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2.了解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3.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胶体的制备及性质教学方法: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漂亮的图片引出本节课内容——分散系及其分类【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提问】1、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些?2、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引出分散系【板书】一、分散系

1定义:

【提问】类比溶液组成,找出分散系的组成?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板书】2组成【教师】展示分散系的图片。学生积极找出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及表扬。【教师】请大家根据所示图片,分散系中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板书】3分类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状态分类【教师】展示图片学生独立思考,得到9种组合【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例子【教师】物质的分类有多种分类标准,还能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思考,答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分类标准【板书】(2)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教师】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分类标准溶液:分散质粒子<1nm。胶体:分散质粒子1nm-100nm。浊液:分散质粒子>100nm。【教师】根据以上学习,思考并给胶体下定义。【板书】二胶体1定义学生们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教师】硫酸铜溶液是将硫酸铜固体溶解在水中,那么胶体如何制备?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26页科学探究部分,找出制备方案。【板书】2Fe(OH)3胶体的制备【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到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演示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制备原理或化学方程式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板书】FeCl3+3H2O(沸水)=Fe(OH)3(胶体)+3HCl【演示实验】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踊跃回答。【教师】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丁达尔效应。【板书】3性质(1)丁达尔效应通过播放动画,引导学生观看、思考丁达尔效应的原因。【点题】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光在夜晚照射空气有光亮通路的图片是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自主活动】阅读课本28页科学视野部分,思考胶体的其他性质。【小组活动】通过阅读,小组合作、激烈讨论,得出胶体的性质。【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板书】(2)布朗运动【演示】视频播放胶体的电泳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并积极回答问题。教师鼓励点评。【板书】(3)电泳通过胶体微粒带电,引出胶体的介稳性。【板书】(4)介稳性【学生】思考并回答介稳性的原因。【演示实验】将硫酸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铁胶体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聚沉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氢氧化铁胶体聚沉的措施。【设疑】如果将盐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铁胶体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踊跃回答。【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现象相结合,并进行解释。【达标检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随堂检测。1、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B、都具有丁达尔效应C、都能透过滤纸D、都呈红褐色2、胶体最本质的性质是()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B、胶粒能作布朗运动C、胶粒能电泳D、胶体粒子直径是10-9~10-7m【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展示】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节小结内容。【作业】必做题(基础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完成选做题(能力提升)。板书设计: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1定义2组成3分类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状态分类按照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胶体定义Fe(OH)3胶体的制备∆∆FeCl3+3H2O(沸水)=Fe(OH)3(胶体)+3HCl3性质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介稳性聚沉学情分析1学生正处于求知欲特别强的年龄,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高一学生而言,欠缺一定的经验,需要培养,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应适当锻炼学生该部分能力。。2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溶液的概念,并且掌握了其组成等基础知识,因此可以类比法学习分散系的相关知识。这对本节课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打下基础。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胶体,因此学生都知道胶体的一些特点,通过本节课学习,又能够从学术的角度理解胶体。在这样的学情分析基础上,我按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结合实际等原则来上好这堂课。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团结协作下,运用相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知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讲,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时间把握的很好,课堂设计巧妙,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学语言准确简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分类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对物质分类方法的一个巩固,同时也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化学做下铺垫。本节课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胶体在日常生活中上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为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在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在实验过程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为学习后面知识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了解Fe(OH)3胶体的制备,胶体的性质和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难点: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胶体的性质评测练习一填空题:把稀HCl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铁胶体中的现象是,原因是。二选择题1、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B、都具有丁达尔效应C、都能透过滤纸D、都呈红褐色2、胶体最本质的性质是()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B、胶粒能作布朗运动C、胶粒能电泳D、胶体粒子直径是10-9~10-7m教学反思优点:1采用“问题----思考—实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和探究实验出发,以已有知识物质分类方法为基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探究分散系及胶体。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2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以及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思想,使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小组分享讨论结果,积极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分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胶体的性质,效果很好。3层层递进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缺点: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胶体的例子未得到展现。本节内容包括物质的分类和分散系及其分类。本课时的内容是分散系及其分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