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备课教案7篇_第1页
数学备课教案7篇_第2页
数学备课教案7篇_第3页
数学备课教案7篇_第4页
数学备课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备课教案7篇数学备课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觉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育学生仔细观看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育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育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喜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受从生活中发觉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

培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预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爱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留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二、合作沟通,探究新知

1、观看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从这个画面中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进行汇报)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如今看戏的有多少人?

2、小组沟通商量。

(1)应当怎样计算如今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索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沟通。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如今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沟通: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稳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事?你能把我们今日学会的学问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依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能把握的很好。

数学备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看,沟通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看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把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具预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从今日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许多的数学学问。数学学问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它?大家会从1数到10吗?

二、探究新知

1、查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很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当给予确定,同时要留意让学生把话说完好。)

2、查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得!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觉哪些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准时鼓舞。)

3、查找校内里的数

师:如今,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内〞中的数。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觉什么呢?

三、课堂总结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睁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你准备怎么做?

数学备课教案篇3

整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精确快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商量、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受概念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学问和合作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精确快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期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给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学问,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看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商量后,经小组推举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看、自己发觉、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沟通,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开心,充分表达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推断以下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abc;(2)b2;(3)-5ab2;(4)y;(5)-xy2;(6)-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看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概念: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的次数:在单项式中,全部字母的指数之和。

4.例题:

例1:推断以下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②;③πr2;④-a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推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留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转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学问,同时培育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依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推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育学生理解运用新学问的能力,已到达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作业布置:

课本p59:1,2。

数学备课教案篇4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必需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从数量上看,不等式的个数必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每个不等式在不等式组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它们是并列的.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组: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这个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就叫解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问点

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原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

2.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先画同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的解集。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重合部分;

3..我们依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化简成最简不等式组后进行分类,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成如上四类。

说明:当不等式组中,含有“≤〞或“≥〞时,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不关注这个等号,这样就这类不等式组化归为上述四种基本不等式组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这个等号要与不等号相连,不能分开。

四.求一些特解: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整数解等特解(这些特解往往是有限个),解这类问题的步骤: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借助于数轴,找出所需特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点分析】

(1)考查不等式组的概念;

(2)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在数轴上的表示;

(3)考查不等式组的特解问题;

(4)确定字母的取值。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问点误区】

(1)思维误区,不等式与等式混淆;

(2)不能正确地确定出不等式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解集时,混淆界点的表示方法;

(4)考虑不周,漏掉隐含条件;

(5)当有多个限制条件时,对不等式关系的发掘不全面,导致未知数范围扩大;

(6)对含字母的不等式,没有对字母取值进行分类商量。

数学备课教案篇5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学生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育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育学生的观看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念。

6、养成仔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支配: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学生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育学生观看、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授

?学问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我们如今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古代的人们常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假如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准备怎么测?

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觉: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发觉: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

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精确。要想得到一个预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觉: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方“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精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日使用的尺子。

?学问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观看直尺,认识1厘米。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看,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播放课件认识尺子

2、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觉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提问:请你在生活中仔细观看,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观看上面的实物特点,发觉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7、量一量。

8、作业

板书设计:

厘米和米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

教学反思:

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受,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依据实际状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育学生观看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育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假如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方法呢?〔引出“米尺〞〕

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二、感知1米有多长

〔1〕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看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

〔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通过观看或数数,发觉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因此1米=100厘米。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结论:①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知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精确的长度。〕

板书设计:

认识米、厘米和米

长度单位:米——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的概念。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1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受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沟通、实践,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看、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育学生的观看、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育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看、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许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预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觉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知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推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相互沟通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观看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始终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

1、下列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线段

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识又生疏,熟识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生疏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学问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规律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肯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稳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育学生整理学问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仔细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推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行能这么矮。

借助参照物推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当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实物推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当是13米。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沟通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教学反思: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需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简单作出非此即彼的简洁推断。

数学备课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把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育学生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年级同学来参观博物馆啦!出示图。每个班级都由2名老师带队。四个班级的中队长都站在本班队伍的最前面,打着自己班级的班牌: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同学们站得整整齐齐,正等待尽管呢……认真观看,画面里蕴涵着好多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二〔1〕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理解题意并列式。

求总数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

〔2〕用口算。

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3〕摆小棒计算。

3捆=30根

5根+2根=7根

7根+30根=37根

所以35+2=37

〔4〕用竖式计算

先从个位加起,5+2=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3直接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2、二〔1〕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1〕理解题意并列示:35+32=

〔2〕口算。30+30=60,5+2=7,60+7=67,所以35+32=67。

〔3〕借助摆小棒计算。

〔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3+3=6,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4+4=21+7=24+3=46+3=

62+17=35+24=13+84=44+40=

2、数学医院:

17+2=1950+6=5642+3=45

175042

+2+6+3

195645

24+61=53+22=37+40=

245337

+61+22+40

857577

教学反思:

有过之前的学习基础,许多孩子口算就可以直接算出结果。

数学备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稳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洁的时间计算。

2、培育学生自己的观看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支配,并通过互相沟通,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合理支配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支配

2、学生分组商量: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依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商量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支配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支配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支配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支配你自己的周末吗?

假如让你支配你觉得该留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沟通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支配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状况进行评比,鼓舞一些支配得特殊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支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