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教师:一架天平、一枚2分硬币、几粒黄豆学生:四个小组若干食物(50克饼干、1千克洗衣粉、100克洗衣皂等)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几粒黄豆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引入。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儿开了,小朋友们也都长高长胖了。师:下面我就找两个同学上来比一比。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着两个同学,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一个同学比较高,比较胖,另一个同学比较矮,比较瘦。师:身高我们都用米尺来测量,体重用什么来称量呢?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重量的单位?师:斤,公斤,两,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二、合作学习(一)教学例11.请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好的零食,仔细观察,找一找包装上有没有关于质量的数字和单位,找到的同学在小组内说一说,讨论讨论,看看哪个组说的最好。第一小组汇报:麦片30克。第二小组汇报:饼干500克。第三小组汇报:洗衣皂100克。像这样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g)作单位。2.那1克到底有多重?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2分硬币掂一掂,试一试。一枚2分钱硬币大约重1克。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猜一猜,估一估。然后教师演示,用天平称一称。为什么老是称量的黄豆1克5粒,大屏幕上1克7粒呢?因为黄豆有的重有的轻。称量比较轻的物体时,我们常用天平来称量。(二)教学例2如果比较重的物品,我们还能用克做单位吗?出示ppt,一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都比较重。我们可以看到是用千克做单位。像这样称量比较重的物品是,我们用“千克”(kg)作单位。再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什么叫净含量?净含量就是桶内,箱内物体的重量。1袋盐500克,两袋盐1000克。1000克我们也可以说是1千克。找同学掂一掂,验证1000克=1千克。称量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用秤来称量。介绍几种生活中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秤。磅秤,体重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等。并教给学生怎样看这些秤。指针指到几,就表示所称的物体有多重。四、巩固应用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2)一枚2分硬币约重1(

)。(3)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4)一袋食盐重500克,两袋食盐重(

)千克,1000克=(

)千克。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再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眼睛,你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课下再和爸爸妈妈去超市,去收集更多的关于克和千克的数据和知识,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克和千克的认识》学情分析1、年龄特点:二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质量单位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克和千克这两个生活中不多的国际质量单位。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克和千克的认识》效果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这是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老师通过启发谈话,先游戏导入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用自己的话表述数学方法。在教学课件中用了掂一掂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方法。

二、整合教材,精心设计

学生对方法并不陌生,但开始还不会提炼方法,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性?接着,又通过对题目的变化比较得出结论。

三、练习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练习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感知、认识克和千克、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1000克=1千克),认识质量单位到会应用质量单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学生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学会估一估、读一读这个数学方法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质量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质量表述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数学方法,会用,会灵活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分析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克—教学千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2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

1克。3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掂一掂,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克和千克的认识》评测练习1.(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如:一块橡皮约重30(

)。(2)一枚2分硬币约重1(

),(

)枚2分硬币重10克。(3)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如:一个哈密瓜约重4(

)。(4)一袋食盐重500克,两袋食盐重(

)千克,因为1000克=(

)千克。设计意图:学生知道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2.在○里填上“>”“<”或“=”。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质量单位联系起来,巩固学生掌握天平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依据天平的状态,会判断物品的轻重。3.下面的物品有多重?填一填。设计意图:认读秤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其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称秤来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了解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思维延伸:比较大小。

1000克

1千克

25千克○

250克

2千克

2000克

5千克

4800克

3900克

4千克

6000克

6千克设计意图::学生能借助克和千克的关系进行判断,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间的关系的认识。《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最重要的,是在听课老师和教学行家的指点下,我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