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投入产出分析基础》
经济与管理学院ABCofInput-OutputAnalysis教学目的:投入产出分析是一门经济数量分析方法类课程。通过该门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投入产出的基本知识,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实用的投入产出应用经济数学模型及其简单的分析应用。参考书目:
钟契夫主编:《投入产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11月版;董承章主编:《投入产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2月版;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中译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邵汉表、钟契夫编著:《投入产出法(部门联系平衡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王小波主编:《投入产出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7月;张金水著:《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第一讲
序言
经济数学种类很多,如运筹学、经济计量学、经济预测学和投入产出分析等。投入产出分析是其中比较成熟,便于推广,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并经受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经济数学分析方法。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Analysis)在国际上有各种名称,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叫“部门联系平衡法”,日本称为“产业关联(产业联关)法”,而欧美国家则用“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技术”等名称。我国采用欧美叫法。尽管名称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这些名称分别突出了这种经济数学方法不同侧面的特征。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一)经济活动的基本现象经济活动中的生产部门、产品、劳动力、原料、动力、资金、厂房、价格等称为经济要素。一组有联系的经济要素构成的集合称为经济系统。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一个经济系统(泛指企业、行业、部门、地区、国家乃至全世界)中的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如产品生产、营销、服务或管理等)都要有消耗,如同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要消耗原材料、燃料、动力,都要投入劳动力、上缴税金等。凡是经济活动就必须有消耗,否则就没有经济活动。一般而言,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果,例如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生产出的产品,或供生产其他产品时使用,或用于消费,或用于固定资本形成,或用于存货增加,或用于出口(调出)。(二)几个基本概念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是反映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并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制定和经济控制等的数学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交叉科学。方法:用线性方程组来描述各生产部门内在的关联,用投入产出表表示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和劳务的流量。目前世界各国都用这种方法来分析、预测整个国民经济或各部门经济的资源需求和供给。在我国,投入产出方法的普及应归功于改革开放初期由关肇直先生等许多著名学者向国家提出的建议。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及其来源。例如,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各种服务。最初投入是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显然,中间投入是指生产性消耗,包括各种直接消耗和全部间接消耗。例如,生产钢要直接消耗电和生铁,而生产生铁又要直接消耗电,这是生产钢通过消耗生铁对电的间接消耗。广义而言,投入还包括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占用。投入产出中的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和劳务)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间使用是指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产品;最终使用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产品。投入产出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二、投入产出表及几个基本假定(一)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一个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表格(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其结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纵横交的棋盘式表格。按照计量单位的不同,可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两种。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均按价值单位(元)计量,在实物型表中,按各种实物单位(吨、米等)计量。简化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式如表1-1所示。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二)投入产出分析的几个基本假定投入产出分析与其他任何经济数学方法一样,不可避免的要提出一些假定,将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必要的简化和抽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定主要有以下四个:1.同质性假定同质性假定是假定每个产品部门只生产一种同质(投入结构相同)产品,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同质性假定要求(1)每个生产部门只有一个相同的投入(消耗)结构;(2)归入某一部门内的所有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3)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之间没有可替代性。这种部门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称为纯部门,即生产工艺相同、消耗结构相同、经济用途相同的部门称为纯部门。不难理解,这一假定的实质是将实物模型的“大类产品”或价值模型“纯部门”视为同质产品集合体。该集合体内的产品满足此假定,目的在于减少产品数量,使模型覆盖尽可能多的产品,使模型集中反映产品间单纯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论中,部门分类是其重要的方法论之一。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2.比例性假定
西方国家亦称为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即假定每个部门的产出量与对它的各种投入量是成正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出与投入成线性函数关系。3.相加性假定
或称为无交互作用假定,即几个部门的产出合计等于对这几个部门分别投入量的合计。此假定的实质是假定各部门在生产活动中,不存在本身生产活动之外的“外部经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假如两个部门产出合计不等于对这两个部门分别投入量的合计,说明在这两个部门生产活动之外存在着“外部经济因素”,引起了两种生产的交互作用。两种生产活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是正面影响,如种植业与养蜂业;也可能是负面影响,如种植业与有污染的化学工业。相加性假定要求不存在这类交互作用,否则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就会变得不确定了。以上三个假定都是静态投入产出系统的假定,目的是保证各部门的产出量与其投入量成线性函数关系,便于建立用线性方程组表示的投入产出模型。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4.消耗系数相对稳定性假定
这是一个动态上的假定。即假定在一定时期(1~2年)里,各种消耗系数是相对稳定的。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各种消耗系数都是关键性数据,它们表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密切程度。在投入结构、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假定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前提。
除了以上基本假定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假定。例如,假定在所研究的时期内不存在生产的时间因素,即在静态模型中,本期所需要的产品在本期的任何时候都能立即得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每种产品的生产时间总是有先后且都有一定的生产周期,生产时间上的差异很可能使各部门相互不能及时交货而影响生产,这一问题比较复杂。为了使问题简化,投入产出分析假定在所研究的时期内(如一年)不存在这样的生产时间因素。投入产出的基本假定使部门间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得到简化,可用线性投入产出模型模拟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和计划计算。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三、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及三次产业划分
(一)、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与现行统计的部门分类不同。现行统计工作是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实际,从管理系统和对企业实际归口核算角度考虑的部门划分;投入产出表则是从产品单一性或产品属性相同性角度考虑的部门划分。1.现行统计中的部门分类现行统计中的部门分类主要有两种:管理部门和企业部门。(1).管理部门,这是按管理系统来划分的,其原则是不论企业生产何种产品和提供何种服务,均以企业为单位,并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确定企业所应归属的部门。显然,管理部门是产品的混合部门。例如,某化工厂行政隶属于电子工业总公司,尽管此工厂不生产电子产品而生产化工产品,但按照管理部门划分,此工厂应划归到电子工业,而不能划归到化学工业。管理部门的划分,虽然有利于各业各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但却不能准确地反映本部门生产的属于本部门管理的各种纯产品情况,更无法反映各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2).企业部门,是根据企业生产的主产品性质而划分的部门。例如:某钢铁厂的主产品是钢材,此外还生产焦碳、电力、机床以供出售,然而根据企业部门的分类原则,此钢铁厂生产的全部产品应划归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而在计算该企业的增加值、中间投入和总产值时,将其生产的焦碳、电力、机床等计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部门的划分,有利于对企业实行归口核算,但仍不能反映各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2.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投入产出表采用产品部门分类原则,它是按照产品的属性来划分的。产品部门或纯部门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产品的集合,此集合可以是单一产品也可以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若干种产品。这里所说的相同属性,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消耗结构基本相同、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和用途基本相同,这是投入产出部门分类的基本原则。然而同一个产品部门内的产品或服务要想同时满足上述三个基本相同原则是不可能的,故而实际操作时,只能根据某些产品或服务符合其中某一个基本相同而划归为同一个产品部门。例如,水电、火电、风电、核电、潮汐电等电力,虽然它们的消耗结构和生产工艺大不相同,但它们的使用用途却相同,从而根据上述三个原则之一——用途基本相同而将这些电都归入到电力这个产品部门中;再如,汽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油沥青等都是经过原油加工提炼而得,虽然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但其消耗结构却基本相同,从而根据上述三个原则之一——消耗结构基本相同而将他们都归入到石油加工业这个产品部门中。根据按产品属性归类的原则,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产品归为一个产品部门,称之为纯部门。以上述钢铁厂为例,由于其生产的产品为钢铁、焦炭、电力、机床等,四种产品要分别归入四个不同的产品部门,如钢铁归入钢压延加工业,电力归入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等。正因为投入产出部门是纯部门,从投入产出的横行看,这才能使产品按单一用途进行分配,同一部门内的产品可以完全替代,而不同部门之间的产品不能替代。从纵列看,也只有建立起这样的纯部门,才能保证在投入结构、工艺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产出与投入按一定比例增长即投入是产出的唯一线性函数。显然,根据投入产出部门分类原则,如果部门划分的越细,则各部门所包括的统计范围就越小,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就越好,所反映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就越符合实际,但所编的投入产出表的规模也就越大;反之,如果部门划分的越粗,则其所包括的统计范围就越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就越差,所反映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联系就会偏离实际。因而,在确定投如产出产品部门时,既要考虑到实际分析研究的需要,也要考虑实际工作量和核算的基础,从而使得所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规模即适当而又便于使用。(二)、三次产业的概念及划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国民经济分为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其中,物质生产部门又分为两大部类:第I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II部类生产消费资料。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指那些能创造物质产品以及直接实现产品价值的部门。按照生产产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工艺过程和消耗结构的同类性,物质生产部门又可分成许多产业部门。大的部门如农业、工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加上非物质生产部门,统称为国民经济六大部门。这几大部门可进一步细分,如工业可细分为采矿、石油、电力、化工、机械、纺织等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是指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以及不直接实现产品价值的部门,如金融、科技、文教、卫生、党政管理部门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类也越来越细,而且还在不断产生新的物质生产部门,如电子、生物遗传、航天、信息等部门。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按照劳动对象的加工和经济活动次序来划分产业部门,可把国民经济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西兰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B.Fisher)于1935年在他所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首先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随后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Clack)继承了费希尔的研究成果,在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进一步论述了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明确而由全面地区分了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三大产业部门。从50年代后期开始,除社会主义国家外的许多国家和联合国的经济统计中,普遍采用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现在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的理论基础也就是三次产业分类理论。三次产业分类法不仅描述了产业的发展顺序,也为目前各国关于国民经济统计的产业分类奠定了基础。《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ofAllEconomicActivities(ISIC)》即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为统一各国的产业分类方法于1948年制定颁布的一种从属于国民帐户核算体系(SNA)的产业分类方法。经过1958年、1968年、1989年的修正逐步得到完善。迄今为止,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有四个版本:ISIC(1948),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ISICRev.1(1958),ISICRev.2(1968),ISICRev.3(1989)。不少国家参照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分类方法。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产业分类》(ANZSIC),《欧共体一般产业分类》(NACE),《日本标准产业分类》(JSIC)等。比较突出的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在基础上制定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这种划分方法,第一和第二产业由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部门构成,第三产业是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区别在于劳动对象的不同。第一产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生产初级产品;第二产业是以初级产品为对象,进行加工和制造的部门。各国划分三次产业的标准基本相同,但对一些具体部门的归属仍有差异。例如新西兰、澳大利亚把矿业划归第一产业,日本、美国等将其划归第二产业;美国把煤气、电力和自来水划归第一产业,日本则将其划归第三产业。因此,在进行三次产业国际对比研究时,应注意有关国家产业归类的不同。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产业分类一直是在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下进行的产业分类,核算范围仅局限于物质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比较的增加,该核算体系的缺陷日渐显现。我国与1985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统计,标志着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朝SNA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1992年1月中国颁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NEAS)意味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开始与国际接轨。与之相对应,中国的产业分类也逐步与ISIC靠拢。开始采用三次产业归类法,具体部门的归属划分如下: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包括安装以及地质勘探和勘察设计等);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领域。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第三产业又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信息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航道养护业)、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产业分类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按不同的原则可以对国民经济进行不同的产业划分。借用数学中“集合”的概念来描述产业最为恰当。数学中的“集合”是一个不定义的原始概念,“若干个(有限或无限多个)固定事物的全体叫做一个集合”。杨治(1985年)认为,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家计)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①。毛林根(1996年)认为,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②。其实都是从“集合”的角度对产业进行定义。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议,这里认为“产业”(industry)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些性质相同的产品的生产单位的集合体。与“产业”概念密不可分的概念是“行业”(industry)和“部门(sector)”。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产业”概念。有些地方为了区别,将集合范围较大的称为“产业”,集合范围相对较小的称为“行业”或“部门”。
①
杨治著:《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页②
毛林根编著:《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页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四、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分类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描述根据投入产出表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简称投入产出模型。(具体写法以后介绍)(二)、投入产出模型的分类
投入产出模型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1.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按照模型反映的时期来划分,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静态模型一般只研究某一年度的再生产过程,模型中的变量只涉及一年的横断面资料,而不反映时间因素的变化。因此,数据资料容易搜集,此类模型已比较成熟,应用十分广泛。
(1).静态模型。根据模型中变量的性质,静态模型又可细分为:
第一,静态开模型。模型中的最终产品是外生变量,其数值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确定的。此类模型已很成熟,应用最为广泛。
第二,静态闭模型。模型中所有变量都是内生变量,即把各最终需求部分,如居民消费、政府开支、基建投资、出口等都作为部门列入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目录中。这时,所有变量,包括最终产品都是内生变量,其数值都是由模型计算得到的。目前静态闭模型实际上已经放弃了。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
第三,静态局部闭模型。介于静态开模型和静态闭模型之间的模型成为静态局部闭模型。虽然目前静态闭模型已不在使用,但静态局部闭模型在很多情况下却得到了应用。例如,把最终产品作为外生变量,但最终产品中的个人消费部分可看作是各部门产量的函数,将其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
(2).动态模型。动态模型研究的是若干年度的再生产过程和各年度再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基本建设投资对生产影响在时间上的滞后。模型中的变量涉及几个年度,即需要纵断面的数据资料,数据资料搜集比较困难。模型中的基建投资是本年度以及若干年度产量增量的函数,它是内生变量。此类模型尚不成熟,精度较差。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2.价值型和实物型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投入产出表都是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但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提高。3.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
投入产出表按资料范围可分为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大类。宏观模型包括国际模型、国家模型、地区模型、地区间模型、部门模型等;微观模型是指企业模型。应当指出,地区、部门和企业投入产出表在结构上随有其特点,但基本原理和全国投入产出表是相同的。4.报告期和计划期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表按资料的性质和内容划分,可分为报告期和计划期投入产出表两大类。前者的资料均为报告期的实际统计资料;而后者是计划数据,用于计划计算、计划安排和预测计划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将以上归纳起来,可得到分类状况如表1-2所示。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于20世纪30年代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从宏观上研究了美国经济的均衡问题。1936年,列昂惕夫在哈佛大学工作时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阐述了有关第一张美国1919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投入产出理论和相应的数学模型,以及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194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权威性专著《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年)》,详细地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内容。1953年,列昂惕夫与其他经济学家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目前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1974年4月,鉴于列昂惕夫是唯一的无可争议的投入产出方法的创始人,他被授予1973年度诺贝尔经济科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投入产出分析受到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美国劳工部为了研究战后的生产和就业问题,聘任列昂惕夫为顾问,指导编制了193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并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根据此表做了1950年美国充分就业情况下各部门产业的预测。此后,美国空军又同劳工部合作,以150万美元的经费编制战后1947年200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1959年,美国商业部决定配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定期编制美国全国投入产出表,早期公布的有1958年、1963年、1967年、1972年和1977年的投入产出表。列昂惕夫和哈佛经济规划小组在对美国国民经济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同时,还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到了几个专门的经济问题:(1)美国对外贸易。列昂惕夫的《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再审查(1953年)》一文发表后,西方经济学界曾为之震动。19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利益原理一直被认为是无可非议的。根据这个原理,一般都认为美国既是资本丰富又是工资很高的国家,那么出口产品就应以资本密集的商品为主。但事实上,根据列昂惕夫对1947年美国投入产出情况的分析,如果把直接和间接投入都计算在内,美国出口产品中更多的都是劳动密集产品,而非资本密集产品。这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严重挑战,是令人迷惑不解的列昂惕夫之“谜”。(2)地区经济平衡和裁军的经济影响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污染问题。(4)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这是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赞助下列昂惕夫所研究的课题,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1973年,列昂惕夫在诺贝尔奖授奖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世界经济的结构”的讲话,是对这项大规模研究的概括论述。具体研究成果则是一个大型的2000年世界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此模型原来的目的是预测8组发达国家和7组不发达国家在2000年的经济增长,现已广泛应用于其他问题(如国际武器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美国有色金属的生产和消费、农业和能源的发展等)的分析和规划。197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对列昂惕夫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表示祝贺时说,投入产出模型是研究近代经济“生产体系中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的一项重要分析工具”,而列昂惕夫“不仅建立了投入产出方法的理论体系,而且还经过辛勤工作,对(如何)利用这个方法来研究重大经济问题和对各种经济理论的事实检验提供了所需要的实际经济数据”。这些话是对列昂惕夫到目前为止在经济科学方面成就的崇高和恰当的评价。至此,列昂惕夫教授功成名就,受到世人的尊敬。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投入产出表为当代的魁奈《经济表》,把投入产出分析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比作牛顿的万有引力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是经济学的一场革命。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二、投入产出分析的思想渊源任何科学思想和方法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渊源,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与其他科学方法一样,也有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十八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费兰索.魁奈所提出的经济表,已经包含了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思想。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瓦尔拉提出的“全部均衡论”,已把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联系起来考察,在他的模型中已采用了各种产品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俄国经济学家德米特里耶夫在他的著作《经济笔记》(1904)中曾经提出,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包括直接劳动消耗和间接劳动消耗两部分,并且列出计算产品完全劳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列昂惕夫创立投入产出分析,是在吸取、改进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列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投入产出法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实质上可以看作瓦尔拉(Walras)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线性化;另一方面也因为列昂惕夫受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影响。此外,投入产出方法还与列昂惕夫在前苏联曾接触过的计划经济部门的经济平衡表方法有一定联系。但是把投入产出方法发展成系统的分析预测经济结构的框架,列昂惕夫是独一无二的创始人。
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1924年原苏联中央统计局曾编制过1923/1924年度国民经济统计表,其中包括各种主要产品的生产和消耗的棋盘式平衡表。当时编制平衡表的工作人员已经发现在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耗之间存在着连锁式的联系。另外,俄国经济学家B.K.德米特里耶夫在他的主要著作《经济笔记》中,曾提出直接劳动消耗和间接劳动消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切对原籍俄国、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经济系的列昂惕夫有很大影响。重农学派魁奈(1824——1930年)著名的《经济表》对产品和支出在农民、地主和制造商之间周而复始的流通的论述和原苏联各种主要产品的生产和消耗的棋盘式平衡表,是投入产出思想的雏形。马克思把国民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再生产理论,对列昂惕夫创立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有重要影响。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十九世纪后期,瑞士洛桑大学经济系教授里昂.瓦尔拉(1834——1910年,洛桑学派,法国人)的“全部均衡论”和他所使用的数学方程体系的简化。L.瓦尔拉在1874年出版了其代表著作《纯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提出了“全部均衡论”。
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列昂惕夫认为,投入产出分析是全部均衡方程体系的简化。列昂惕夫在瓦尔拉“全部均衡论”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划分经济部类的思想,把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活动或行为划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若干个部门和最终需求部门,按这些部门分类搜集数据,进行整理,反映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部门数目有限,统计处理、求解应用都比较容易,使瓦尔拉用数学模型反映全部均衡理论的愿望柳暗花明。投入产出分析在应用方面发展了“全部均衡论”,但列昂惕夫的创新之处不只是用部门代替企业和个人,使方程数目大大减少,模型可以求解和应用,更主要的还在于他独特的分析、处理方法,即:(1)编制投入产出表;(2)计算各种投入产出系数;(3)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用逆矩阵求解。求逆分析也是列昂惕夫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上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列昂惕夫创立投入产出分析,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的原苏联计划平衡思想是他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来源。他在创立投入产出分析时,引入了社会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概念,是受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原苏联计划平衡思想影响的另一重要证据,这也是投入产出分析区别于全部均衡模型的重要之处。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综上所述,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是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列昂惕夫的功劳在于:在理论上他接受了“全部均衡论”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在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上吸收了原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棋盘式表格的经验,将现代数学、统计学与经济平衡表结合起来,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
三、中国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学界和教育界受到原苏联的影响,也把经济数学方法全盘否定。当50年代后期原苏联清醒过来,积极开展经济数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时,我国仍把经济数学视为禁区。1959年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统计局局长孙治方出访途经莫斯科,听了列昂惕夫教授作的投入产出报告,回国后向中宣部建议,并获准派一人到原苏联学习高等数学。但在其后的社教运动中,把派出学习的人召了回来。6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宏观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孙治方的倡导下,学术界和个别高等院校少数同志开始研究和宣传投入产出法。1962年,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为投入产出法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召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开过座谈会。1965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运筹室在鞍山钢铁公司式编过联合企业的投入产出表,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金属平衡问题。但此后不久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工作全部停顿下来。直到1974——1976年期间,在国家计委计算中心的组织下,才编出中国第一张1973年全国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我国61类主要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比美国晚了34年,比日本晚了22年,比原苏联晚了14年。1987年,国务院决定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调查表,并原则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同步编表。同时明确规定,以后每5年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调查表,即每逢“3”、“8”年份编制“2”、“7”年份的投入产出调查表,5年中间的“5”、“10”年通过调整系数编制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这就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制度。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趋势一、
理论方面1.由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前期的投入产出表及其投入产出模型比较简单,只是静态的产品投入产出表及其模型。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只能反映一个时点(一般为1年)上的经济发展及结构状况。由于经济过程是一种扩大再生产的动态过程,所以必须研究生产和投资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静态模型中,投资(积累)作为最终需求的一项,是外生变量,即把投资同生产指标、生产能力割裂开来,不能确切反映社会产品扩大再生产的实际情况。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再现投资与生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将投资由静态的外生变为动态的内生,即由模型本身运行,对经济指标和投资进行同步计算。同时,由于引入了时间变量,因而可以反映经济指标在所研究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即逐年发展过程,因此,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产生是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投入产出分析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趋势投入产出分析问世不久,就有人探讨将投入产出模型动态化问题。如戴维.哈京斯等人于1948年提出以微分方程组的形式表示投入产出模型。列昂惕夫于1953年和1970年也先后在哈京斯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求逆模型”,以差分方程组的形式表示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为建立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奠定了基础。原联邦德国学者PeterKalmbach和奥地利学者HeinzD.Kurz提出了变系数动态投入产出模型[1],芬兰学者PirkkoAulinAhmavarra研究了包括人力资本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2.投入产出模型与最优化模型结合。投入产出模型不能解决优化问题,它与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模型等结合,可建立投入产出最优规划模型。国外有些专家、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如美国经济学家R.多夫曼、P.A.萨缪尔森、R.M.索洛等学者将线性规划模型与投入产出模型结合起来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并进行动态最优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即所谓大道定理。有人试图将瓦尔拉的全部均衡论模型变为可计算的全部均衡模型,简称CGE模型。所用方法就是将投入产出模型与线性规划模型结合起来,用供给函数描述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规律,价格不同,生产者的最优产出也随之而变;用需求函数描述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最大满足的规律,价格不同,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也不同。CGE模型在解出最优规划指标的同时解出一组最优价格,模拟市场运行规律。
[1]
李强主编:《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应用与发展》,44~4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趋势此外日本和原苏联等国家都很重视国民经济最优规划模型的研究。其中方法之一是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与线性规划模型联立,建立应用模型。但总的来说,目前这种优化模型还处在研究阶段,与实际应用还有距离。3.投入产出表包含的内容与结构更合理。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是在原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早期的投入产出表只包含物质部门,为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制定计划,而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陈锡康研究员建立投入产出占用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张守一研究员等提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模型及优化”。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薛新伟、王冬等研究人员还提出了“灰色投入产出理论”。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趋势二、投入产出分析的具体应用1.
在总量上研究国民经济的规模、水平和速度,如投资规模、生产发展速度等。2.
研究各种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3.
研究各种比例关系,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农、轻、重比例关系,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等。4.
研究社会资金的来源、分配、流向和使用,如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所得等。5.
研究国民经济效益,如单位总产出对能源、原材料、劳动量的消耗与占用等。6.
政策研究,如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工资政策等。7.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如沿海发展战略、内地发展战略、能源产品出口战略等。8.
经济预测、计划和规划论证,如用经济计量模型与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造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对国民经济进行中、长期预测;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各部门间经济技术联系,对年度计划进行合理性论证,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利用投入产出最优规划方法,对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进行论证。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趋势9.
国家、地区、部门、企业对自然资源、劳动力、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占用研究。10.
环境保护等研究。环境投入产出表的诞生,进一步拓宽了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的领域。利用环境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环境状况,计算消除环境污染的费用,即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以及社会对此付出的代价。可以提出治理污染的有效方法,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合理的发展。
此外,投入产出分析亦可进行人口等问题研究。
三、投入产出分析的局限性
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时,也应注意其局限性,以便研究改进,提高应用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投入产出分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入产出分析与其它经济数学方法一样,总是提出一些假定,将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简化和抽象,以便能够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这些假定就是它的适用条件。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趋势投入产出分析的两个最基本的假定,即同质性假定和比例性假定。前者是假定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且只用一种工艺技术进行生产,并且不同部门的产品之间不存在替代现象;后者是假定每个部门的产出是其投入的线性函数。可以说,完全满足假定的现实经济系统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部门分类时,要充分注意这些假定,使之尽量接近假定规定的条件,以提高分析精度。第二,国民收入在分配在任何国家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列昂惕夫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第IV部分尚无法直接填上有用的数据。第三,目前投入产出分析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比较成熟的仍是静态开模型,它本身还不能解决动态和优化的计划与规划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方法在经济管理和计划、规划中的应用。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趋势第四,系数修订方法问题。应用投入产出表、中长期经济预测和编制延长表都需要修订消耗系数。尽管对直接消耗系数的修订提出了多种方法,但为提高精度,这仍是研究课题。
第五,投入产出分析所建立起来的模型是确定性模型,而现实经济系统运行中存在随机因素,随机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应受到重视。
实践证明,将投入产出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职工停薪留职期间工作交接与保密合同3篇
- 2024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合同范本
- 2024年度高端瑜伽馆VIP会员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酒吧经营场所租赁合同模板(行业领先版)3篇
- 2024年新零售业营业员合同模板3篇
- 2024年陶瓷砖铺贴专业分包工程协议版B版
- 2024收购协议书:互联网金融服务收购范本3篇
- 2024年预包装食品供货链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设备租赁合同(短期)
- 2024年环保节能型交通工具研发制造合同
- 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保护珊瑚礁的措施-沉淀溶解平衡》
- 犯罪现场勘察题库(348道)
- 八段锦操作评分标准
- 校园修缮施工方案投标文件
- 十六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网上外卖系统分析报告-课程设计报告
- 2024浙江省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课件
- 初中数学-探索与表达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图3个
-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