行处罚。对侵权物品可作如下处理:1收缴并销毁或者责令并监督侵权人销毁尚未使用的侵权的包装和装潢;责令并监督侵权人消除现存商品上侵权的商品名称、包装和装潢;3收缴直接专门用于印刷侵权的商品包装和装潢的模具,印板和其他作案工具;4采取前三项措施不足以制止侵权行为的,或者侵权的商品名称,包装和装潢及商品难以分离的,责令并监督侵权人销毁侵权物品。商业诽谤行为的法律责任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行为人赔偿损失。不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两罚原则――既应当处罚行为人,也对法人代表给予相应处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举证责任“谁举张谁举证”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权利人应证明的问题主要有:1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和客观表现形式;2该商业秘密的合法来源以及对其占有,使用的情况;3已采取的保护方法,保密措施;4侵权人生产的产品及其具有一致性或相同性;5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经济损失。被控告的侵权人应就以下情况举证:1其所使用的信息是合法获得或者合法使用的。2其所使用或披露的有关信息及权利人的信息既不相同也不相似;3第三人聘用权利人一方原来的职工,又生产及权利人相同或近似的产品的,应证明其不可能知道他人(权利人的职工)获取商业秘密行为的违法性。二,民事责任违约金的适用――违约金视为违反合同的损失赔偿额。损失赔偿的适用――被侵害的权利人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润。并应承担被侵害的权利人因调查侵害其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三,行政责任1,以强制措施制止侵权;2罚款,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监督检查机关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20万元的罚款。刑事责任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3年-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商业贿赂的法律责任一,刑法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罚规定: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数额巨大,处3-10年,并处罚金。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1-20万之间处罚。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法律责任行政处罚及民事赔偿。处1万-10万罚款。赔偿损失,难以计算的为侵权所获得的利润。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一,滥用独占地位限制竞争的法律责任公用企业及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产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5-20万元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3倍罚款。二,搭售行为的法律责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招标投标中共谋行为的法律责任1确定中标无效;2罚款,有两个以上违法行为人,适用“一事各罚”原则,对参及串通招标投标的各个违法行为人,根据情节分别按1万-20万幅度罚款;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