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同步练习题(含解析)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同步练习题(含解析)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同步练习题(含解析)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同步练习题(含解析)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同步练习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同步练习题(含解析)《兼爱》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焉能(yān)譬如(pì)____________疾之(jí)

B.弗能(fú)慈子(cí)____________诸侯(zhǔ)

C.盗贼(zéi)兼相爱(jiān)墨子(mò)

D.窃取(qiè)不禁(jìn)____________恶施不慈(wū)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俊鹘抟水禽____________抟:持,抓

B.上干云霄____________干:冲

C.实不然也____________实:其实

D.南唐为奉化军节度军:军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徙倚久之而归____________岸土赤而壁立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皆以杏仁澄之

C.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D.过夕乃可饮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一—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受点委屈。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不这样的话,我们这批人都将被俘虏。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之远的南部呢?

D.敢以烦执事。一—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二、现代文阅读(共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爱”是儒墨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也把言“爱”心曲不尽相合的儒墨两家区别开来。孔子由“仁”说“爱”,“爱”只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以“兼爱”为其学说的主导取向。而“兼”以“爱”之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从墨子与孔子在“爱”上的这一微妙差异,大致可窥见儒墨两种教化何以终究会各趋一途。

②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清末民初以后的学人多以“兼爱”之所爱不分亲疏厚薄而赞许墨家,并以此贬责主张“亲亲”而爱有差等的儒家。立足于平等对“兼爱”和“亲亲”做褒贬之判,这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年中已被人们视为当然。但如此认同“兼爱”而厌弃“亲亲”,却在更大程度上出于人们对平等和爱的关系的误解。平等属于权利范畴,它只在权利的意义上构成一种值得人们肯定的价值;爱是一种情感,由衷的“爱”原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单就爱的情愫尚应向更广博处推扩而言,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在从“爱人”的一角度上指点他所谓的“仁”时,却也未尝不曾教诲人们“泛爱众”。“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泛爱”毕竟连着“亲亲”的根蒂;这由“亲亲”之爱到“泛爱”之爱固然显出爱的差等来。然而,却正是对爱的差等的认可表明了儒家比墨家更懂得作为一种情而不是作为一种理的“爱”。

③《礼记·礼运》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由“情”说“爱”,意味着“爱”在先秦儒者这里达到了怎样的自觉。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但“情”并不直接就是“理”。墨子以“兼爱”立论,无论他出于怎样好的动机,事实上在他这样做时却是把“情”作为“理”来推证或辩说了。“爱”在儒家学说中从不曾像墨家著述中那样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爱”既然终是被儒者视为一种“情”,而情的可贵又首先在于它必是出于自然而非强制,那么,它在儒家这里便永远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而决不至于被直接以理相称。

④基督教把“要爱你的仇敌”作为教义写在福音书里,那“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墨家学说的“兼爱”的训示在被要求的意味上似乎不像基督教那样决绝,但“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的说法显然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如果说儒家的“爱”是出于人之自然的心性发动,因而可勉强以“自律”之“爱”相称的话,那么,墨家所倡说的“爱”则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自律”之“爱”——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不染涉利益,不权衡得失,因此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是超功利的,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5.下列关于“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爱”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内涵,而诸子言“爱”心曲是不尽相合的,因此,我们根据这一微妙差异,可以大致将其区别开来。

B.儒家的“泛爱”连着“亲亲”的根蒂,显出爱的差等。清末民初以后,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学人多贬责儒家。

C.“爱”被儒者视为一种“情”,并没有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而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

D.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可勉强称为“自律”之“爱”,它是一种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的“爱”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说的“爱”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这种不同是儒墨两种教化各趋一途的重要原因。

B.墨子的“兼爱”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从“爱人”的角度提出了“泛爱”,在今天看来,“泛爱”比“兼爱”爱得更为广博。

C.基督教的“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它的教义甚至说信徒“要爱你的仇敌”,这种要求与墨家相比显得有些决绝。

D.墨家学说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其“兼爱”的训示有着被要求的意味,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是有着平等意识的“爱”,但不能以此贬斥儒家之“爱”。因为作为一种情感,由衷的“爱”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

B.先秦儒者对“爱”的认识达到了自觉的高度,可贵的是他们的“爱”出于自然,发自内心,属于“情”的范畴而不是“理”的范畴。

C.儒家始终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墨子的“兼爱”事实上把“情”作为“理”。这是两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差别。

D.儒家的“自律”之“爱”,没有染涉利益,不会权衡得失,是一种超功利的爱,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三、文言文阅读(共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兼爱》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

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

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

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

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2.《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②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③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困,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式,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④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节)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选自《墨子·兼爱》)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古有脸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义项,文中指以色相事人者。

B.爵位指君主国家贵族的封爵和等级,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

D.“以实官府”中的“实”和《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意思相同。

15.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①段墨子提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就应该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B.材料一第③段墨子指出了贤者治国、长官治邑在法治、财政、民生、交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C.材料一第④段墨子强调只有给予贤者爵位、蓄禄、政令这“三本”,才是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

D.两则材料中的“尚贤”“兼爱”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以解救时弊为目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7.材料一第②段围绕古者圣王尚贤任能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掠江东南去

B.上干云霄

C.岸土赤而壁立

D.得尽所历妙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实际上,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在力学方面,墨子首先定义了力。《墨经》中说:“力,刑之所以奋也。”即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墨子的另一重要是提出了杠杆原理。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对杠杆平衡原理有过深刻的。他将阻力称为“重”,阻力臂叫“本”,施力叫“权”,施力臂叫“标”。《墨经》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意思就是如果两边重量相等,则杠杆必定是的,如果在其中一边增加重量,另一边必然会下垂。权重相当,即施力和阻力相当的时候,才能两边平衡。这时必定是“本短标长”,即阻力臂短于施力臂。如果在两边增加相等重量,则“标”这一端必定下垂,这种情况就叫“标得权”。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并驾齐驱贡献诠释水平

B.等量齐观奉献诠注平衡

C.等量齐观贡献诠注水平

D.并驾齐驱奉献诠释平衡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

B.墨子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C.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D.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也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力学基础

B.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

C.这与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相似的

D.牛顿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基础上的贡献与墨子是相似的

五、语言表达(共0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__________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第1页共4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

B项,“诸侯”的“诸”读音改为“zhū”。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对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D项,“军:军队”错误。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用。C项,代词,它;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选翻译正确的一项。

A项,正确译文:“宁可答应秦的请求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可见,“以负秦曲”翻译不妥。

B项,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不者”,翻译有误。

C项,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而”,表承接;“南”,名词动用,向南飞。

故选D。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A6.B7.B

【解析】5.试题分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爱’是儒墨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选项“‘爱’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内涵”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选项A“先秦诸子”以偏概全,混淆范围。

6.试题分析:从原文的句子“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看从“广博”的角度还是“墨家”的“兼爱”更加广泛一些。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

7.试题分析:通过原文“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可见选项“不是‘理’的范畴”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B曲解文意。

8.B9.A10.A11.(1)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

(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12.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

“盗爱其室”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

“爱其室”“不爱异室”句式相同,动宾结构完整,应在“其室”后断句,排除C;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故贼人身以利其身”句式相同,结构完整,应在“以利其室”“以利其身”后断句,排除D。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错误。“当察乱何自起”的“当”,通“尝”,尝试。句意: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僻不当道者”的“当”,对着,面对。句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错误,根据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可知,首段论证了混乱产生的根源,没有运用假设论证。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自爱”,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爱自”,爱自己;“亏”,使受损。

(2)“以……为”,把……作为;“恶”,怎么;“劝”,勉励。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可知,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根据原文“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

____________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____________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____________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13.C14.D15.B16.(1)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积攒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

(2)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17.①选拔公正(不偏私)

②谨慎考察

③量才而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

“举而上之”“富而贵之”结构一样,所以“富而贵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官长”只一个词语,是指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所以“官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正:严正。句意:所以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

正:匡正、端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两个“正”意思不同,选项正确。

D.实:充实。句意:以充实官家府库。

实:结果实。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两个“实”意思不同。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交通”无中生有,“与四邻诸侯交接”指的是外交。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蚤”,同“早”;“莫”,同“暮”,傍晚;“耕稼树艺”,翻耕种植;“菽粟”,泛指粮食;“是以”,所以。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判断句;“治”,治理。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意思是“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便叫进贤”,据此可得出选拔公正(不偏私)。

原文“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意思是“之后圣人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据此可得出谨慎考察。

原文“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意思是“因此,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的,就让他治县”,据此可得出量才而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希望永久保持而不失,却怎么看不到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

②所以古时的圣王很尊崇贤人而任用能人,不偏私父兄,不偏重富贵,不宠爱美色。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便叫进贤。之后圣人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因此,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的,就让他治县。凡是派去治理国家、官府、邑里的,都是国家的贤人。

③贤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听刑狱,处理政务,所以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贤人长官,晚寝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家府库,所以国库充实而财用不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积攒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因此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上能洁治酒食,去祭祀上帝鬼神,外能制造皮币,与四邻诸侯交往;内可以使饥者得食,劳者得息,能够供养自己的百姓,外可以招徕天下的贤人。所以上则天帝鬼神给他赐富,外则诸侯与他结交,内则万民亲附,(外则)贤人归顺。因此谋事有得,做事能成,自守坚固,出征强大。从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统一天下,征伐诸侯,也是用的这样的法则。

④既然有这样的法则,但如果不知道用以推行这一法则的方法,那么事情仍然不能办成。所以要立下三项根本(措施)。什么叫三个根本呢?答道:爵位不高,人民不尊敬他;俸禄不厚,人民不信服他;政令不能决断,人民不惧怕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高的爵位,厚的俸禄,实际的任务,决断的权力。这难道是给臣下以赏赐吗?为的是要把事情办成呀。

材料二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18.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欣赏。其他三项均为名词做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