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第一学时)(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按照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及我校课改精神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我校“教为学服务”的办学理念。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习过程是以“学”为中心来预设,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改变了课本内容顺序,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形成。(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1)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能够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含义。②能够通过地图(自然带分布图)信息分析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地域分异。③知道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在某一尺度背景下进行的。④能够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⑤理解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原因。⑥逐步学会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2)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差异是绝对,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3)学情分析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陆地自然带的涵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利用地图册,读图分析法掌握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引导学生用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难点内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①多媒体辅助教学:②案例分析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具体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③讨论分析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④读图分析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地图的能力。⑤问题引导法:学习方法讨论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读图分析法、习题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册;地理必修一教材、学案(五)教学流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预习认标引导、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课前准备:1.阅读第三节教材2.完成学案上“知识梳理”识记知识性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观察学习导入新课新课学习提问活动1(自主探究)活动2(讨论分析)提问活动3(合作探究)活动4(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幻灯片展示:争做优秀导游,请将风景照片与所在地一一对应。追问:你的判断依据?事实上,差异性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环境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检查“知识梳理”完成情况幻灯片展示:答案独立完成课本P78活动题(1)(3)追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体现在什么方面?【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举例:让学生说出身边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幻灯片展示:不同尺度的差异幻灯片展示:海南、漠河、内蒙古、新疆的景观图看景观图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成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差异,导致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所接受的热量不同,而热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分。海陆位置不同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分状况。热量和水分决定一个地区的气候,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这样,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幻灯片展示: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图过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板书】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什么地域分异?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板书】1、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幻灯片展示:中国南北景观差异图分析:我国从海南到漠河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总结:植被变化规律【板书】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练习:完成课本P79活动题幻灯片展示:参考答案:(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2).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学生合作探究:从西欧出发,沿北纬40度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从中总结出景观的变化规律?【板书】3、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学生讨论回答:略根据自己学案回答讨论分析:结合地图册32页完成课本78页活动题(1)(3)学生看图回答:学生1.(略)学生2.(略)学生3.(略)学生回答:不同空间尺度(范围、规模)列举身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例子进一步明确不同尺度的差异,区分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差异探究活动:看景观图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成因回答:(略)总结: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识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阅读课本79页文本内容识记: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阅读教材79页结合中国南北景观差异图分析:我国从海南到漠河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及其变化原因。回答:(略)总结:植被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学生总结: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活动:共同完成课本P79活动题阅读教材80页和85页“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归纳:干湿度地带分异的规律及其成因。学生总结: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成因:在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认识到地理学习就在身边,学习有用地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归纳能力。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感受到地理学习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总结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明确本节内容讲述的就是陆地自然带的差异。概念性、知识性的内容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素材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培养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总结能力转化练习结合地图册独立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和幻灯片上的题读图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巩固知识测评调控独立完成学案“体验成功”完成学案“体验成功”检测学习效果总结、反思根据测评结果及学习情况,师生共同思考本节知识的薄弱之处。总结知识(完成学案“总结与反思”和思考题)。作业设计完成课本80页的活动题(2)板书设计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教学反思<<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情分析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效果分析本节为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节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由浅入深至关重要。

通过PPT图片展示请学生模拟旅游时见到的自然美景;在讲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设计横、纵两条旅游精品线路,让学生读中国自然景观分布图,说出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特点,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最后利用多媒体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北面南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等饮食差异、太阳“东升西落”夏令时、冬令时的改变,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我们可以大胆地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从而设疑激趣,阐述地理知识。

除此之外,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过多的教学目标导致一种是“牵引”式教学,即用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实现教学目标;上完课,知识点都能落实,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堂上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因此适当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手上资料,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解决的,这样更易于激发学生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入挖掘教材,浅出于生活常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便于学生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接下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积淀,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寓教于乐、真正有效。一、课标解读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模块《地理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理解人地关系和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整体性观点归纳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明确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表一课标要求及教学建议列表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学行为的方向、目标、效益准则,所以每位教师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首先对每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说明等”、“行为条件──举例等”、“认知内容──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等”;然后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基本层次,技能目标的水平要求划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种水平)。下一步,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上好每一堂课。

总的来说,三条课标标准,属于了解、理解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需要学生首先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其次了解组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关系如何,核心问题在于说明各要素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第三要了解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也即变化过程中环境的整体性;第四要运用地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成因是什么。“举例说明”是课标要求的教学行为动词,因此,能够举出学生经历或者周边比较熟知的地理环境要素来分析比较会更加有效。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这条标准要求的也是“举例说明”,不用面面俱到。前者可以举西北干旱环境特征,五大要素都能体现“干旱”。后者举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比较确切。

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三种分异规律及主导因素。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局部──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如何理解分异,要从影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分析,结合图(沿经线、沿纬线、垂直方向)看主导因子的变化。生物虽不是主导因子,但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因此,自然带是以植被类型来命名的。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在新课标中已经被剔除,增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的结合,在“问题研究”板块中举例西北城市盲目引种欧洲冷季型草坪的分析,阐明了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课练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如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读图回答3~4题。3.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4.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读甲、乙、丙三地自然景观图,回答5~6题。5.甲、乙、丙三地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现象6.这种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明显的是()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D.高山地区下图1为“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世界陆地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图1图27.天山位置,相当于图2所示的()A.乙处B.丙处C.戊处D.庚处8.天山北坡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分异现象,类似于下列自然带更替现象中的()A.甲-乙-丙-丁B.乙-丙-己-戊C.丁-丙-乙-甲D.戊-己-丁-庚9.天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原因主要是()A.南坡距海洋较近B.北坡到达的水汽较多C.南坡纬度低于北坡D.南坡相对高度大于北坡读“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范围示意图”,完成10~11题。10.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水分C.洋流D.大气环流11.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年较差大,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针叶林,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弱B.纬度高,年内太阳辐射变化大C.海拔高,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D.距海远,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二、综合题(共46分)12.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于祁连山。祁连山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巨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2分)(1)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变暖给河西走廊带来的各种影响。(2)说明图示地区各聚落所在地貌类型,分析该地貌类型的原因。1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性。(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中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_带。(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是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__带。(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6)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是________。eq\x(练高考——找规律)(2016·课标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如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1.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2016·课标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5题。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2016·课标Ⅲ)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6~7题。6.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7.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A.日照更长B.气温更高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2014·课标Ⅱ)图中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面8~9题。8.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2014·大纲全国)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0~11题。10.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1.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2013·课标Ⅰ)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第12题。12.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2013·课标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第13题。13.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2016·江苏高考)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下面14~15题。14.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15.阿尔泰山南坡()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16.(2016·课标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如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17.(2013·课标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课练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2.解析:第1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第2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B2.B3~4.解析:第3题,结合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由于受海洋和日本暖流的影响,该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偏高,其相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4题,该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影响较明显,同时又受到日本暖流的影响,使该自然带的最北界线纬度比我国高。答案:3.B4.A5~6.解析:第5题,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景观分别为森林、草原、荒漠,它们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6题,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答案:5.B6.B7~9.解析:第7题,本题考查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天山的基带为温带荒漠带,乙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丙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戊处为温带荒漠带,庚处为寒带苔原带,A、B、D错,选C。第8题,本题考查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天山北坡的垂直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荒漠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山地草甸草原-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垫状植物带-积雪冰川带,类似于纬度地带性规律,甲-乙-丙-丁和丁-丙-乙-甲虽然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但与天山北坡的垂直自然带不吻合,A、C错;乙-丙-己-戊则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B错,选D。第9题,本题考查了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天山北坡雪线高度低于南坡,主要是由于部分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到达,因此天山北坡降水多些,雪线高度低于南坡,故选B。答案:7.C8.D9.B10~11.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0题,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有寒流流经,大陆西岸有暖流流经。大陆东岸在寒流影响下,温度较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低,所以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纬度较低,C项正确。第11题,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在中高纬度。在中高纬度气温的年较差较大,主要原因是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从而导致年内太阳辐射变化大。答案:10.C11.B12.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貌及成因。第(1)题,影响主要从雪线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绿洲面积变化等方面分析。第(2)题,图示聚落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答案:(1)整体性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全球变暖,祁连山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将逐年减少,使其下游的河流水量减少,或河流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或尾闾湖泊干涸,沿途绿洲因为缺少水源而出现植被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造成绿洲生态破坏,进而威胁整个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2)冲积扇。山谷冰雪融水汇成溪流,山上流速快,冲蚀和搬运能力强,到达山脚下流速变慢,以堆积作用为主。13.解析:本题以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为材料,考查自然带的形成原因与对应植被和气候类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只要掌握其内在关系,即可顺利解答问题。答案:(1)整体(2)西风带(画图略)西南风(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5)由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向内陆水分(6)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致使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练高考——找规律1~2.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说明该高度土壤营养物质丰富,土壤含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该处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故A项正确。由于该山地处四川西部,纬度较低,海拔4000米处不会有高山冰雪带,故B项错误。海拔4000米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故C、D项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与4000米处相比,2000~3000米处海拔低,温度高,蒸发强,土壤含水少,不利于磷累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有林木生长,该高度生物生产量较高,故B项错误。由于地处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该高度地表径流量较大,故D项错误。答案:1.A2.C3~5.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高山苔原带受海拔、坡向、纬度等因素影响明显。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二者都会影响植被生长,故A、B、D三项都与海拔相关。积雪厚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故C项正确。第4题,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长白山西北坡冬季冻害高发,主要原因是该地冬季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大,降温明显,因此冻害高发,故D项正确。西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而积雪对植被起保温作用,故A项错误。冻害在气温低于0℃时就有可能发生,而不一定是气温最低就会造成冻害,故B项错误。夏季,长白山南坡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云量多,日照少,故C项错误。第5题,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蒸腾加剧,但与冻害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冻害是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出现的对农作物的伤害,低温更低,不一定使冻害加剧,故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生长旺盛,雪期缩短,气温降到0℃以下,没有积雪覆盖而使冻害加剧,故C项正确。气候变暖,不一定使太阳辐射减弱,故D项错误。答案:3.C4.D5.C6~7.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自然带及读图分析能力。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第7题,本题考查自然带。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B项正确;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会更低,D项错误;日照长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A项错误;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C项错误。答案:6.B7.B8~9.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答案:8.B9.C10~11.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11题,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注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殆尽,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火山灰深厚。答案:10.A11.C12.解析: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该区域为45°N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脉西坡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山麓海拔相对较高,其自然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答案:C13.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可知,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③地由于地势高,年平均气温低,不适合樟树生长,④地位于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过高,也不适合樟树生长。图中①地虽然温度适合,但由于位于沿海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多,不可能形成樟树的集中分布区,故排除①地。B项正确。答案:B14~15.解析:第14题,依材料可知,教授位于森林与积雪带之间,且眼前花草相映,故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第15题,阿尔泰山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南坡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位置,故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则D正确。因该地纬度高,故森林多为针叶林,则A错误;此处山地的森林带位于山地中部,在森林带上、下部均有草场分布,故B错误;此时高山草甸花草相映,说明是夏季,故C错误。答案:14.B15.D16.解析:本题以堪察加半岛为背景,重点考查了该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1)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信息是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量,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3)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多,熊出没的几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17.解析:本题以速生桉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第(1)题,上游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为沼泽提供了稳定的水源。第(2)题,读图可知,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以及沼泽萎缩。原因是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第(3)题,利用材料信息,从速生桉的生长习性及发展造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两方面作答。第(4)题,一方面我国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且有旱、雨季之分,另一方面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如在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总体上还把握不好。所以在教学时我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课外给予学生适当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来探究、分析、定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同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等。而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堂实际.随时调整能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上课时用学生的调查访问成果展示导入;课中鼓励学生积极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课尾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手段上,能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