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概述 11.1 工程概况 11.2 勘察任务 11.3 勘察技术要求 21.4 工程地质测绘 21.5 勘探 31.6 原位测试及取样试验 41.7 勘察工作量表 52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动参数 73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83.1 基本地质条件 83.2 岩、土体工程物理力学建议参数 93.3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33.4 主要地质问题 164天然建筑材料 185结论 19概述工程概况白鹭湾小镇设计以“高品质、低密度、院落式,成都风”为核心指导,打造绿色、集约、共享的年轻化品质社区,延续白鹭湾小镇“地上分块,地下整合”的开发模式,整合设计两个地块的地下空间,提升地块利用价值。商业配套包含精品酒店、美食餐饮,与白鹭湾小镇艺术、文创、影院业态渗透互补,丰富的业态配比为园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支撑。建筑形象呼应白鹭湾小镇建设项目“外围围合、内部营造”的设计风格,对外创造简洁有力的建筑形象,对内营造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满足合理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充满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本工程是白鹭湾新经济小镇绿轴以北片区工程的子项目,主要为潘家沟排洪河的改线工程。原河道从白鹭湾小镇场地内穿过,严重影响了场地设施的布置,影响了白鹭湾小镇的建设,故本次设计将该河段改线至建筑设施外侧,以便场地内设施的建设。受成都兴锦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四川千鸿盛源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了该工程的初步设计的勘察设计工作,我公司接受任务后,实测了整治河段1/1000地形图,随即组织地勘人员于2021年6月18日进场开展地勘工作并编制本报告。勘察任务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及设计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具体任务是:1、查明堤基地质结构,特别是特殊土层、粗粒土层及腐殖土层等的分布、厚度及其性状;2、查明拟建场地岩土层的类型、成因、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提供各岩土层的承载力;3、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分布、补排条件,与地表水的关系;4、查明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查明暗埋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查明拟建场地物理地质现象及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7、查明场地的地震动参数;8、提出各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渗透系数;9、对堤基的渗漏、渗透变形、抗滑稳定、饱和砂土振动液化和抗冲能力等问题进行评价,对堤线进行分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10、进一步勘察天然建筑材料。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严格按以下规范、规程与标准执行: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188-2005)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3、《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4、《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5、《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6、《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7、《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SL166—201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9、《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10、《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2013)1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12、《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规程》(NB/T35098-2017);目前,本工程已有的地勘资料为《白鹭湾小镇建设项目(2号地块)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本次在查阅该报告后,对工程河段进行补勘,主要进行了地质测绘、勘探、试验等。工程地质测绘1、地形测绘对潘家沟工程河段进行了1:1000的局部地形图测绘、1:500的河道断面测绘、1:500的堤防纵横断面测绘,用全站仪测定孔口位置和孔口高程。坐标系为成都坐标系统。2、工程地质测绘根据1:1000的局部地形图,进行了同比例尺的平面地质测绘,针对整治河道及岸坡的形态、坡高、坡度等微地貌特征,进行了1:500堤防纵、横断面工程地质测绘,查明各类岩土层的分布范围、厚度等工程地质特征。勘探根据场地具体特点结合白鹭湾小镇2#地块地勘资料,布置了坑探、取芯钻孔、动力触探等适量的勘探试验工作,主要查明了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现场钻孔照片1现场钻孔照片2现场钻孔照片3现场钻孔照片4现场钻孔照片5现场钻孔照片6原位测试及取样试验根据勘察成果及地基土层的结构特点,分别对各类土层进行天然含水量、天然容重、级配等物理力学常规试验。岩芯照片1岩芯照片2岩芯照片3岩芯照片4勘察工作量表表3.1-1地质、勘探、试验工作量表项目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备注初设地质区域地质图复核(1/20万)张1工程地质测绘(1/1000)km20.9剖面地质测绘(1/500~1/1000)m1600勘探取芯钻孔m/孔319/24试验室内物性试验组6水质简分析试验组3钻孔压(注)水试验组3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动参数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断带和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见图1)。由于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他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他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成都平原位置及结构略图本场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有关规定,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基本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工程区总体地势平缓,高程480.00~496.00m,总体高差不大,主要呈现东高西低的情况,原潘家沟排洪河处的高程最低,东侧为小山丘,高程490.00~496.00m,以杂填土为主。2、地层岩性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其下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al+pl)成因的粘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组成,即上部为杂填土、粘土、下部为砂质泥岩层组成,分述于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杂色,稍湿~湿,松散。以回填的粘性土、粉土、建渣为主,回填时间约3年内,该层在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约0~9.0m。(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粘土: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振荡反应。该层在地层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约0.5~9.5m。(三)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巨厚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质软,具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特点。有较大起伏。泥岩的层顶标高为482.15~496.83m,其产状基本为水平。岩体裂隙较发育,根据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中风化2个亚层。(3-1)强风化砂质泥岩:岩芯多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饼状,岩体完整性较差,手捏易碎,干钻可进,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岩体完整性较差,向下渐变为中风化,层厚0.5~6.4m,本次钻孔揭露范围内未穿透。3、地质构造工程区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断带和龙泉山褶断带之间,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他次生断裂。4、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7、8、9月份,枯水期多为1、2、3月份。勘察期间处于平水期~丰水期,在钻孔中测得稳定地下水水位477.41m。根据本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本工程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场地为弱透水层。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3m之间。该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仅以pH值评价场地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5、物理地质现象场地内总体地势平缓,仅局部有小土包,区内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未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6、不良地质现象根据现场实际调查,本场地内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未发现埋藏的暗河、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岩、土体工程物理力学建议参数工程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锦江大道与锦阳大道交汇处东南侧,交通发达,区域优势非常明显。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III级阶地,总体地势平坦。场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其下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al+pl)成因的粘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组成,即上部为杂填土、粘土、下部为砂质泥岩层组成。本阶段对堤线浅表层粗粒土物理力学特征主要依据取样试验及当地工程建设土体试验成果资料分析研究。(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填土颜色为杂色,稍湿~湿,松散。以回填的粘性土、粉土、建渣为主。杂填土天然密度1.8g/cm³,粘聚力5Kpa,内摩擦角8°。(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粘土呈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成果表明:粘土密度2.02~2.08g/cm³,天然含水率为22.1~25.5%,孔隙比为0.670~0.744,塑性指数23.2,压缩模量7.57MPa。(3)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砂质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巨厚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质软,具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特点。成果表明:粘土密度2.02~2.08g/cm³,天然含水率为22.1~25.5%,孔隙比为0.670~0.744,塑性指数23.2,压缩模量7.57MPa。(1)土体试验表3.3-1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土层名称指标项目天然含水率(%)密度o比重Gs孔隙比e0液限ωL(%)塑限ωρ(%)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压缩模量ES(MPa)压缩系数a1-2粘聚力C内摩擦角(0)粘土样本容量666666666666最大值25.52.082.820.74444.620.324.60.238.200.247917.2最小值22.12.022.770.60742.319.921.90.137.050.206615.9平均值24.12.052.800.67043.320.123.20.177.570.237316.5建议值24.12.052.800.67043.320.123.20.177.570.2321.914.85由土工试验结果可知:场地分布的粘土α1~2平均值为0.23MPa—1,均为中压缩性土。表3.3-2膨胀试验统计表土层名称指标项目50Kpa压力下的膨胀率(%)膨胀力Pe(kPa)自由膨胀率δef(%)收缩系数λs粘土样本容量6666最大值1.056.362.00.49最小值0.639.955.00.43平均值0.845.059.20.46建议值0.6940.9557.400.45(2)岩石试验本次勘察共采取岩样6组进行室内试验,试验结果统计见表3.3-3。表3.3-3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岩石名称统计指标项目密度(g/cm3)单轴抗压强度(天然)frc(MPa)单轴抗压强度(饱和)frc(MPa)强风化砂质泥岩样本容量66\最大值2.151.37\最小值2.100.80\平均值2.121.07\建议值2.111.00\(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本次勘察(本场地)对填土(1)共作了6次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其统计结果见表3.3-4。表3.2-4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土层样本容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杂填土6422.80.750.270.812.3(4)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根据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勘察试验成果,并类比相邻工程经验,防洪堤地基岩土体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见表3.3-5。表3.3-5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项目名称重度γ承载力允许值压缩模量抗剪强度允许渗透边坡比岩土体与混凝土接触面坡降临时开挖永久开挖(kN/m3)fk(MPa)MPa摩擦角φ°C(MPa)摩擦系数J水上水下水上水下杂填土18//58/0.25~0.351:0.5~1:0.751:0.75~1:1.01:1.75~1:2.01:2.0~1:2.25粘土20.5180735190.30~0.400.45~0.551:0.3~1:0.51:0.5~1:0.751:1.5~1:1.751:1.75~1:2.0强风化砂质泥岩21.128018.540300.40~0.500.55~0.601:0.3~1:0.351:0.35~1:0.51:1.25~1:1.51:1.5~1:1.75注:根据岸坡高度在边坡比范围内取值。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新建堤防桩号K0+000.00~K0+204.04,长204.04m,为穿锦江大道箱涵,净空尺寸为5.0×3.0m,为临时改渠。锦江大道为城市主干道,路面为混凝土,下部路基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层厚约0.4~0.6m,杂色,以回填的粘性土、粉土为主,经过长期的车载和自然沉降,以趋于稳定,承载力满足要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8.5~10.6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该段箱涵基础均置于该层。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桩号K0+204.04~K0+634.13,长430.09m,由于规划渠线的拆迁尚未完成无法实施,本段为临时改渠,待规划渠线的拆迁实施后再调整到原规划渠线位置。本段沿线地势平缓,起伏不大。根据钻孔揭露,表层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层厚约0.5~6.5m,杂色,稍湿~湿,以回填的粘性土、粉土、建渣为主,桩号K0+204.04~K0+505.25杂填土层厚0.5~1.2m,经过长期的自然沉降,密实度相对较高;桩号K0+505.25~K0+549.08杂填土层厚1.2~6.5m,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约3年内,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8.0~13.0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该段防洪堤堤基均置于该层。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桩号K0+634.13~K1+685.00按照规划堤线进行布置,长965.87m。根据钻孔揭露,表层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层厚约0.5~7.0m,杂色,稍湿~湿,松散,以回填的粘性土、粉土、建渣为主。桩号K0+634.13~K1+035.51,杂填土层厚2.2~7.0m,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约3年内;其余河段经过长期的自然沉降,密实度相对较高;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2.4~13.0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巨厚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质软,具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特点;泥岩在场地内分布广泛,承载力较高,层位较连续,埋深较大,可用做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根据堤线的布置,防洪堤基础在桩号K0+787.48~K1+115.57基础置于泥岩层上,其余渠段基础置于粘土层上,由于泥岩、粘土的力学性质一般,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涉河建筑物工程地质评价桩号K0+000.00~K0+230.00为穿锦江大道箱涵,锦江大道为城市主干道,路面为混凝土,下部路基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层厚约0.4~1.0m,杂色,以回填的粘性土、粉土为主,经过长期的车载和自然沉降,以趋于稳定,承载力满足要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8.5~10.6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该段箱涵基础均置于该层。但粘土的力学性质一般,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桩号K0+604.75~K0+623.73为穿棬子树三路箱涵(箱涵1),根据钻孔揭露,表层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层厚6.0~6.5m,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约3年内,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8.0~13.0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该段防洪堤堤基均置于该层。但粘土的力学性质一般,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K0+634.73~K0+661.87为穿锦秋一街箱涵(箱涵2),根据钻孔揭露,表层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层厚6.7~7.0m,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约3年内;其余河段经过长期的自然沉降,密实度相对较高;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12.2~13.0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但粘土的力学性质一般,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K0+769.62~K0+803.18为穿锦秋二街箱涵(箱涵3),根据钻孔揭露,表层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层厚6.5~7.0m,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约3年内;其余河段经过长期的自然沉降,密实度相对较高;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12.6~13.0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巨厚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质软,具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特点;泥岩在场地内分布广泛,承载力较高,层位较连续,埋深较大,可用做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K0+979.7~K1+035.51为穿锦秋三街箱涵(箱涵4),根据钻孔揭露,表层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层厚6.7~7.0m,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约3年内;其余河段经过长期的自然沉降,密实度相对较高;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12.3~13.0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巨厚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质软,具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特点;泥岩在场地内分布广泛,承载力较高,层位较连续,埋深较大,可用做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K1+228.03~K1+254.79为棬子树二路箱涵(箱涵5),根据钻孔揭露,表层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层厚4.9~5.6m,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约3年内;其余河段经过长期的自然沉降,密实度相对较高;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8.3~9.1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但粘土的力学性质一般,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K1+430.98~K1+453.04为棬子树三路箱涵(箱涵6),根据钻孔揭露,表层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层厚3.6~4.4m,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约3年内;其余河段经过长期的自然沉降,密实度相对较高;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4al+pl),层厚约7.6~8.0m,以褐黄色、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但粘土的力学性质一般,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主要地质问题持力层的选择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III级阶地,总体地势平坦。场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其下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al+pl)成因的粘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组成,即上部为杂填土、粘土、下部为砂质泥岩层组成。杂填土:场地内分布普遍,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为新近回填土,埋深浅,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粘土:场地内分布连续,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但需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稳定。强风化砂质泥岩:场地内分布广泛,承载力较高,层位较连续,埋深较大,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泥岩:场地内分布广泛,承载力高,层位连续,埋深较大,是良好的基础持力层。渗漏及渗透破坏类型工区地下水埋藏较深,堤防修建后对地下水位影响不大,因此本工程堤防修建后对堤内水文地质条件无大的改变。堤防基坑开挖时基坑会出现涌水问题,需抽排水即可施工。堤基主要置于粘土层、泥岩层上,在渗透力的作用下,土体中的颗粒群同时起动而流失的,可能产生的渗透破坏类型为流土。根据类似工程经验,粘土的允许水力比降值为0.45~0.50。抗冲刷稳定问题冲刷稳定是堤防工程最普遍和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粘土、泥岩层抗冲刷能力较差,在水流的长期冲刷、掏蚀下,易掏空堤脚,危及堤防的基础。建议工程区粘土层不冲刷流速取0.75~0.95m/s,基岩抗冲流速取1.5~3.0m/s。尤其河流顶冲段冲刷破坏较大,为防止冲刷破坏,建议设计根据各段堤防的具体设计情况及所处河流冲刷地段等,对冲刷深度进行计算,根据冲刷计算后,确定堤防的基础埋置深度,放到冲刷以下一定深度,顶冲段应适当深埋,并做适当保护措施保证河底的稳定。不均匀变形由于堤基为粘土层、泥岩层,厚度不均,不均匀系数大,颗粒级配和含砂量不均一,堤基存在不均匀变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艺师考试复习特点的分析与总结试题及答案
- 探讨2024园艺师考试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秘书证考试材料准备试题及答案
- 2024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复习重点把握试题及答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热爱生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与统计图表6.4频数与频率教案新版浙教版
- 河北省高中语文语文寒假作业十四无答案新人教版
- 六年级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机器人快躲开-交大版
- 全国人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五、《发布动画》教学设计
-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设计3份 (3份打包)
- 移动机器人机械臂的结构设计论文
-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电子教案 专题六 学习情境一 重庆市课时教案
- 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
- 阳光体育与我同行
-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题库国编版
- 激光焊接工艺培训教材课件
- GB/T 4706.32-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32部分: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
- 矿山矿石采购合同范本
- 2024年福建省中考物理试题
- 《扫黑除恶主题班会》班会
- 多元化和包容性政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