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结合教育研究报告_第1页
农村三结合教育研究报告_第2页
农村三结合教育研究报告_第3页
农村三结合教育研究报告_第4页
农村三结合教育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4月19日农村三结合教育研究报告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农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城镇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表现成为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而内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沿海经济发展特区,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应的内地教育出现了“留守儿童”教育这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育实际情况,促使我们提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的课题。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众多未成年人的家长、老师及其自身都体会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发与自觉的探索其规律。二、“留守儿童”定义及其心理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就留守儿童生活动态和卫生习惯、心理健康状况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针对我校的实际,我们调查了我校的留守儿童,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关生活动态和卫生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现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生活、卫生和心理等方面存在五大问题:一是生活问题,平均36.5%的留守儿童没人做饭;二是卫生问题,约有10%的留守儿童生了病无人照看;三是农活、家务负担问题,青壮劳力外出打工以后,农活、家务就都落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身上;四是学业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有许许多多困难;五是心理问题,45%到60%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最大的苦恼是孤独,其中女童的比例更高,约占85%以上。其中心理健康方面有以下几点:1、心理偏差数掘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在被调查的1050名学生中,自信、开朗的仅占20%左右,被访的儿童中,50%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42.9%的父母感觉孩子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与自己产生了隔阂:28.6%感觉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2、性格缺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她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她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调查数据中,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占35%,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占到4%,15%感觉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3、情感脆弱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因为缺少亲情的关爱,孤独与无助的情绪交错,往往在挫折面前选择沉默的屈服,有18%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留守儿童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可能影响到一代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将产生不良后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1、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被访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很少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从年龄段上看,“留守孩子”大部分正处在7—14岁的青少年阶段,遗憾的是,“留守孩子”在学校期间,由于集体生活的温暖会让她们暂时忘却一些烦恼,可一旦回到家里,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就油然而生。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她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她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她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2、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人的79.2%;其次是隔代监护,占16.9%。单亲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类型的监护人压力最大,家摩成员的外出增加了她们的劳务负担,她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程度,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过度溺爱或放纵。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它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3、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儿童”中有46%的学生成绩较差,42%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无故辍学。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能够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留守儿童,学校一般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4、社区管理的不力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三、农村学校教育职能的转变与扩张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学校教育不能被动等待或无所作为。事实上,学校教育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策略之一,离开学校教育的参与,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举措中,学校无可非议处于枢纽位置,因此学校教育职能的转变与扩张刻不容缓。据我校“留守儿童”问题矛盾的尖锐性以及为针对“留守儿童”问题而对三结合教育长期的摸索与探讨,我们对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职能理解有以下几点潜浅的实践经验:eq\o\ac(○,1)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的代理监护功能留守儿童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就教育问题来说,其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社会监管系统以及针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网络。留守儿童常常处于无人监管的教育真空当中,客观上造成了“准孤儿”或“准单亲家庭”的出现。留守子女与一般家庭子女的根本区别之一,是缺失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在一些农村中,校园的周边环境差,经常有辍学的学生或无业青年在学校周围游荡,制造打架、斗殴等不良事件,甚至威胁、引诱在校学生。另外,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的文化市场,有的游戏室、网吧特地设在学校的周围,对失去家庭监督、涉世不深、意志薄弱的留守儿童来说,很难抵挡这些不良的诱惑。有些孩子为了填补与父母分离后寂寞空虚的心灵,把放学后的闲暇时间大都消耗在这些场所,于是引发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现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归结为监护制度不完善是不妥当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在本质上不在于亲子离异,“而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失调”,亲子离异并不是导致留守儿童成长障碍的根本因素,而只是造成不良成长环境的促进因素。在她们看来,“留守性”并不“直接对其学业产生较大冲击”,关键在于“影响源”的偏差。[2]我们说,这种观点的确有其独到的看法,对我们更为乐观地去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但另一方面,这种看法可能令人产生误解,以为留守儿童问题与留守无关。如果这样理解,那就不但十分错误,而且对解决问题也不利。事实上,正是因为留守性才造成学校教育的应对滞后和资源不足。在正常情况下,学校教育本能够满足一般儿童的教育需要,但正是由于留守儿童的亲子离异,才引发对教育的特殊需要,使学校教育显示出结构性的缺陷。但笔者同时也承认学校教育未能及时渗透并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监护不足或家教缺失问题,应该是最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必须重新认识农村学校的教育功能。据英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与违法紧密联系的家庭变量是父母对子女监督的软弱。由此看来,监管的确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看,学校主要承担的是教育责任,而不是监护责任。学校教育的重心是教育和教学,作为家庭教育的监护,主要是由父母来承担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监护也是一种教育,但这种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辅助性的,学校只是代理承担孩子在学校期间的部分监护责任。从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群体随着城市化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学校必须扩大教育的监护职能,做到教育与监护一体化,把监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实施监护与教育并重的办学模式。比如,我校推行了学校与家长的管教责任书,实行教育监管预警系统,以及儿童失学追究责任制,同时还组织社会教育力量,建立“社会保姆”制度等,这些都是强化学校监护职能的有效措施。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来说,虽然由于父母外出而导致完整教育链的中断,但她们还有家乡的亲人与伙伴,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她们的社区和学校的老师。然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缺少将这些可能性的教育影响统一起来的力量。因此,重新认识农村学校教育的职能,扩大学校教育的监护管理体系,是农村学校教育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策略。积极而广泛的心理教育应当成为农村学校更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近几年来我校加大了心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教学的力度,经过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能够改进她们的心理和情绪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使她们能够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农村学校应当提供更多的监护性教育,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在这一点上,农村学校可能比城市学校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并完成比城市学校更多的管理内容。比如,我校制订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手册》,设立专项档案管理,详细记载留守子女的思想品行和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她们父母的通讯与工作情况,包括定期的查访和联络等。eq\o\ac(○,2)强化农村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当前有许多地方就这一方面的问题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成功经验,她们利用每年学校近3个月的假期,经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组织孩子与她们的父母共处。在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和县市,还将孩子带到务工的城市去,与父母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们了解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母的辛劳。这既对其闲暇时间给予了很好的管理,还能够使农村孩子感受城市现代化的生活,开阔眼界和增长知识。一方面这些成功经验有效地说明了学校在家长教育咨询方面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它还同时告诉我们,仅仅靠教师个人行为的转变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个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扩大学校的监护职能并强化学校的咨询责任才能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措施。据我校实际情况,排除诸多困难建立了寄宿学校制度,就当前运行情况而言,我们认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体制化的应对策略。事实上,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她们缺少的倒不是自己的管教责任,而是缺少管教孩子的信心和策略。即使是亲子分离所带来的教育障碍,也不能说父母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就毫无补救的可能。实际的问题是,她们缺少对子女进行有效教育指导的信心和经验,以及能够真心诚意帮助她们传达教育信息的代理人。因为在传统上,人们已经习惯于监护责任应当由父母来承担,因此一旦她们的父母离开,其它人便不大可能代替她们的父母来教育她们的孩子。然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个巨大的教育群体,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强化学校教育的枢纽功能,主动联络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她们提供有效的教育咨询。学校与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但将精力用于直接教育留守儿童,而且要将留守儿童的父母纳入自己的教育对象之中。一方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式和方法方面给予指导,使她们在外出打工时对孩子“离家不离心”。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真正放弃对孩子的管教与监护,但她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教育信心和有效的教育策略,认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因而无能为力,只好放任自流。事实上,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她们仍有许多教育子女的途径和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没有很好地履行应尽的管教义务。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信心。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不懂教育,跟孩子说了也没用,认为有学校的老师管着就够了。持这种心态的家长在留守儿童的父母中还相当普遍。二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问候、沟通、联络、看望等家庭教育指导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都很少在平时主动用电话或书信与子女或学校沟通,多数与留守子女在一起的临时监护人根本不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当学校主动与她们联系时,也极不配合,或推诿或护短,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监护的脱节,使学校教育得不到家长指导的有效支持,陷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有资料显示,60%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的父母平时很少联系,只在过年过节回家看看。三是她们不知道如何运用实际有效的教育指导策略。当她们外出务工时,只能运用最简单的电话问候的方式应付自己的教育义务,不能在心理上与子女进行深度沟通。事实上,留守儿童比普通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沟通,但她们的这种需要往往被其父母所忽视。调查发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子女在遇到烦恼和困难时总是闷在心里,缺少正当有效的指导和疏通渠道。她们不想让父母外出务工,希望能与父母进行交流,但这种愿望却常常得不到关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特殊需要,学校教育应当主动架起留守孩子与她们父母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重视与子女沟通的意义和责任,使她们在外出务工期间保持与子女的联系和交流。如果学校能够将教育咨询作为学校教育的责任,并建立起相应的咨询服务系统,提高教师实施家长咨询的素质和技能,就能够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在教育链上的脱节和缺陷,大大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大多有强烈的孤独感,她们都渴望与父母的相聚,但由于父母在外很少主动询问她们的情况,因而当父母回家团聚时,常常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在父母面前沉默寡言。这种与父母在情感上的分离常常扭曲她们的心灵,有些孩子因此而产生叛逆行为,如逃学、离家出走,或结交不良朋友等,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在传统教育中,学校相当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及教育指导,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做家访工作。但这项工作在今天实际已经处于萎缩状态,教师很少主动进行家访,也不主动向家长通报情况,每学期例行的家长会成为唯一与家长沟通的形式,而当家长一旦得知孩子的问题时,为时已晚。针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强化家长工作的力度应当成为学校教育职能变化的重要内容。比如我们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咨询中心,在寒暑假为教师举办留守儿童教育技能培训班,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联系档案,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审议等。然而,要使这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家长咨询技能的培养,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作为一名农村中小学教师,除了应当学会与孩子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外,还应当学会与她们不在家的父母进行交流。诸如,如何与留守孩子远在她乡的父母进行对话,如何抓住孩子父母回乡探亲的短暂时间向孩子父母通报情况,并举行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家长指导、家长咨询工作,以及指导她们如何及时表示对孩子的爱,如何保持与孩子的心理联系等,教会她们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技能。eq\o\ac(○,3)提高农村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就农村社会体系的改革而言,她们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在农村社区生活方面,首先是政府部门的有效治理和监督,诸如对学校周围的网吧、书摊、游戏室、小商店、录像室等娱乐场所进行治理,净化学校的周边环境,努力消除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污染源”。与此同时,应建立起农村图书馆、少年宫等文化实体。农村文化书店应努力提供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以保障这些学生包括所有的农村青少年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与发展的文化环境。就当前的情况看,在农村社区生活的建设上,学校被排除在这个社会工程之外,没有看到学校在这一社会工程中的核心位置。在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学校教育的主导性被理解为一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育功能,所谓主导性是指学校教育对社会自发影响可能发挥的一种抵消作用,而不是指学校教育对学生社区生活的直接干预能力。在传统观念中,学校不具有外向影响的义务和能力,其工作重点是搞好内部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观念之下,学校似乎成为被围墙所隔离的世外桃园,优雅美丽、高尚纯洁,每一个孩子都是精心培植的花卉和果实,校园外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学校干预的范围,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学校便鞭长莫及,无能为力。然而,面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学校再也不能守持这种传统观念,必须主动进入社区,参与使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使学校的教育影响向农村社区渗透。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提高学校的社区干预能力,其愿望是好的,但实际上学校根本没有这种干预能力。事实真的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在影响社区生活方面,学校教育有很多工作可做,也有很多教育资源能够利用。比如,学校能够主动与政府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反映留守儿童的活动情况以及她们的生活需要。而事实上,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数学校是被动等待政府的指示而不是主动去开展工作。在组织社区活动方面,学校同样有很多工作可做。比如,学校能够以社区生活为中心开展课外生活,组织学生进行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