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帮阿福找原因,体会到统一长度测量工具的必要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手比划出1厘米长。3.认识刻度尺,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借助尺子画线段。并通过估测,形成初的估测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愿意合作,学会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播放动画——《阿福的新衣》。认识一拃师:为什么会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学生汇报: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由于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结果闹出了笑话。怎样才能给阿福做一件合适的衣服呢?学生讨论并汇报。师:想一想,怎样才能给阿福做一件合适的衣服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同位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师小结: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是用尺子。(板书:厘米的认识)设计意图:以有趣的动画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活动一:认识尺子师:同学们的尺子大小不同、长短不同、颜色也各种各样。那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以四人为一小组把尺子放一块,仔细观察,找出尺子上的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相互说一说。学生可能交流:尺子上有数字、小竖线、字母cm等。教师梳理总结。教师:(1)这些都是刻度,这时刻度线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把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进行测量。但是,你仔细看看,0是在尺子的最顶端吗?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物体的一端对准的是0刻度线而不是尺子的最顶端,。cm是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厘米是人们在测量较短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厘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活动二:认识1厘米师:厘米是个新朋友,大家对厘米比较陌生,那么我们就从1厘米开始来认识它。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尺子上找)生1:0-1生2:1-2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适时展示从刻度0到刻度1就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2到3,等1厘米师:在尺子上找到了这么多1厘米,你感觉1厘米的的长度怎样?学生可能交流:1厘米很短,很小。师小结:正是因为1厘米的长度很短,所以人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师提问:刚才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请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是一厘米呢?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钉的长度是1厘米,手指的宽度是1厘米。设计意图:1厘米表象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借助尺子直观上感受使孩子对1厘米长度初步建立表象,通过各项活动使孩子在观察、想象、比划、寻找等过程中深刻丰富了表象。活动三:认识几厘米师:认识了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3厘米吗?4厘米?……学生利用TRACEBoard4.6直接在课件中的尺子上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随后交流,得出结论:几厘米就是几大格。练习题蟋蟀蝗虫跳远。活动四:用厘米作单位测量1.尝试测量小棒长度,探讨测量的一般方法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该怎样用厘米做单位测量呢?请同学们试着测出小棒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做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得出一般的测量方法:(1)要把测量的物体放平;(2)将物体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3)物体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物体的长就是几厘米。2.测量一拃的长度,引出对线段的认识。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就来实际操作一下。师:刚才的故事里老师傅是用拃量衣服的,一拃是把手伸直,拇指与中指使劲岔开之间的距离,现在老师就是老师傅,我想用尺子量一下我的一拃有多长,我在这拇指边点一个点做一个记号,再到中指这点一个点,他俩中间划条直线,这就是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师傅一拃的长度。教师利用课件展示。1212厘米3.学生测量自己的一拃的长度。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想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三、自主练习,学以致用1.课件出示,辨一辨,谁的量法对?2.课件出示,探讨怎样用断尺量学生完成后,课件演示。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练习,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小测,是为了检测目标达成度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四、回顾反思,交流评价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交流,教师做好评价。设计意图:交流分享收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思维、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及时评价,则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的快乐。《厘米的认识》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调查摸底,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对尺子的认识很深刻。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模糊。同时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测的意识。《厘米的认识》效果分析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此次听课人数为45人,主要从厘米认识应用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二、分析:尺子的使用,学生都已掌握的非常好。实际操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从尺子上认识1厘米,几厘米,学生掌握的非常好。动手操作是学生最薄弱的地方,用尺子量时,一尺不够不知道接着量,也不知道两次量的加起来。三、改进措施:在充分体会、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后,再进行练习。《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的认识》学生是初次接触,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完全是新东西,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至关重要。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操作体验,他们不仅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还学会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而且学习的非常投入,并自主延伸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由此,我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这几点: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三、实践应用,回归生活不足: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厘米的认识》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定位“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二、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厘米的认识基础练习:1.看谁量得多①②我认为()号尺子的量法是正确的,应该是()厘米。2、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3、填一填。铅笔长()厘米钥匙长()厘米二、变式练习估一估量一量估计量()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三、拓展练习1.2.《厘米的认识》课标分析《厘米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五年制HYPERLINK"/article/li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