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学习文章论证的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重点1、领悟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培养科学实验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勾画圈点法、引导点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你知道哪几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吗?他们之中有一位科学家不顾美国官员的劝阻,选用中文来演讲,在当时引起强烈轰动。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介绍一下,老师补充。师:丁肇中在致获奖答词时,有一句话在中国教育界引起极大反响,他说:“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他还向中国学生发表了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鼓励和教育我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谈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扣文本,为学生自主探究做了铺垫。一、理解题意,明确论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解释。2、丁教授所讲的“格物致知”的含义。3、丁教授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4、归纳本文的论点【设计意图】由题目入手,分析“格物致知”真正的含义,从而明白实验精神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归纳出本文论点:学习自然科学时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二、分析原因,为何提倡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浏览课文后思考: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了哪几个方面的分析?1、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 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设计意图】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明确为何要重视格物致知精神,体会其现实意义。三、聚焦论证,补充论据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2、你能举一个事例来支持作者的论点吗?【设计意图】事实胜于雄辩,重点学习文章以举例论证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论据的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四、拓展延伸,点赞科技师:同学们: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项项的发明,一项项的发明推动了科技不断的创新,如今中国的科技创新已排在第一阵营。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点赞科技成果。他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天宫、蛟龙、天眼、……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名词,通过中国科学家的不断实验,不懈努力最终变成了现实。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我国的创新活力和创造伟力。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大国重器,为祖国点赞吧。【设计意图】展示十九大报告中的科技成果,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自身幸福感,激发社会使命感。五、联系实际,升华思想同学们,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天眼探空,墨子传信,一项项的科技成果令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惊,也让我们年轻人深思,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年轻人是否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该如何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呢?这些问题,我们用现场采访的形式来完成,好不好?哪位同学来做记者?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设计意图】注重给学生搭建一个“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然领悟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明确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六、说疑惑谈收获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研究?请尽快找出,共同研究解决。你能谈一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品读文本语句。七、课堂小结师: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希望大家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勇担当,思进取,敢有梦,勤追梦。最后,我想借习主席19大报告中的几句话送给大家:“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八、布置作业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出来跟大家说一说吧。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想象探察物体有计划举例论证实地实验积极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这个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学习,对议论文的三要素有了一些了解,但对议论文缺乏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二、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学生课前独立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充分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自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答记者问,质疑问难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究,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效果分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全沿袭原来的教法显然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文章,就多是作者的独创,作者的个性特征不时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作品的独创性的特点,总是用某一个既定的模式去肢解文体,这是显然地不能从实质上去把握课文的。就学生这个方面而言,他们的基础,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阅历,也是参差各异的。阅读同一种课文,他们所获就一定互有悬殊,这一点,也必然要求课堂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阅读的不同面貌都展现出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教学,最大的亮点是以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许可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肯定他们自己的哪怕是直觉的判断;对于作者在说理达意上的表达特征,不仅从消极意义上去把握议论的一般性常识,还要从积极意义上去鼓励他们去补充和创新,在生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使其思维和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开掘和提高。这样做,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而改变了昔日那种被动接受的口袋角色和见色行事的奴隶地位。教材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山东省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主要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在单元目标中要求学生试同课文作者进行对话,探究这个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阅读这些文章,要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议论文的阅读目标。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由辨析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领悟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事实胜于雄辩的表达效果,并能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展示,点赞大国重器,激发民族自豪感;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评测练习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C.一抬脚就成功。()D.事情在于人做。()二、阅读选文,回答问题。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段③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答:错误是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

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划线词语:真正的)

答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答案: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示例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产的研究。为实验秧苗,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亲身实践,奋斗九年,终于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创造世界一大奇迹。

示例三: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对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一锅一锅地冶炼,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课后反思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并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强调学会运用,强调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因此,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认识丁肇中开始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并抓住关键性语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自学,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接着经过讨论、分析,明确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并能用课外事例进行补充。最后的拓展延伸,点赞科技,是贯彻让十九大精神走进课堂的理念,这是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通道,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这节课能按照教学预案的设计,努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衔接自然,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课后从学生们的反馈上看,这节课较浅显易懂,他们学后都能理解并有感悟,决心今后当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要求自己。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感觉还有以下不足。一是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练。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走向精练,需要经过不断地打磨。因为废话只会降低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准,只会告诉他人你内心世界的贫乏。本人的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