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是版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学具:每四人一组,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长21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课件出示: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一)观察法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二)重叠法出示两个同长或同宽的长方形来比较。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三)测量法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如果要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老师要提供怎样的学具比较合适?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并填好活动记录单。(附结尾处)(3)学生操作。(4)指名汇报演示:师: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难的小组请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因有个别组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现困难)。如果选用的是圆形纸片,能代表长方形的面积吗?必须用小正方形或小长方形才能把长方形铺满。②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是两种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形状相同了,大小确不同,无法比较。得出结果:要选择大小一样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一)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学到了什么?(二)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

1、汇报自学情况?(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厘米(1)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拿,)师:你确定吗?有什么方法验证你拿的对不对?最好用测量,(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长?(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4)我们一起来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来测量课桌的面积好不好?怎么了?太小了!怎么办呢?找大一点的面积单位。3、认识平方分米(1)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小正方形?(生答)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2)找一找,我们的身边什么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生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上前比一比,如比开关盒。(3)我们一起来用1平方分米的学具来测量黑板的面积好不好?怎么了?太小了!怎么办呢?找大一点的面积单位。4、认识平方米(1)猜师:1平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呢?(生答)从你的学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约能站多少人?学生猜测、站位验证。(2)找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生找师: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学生说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3)想闭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5、总结: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1、填合适的面积单位。2、改错题。(媒体出示)4月27日

星期六

天气睛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平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平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学生读日记、帮明明改面积单位。附:学生活动记录单红色长方形每行需要()块小正方形纸片铺满需要()行一共需要()块小纸片蓝色长方形每行需要()块小正方形纸片铺满需要()行一共需要()块小纸片得出结论这节课是面积的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周长,还没有接触过面积,从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如数学书、练习本、铅笔盒、课桌、黑板等实物入手开始学习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从导入看新房子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4、在教学感知面积单位时,设计教学活动,我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站一站、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再现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可以说整个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有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儿童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一、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1、小明的大拇指的指甲盖大约是1()。2、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是2()。3、一个学校的面积大约是8000()。4、黑板的长是4()。5、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6、一块橡皮的面积是4()。二、改错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平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平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它们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拼摆等一系列活动,充分经历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索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从导入看新房子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在各个小组选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餐厅和厨房平面图大小的时候,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也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成果只由个别学生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