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上性麻痹综合征_第1页
核上性麻痹综合征_第2页
核上性麻痹综合征_第3页
核上性麻痹综合征_第4页
核上性麻痹综合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上性麻痹综合征介绍01别名ICD号病因分类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目录030502040607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并发症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目录0901108010012013治疗预防相关检查预后相关药品目录015017014016基本信息尚未查到核上性麻痹综合征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多在45~75(平均50)岁发病,病程6~10年,男性多于女性。核上性麻痹综合征(PSP)病因不明,尽管有极少的家族性线索,但缺乏遗传学证据。本病在脑干有类似嗜睡性脑炎样神经元纤维缠结,有人怀疑与慢病毒感染有关,但在中毒、脑炎、种族及地理因素方面均无病因线索。别名别名oculocervicaldystonia;Steele-Richardson-Olszewski综合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斯-里-奥三氏综合征;眼颈肌张力障碍分类分类神经内科>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ICD号ICD号G23.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尚未查到核上性麻痹综合征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多在45~75(平均50)岁发病,病程6~10年,男性多于女性。病因病因核上性麻痹综合征(PSP)病因不明,尽管有极少的家族性线索,但缺乏遗传学证据。本病在脑干有类似嗜睡性脑炎样神经元纤维缠结,有人怀疑与慢病毒感染有关,但在中毒、脑炎、种族及地理因素方面均无病因线索。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核上性麻痹综合征(PSP)时,纹状体对18F-多巴摄取减少,D2R密度降低。多巴胺(DA)和高香草酸(HVA)含量减少;胆碱能神经元亦受累,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降低。额叶、纹状体、丘脑、小脑葡萄糖代谢或葡萄糖利用率及氧代谢明显降低,以额叶最明显,少数患者可显示为弥漫性糖代谢降低,但以额叶和纹状体较明显,与PD时纹状体代谢正常或增高不同,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病理特征:肉眼可见广泛脑萎缩,包括苍白球、黑质等,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镜下可见黑质、苍白球-纹状体通路、四叠体上丘、导水管周围白质明显的病理改变,致密的NFT呈特征性分布,神经纤维丝形成。后者是镶嵌在神经纤维上丝状结构,不依赖NFT单独出现,提示核上性麻痹综合征(PSP)是起源于细胞骨架的弥漫性疾病。此外,在基底核及脑干还发现Tau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其他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包括神经元丧失及胶质细胞增生,大脑及小脑皮质可不受累。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核上性麻痹综合征患者多在45~75(平均50)岁发病,病程6~10年;起病隐袭,病程缓慢持续进展,男性稍多。常见起始症状有疲劳、嗜睡、无故跌倒(常为向后跌倒)等,症状对称者约81%。运动障碍早期表现步态不稳及平衡障碍,约63%的病例首发症状为步态不稳,行走呈大步态,双膝部呈伸直僵硬状,转身时双下肢交叉,易跌倒,由于眼-前庭功能障碍、躯干强直及少动所致。这种步态与Parkinson综合征患者小步态、急促步态及转身困难不同。2.眼球运动障碍是核上性麻痹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两眼向上及向下凝视麻痹。一般先从两眼意志追随性下视麻痹开始,主诉看不到脚尖步行困难,或看不到桌上食品取食困难,渐损及上视功能成为完全性垂直性注视麻痹,眼球固定于正中位。晚期2/3以上的患者可有双眼侧视麻痹,1/3的患者有核间性眼肌麻痹,部分病人出现两眼会聚不能,瞳孔缩小,光反射及辐辏反射存在。存在头眼反射及Bell现象说明为核上性,晚期头眼反射消失为核性病损。3.核上性麻痹综合征常见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咽反射亢进、舌肌僵硬和情绪不稳等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可引起吸入性肺炎。可出现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等锥体束受损症状,情感失常,少数患者由于强直、少动及面肌张力高使面部出现皱褶,表现惊讶面容。4.认知及行为障碍出现较晚,约52%的核上性麻痹综合征病人在病程第1年出现,表现认知功能减退、情感活动减少、痴呆及空间定向记忆测试(spatialorientationmemorytest)较差等,约8%的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并发症并发症核上性麻痹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有: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引起吸入性肺炎,认知功能减退,情感活动减少,感染,跌伤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可发现约1/3的患者CSF蛋白含量增高。辅助检查辅助检查1.约1/2的核上性麻痹综合征患者脑电图出现非特异性弥漫性异常。2.头颅CT检查可见大脑萎缩,MRI检查可显示中脑萎缩,伴第三脑室后部扩大,颞叶前部萎缩;T2WI上部分患者可显示壳核低信号。诊断可疑PSP确诊PSP拟诊PSP诊断可疑PSP(1)必备条件①40岁以后发病,病程逐渐进展;②垂直性向上或向下核上性凝视麻痹或明显的姿势不稳伴反复跌倒;③无法用排除条件中所列疾病解释上述临床表现。(2)辅助条件①对称性运动不能或强直,近端重于远端;②颈部体位异常,尤其是颈后仰;③PDS对左旋多巴反应欠佳或无反应;④早期出现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⑤早期出现认知障碍如淡漠、抽象思维能力减弱、言语不流畅、应用或模仿行为、额叶释放症状,并至少有两个上述症状。拟诊PSP(1)必备条件①40岁以后发病;②病程逐渐进展;③垂直性向上或向下核上性凝视麻痹,病程第1年出现明显的姿势不稳伴反复跌倒;④无法用排除条件中所列疾病解释上述临床表现。(2)辅助条件和排除条件与疑诊PSP的诊断标准相同。确诊PSP必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临床上,核上性麻痹综合征(PSP)应注意与PD、脑炎后或动脉硬化性假性帕金森综合征、皮质基底神经节变性(CBGD)、多系统萎缩(MSA)、弥漫性Lewy小体病(DLBD)、Creutzfeldt-Jacob病(CJD)等鉴别。治疗治疗核上性麻痹综合征无特效治疗方法。复方多巴、DR激动药、金刚烷胺对核上性麻痹综合征(PSP)早期的肌强直、动作徐缓、步态障碍有一定改善作用(对眼球运动障碍毫无作用),但疗效短暂。其他药物如培高利特、麦角乙胺等的疗效与上述药物相似。复方多巴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左旋多巴最大剂量可达800mg/d。金刚烷胺的推荐剂量为100mg/次,2次/d,口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美西麦角(美舍吉特)及赛庚啶等对核上性麻痹综合征(PSP)的运动和吞咽功能有轻度改善作用,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一定作用。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改善眼睑痉挛及其他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但对颈过伸无效。尚应采取一定措施以防止患者跌倒;早期有吞咽困难者,应予柔软或糊状饮食,晚期患者则应留置鼻胃管以防吸入性肺炎。预后预后核上性麻痹综合征存活期1~20年,平均约5.6年。早期出现跌倒、尿失禁、肌张力障碍者存活期短,以震颤为主要表现者存活期长。发病年龄、性别、早期出现痴呆、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或躯干强直不影响预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肺炎,其次是心血管疾病如肺动脉栓塞、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肾脏感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